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10 08:56:11瀏覽9982|回應1|推薦1 | |
我本身並不是個常看電影的人,但是最近春節期間上映的電影中,由十九世紀法國大文豪雨果所寫作與同名的音樂劇所改編的電影,《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卻是我願意強烈推薦各位朋友去欣賞的。
《悲慘世界》本身是相當長的小說,但是被法國音樂劇作曲家克勞德-米歇爾·勳伯格(Claude-Michel Schönberg)和阿蘭·鮑伯利(Alain Boublil)共同改編成音樂劇後使故事更簡化流暢許多。其實就我個人來說,十多年前在美國讀書時就在紐約百老匯看過《悲慘世界》的音樂劇,那時就很陶醉在那美麗動人的音樂裡,無怪乎它可以與《歌劇魅影》齊名,並列為史上最受歡迎的兩部百老匯音樂劇。所以這次與老婆進到戲院來看電影版的時候,我們原來的期待其實並沒有很高,只是抱著重溫舊夢的心態來看看。當然,大文豪雨果以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時代社會背景,描述幾個小人物如何在個人的罪性,生活現實的逼迫,法律,憐憫,生命的掙扎,愛情,自由與理想的衝突,也是很值得好好欣賞與反思。
其實,當原著小說被改編成音樂劇時若能成功(如同《悲慘世界》的例子),絕對不是因為演員的功力或舞台的聲光效果,最重要卻是音樂部分的感人力量。但是當一個成功的音樂劇再被改編為電影版本的時候,由於鏡頭的特寫與多數人對於電影效果的期待遠高於一般劇場,音樂的力量有時反而不容易被彰顯,甚至會因為演員對嘴與演出的不一致而搞砸。記得幾年前《歌劇魅影》也被改編成電影上演時,結果卻是慘不忍睹啊…
但是這部電影剛開演,就讓我體會到它應該是音樂劇翻拍成電影最成功的作品。即使我們對其中的故事情節與音樂早已不陌生了,但看到後來還是難掩內心的激動而頻頻拭淚……。 原來,這部《悲慘世界》電影版是由演員在拍片的現場演出時同步由自己的口中歌唱,而非如以前的音樂劇電影版是先在錄音室裡錄好歌聲,再與演員的表演對嘴。所以當這些歌詞被唱出來的時候,與演員的表情、肌肉動作並內心情感合而為一的!即便歌唱的部分可能稍微遜於百老匯裡天天表演的職業歌手,但是卻是由演員在當下的情境由衷所出,若再配合上電影情境的精心設計與取鏡效果時,整體的感染力是更超越單純的原來的音樂劇,更直接感動觀眾的內心。
以下是電影幕後花絮,說明這一點對整部戲劇的重要性(有中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jL51bO8w9w
因此,我個人認為《悲慘世界》本身作為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在改編成這部電影後不但仍保有細膩的歷史質感(長度)與豐富的人物角色(廣度),更有第一流的音樂與歌曲來刻劃出內心的情感(深度)與音樂劇所達不到的完整視覺表現(亮度)。單純以電影來看,也許此片仍有場景轉換上一點小瑕疵,但能在這四種向度都有這般精彩呈現的重量級作品在歷史上應該也算是稀少了,很值得我們再三品味。
以下我就以網路上找到的《悲慘世界》中很有名的一曲:I dreamed a dream為例子,由兩位歌手演唱:前一個是前些年因為在英國選秀節目唱這曲而聲名大噪的蘇珊大嬸所唱,而後一個是《悲慘世界》中的女配角,芳婷,在劇中所唱。前者是在選秀會中的表演,雖然整體的歌聲非常棒,但表演的環境與歌詞內容完全無關,反而在許多掌聲與驚訝聲中很難再感受到歌曲中本來淒涼可悲的情境。簡單來說,觀眾聽完後並非因這首歌而感到悲傷,也許這樣的詮釋方式雖然表現歌手的美聲,卻反而讓歌曲本來的意境被遺忘,不能說是沒有遺憾的。
但後者卻是在一個年輕母親被情人拋棄,雖然盡力工作,卻仍養不起自己的女兒時所唱出,想要表達在被自私黑暗的社會一連串壓榨欺負與病痛折磨後,在絕望離世前所奄奄一息地回憶,歌曲中甚至夾雜著一些悲憤的哭泣聲。可惜這片段只是電影的劇照剪輯,也並沒有完全反映出演唱那段時的情境,但已可使我們感受到其真正的情感,並為之悲傷流淚。(請見
如果時間許可,我會再分享個人對於《悲慘世界》這部戲中的故事的感想與反思其所傳達的訊息。至於電影主配角的卡司、導演或攝影上的特色等等,相信也很容易從其他網路資料中看到,我就列舉一個如下,請各位自行閱讀囉。
http://blog.udn.com/dream11124/7235030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