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13 22:02:47瀏覽20942|回應2|推薦1 | |
上次介紹過《悲慘世界》電影中特別感人的音樂(請見「悲慘世界」電影音樂劇中的感人音樂),這次開始希望能逐漸介紹《悲慘世界》寫作時的時代背景、故事內容大綱、與故事中一些思想的反省。很有趣的一點是,雖然這個故事的背景是十九世紀的法國,但所描述的情形卻似乎也與我們台灣目前的社會很像。在這黑暗悲慘的時代,甚麼可以是我們心中盼望的源由?甚麼可以是我們熱情理想的支柱?我們能不能一樣有不同的力量與眼光,可以在這個自私自利、黑暗扭曲的世界裡為真理點起一盞燭光?
趁著年假趕緊多寫一些,邀請大家一起在未來一、兩個星期可以一起更多來認識這個感人的故事與背後隱藏的豐富思想。
十九世紀的時代精神:
從許多方面來看,十九世紀的歐洲是現代文明最光輝燦爛的時代,而當時的法國更是歐洲文藝界目光集中的焦點。
原來,自從十八世紀的法國大革命之後,歐陸各國君王與貴族的權力相繼崩解式微。表面上人人平等,不再有貴族平民之分,但實際上卻因為工業革命的傳入而造就出新的一批資產階級(也就是所謂的「布爾喬亞」出現,參考「現代主義」簡介)。社會貧富與城鄉的差距日漸擴大,政府功能荒誕失靈,但法國大革命所標榜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卻又深入人心,使得每個人也都期待因為努力把握某些機會而鹹魚翻生。整個歐洲社會是極其不安、躁動與詭異的。
在這樣的看似矛盾卻又複雜的社會背景與思潮中,強調個人的性格與理想作為對抗社會環境現實的精神力量,特別表現人物在這種矛盾狀態中的感情與行動的「浪漫主義運動」(Romanticism)也就孕育而生。浪漫主義先是發生於十八世紀中的德國與英國,後來才傳進法國,又藉著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東征而擴散至全歐洲,成為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中的時代精神。
但是到了十九世紀中葉,法國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發表著名的詩集,《惡之華》,開啟了現代主義的另一個風潮。如我在「現代主義」簡介 一文中所曾介紹的,現代主義有三個主要的發展取向來反抗浪漫主義:寫實精神、心理分析、與抽象表現。現代主義的出現也正式標記人類對自我內在矛盾的關注與無止盡的掙扎,代表了西方從十九世紀中到二十世紀中的時代精神。在藝術領域的代表就是法國印象派的出現。
1832年的共和黨起義:
在歷史上,1832年的確有這場共和黨人所領導的革命,也正是《悲慘世界》的社會與政治背景。起因於共和黨人則對於法國大革命後再次復辟的波旁王朝沒有更多的社會變革感到失望,要求實行共和制,建立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社會,很多懷著理想主義的青年學生也在此時進行著許多連結,密謀改革。另一方面,當時的法國也面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貧富懸殊加劇,巴黎流民階層倍增;霍亂疫情在1832年達到高峰。拉馬克將軍的病逝是這次起義的導火線。起義主要由青年學生領導,最終在政府軍的鎮壓下失敗,估計超過800人被殺。
《悲慘世界》的作者,雨果:
由上面簡單的介紹可知,十九世紀的法國正是在「浪漫主義」與「現代主義」兩大時代精神交會衝突最高潮的時間與地點。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雨果(Victor-Marie Hugo,1802-1885),憑著其豐富的作品與多面向的創作才華躍入了文學舞台,成為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與文學運動的領袖。雨果一生創作了眾多詩歌、小說、劇本、散文、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特別的是,由於法國浪漫主義的發展比英、德兩國晚開始,卻又比這兩國更早進入現代主義,所以嚴格來說,生平橫跨幾乎整個十九世紀的雨果,其創作思想不但在早期有古典主義的遺風,其後期也與現代主義思想頗為接近。不但對社會低下階層人士的生活有更多寫實的描寫,也對於人內心的掙扎與矛盾有更多深入的著墨。
事實上,雨果不但是個全方位的文學家,同時也是一個藝術家。但是從他的畫作中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現代主義的特徵,包括一些抽象表現主義的風格。一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如何在藝術領域探索現代主義的發展,實在是個可以令文藝史學家深入研究的問題。 雨果的繪畫作品(Gavroche at 11 years old)
據說,雨果年輕時有一次看到一個因偷麵包而被判死刑的男子(可見當時的社會法制多麼混亂)在路上與一位貴夫人乘坐著的馬車相遇,貴夫人卻對囚犯困境視而不見亦完全不動容,這次的經驗被寫進他改編並寫入《悲慘世界》裡,為要讓歷代的眼睜睜地面對當時社會黑暗與偽善的真實。因此,我們便可以理解在這樣衝突的社會環境中與時代精神中,雨果這部歷時三十餘年(1828-1862)才完成的《悲慘世界》會是何等重要的作品,不但是最能反映雨果畢生文學手法與思想觀念的文學巨著,也是浪漫主義小說集大成的經典之作。
《悲慘世界》原著中著名的插圖,描繪女主角珂賽特(Cosette)在寄養的酒店中被欺凌作苦工的樣子。
如同雨果在這本書的前面自序:「只要這個世界還存在著愚昧與窮困,那麼,這本書,則絕不會無益於人。」
據說當初雨果將《悲慘世界》投稿到出版社出版後,過了很久都沒有收到出版社的回音,遂寫信給出版社詢問作品銷售情況如何,信的內容是「? ──雨果」。而出版社不久後亦回信,內容是「! ──編輯部」,表達其作品非常暢銷,成為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
1885年雨果逝世的時候,共有超過200萬人來到法國參加他的國葬。
目前先介紹到這裡,下次我會配合《悲慘世界》音樂劇中的主要歌曲再介紹這個故事的大綱。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