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作業】小論文:侏儸紀公園
2009/04/14 21:22:52瀏覽2763|回應0|推薦11

篇名:

侏儸紀公園

作者:

鍾佳穎。基隆市立安樂高中。四年二班

盧思穎。基隆市立安樂高中。四年二班

指導老師:

張正杰老師

壹●前言

恐龍的出現對於地球有什麼影響呢?而恐龍滅絕的原因到底是為什麼呢?恐龍的由來、生存年代、分類依據、化石、滅亡原因,一直是人類急欲探討的謎,

我們今天做的這項報告,就是針對這些問題,來解釋可能的原因。

貳●正文

一、恐龍定義

恐龍(Dinosauria)是在1842年由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Richard Owen)(圖一)正式提出,歐文把恐龍總目定義為蜥形綱(Sauropsida)的一個獨特部族或亞目,包含當時在英國與世界各地發現的恐龍。Dinosauria這名詞衍化自古希臘文,deinos/δεινός意為「恐怖的」或「極其巨大的」,sauros/σαύρα意為「蜥蜴」。歐文在命名時,考量到牠們的牙齒、利爪、巨大體型、以及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怖特徵,因此命名牠們為「恐怖的蜥蜴」。中文的恐龍一詞,源自日本的翻譯「恐龍(恐竜)」,後為中國引用。

(圖一)恐龍的命名者,理查.歐文。

                                 (資料來源附註二)

二、恐龍簡介

恐龍屬於爬行綱,因為在頭骨雙眼眼眶的後面各有一個開孔,因此被歸為雙弓亞綱 (Diapsida)。在三疊紀時,有一類雙弓亞綱動物槽齒類(Thecodonte),這種動物後來演化成翼龍、鱷及恐龍。槽齒類動物和牠後來化成的三類動物統稱為祖龍或初龍類 (Archosaures)。時至今日,祖龍類動物只剩下鱷魚一種了。

1、恐龍的共有衍徵包含:

A、肱骨有低矮的三角嵴(Deltopectoral crest,讓胸鎖三角肌肉附著的部分),長度約是肱骨的1/3到1/2 

B、腸骨後部有個突出區塊 

C、脛骨末端邊緣寬廣,有個往後的凸緣 

D、距骨有個明顯上突,與脛骨契合

2、恐龍的演化

恐龍於兩億多年前由兩棲類演化而來,在地球上活躍了1億多年,主宰海、陸、空各領域,歷經中生代之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到了白堊紀末期,卻相繼死亡,其滅絕的原因,至今仍是個謎。

A、三疊紀(約2億4千8百萬到2億8百萬年前)通常被稱為恐龍時代,是中生代的第一個時期。當時所有的陸地形成了一個超級大陸,叫做盤古大陸,北半部稱勞拉西亞古陸,南半部則是岡瓦納古陸。當時各地的氣候都限暖和或者炎熱。極地沒有冰層覆蓋,沙漠在內陸地區擴展。顯花植物尚未演化出來;柞柏類、物、棕狀的蘇鐵和蕨類植物生長在潮溼的區域。能適靡乾燥環境的史前爬行類在陸地上占盡優勢;爬行類也出現在天空與海洋之中。恐龍就是三疊紀後期演化出來的。當時,恐龍的種類還是很少三疊紀後期的恐龍有包斗龍、虛骨龍、畸齒龍、劍龍等等。

B、侏羅紀(約2億1千萬─1億4千萬年前)是中生代的第二個時期。在亞洲針葉樹和銀杏繁茂。盤古大陸繼續分離。爬蟲類中的恐龍很繁盛,此時大型的恐龍和在空中飛行的翼龍出現了。最古老的鳥類─始祖鳥也出現了。西格龍、稜尺龍、禽龍、甲龍等也一一出現。

C、白堊紀(約1億4千萬─6千5百萬年前)是中生代的第三個時期。雖然恐龍不斷繁盛,但是在這個時代末期就都滅絕了。白堊紀時期的恐龍有似鳥龍、霸王龍、恐爪龍、鴨嘴龍、原角龍、腫頭龍等等。

三、恐龍分類

1、主龍亞綱分為四個目:「蜥臀目」和「鳥臀目」。

2、蜥臀目:

蜥臀目具類似蜥蜴的三角狀腰帶,原始類型為後足行走,而進步代表又有四足行走者。根據「肢骨結構」,結合「生活方式」,蜥臀目又分為兩個亞目:獸腳亞目和蜥腳形亞目。

A、獸腳亞目:分為三個次目。

(圖二)獸腳亞目-暴龍

a、虛骨龍次目:具輕盈靈活的軀體,早期虛骨龍很可能是食肉類型, 後期代表成雜食性,有的則是以蛋為其主食(像無牙的似鳥龍)虛骨龍次目包括了三疊紀中晚期的「包斗龍」、侏羅紀的「西格龍」、晚三疊紀至白堊紀的「虛骨龍」和白堊紀的「似鳥龍」等科。

b、肉食龍次目:幾乎全是龐大的雙足行走食肉型的動物。頭骨高大而適應捕食,因多肌肉固著,固其表面粗糙不平。肉食龍次目包含了「玻玻龍」、「巨齒龍」、「棘龍」和「霸王龍」等科。

c、恐爪龍次目:小到中等的獸腳類恐龍,頭部不大,牙齒強烈後彎,軀體結構輕巧。本次目僅一科:「馳龍」科,生存時代是白堊紀。除亞洲外,北美也有發現。

B、蜥腳形亞目:恐龍中最大、最長的類型全在此亞目中,四足行走和植物食性是本亞目屬種的特點,當然較原始代表也有雙足行走和雜食性者。本亞目又分為兩個超科。

(圖三)蜥腳形亞目-梁龍

a、古腳龍超科:雙足行走,雜食性。該超科為演化不成功的一支恐龍,一直保存一些原始祖先類型特點,故很快在早侏羅紀末就絕滅了。中國的『祿豐龍』就是本超科典型代表。共有兩科:「槽齒龍」科和「板龍」科。

b、蜥腳龍超科:龐大的四足行走的恐龍。頭極小,頸尾皆長,四肢粗壯。根據『牙齒構造』,分為兩個科群:牙齒棒狀,前部尾椎為前凹形者稱「棒齒蜥龍科群」;牙齒勺狀,前部尾椎為雙平形者稱「勺狀蜥龍科群」。

3、鳥臀目:

腰帶為四射型結構,與鳥類者相似。植物食性或少量雜食性,除鳥腳亞目外,其餘是四足行走動物。鳥臀目共有五個亞目:鳥腳亞目、劍龍亞目、甲龍亞目、角龍亞目和厚頭龍下目。

A、鳥腳下目:全是雙足行走的恐龍。鳥腳類從中三疊紀至晚白堊紀皆有代表屬種。最早的代表是中晚三疊紀的「畸齒龍」科,皮薩龍科的屬種。侏羅紀、白堊紀有「稜尺龍」科「禽龍」科和「鸚鵡嘴龍」科,最進步的為晚白堊紀的「鴨嘴龍」科。 

(圖四)鳥腳下目-豪勇龍

B、劍龍亞目:有各式甲板的恐龍,植物食性,背部曲線呈弓狀彎曲,後肢比前肢更長的四足行走動物。劍龍類最早期屬種生存在晚三疊紀或早侏羅紀,至早白堊紀絕滅,其化石分布於亞洲、歐洲、北美及東非等地。該亞目共包含兩個科:「劍龍」科和「腿龍」科。

(圖五)劍龍亞目-尖角龍

C、甲龍亞目:全是四足行走,植物食性恐龍,軀體扁平,幾乎全被骨甲所覆蓋。甲龍從中侏羅紀開始出現,白堊紀時大發展,特別在晚白堊紀時,甲龍類屬種幾乎遍布北美,歐亞等世界各地,甲龍亞目共有三科:「結節龍」科;「棘鎧龍」科;「塵龍」科。        

(圖六)甲龍亞目-甲龍

D、角龍亞目:全是植物食性的四足行走的恐龍,其特點是頭上不同部位發育大小差異的角。角龍出現較晚,由鳥腳類演化而出,其原始類型為在亞洲發現的『原角龍』,進步屬種在北美發現最多,是晚白堊紀的標準化石。本亞目共有兩科:「原角龍」科、「角龍」科。

(圖六)角龍亞目-原角龍 

E、厚頭龍下目:皆為植物食性的小型恐龍,形態特化,突出特徵是頭頂腫厚成盔狀。本亞目只含「腫頭龍」科一科,在亞洲發現最多,其生存時代為晚白堊紀。

(圖七)厚頭龍頭顱骨

                          (資料來源附註三)

四、恐龍特徵

所有的恐龍,腦子都很小,在陸地上下蛋。恐龍是現今爬行龍類的史前版本,牠擁有龐大的體積,反應遲頓、行動緩慢。有的兩腳行走,有的用四隻腳;或有爪、或有蹄,長尖牙或無齒,有些甚至還長了嘴喙。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動物。皮膚是乾的,而有鱗片。體溫和周圍的氣溫一樣。

1、素食性恐龍特徵:

A、覓食:在侏羅紀時,地球上的氣候溫暖而潮濕,到處都有豐富的植物,帶來了草食性恐龍的繁榮。草食性恐龍,如雷龍、慈母龍,腸較大以消化食物,他們的內臟使他們平衡,而有長長的脖子,寬嘴大食客會咬下滿嘴不同的植物;而窄嘴的恐龍,則只挑選特定的植物。有時為了吃東西,會以後肢站立。而長頸的龍腳類因長得高,所以能吃到樹梢的嫩枝。

B、爭鬥:所有草食恐龍都具備彷能力,以對抗獸腳類的攻擊。大型草食性恐龍多會集體行動,一旦受到威脅,就會集體反擊。一些恐龍有堅韌的皮甲,骨棒或骨釘來保護自己。

2、肉食性恐龍特徵:

A、覓食:肉食性恐龍是由兩隻腳路的,用後腿站立,有一條尾巴,以臀部支持身體的平衡,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物,如暴龍,大型獸腳類會攻擊比牠們大的草食性恐龍。小型的肉食性恐龍便會獵食小型的草食性恐龍。一些細小敏捷的肉食性恐龍,則吃小蜥蜴、大昆蟲。

B、爭鬥:大部份獸腳類都具有銳利的牙齒和爪子,用以刺穿肉食性恐龍堅韌的,鱗片的皮膚。大型恐龍也許會潛近草食性恐龍身旁,然後衝入,獵殺一隻落後的恐龍。在牠脖子上,開一個洞。奔龍類恐龍可能集體狩獵,鎮定獵物後蜂湧而上,並割開獵物的腹部。身輕體小的獵食者會用全力追捕獵物,並用銳利的顎或有爪的手抓住獵物。

                          (資料來源附註四)

五、恐龍滅絕的原因

關於恐龍絕種的真正原因,自古以來即眾說紛云,但都沒有一個一定的論點,因此到目前為止仍究是一個未解的謎題,在此僅將一些較為人所知的說法分述如下:

1、隕石碰撞說:

距今6千5百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曾撞擊地球,使得君臨地球長達一億數千萬年的恐龍絕種。此理論是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路易.阿爾巴列斯博士等四位科學家所提出的。

這一顆巨大的隕石,直徑大約10公里。因撞擊而造成的火山口地形,直徑達兩百公里。因撞擊而產生的能量,若換算成黃色火藥,則相當於一百萬億噸(megaton)。粉塵經由大氣層擴散至成層圈。導致地球持續了數個月的黑暗狀態。在這段期間中,以恐龍為首的許多生物都因之而絕種。

2、彗星碰撞說:

彗星碰撞說是以古生物學者─大衛.勞普以及約翰.塞普柯斯基發表的「古生物的絕種是每2千6百萬年發生一次」論點為開端而產生的。

3、造山運動說: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乾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就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後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草食性恐龍滅絕,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一滅絕過程,持續了1千萬─2千萬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終至在地球上絕跡。

4、氣候變動說:

由於大陸移動的結果,海流產生改變,更引起氣候巨幅的改變。嚴寒的氣候使植物死亡,食物缺乏而導致了恐龍的滅亡。

5、火山噴火說:

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火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滅亡。

6、海洋潮退說:

根據巴克的說法,海洋潮退,陸地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歐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

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係以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問題。

7、溫血動物說:

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溫血性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導致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溫血性,體溫仍然不高,身上沒有毛或保暖器官,無法適應地球氣溫的下降,而生存在熱帶氣候區。同時恐龍的呼吸器官並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而牠們又沒有厚毛避免體溫喪失,卻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範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牠們過於龐大的體驅,不能進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幾天,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遭到凍死的命運。

8、自相殘殺說:

恐龍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了,這些動物屬嚙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由于這種小型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

9、壓迫學說:

恐龍的數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況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龍的滅絕,接著靠食用草食性恐龍為生的肉食性恐龍也因為食物的不足而跟著死亡。                   

何以恐龍會在歷經了長達約兩億年的生態平衡之後突然增加,為此學說成立的重要關鍵,也直接地造成了許多學者對恐龍異常增產的原因檢討。

10、生物鹼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恐龍所生存的最後時期─亦即白堊紀,開始出現顯花植物,其中某些種類含有有毒的生物鹼,恐龍因大量攝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為,哺乳類能夠藉味覺和嗅覺來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龍卻沒有這種能力。

不過,含有生物鹼的植物並非突然出現於白堊紀後期,在恐龍絕種的五百萬年前已經可以見到。此學說未說明何以恐龍在這段期間內仍能生存。

除了上述的十二種說法之外,還有「傳染病」、「來自宇宙的放射線或超新星的爆炸」「未乘上諾亞方舟」、「小行星撞擊論」、「太陽系振動說」等較鮮為人知的說法,至於那一個才是最好的說法,全憑各人的想法,並沒有一定的對與錯,畢竟恐龍滅亡之謎還沒有真正解開

                        (資料來源附註五、六)

參●結論

恐龍大約是在2億3千年前出現於陸地,而約存活的1億6千年左右,是屬爬蟲類的動物,恐龍的實際數量至今無法確定,所以大約是在800到1200種左右,有些科學家認為鳥類的前身就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因為他們的基因極相似,所以如此推測。至今科學家仍無法得知恐龍為何滅絕,恐龍滅絕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地球變動、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有毒植物大量繁衍、小型哺乳動物產生等等的說法,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人能真正的找出恐龍的滅絕原因,所以所有的說法都只是用猜測的,並無實際的證據。而關於恐龍滅絕原因的每一種假說和猜想,在科學界都有支持者,但每一種猜想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還有待人們的進一步探究。

肆●引註資料

註一、恐龍簡介。(檢索日期2008/05/10)

   http://earth.fg.tp.edu.tw/learn/dino/intro.htm

註二、恐龍 – wikipedia(檢索日期2008/05/10)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1%90%E9%BE%8D

註三、化石恐龍網。(檢索日期2008/05/10)

   http://hk.geocities.com/dinosaurzoo/

註四、海闊天空。(檢索日期2008/05/10)

   http://hk.geocities.com/ourfreeweb/index.htm

註五、恐龍滅絕的原因。(檢索日期2008/05/19)

      http://studentweb.bhes.tpc.edu.tw/90s/s850406/www/new_page_6.htm

註六、恐龍滅絕之謎的諸多猜想。(檢索日期2008/05/19)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ech/2006-08/26/content_5008994.htm

註七、尼爾‧克拉克,威廉‧林賽。恐龍。台灣:貓頭鷹,1999

註八、孫沐紅。認識恐龍。台灣:世一,2007

註九、保羅‧維利斯。恐龍大圖鑑。台灣:閣林,2008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isy0619&aid=2849769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5 13:51 【udn】 購買前先比價!生物 獵食 東非 DVD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