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19 20:43:39瀏覽972|回應1|推薦11 | |
990919 中央氣象局表示,中度颱風凡那比上午在花蓮登陸後, 10 時 30 分的中心位置在花蓮陸地南南西方 90 公里處,結構被地形破壞,強度迅速減弱,平均時速仍維持 20 公里左右,預測今天下午 4 時會從嘉義或雲林出海。 受凡那比颱風影響,臺北早上的雨很大,剛好可以讓我拍雨中即景,於是多灑些粟米在遮雨棚上,大概天雨缺少吃的,才一會兒麻雀跟珠頸斑鳩就來了。 雨有多大呢?刊頭那張珠頸斑鳩,看牠周邊的雨花密佈,簡直就像炸彈開花,身上濺起的雨珠也依稀可辨。 10 : 23 分,雨束直直落
雨勢雖大,是一陣一陣的, 11 : 27 分隨著風先向左飄,再向右飄。 11 : 29 分,又轉向左飄,看斜度,當時風勢最大。 在雨中穿梭取食的兩隻麻雀 雨點落到遮雨棚,反彈到這隻麻雀身上,看牠的腹部都沾滿了水珠,可見雨勢有多大。 側轉身,背部也佈滿了水珠,牠仍然努力進食。 算一算 14 隻,差幾隻就到齊了,但是這幾天一直沒看到那隻跛足的,還有換尾翼的麻雀出現? 這隻珠頸斑鳩是常客,拍到牠半閉的眼睛,怎麼是由前往後半閉? 這張珠頸斑鳩尾巴的特寫,看牠多防水!鳥的雨毛含有油脂,加上尾部有尾脂腺,能分泌油脂,鳥經常用嘴,從尾脂腺上沾取油脂,塗在身體的每個部分。我觀察到珠頸斑鳩顯然比麻雀耐雨淋。 牠換了個位置進食,看牠羽翼豐滿,應該正值少壯。 這隻麻雀姿態高雅的立在枝頭 這隻麻雀正要起飛,再晚一點點,只能拍到模糊的掠影或是空留枝葉,所以這張比較難拍到,除非,用好的相機按一次連拍 8 張或更多,機率就高很多。 一群麻雀齊聚枝頭梳理 雨暫停了,到雨農橋下溪畔觀察,水勢稍漲而較急,右側這張告示牌,對這種水勢才算對兒童適用,因為比對兩天前幾乎見底,現況應該不過
觀察了三年次,今天這樣的水勢,今年是第二天次,一年總共不超過 15 天次,前年中秋時大雨數天,水勢比這樣大過六、七倍,大水漫到了自行車道上。但是這牌子一立,官員幾乎可以天天無事,年年免責,不用提昇經營這條溪,這是市民的資產。 北市府水利處今年初開始往親水遊憩方面規劃,但是到現在還只是規劃,而且,稍遇少數居民反對,就輕易妥協退縮, 990902 我初次知悉而出席第三次說明會,北市府水利處把該案朝「社區的後花園」來規劃,這是公共財呀!這怎麼做下去? 990803 拍攝,水好深,好危險啊?! 這是在雨農橋東側約 附近有一隻白鷺鷥在覓食,正經過一個卡在水草邊的利樂包垃圾 似乎吃到什麼 沿著溪畔大約 下圖右起依序是堤防斜坡、植栽、人行步道、綠地、自行車道。堤防斜坡跟綠地的雜草已經割過一個星期了,起初我覺得奇怪,為什麼留這麼一塊不割乾淨?原來,這是植栽區,栽植有花,但是花沒有存活,反倒是雜草叢生。 張鐵治的「 台北花博的華麗與空虛 」,有一段這麼寫:「如果民主的台北真的要與上海世博較勁,那麼不是應該要比「大」,而是應展示一個「草根力量」的城市:這個「草根」既是 由下而上的市民公共參與 ,也是字面上的草———遍布各角落的生態綠意,而非建構少數大型的綠色展館,並提出對於市民生活、生態環境與城市願景的深度反思。」 起初人行步道邊種滿了小菊花,但是維護政策不當(我曾寫過一篇「 簡易勞務工程應在地化分包 」 ),如今只剩下這小小的一朵花,從復興橋到承德橋約兩公里,這樣帶狀植栽角落的荒蕪,加總至少一公里,這可是落地的『草根』植栽,對比花費一百多億只維持半年的花博,曝露台北市政府的治理眼高手低,臺北的雨好大花好小。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