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放眼世界文學心(三):聶華苓與國際寫作計畫
2009/08/19 08:14:20瀏覽1887|回應1|推薦21

  1963年是聶華苓人生一個極重要的轉折點。美國詩人安格爾獲得洛克斐勒基金會贊助,訪問亞洲作家,來台灣時,結識了聶華苓。次年聶華苓應邀到愛荷華,擔任作家創作坊顧問,1967年她與安格爾創辦國際寫作計畫,1971年兩人結為連理。 

  「國際寫作計畫」與「作家創作坊」是愛荷華大學兩個不同的文學計畫,對象與目標都不同。 

    1941年安格爾接長「作家創作坊」一直到1966年,25年間發展為美國文學重鎮,主要對象為美國年輕作家,修完兩年文學創作課後,獲得碩士學位。也有外國作家參加,余光中葉維廉白先勇王文興和歐陽子都獲得創作坊的學位。1967年創立的「國際寫作計畫」,是聶華苓向安格爾提出的建議,每年邀請外國優秀作家到愛荷華來訪問交流數個月,寫作討論 朗讀旅行,他們是駐校作家。   

    來訪作家由國際寫作計畫挑選,40年來已有1200多位作家,從世界各地區來愛荷華。譬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Czeslaw Milosz 推薦了不少很有份量的東歐作家,200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土耳其作家Orhan Pamuk1985年也是國際寫作計劃的駐校作家。 

  台港大陸作家參加者逾百人,如台灣的瘂弦鄭愁予商禽陳映真柏楊張香華、張大春、高信疆、楊逵、楊青矗、王拓、七等生、李昂、婁以軍等, 大陸的王蒙、吳祖光、丁玲、艾青、汪曾祺、徐遲、古華、張賢亮、諶容、阿城、白樺、劉賓雁、北島、李銳莫言余華茹志鵑王安憶劉索拉、殘雪、遲子建、蘇童、畢飛宇等,香港的戴天李怡、潘耀明等,均為當代文壇之佼佼者 

     1978年聶華苓第一次回大陸,拜訪了夏衍、曹禺、冰心等名家。 1979年中國大陸與美國建交,三岸作家首次在愛荷華「中國週末」相聚,二十多位台港大陸和美國作家應邀參加,開啟了兩岸三地作家在海外交流的先河。 

    「國際寫作計畫」在華人世界享有極高的聲譽,是台港大陸作家與國際文壇接軌的平台。1976年安格爾與聶華苓被300多位世界作家推薦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1982年同獲美國五十州州長所頒之文學藝術貢獻獎,聶華苓多次擔任國際文學獎評審。2008年,聶華苓被選入愛荷華州婦女名人堂。 

    這個計畫帶給聶華苓最大的滿足是,「接觸面廣了,看的人多了,寫作視野變得更廣闊。我不只看中國人的處境,而是人的處境。作家在一起,談的都是人的問題。」

 

              時空環境與政治解讀 

   自稱「我不要政治,政治偏要纏我」的聶華苓,始終堅持純文學不該牽涉政治。然而幾十年來「政治偏要纏我」,我們看到了時空環境與作家作品之間的弔詭關係。 

    60年代經歷過白色恐怖後離台赴美,她在1970年代發表的小說「桑青與桃紅」,因為以精神分裂的人物象徵中國的分裂,在聯合副刊連載時被腰斬。1974年她回台探視出獄後的雷震而被監視,70年代翻譯毛澤東詩詞,78年去大陸探親訪問,79年舉辦「中國周末」,邀請兩岸三地華人作家交流,都引起了台北的關注,而被列入台灣的黑名單。 80年代後期,政治氛圍開始鬆動,由於余紀忠的奔走說服和邀請,聶華苓終於在1988年重訪台灣,走出了黑名單的陰影。 

    談到翻譯毛澤東詩詞,聶華苓說「是偶而談起的,是我和Paul茶餘飯後的消遣。那天我在做晚飯,安格爾在一旁閒聊,說起毛澤東的詩詞寫的不錯,要我譯給他看,他自己是詩人嘛! 我譯了一兩首,他覺得不錯,我們就一起翻譯起來了,不知怎麼傳出去了,紐約的出版公司向我們要稿,就這麼簡單,沒有任何政治目的,那時我真是反共的。」 

     媒體說她「左右不討好」,面對這些政治性的解讀與干擾,她一貫是「你罵我,禁我,批判我,我問心無愧。久而久之,他們也沒勁了。時代不斷變化,當年罵我“親匪”的人,現在也“通匪”了。」

                

                 異鄉與故鄉 

    初來美國時,她曾有過疏離感,現在沒有了。汪曾祺曾說: 「聶華苓比中國人還中國。」 她覺得自己很中國,但也很美國,並不衝突。她和中國人一起吃喝談笑,和美國人一起也很自在。「我在美國大陸台灣,就像一個女人穿衣服,什麼式樣都很合身。我已經融入美國社會了,不是努力的要融入,而是工作婚姻個人的交往,很自然的融入了。」在國際寫作計劃慶祝四十週年紀念會上,主持人要她第一個上台講話,她講得全場大笑,「我很自在,他們也很欣賞。」 

    她和安格爾「性格很合得來,在一起經常大笑。」語言跟文化的差異從來不是問題,只有兩件事有差異。一是政治,聶華苓批評美國,安格爾一定維護美國,他批評中國,她一定維護中國,「我們不翻臉,只是辯論。」二是翻譯,他們一起翻譯毛澤東詩,詩中有很多革命的歷史,共產黨的歷史,為了四行詩,常要寫兩頁註釋,要看很多歷史資料。安格爾也看參考書,但不像她感受那樣深。翻譯時有些想法不同,兩人會經常辯論,「翻譯時是兩個文化歷史的區別。」 

    回憶錄中寫的三個地區在她心中都有份量,但城市在變,以前在大陸和台灣的家不在了,成了另一個世界,「故鄉在回憶裡,我在美國生活比其他兩地久,愛荷華就是我的家。」

   (原文刊登於2009年5月台灣文訊雜誌與香港文學,其餘部分將陸續張貼. )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weiyao&aid=3238275

 回應文章

沙丘文學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來訪/順道問安。
2009/08/19 17:11

前輩/您好。

   沙丘來訪/向您請安。

   謝謝好文分享。

             -沙丘-

姚嘉為(chiaweiyao) 於 2009-08-19 21:16 回覆:

沙丘,

不敢當, 謝謝來訪, 還請不吝指教!

姚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