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15 01:03:58瀏覽1934|回應3|推薦25 | |
上圖: 桌上的鼎是雷震送給聶華苓,安格爾的結婚禮物,右牆上是黃永玉的畫 1925年聶華苓在湖北武漢出生,11歲時,任貴州平越行政專員的父親被紅軍殺害,由寡母撫養她和弟妹們長大。1948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外文系,1949年輾轉來台,同年進入「自由中國」半月刊工作,擔任編輯,一年後被邀參加編輯委員會,是編輯委員中最年輕的,也是唯一的女性。 「自由中國」半月刊創刊於1949年11月,胡適為名義上的發行人,雷震是實際的主持人,創辦時編輯委員有國民黨的雷震、教育部長杭立武、學者毛子水、張佛泉、血氣方剛的殷海光、文人戴杜衡、經濟學者夏道平、台銀總經理瞿荊州,宋文明是後來加入的。這個「界乎國民黨的開明人士和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之間的刊物」,書生論政,督促政府邁向民主與自由。然而日益尖銳的社論終究不能見容於當局,1960年9月雷震等四人被捕,「自由中國」停刊。聶華苓失去了工作,也處於孤立狀態,在家中埋頭寫作和翻譯。 在「自由中國」11年,聶華苓深受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感染,「他們做人的風骨,獨立的風格,幾十年來影響我的為人處世。」回憶錄「三生影像」第二部,主要是寫她在「自由中國」半月刊的經歷和見聞,書中附有雷震的十封信,她是為那段歷史做見證吧!「我寫的是人物。那段歷史很重要,我一定要根據事實來寫人物,這事實不能錯。有那樣的時局在,有那樣的情況,才能襯托出這些人物,雷震、殷海光是那樣的挺立,一定要有時空襯托出來,這是必然的,是我生活過的。」
最好的文藝編輯 1950年聶華苓接掌「自由中國」文藝欄時,反共文學當道,她堅持以純文學的標準取捨稿件,為非反共文學作品提供了一個發表的園地。「凡是有政治意識,反共八股的,我都是退! 退! 退!」 正是這樣的堅持,文藝欄刊出一流的純文學創作,如梁實秋「雅舍小品」、 林海音「城南舊事」、徐訏「江湖行」、吳魯芹「雞尾酒會」、陳之藩「旅美小簡」、余光中的詩、思果、琦君、張秀亞,徐鍾珮、鍾梅音的散文,潘人木和孟瑤的長篇小說。聶華苓被譽為最好的文藝編輯之一。 陳芳明在「台灣新文學史」中指出,聶華苓主編「自由中國」文藝欄後,豐富了自由主義傳統的內涵,邀請作家的多元,造成散文的大量出現,內容上增添了異國想像,對情感與情緒的細緻掌握,作家的創作技巧完全異於制式,僵化的文藝教條。 應鳳凰分析「自由中國」文藝欄十年的作品,指出它的文學類型與題材多元,作家多且質精,女作家輩出,散文成就引人注目,認為五十年代的文學被概括為「反共文學」,有待商榷。文藝欄的內容也提醒我們,五十年代文學與五四新文學傳統間的關係。
50年代的文壇身影 50年代台灣的文藝團體,如文藝協會、青年作家協會、婦女作家協會,均為黨政主導的機構,聶華苓「一概不參加,我不愛開會,尤其是政治性的會議,所以我很孤立,來往的作家只有孟瑤,琦君這幾個人。」 聶華苓與梁實秋、柏楊的交往,可謂肝膽相照。她在回憶錄中有專文寫他們之間的情誼。「自由中國」停刊後,聶華苓陷於孤立,梁實秋不時請她和林海音,孟瑤去家?打麻將,梁師母以拿手好菜款待,梁實秋扮小丑說笑話,惹得她們開懷大笑。1964年她離台赴美,梁實秋主動借路費給她,後來她申請到研究費還給他。 50年代初聶華苓已認識柏楊,那時他是郭衣洞,在「自由中國」發表了小說「幸運的石頭」和其他小說。他在救國團工作,又辦中國青年寫作協會,「我不太理他,覺得純文學不該和政治搞在一起。」後來柏楊被捕,坐了幾年牢,出獄多年後,1984年終於來到愛荷華,兩人成了很好的朋友。1988年聶華苓得到余紀忠的邀請,終於走出了黑名單,重回台灣訪問,柏楊的四處奔走起了很大的作用。 穿旗袍教西洋文學 1962年臺靜農教授登門邀聶華苓到台大教小說創作課,等於給她開了禁。接著徐復觀請她去東海大學,教 「現代小說」,余光中教「現代詩」,課在星期五晚上,他們當天一起結伴從台北坐火車去台中,再搭車上大度山。 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的作家陳少聰回憶當年上聶華苓小說課的情景:「和當時其他的洋老師比起來,她的教學方法很新穎。她用二十世紀的西洋名家作品為教材,介紹敘述者的人稱,作者如何使用意象來描述內在的心理真相。當時這些對我都是新觀念,我從聶老師那?學到很多。她曾經要我們交一篇短篇小說,她給我的評語是,敘述人稱好像“出了軌”,給我很深的印象。此後,我寫短篇小說一定先仔細思考所要使用的敘述人稱。」 她形容聶華苓當年的穿著和風采:「總是一身旗袍,看起來很傳統,很中國味道,氣質舉止優雅。看到她踏著細碎的步子走進教室,開始講解那奧秘又遼闊的西方文學,我總感到驚奇又有趣。」 (原文刊登於2009年5月台灣文訊雜誌與香港文學, 其餘部分將陸續張貼. ) 下圖一: 室內掛滿了世界各地的面具 下圖二: 洋台的長凳可容納20-30人, 角落是鄭愁予送的烤肉架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