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走盡天涯歌盡桃花 - 王鼎鈞訪問記
2009/05/27 20:19:51瀏覽4845|回應2|推薦30

   雨瀟瀟下著,天色灰濛,空氣中飄浮著春天的濕寒。我們來到紐約法拉盛郊外一個安靜的住宅區,在一棟綠意蔥籠的屋前停下,叩門。 

     上次見到鼎公是十年前,紐約一場文學座談中,遙望他雙手合十向觀眾致意,發言內容言簡意賅,我一時有如見高僧之感。十年後,鼎公近在眼前,身穿藏青色中式夾襖,雙目低垂端坐,神情安祥寧靜。微帶山東口音,語氣平和,偶而沉吟,富於哲思的言語,徐徐道來,斐然成章。神情舉止,思想言談,仍讓我如對高僧。鼎公是基督徒,自幼隨母親上教堂,出國後,才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 

    三十年前移民之初,遠適異國的失根,文化差異的震撼,撞擊得他一度不能寫作。這場他稱之為「靈魂的文化革命」,終於透過佛家思想的頓悟,而豁然開朗。他重新與大作家的精神境界相通,經此一番寒澈骨,作品有如梅花撲鼻香,失根的悲情提升為開闊的智慧。基督教與佛教兩種信仰,文學的錘鍊,通過他的思維彼此交融,形成了鼎公完整的精神體系,不隨波逐流,也不自鳴清高,既有儒家的和而不同,也有佛家的悲憫觀照。 

    鼎公一生自修苦讀,近年來用電腦寫作,四卷回憶錄一字一字敲成。從個人步履寫幾十年家國,以超人的記憶為經,上天入地收集資料的功夫為緯,寫了十七年,第四卷回憶錄《文學江湖》於今年三月出版。他說:「回憶錄寫完以後,我己盡興、盡緣,也該封筆了,最近常想到毛姆在退休時說過的話:我是一座熄滅了的火山」。 

    鼎公不常參加社交,也很少應邀發表演講,每天靜心寫作,把豐富的人生閱歷與智慧,化為珠璣文章,這是他貢獻社會的方式。 

    時近中午,師母饗我們以一桌清淡可口,營養豐富的家常菜。信佛,愛花,當義工,悉心照顧鼎公,幾十年夫妻,她和鼎公神情相似,慈眉善目,身心安靜。飯後,鼎公夫婦堅持在雨中撐傘送我們上車,久違了的中式人情世故,在記憶深處,久久散放著馨香。 

                           回首移民路     

    今年三月,王鼎鈞自傳第四卷《文學江湖》出版,記者問他,移居美國三十年,不在四部曲範圍內,他準備寫嗎? 他說: 「移民出國,走進美國海關,我的感覺像死亡。」他不想再寫了。 

    1978年他移民美國,先住新澤西,後來定居紐約,至今三十年。在「舊曲」一文中,他寫道:「誰會主動選擇移民這條路,拋棄過去,尋找未來,要受多少折磨。」流露出移民時無奈的心情。 

    回顧當初移民的決定,他說出生後,母親找人替他算命,算命先生說,他的命是「傷官」格,不守祖業,不是敗家,就是漂流。後來他家為土匪和戰爭所敗,就只剩漂流了。「我寫回憶錄,通盤整理過去,發現我是一個無恆的人,常見異思遷。起初以為這是漂流造成的生活習慣,現在想也許是性格造成漂流。對我而言,移民是又一次漂流,最後的漂流。」 

移民的另一原因是為了能專心寫作,效忠文學。在台湾雜務太多,常要做許多準備和善後。在美國,沒人求他,他也不求人,「等於出家當了和尚,萬緣放下,六根清淨,可以真正效忠文學。」 

他移民美國也是為了子女就學,以前在台灣上大學競爭激烈,他擔心兒女考不上大学。 

                  觸及靈魂的文化革命 

    出國之初,他經歷了一場「觸及靈魂的文化大革命」。「革命」指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價值標準,都要「變夏為夷」。住新澤西時,他曾見美國小孩在巷子裡玩球,球飛起來落在屋頂上,小孩朝著家門大喊George,他以為是喊他哥哥幫忙,不料出來一個白鬍子老頭,原來是喊爺爺,他感到非常震驚。

    這場革命,在他三本著作中可找到蛛絲馬跡。海水天涯中國人寫初到異鄉的探索,看不透的城市寫移民的故事,左心房漩渦寫故鄉的情結。三本書手法和風格不一,越來越向內心深化,文字越來越詩化,反映出他在異鄉調適的過程。 

    這三本書他只滿意左心房漩渦》。「這裡面有現代主義對我的影響,六十年代的種子,八十年代的果實。八十年代我和中國大陸的舊識大量通信,細數前生,心情激動,文章的結構和修辭如音樂變音變調,確乎是「行其所不得不行」。這樣的風格,情感,表現手法,在我只能有一次。」 

    他曾感歎,作家離不開語言和文化環境,住在國外,剛開始對寫作有點新的刺激,久了就念不出咒來。然而30年來,他佳作不斷,海外環境對他的寫作其實也有正面的影響。 

    移民之初,他對人完全喪失了興趣,遑論寫作?「由舊金山進關時,他對接機的朋友說:「這是我的空門。」到了紐約,他在唐人街看人來人往,幾乎沒有感覺,「對我的同類不理解,不接受,我好像在太空艙裡,處於無重力狀態,怎麼還能有文學創作呢?                      

    後來他受到佛教的影響,思想豁然開朗,領悟到「世事猶如老祖父看兩小孫子爭糖果,心中只有憐愛,只有關心,誰是誰非並不重要。文學的先進大師一直教我 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自己的心分裂成多塊,分給筆下每一個人,我聽見了,不相信。佛法教人觀照世界,居高臨下,冤親平等,原告也好,被告也好,贏家也好,輸家也好,都是因果循環生死流轉的眾生,需要救贖。我聽見了,也相信了。」 

    有了這個領悟,他很快的和大作家大藝術家接軌。在他看來,作家筆下的人物好比眾生,作家好比佛菩薩,人物依照因果律糾纏沉迷,每人都有充分理由那樣做,不得不那樣做,他們害人,也是受害人。他們都對了,也都錯了,都是在作業,都是在受苦。「作家像佛一樣,不能改變因果,但可以安排救贖,救贖不為單方面設計,是為雙方而設,為十方而設,同體大悲,他同情每個人。」於是,他恢復了創作的能力。               

                     以「圓」串成回憶錄 

    回憶錄寫了十七年,從個人的步履反映幾十年來中國人的家國流離,內容包括無數的史料和細節。人在海外,他如何收集資料? 

    80年代中國大陸開放後,他寫信到大陸尋找舊交,通信五百封以上,補充若干事情的細節,收穫豐富。大陸各縣市的僑務辦公室幫他找到了舊交,各縣市的政協都出版了「文史資料」,當地發生的事,大多有專文記載,此外他還買了縣志來參考。 

    台灣這部份,他原想回去找資料,因健康問題未能成行。台灣生活的三十年,他記憶猶新,還有一些筆記和剪報。在紐約,他到各大圖書館查考資料,也上網搜尋,如台北國家圖書舘的「當代文學史料」網站的資料,他覺得非常詳盡可靠。他還買了五、六百本書,尋找有關的人和事,了解當時的大背景,查對年月人名地名。 

    他說寫回憶錄不是寫自己,而是寫出當年的能見度,反映時代。寫法是「以自己為圓心,延伸半徑,畫一圓周,人在江湖,圓心常常移動,一個「圓」畫完,接著再畫一個,全部回憶錄是用許多「圓」串成的。」 

    三十年台灣,可寫的材料太多了,一本書容納不下,勢必要寫第五卷,後來他決定只寫與文學有關的部份。「我畢竟是個作家,這一部份要緊。回憶錄寫完以後,我己盡興、盡緣,也該封筆了。最近常想到毛姆在退休時說過的話:我是一座熄滅了的火山。」 

                       文學因緣

   回顧文學路,可溯源到家鄉本族出了一位小說家,他不免見賢思齊。他母親很會講故事,他六歲時,母親信了基督教,帶他上教堂,讀聖經,這些都助長了他的文學傾向。小學畢業前他讀夏丏尊、葉聖陶,啟發很大。 

    1945年,他第一次向陝西興安日報副刊投稿成功。1951年,參加張道藩在台北開辦的「小說創作研究組」,受了六個月密集教育,走上文學之路。 

    初他學寫小說,為了研究小說的結構反覆熟讀劇本,莎士比亞、丁西林、李健吾都影响過他。他也讀曹禺、郭沫若、田漢、夏衍的劇本,雖然並不喜歡。為了替寫小說打好基礎,他學寫散文,熟讀蒙田、培根、愛默生、梁實秋、陳西滢、周作人、魯迅、胡適的演講、黎烈文的翻譯。他也重溫唐詩宋詞,讀卞之琳、戴望舒、聞一多、朱湘、馮至的詩 

    他說,當年投稿從未接到退稿。寫記叙文議論文,尤其是短文,不用修改,寫抒情文需要修改。寫回憶錄時,每篇都要修改很多次,因為要隨時容納新的材料,或改換句法和修辭。他很注意文氣,為了改換一個字要修改兩句話,為了加入兩句話要修改一整段,為了增添一段,要修改前一段和後一段。後來他使用電腦寫作,修改起來方便多了。

這位散文大家謙稱自己寫作不是靠天才,而是靠三多。一是多難,災難多,思考深刻,生活經驗多,豐富。二是多學,什麼都學,没成見,經過寫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 經過黨部掛帥,學院掛帥,鄉土掛帥,市場掛帥,都學到東西。三是多壽,有些人天份比他高,但英年早逝,因為多壽所以學習時間長,能融會貫通。

    他說作家像機器,有折舊率。現在作家折舊很快,維持領先也許只有三年五年,甚至只有一年。作家不同於機器,可以勇猛精進,向前向上,日新又新。「文學創作不是一場春夢,不是一時高興。作家不能靠當年勇,只有將來,沒有過去,只有前線,沒有後方。做了過河卒子,只有拼命向前。」 

                        文學觀 

    王鼎鈞寫作時心中有讀者嗎?最初寫作時,他相信行雲流水,無心成文,行其所不得不行,止其所不得不止,讀者應該遷就作家,作家不能遷就讀者。後來,他知道技巧的重要,在技術上必須遷就讀者。再到以後,他把作品分成「胎生」和「卵生」,胎生是為自己而寫,卵生是為讀者而寫。他也曾把作品分成「傳世」和「酬世」兩種,「傳世」是為自己而藝術,「酬世」是為他人而技術,但兩者亦能有天作之合。

    作家是天分和努力的結合。依賴天分疏於學習,或依賴學習不計天分,都不是最好的作家。作家經由模仿、自立到獨創,如果努力的程度相等,有人停留在模仿階段,有人停留在自立階段,有人還能再向前一步,那就是天份的差別。「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李白也有過模仿的階段。即興小品可以耍才情,但「紅樓梦」是十年辛苦不尋常的結晶。努力多半受天分的驅策,有「詩才」才會去推敲。孟子說:「大匠能予人以規矩,不能使人巧。」規矩靠努力,巧是天分。 

    如果為了業餘愛好寫作,只要喜歡,沒甚麼不可以。「如果年輕時能寫幾行畫幾筆,就想在走走看看指指點點中安身立命,那是大天才的身段,要仔細考量。」          

    寫作的藝術造詣除了求精,還要求妙。儒家能精不能妙,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太精,妙就不見了。道家能妙不能精,得魚忘筌,不求甚解,但得琴中趣,何勞絃上声,太妙,精就顧不到了。只有佛法圓滿究竟,可以不落空、也不落有,可以勇猛精進,也可以離相。靠這一套理論指引鼓勵,藝術家可以精中有妙,妙中有精,一個不可說的境界,等作家藝術家攀登。他把寫作最重要的體會列表如下: 

                       

盡善                        盡美

功力                        悟性

大地                        天空

1                   0.9999999999999999

至矣盡矣                    無窮無盡

相內                        相外

可見                        可信

                     

, 法非法                  法非法, 非非法    

憑努力可以精,不能妙。精可言傳,妙不可言傳。精在相中,妙在相外,精可見可信,妙不可見仍可信,因為信,不可見的也成為可見的了。獨見不能共見,合眾多獨見成共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是你知,我知,他也知。 

他也提出四弘誓願:「文心無語誓願通,文路無盡誓願行,文境無上誓願登,文運無常誓願興。」這個層次他想得出,但做不到。只能文路無盡誓願行,只能越走越近,不能越走越高。至於「文境無上誓願登」,他期望於天才橫溢,因緣具足的作家去達成了。 

                  閱讀三大目標 

   一生酷愛閱讀的王鼎鈞,七十歲退休後,閱讀有三大目標。 

    第一是是重讀西洋文學名著。五十年代他讀西洋文學名著,為劣譯所誤,讀得辛苦,甚至痛苦。所以第一批書單是找更好的中文譯本,重讀西洋名著。他找到了楊絳的「唐吉訶德」,草嬰的「托爾斯泰」,金人的「靜靜的頓河」,傳雷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汝龍的契訶夫,湯永寬、周克希的福樓拜。他喜愛屠格涅夫,但譯家分散,只好都買。 

第二是讀現代主義作品。六十年代,現代主義支配台灣文壇,這種小說不容易翻譯,也不容易讀,中文譯本很少,更難賞心悅目,他多半是從批評介紹中認識。因此,他的第二批書單是要讀到這些作品,他買了譯林版四大冊的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葉廷芳主編的卡夫卡全集十大冊,呂同六主編的二十世紀世界小說經典四大冊,樓肇明主編的波赫士文集大冊。從圖書館找到李文俊的福克納,志文版的卡繆,金隄和蕭乾的「尤力西斯」。 

第三是後現代主義作品。台灣進入七十年代,「顛覆」「解構」成為最時髦的口號。當時他忙於新聞媒體的工作,荒謬劇看過兩齣,大師尤奈斯柯見過一眼,理論讀過幾篇簡介,但小說沒看過。他抄下一串人名,買了書。昆德拉、赫士、馬奎斯還可以困而知之,另外一些名家的小說實在難懂。他也看中國「後現代」作家的作品,如林耀德、平路、莫言、韓少功,殘雪、馬原、王小波、孫甘露、曹志漣。 

                 寫作回饋,若苦能甘 

    王鼎鈞曾請人刻過一方圖章,刻下鹿橋<人子>中的四個字「若苦能甘」,此四字最能道出他寫作的況味。他說,「巧為拙者奴」,寫作是供別人享受,自己下廚,別人吃菜。年輕時他曾有不少機會向別的方向發展,但都放棄了,因為做別的事內心都有矛盾,只有寫作,五行相生,五味調和。 

  他一生盡心、盡力、盡性、盡意寫文章,這是他回饋社會的方式。「我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盡己之性。走盡天涯,洗盡鉛華,揀盡寒枝,歌盡桃花。漏聲有盡,我言有窮而意無盡。」

    十四歲離家,二十四歲離開中國大陸,疏離失根的感覺已非一日,是他今生感情的一部份。出國後文學創作旺盛,這些感覺集中爆發,受到注意。他說自己的鄉愁好比古人的香草美人,有內涵,有寄托,是對生命流逝的憂鬱。 

     離鄉七十年,他沒有回過山東老家,「家鄉已沒有老屋,老墳,老街,老鄰,老樹,老人,我不能回去只看長城。我已無法在任何地方定居,我的骨灰要撒在海裡。」 

    十七年之功,完成百萬言回憶錄,四卷中有三卷寫大陸。他把對故鄉的記憶與感情,都寫進了更長久的文字裡,這便是王鼎鈞回鄉的方式吧!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weiyao&aid=2988481

 回應文章

20001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借佛散花
2013/02/23 19:07

天女嘉為, 借佛散花。

有關鼎公之作多矣。

此文乃抗鼎之作乎!

癸巳元宵.太陽里人


休士頓山姆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沒想到
2009/06/01 12:46

沒想到以前學生時代 我們曾經讀過他無數著作的文豪 您還有機會見到他的本人

而且也在美國 有機會一定會再去拜讀他的新作 真高興可以看到這篇文章 謝謝你 

姚嘉為(chiaweiyao) 於 2009-06-01 21:21 回覆:
謝謝分享, 他的人生三書膾炙人口, 我也讀過, 深受激勵. 有幸當面請益, 非常難忘, 也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