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06 11:40:16瀏覽3096|回應17|推薦53 | |
在此與網友們分享一則訊息, 我的新書《在寫作中還鄉》於10月1日在台北問世. 寫作緣起和經過, 請看下面的自序, 敬請批評指教!
自序: 從鄉愁出發 本書是十一位北美名家文學人生的整體勾勒,並將作家的心靈軌跡,放在歷史的脈絡中書寫,稍窺作家創作與生存時空間的關係,期能提供一個新的角度和面向來看華美文學。 當年我隨著留學潮到美國,學而未歸,心懷內疚,鄉愁揮之不去,開始寫作抒懷。因此,本書也是筆者從鄉愁出發,向名家取經,從他們移居他鄉的心路歷程,一探鄉愁漂流與創作的關係。 90年代初,北美各地的寫作團體紛紛成立,邀請作家演講,舉辦文藝座談與讀書會,出版會刊,鼓勵會員寫作,增加文友間的交流。海外華文文學在兩岸三地也日益受到重視,大學研究所開設課程,學術界與文學界舉辦研討會,海外作家叢書在兩岸三地出版。因緣際會,我結識了不少海內外名家,發表了一些專訪。 動念寫書,可以追溯到2006年,名作家張曉風女士的一通越洋電話,邀我參加在台北實踐大學舉辦的世界華語文研討會。為了提交兩萬字論文,我搜尋資料,了解北美華人的歷史環境,各時期的代表作家,完成一篇從歷史流變看美華文學的論文,引起了進一步探索歷史時空與創作關係的興趣。 2008年夏天移居吉隆坡前,我快馬加鞭走訪夏志清、王鼎鈞、聶華苓、白先勇、劉大任和施叔青,後來在台灣採訪了陳若曦、張系國與哈金,加上稍早已採訪的黎錦揚與於梨華,共十一位名家。 無論從文壇身影與創作成就,還是作品的格局氣魄與精神境界,這十一位作家都是引領文壇風騷的名家。他們從域外的角度與視野創作,刻劃了華人在他鄉的處境,展現了普世的情懷。他們生存的時代,從1910年代迄今,橫跨近百年的兩岸三地,他們的作品大體上能呈現美華文學的風貌。80年代起,北美的寫作環境日趨眾聲喧嘩,優秀作家輩出,各具特色,本書篇幅有限,只能期待未來再詳細介紹了。 緒論 <北美的天空下>,從歷史流變的角度切入,一覽時空環境與北美作家創作的關係,其後的十一篇作家專訪,提供細節供互相參照。每篇專訪包括兩部份,第一部分是整體勾勒作家的文學因緣、文壇身影、創作特色,思索創作與時空的關係,第二部分則以問答形式,由作家談文學觀、寫作相關話題與故國情懷。 走訪過程中,作家們對於深挖內心的問題,均坦誠回應,坦誠就是名家本色吧! 我們談家庭,師友,閱讀,為何而寫,為誰而寫,寫作習慣,故國情懷,身分認同,遷移漂流,時空變化對人生和創作的衝擊,不時有意外的發現。他們的共同之處是,都相信文學不朽,以寫作為志業,雖苦猶甘;都有漂泊、疏離、失根的感受;都關懷兩岸三地的華人,作品都有域外的視野,普世的情懷。 移居東南亞後,遠離久居的北美和電腦工作,體會到二度拔根的漂流與孤獨。少了應酬,多了時間,每天朝九晚五,我靜坐桌前,清心淨意閱讀十一位名家作品,相關的評論與傳記,然後敲鍵寫作。每寫一篇,都像攀登一座高峰,頗有高山仰止的心情。除了需要完整地勾勒作家的文學人生,也要深入了解作家的心靈,探索作品與時空的關係,深感自己能力有限。這趟作家心靈之旅雖然辛苦,但很值得,我感到自己對北美作家的歷史環境和心靈圖像有了較深入的認識。 書名《在寫作中還鄉》取自與北美作家喻麗清的一段談話,她以短短幾個字傳神地表達了海外作家的情境。走訪十一位名家,我發現他們都有深濃的文化鄉愁,寫作是他們還鄉的方式。 此書問世之際,我已越洋搬家回美國了。在東南亞三年,生活重心就是完成這本書,明知這是一個艱辛甚至不討好的寫書計畫,卻始終放不下,大概也是想在寫作中還鄉吧! 承蒙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在百忙中撥冗寫序,由名評論家推薦這本名家訪談集,畫龍點睛,相互輝映,深感榮幸。文壇名家張曉風、李瑞騰、廖玉蕙、蘇偉貞、喻麗清、宇文正列名推薦,感激不盡。 感謝蘇偉貞的介紹,得識允晨發行人廖志峰先生,誠如於梨華所說,他具有強烈的文化使命感,才會有這本書的問世。 作家張讓、焦明、田新彬、好友廖秀菫、劉毓玲、張蘭新、中研院羅久蓉學姊的建議與鼓勵;中研院伊慶春提供我在台北落腳之處,替我借閱絕版書籍;外子傅衣健陪同我走訪攝影,責無旁貸地成為本書第一位讀者,在此一併致謝。
書摘預覽: 躍登百老匯的黎錦揚
訂購:
北美: 采風書坊 台灣: 誠品書店, 金石堂書店, 允晨文化 博客來網路書店 誠品網路書店 )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