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勝利渴望與集體認同
2013/03/11 20:57:06瀏覽283|回應1|推薦6

近日的世界棒球經典賽普遍牽動了台灣人的心,多少人渴盼中華隊勝利,結果就像經歷三溫暖,亢奮過、激昂過,最後結果卻令許多人痛心、傷感。許多人流淚,也有些人氣憤。不知道該氣憤誰,那就拿棒協出口氣吧。

 

每逢有國際運動賽事,我們大家似乎很容易陷入集體亢奮的狀態。稍早當我們的中華棒隊贏了澳洲與荷蘭,我們大家就開始亢奮。即使輸了韓國,由於表現不差,我們仍然寄望能戰勝日本。而雖然最後功虧一匱,但是我們幾乎就打敗了日本隊了。到這個時刻,我們的集體亢奮都還沒有消褪。

 

但是,對古巴一戰終於暴露了我們的弱點。

 

我們缺少主戰投手。數來數去其實只有王建民一位。沒有他,我們就無法對抗強敵。但是,由於對日一戰的時間太長,不但耗盡了可戰的投手,也拖垮了大家的體力。但是,我們的球隊其實還存在另一個弱點,就是攻擊力不夠。即使沒有了好投手,為什麼連打擊也打不出去呢?

 

嚴格說來,我們的球隊實力與古巴還有一段差距,也很可能與日本尚有差距。沒有特優投手壓制住日本的打擊攻勢,我們就很難贏球。但重點是,在這種客觀情勢下,我們仍渴望勝利。這種渴望,如前所說,有可能使球隊承受過大的壓力而失去平常心。

 

最後輸了球,大家都覺得沮喪。但是,我們似乎該學著檢討我們的集體心理。這種極度渴望贏球的集體心理是為什麼?它會對球隊起到什麼作用?對我們的整體社會又會起什麼作用?簡言之,它是有正面意義的事物嗎?

 

想要贏球,表示我們有羞恥心。但是,太想要贏球,可能意味著我們缺少平常心,意味著集體處於心理失衡的狀態。換言之,它也可能有負面意義。

 

我們渴盼勝利,似乎是因為我們很少在國際的賽場上獲勝。我們的問題在我們在國際賽場上很難得獲得勝利,所以我們格外渴望勝利。當偶然有了勝利,集體就會格外亢奮。棒球之所以成為台灣的「國球」,正因為唯有棒球曾經為我們在國際賽場上揚眉吐氣。國際籃球、足球(及美式足球)、網球、排球、,凡是比較大型的球類賽事,我們都沒什麼機會出頭,但是,棒球卻曾讓我們獲得奧運的亞軍、季軍,所以棒球就成為台灣的國球。

 

渴盼勝利,可能產生某種集體「念力」,使球隊也更顯神勇。不過,也可能有相反的效果,它促成集體心理壓力,使球員失去平常心,甚至表現失常。

 

事實上,我們可能常給我們的運動員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好比曾雅妮最近表示,她很樂見自己在LPGA的天后地位有人取代。她表示身為天后的壓力很大。所以如果有人取代,她反而可樂得輕鬆。

 

曾雅妮的壓力來自大家對她的期待。大家期待她時時能獲得國際賽事的勝利。時間久了,她會愈來愈擔心自己出差錯。最後,她終於陷入失常。

 

台灣人對林書豪的強烈期待與關注,基本上應屬類似的集體心理。雖然林書豪在國籍上應該是美國人,但他身上仍然有台灣的印記,所以台灣人寄希望於他。台灣人沒有人曾進入過美國NBA職籃,難得林書豪能身列其中,他也就成為台灣人的光榮所寄。即使這種寄託不免牽強,終究聊勝於無。

 

渴望勝利,理性的反應應該是尋求建立獲勝的堅實條件基礎,而不應該只是感性期盼。我們是否提供充足的運動訓練與出賽條件?我們有沒有提供充分的輔助條件,譬如是否充分發展運動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或管理學等?我們不能只靠念力來增加贏球機會。

 

不過,我更想跳出如何贏球的議題,而討論另一層問題。渴望勝利,意味著台灣人想要追求勝利的榮耀、消除常敗的恥辱感,但背後或許還有更深一層的含意,那是一種identity的需要,台灣人需要身分認同。而且,那不僅是與某一種地名稱謂相聯繫的一群人,還要有尊嚴與榮耀。台灣人想要凝聚在榮耀的認同下。或許,因為台灣的國家認同長期處於被打壓而遭扭曲的狀態,所以台灣人在不自覺間想憑藉國際賽事來抓住那種彼此認同的感覺。

 

這個集體心理很自然,也應該有其正當性,但是它會帶來什麼影響,卻難以預料,有多種不同的可能。

 

1971年,海外華人開始保釣運動。結果,許多原本親國府的華人因為對國府感覺失望,而倒向中共。一些台灣留美學生也紛紛轉向左傾,甚至投奔大陸。

 

我指出這件事,無意暗示上述集體認同追求會帶來認同危機。至少,那不是必然的後果。只是,關注這方面的態勢,或有必要。總之,強烈的集體渴望如果意味著集體心理失衡的狀態。如何適度調節這種失衡狀態,本身似乎應該是個重要的討論議題。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7380357

 回應文章

野鶴
慕陶老師您又錯了
2013/03/12 16:31

1971年,海外華人開始保釣運動。結果,許多原本親國府的華人因為對國府感覺失望,而倒向中共。一些台灣留美學生也紛紛轉向左傾,甚至投奔大陸(譬如作家陳若曦及其段姓前夫)。



�X�B: 勝利渴望與集體認同 - 出岫閒雲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chiag/7380357#ixzz2NJL3DDgM

陳若曦老師和她夫婿段世堯,是在1966年前往中國大陸定居,當時保釣運動根本尚未萌芽,他們移居中國,與保釣運動何關?您把對政府失望的原因,輕易的用特殊事件,引導到集體情緒產生的錯誤結果,刻意模糊政府本身作為的錯誤,這種工作是政府發言人的工作,有風骨的知識分子,實應就事論事。結果您舉錯例子,陳若曦老師移居中國的時間早於保釣運動,前後牛頭不對馬嘴,貽笑大方。

慕陶老師,我知道您比較重視形式理性,對於實質內容覺得無關緊要。但是學術畢竟要嚴謹一點,這種搞錯時序的情形,希望您下次別再發生了。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3-03-12 20:41 回覆:

陳若曦及其前夫的確是在保釣運動以前去了大陸,這是我一時的記憶錯誤。在此向讀者致歉。也向野鶴表示謝意。

不過,我此處的基本論旨並沒有什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