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對「路西法效應」一書作者P. Zimbardo觀點的商榷
2010/07/24 23:52:33瀏覽989|回應3|推薦1
對於史丹福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P. Zimbardo依史丹福監獄實驗等研究所寫的「路西法效應」一書,我一方面非常佩服,且從中多所得益,但也還是想提出幾點商榷意見。我的商榷意見主要不是在實驗方法本身(沒有嚴格的實驗控制或沒有同質對照組等),也不是研究倫理的問題,我的批評意見簡述如下。

一、Zimbardo太片面強調情境的作用,而相對輕視「人格結構」的作用;即使在SPE研究中多數人似乎有類似的行動模式,也未必表示人格結構對各別人的影響真的很微小;從個人的生命史式的研究(而非組織行為的研究,特別不是全控機構組織行為的研究),應該更能凸顯人格結構的重要作用;

二、Zimbardo似太受西方自由主義傳統思想的影響,雖然注意到情境對行動的強大影響,卻不願意正視情境的影響為什麼似乎有系統性的偏向,似乎總是偏向引導出「惡」的行動,而不是激發出「善」的行動;善的行動雖偶然顯現,卻總是比較希罕;這系統偏向本身不是情境因素所能解釋;

三、Zimbardo太缺乏社會學的社會結構概念,所謂情境,很可能不是偶然的狀態,而通常是已被結構化的、有系統傾向的狀態;且人格結構與社會結構間應該是有複雜的「交互作用」(這個交互作用應該也有某種常態模式);研究者嘗試指出這些有系統傾向的模式;

四、在關於伊拉克的監獄研究中,Zimbardo太強調高層主管對「系統」的宰制力,而忽略高層主管同樣也受到情境的強大影響。他似對基層人員有太強烈的同情,而相對忽視對所有的人普遍施予同情,包括對所謂高層主管;雖然高層主管好像能決定系統(組織)的形成與規則訂定,但如果深入去看,就像「萬曆15年」一書所揭示的,看似高高在上的皇帝,實際上卻覺得自己一點也不自由。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4258587

 回應文章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再說
2011/12/26 23:31

慕陶老師注意到人格結構的要素,應是就真實的自然社會而說,該書注重情景効果可能真的有偏。因為該實驗起先有角色扮演成份,自然社會人的人格就複雜了,較成了抽離因子,換言之,實驗儘管駭人,卻不能是社會現象的足夠參考。

剛讀到另一篇介紹文,注意到扮演人對角色的想象,加速情景効果的社會心理發展。我沒有讀到原著,都是讀文連想。

[ 這是很有意思的介紹文章。這有關社會心理的研究介紹,實在令人對群眾心理在情景裡的變化感到非常驚奇。這個駭人實驗,顯示的不止是"情景効果"吧,由於它是"演出"樣的實驗,當扮演者代入了角色想象,再加上情景壓力,這麽樣,情景効果發展便非常快速了。

文中這一段尤令人觸目驚心,我群他群的對立,會自然而產的納粹式現象:

" 把人群分成內跟外,他跟我,我者跟他者,這時候慢慢慢慢,這個仇恨就在校園裡面彌漫出來,慢慢一個非常獨裁傾向的政治意識形態出來。"

出處: 一個普通人離殺人有多遠? (原作者: 梁文道) - shouri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ess800148/5852373#ixzz1heI5SRU9   ]

Qoch
反對
2010/10/30 21:19

雖然您認為自己看完整本書,但我不認為您有認真越讀過,就算有認真讀過也沒有吸收。

這本書我看過很多次,你所提出的不同意見不僅書中都有解答,而且許多是不實指控(換句話說是作者根本沒有提),沒錯,他該書只強調情境的重要,但這本書本來就是在談情境,所以批評該書的主題本身就莫名其妙。

1.作者並未在書中否定任何人格對他人影響的大小,只有批評司法體系以及現今醫療體系"在有情境與系統條件的案例上",仍"只倚賴"個人特質式的基準,認為此時應考量"納入"系統與情境因素,並沒有認為完全輕視個人心理的影響,第14章401~402頁即提到,即使身為本身專業的權威,仍對伊拉克事件人員進行個人、情境、系統三方面評估,足見作者並未完全否定個人特質的重要。

批評未包含非組織性的研究就更莫名其妙,因為該書本來就是探討組織(情境)以及系統(制度)對人的影響,人與人個別之間的影響根本就不在主題討論之列,批評這個就好像批評"三國志怎只寫後漢時期故事"一樣無聊。

書中並非只有SPE的例子,而還引用無數範例,這還不包括書中為引用的例子。

2.在前半書中即提到,情境與系統為二項分開探討的課題,姑且不論不適當的情境與不適當的系統關係(像邪教與教唆自殺),正常的情境及正當的系統制度下是不會造成危險,就像正常的監獄環境。

但正常的情境碰上不適當的系統會產生危險的環境,影響人做出邪惡的事情,所以光是你說作者

"不願意正視情境的影響為什麼似乎有系統性的偏向"

本身就不知所云。後面更無的放矢,書中明明有提到正向立的研究與實例不是?

3.這一段完全是廢話,一個制度當然不是偶然,本來就是決策者制定或是營造出的效果,作者何必要刻意強調,而後面也是無的放矢,書中最前面即提到個人與社會互動的重要,想讓社會變得更好應該要讀,在13章也分析過個人之於社會的互動,不知是不是書太長了,您看到後面就忘了前面。

4.說作者忽略高層受到情境的影響完全是不實指控,在SPE作者本人就已經分析自己被情境影響,甚至書中也提到所有旁觀者(牧師、委員會成員、主席....等等)都被情境影響,哪得來作者忽略高層影響的結論?

作者刻意針對決策者做為攻擊對象,是因為這些權利掌控者握有最大權力,但出事時卻最先在新聞上卸責,從後半的伊拉克案例分析可見12,在虐囚案爆發時,調查仍未進行時,這些"高層"立即對外宣稱"將事情歸因於團體中的害群之馬,因此針對伊拉克案例,他當然以自身專業與證據推翻這些卸責的表面之詞,在SPE作者並未幫獄卒及所有其他管理層級人員做過批評,也並未對其他歷史案件高層特定批評,足見作者本身對於高層與基層之間並無偏見。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想如是
2010/07/31 10:22

"人格結構"和"社會結構"的"交互作用",這是社會學的學術論述吧,學術之外的我們普通人,很難懂的啊,若沒有具體舉例說明,是無能想象啊!

就我個人,頂多只能想及:這交互作用,也就在人性考驗之時───常在個人於社會中求生存出現利害交纏時、個人或社會的生死存亡關鍵時、社會的羣體肓目効應時(個人盲目附和因為害怕或恐懼的多數)。就以末後"盲目附和因為害怕"為例說,現在島內一窩蜂刺馬總統,多少是害怕政府弱,就給對岸佔上峯的心理吧;否則執政才兩年,何至於諷刺成這樣呢?卻無視馬政府上臺了,羣族撕裂不見了,人民理性進步了,經濟困迫和緩下來,一些悄悄改善得穩而不興波,就是好現象了,臺灣經不起劇烈動盪的。這是個謹慎的政府,不能要求一切馬上登天。

不知道自己想得對不對,或只是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