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究竟要不要教孩子孝順?從李安的說法談起
2023/07/14 09:41:01瀏覽249|回應2|推薦10

電影人李安導演說“我從不教孩子孝順”,並且強調“愛”相對於“孝順”的優先性或正確性。我對他這種觀念,很難逕行表示贊否意見;但是,這裡可能還存在非常複雜的爭議議題,恐怕不是這麼簡單就能夠給出完滿答案的。



細究起來,“孝順“一詞可能有多重涵義。它本身就是一種規範,而要求孝順也可能是教導孩子未來所需要的知識與規範時所需要的重要先決條件(不孝順的孩子,父母很難教導,孩子也就很難學到所需要的知識與規範)。當然,孝順也是一種愛的形式。至於說父母要求孩子孝順可能是一種情緒勒索,這確實也是很可能存在的問題。此外,孝順也可能延伸成為一種政治上教導人民馴順於統治者的觀念,這同樣是非常值得檢討的議題。



傳統中國社會強調了孝順的積極意義,而極度忽視孝順可能的負面作用。李安先生則顯然試圖指出孝順的負面意義。這在當代華人社會來說很可能具有暮鼓晨鐘的作用。



不過,我們是不是真就應該放棄孝順原則呢?這卻還有爭議的空間。孝順作為規範、作為維繫規範的手段性要求,這涉及對規範的正、負面意義的討論。



法國社會學先驅大師涂爾幹強調“規範”的意義。他並且試圖指出,父母可以藉著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和愛,給予孩子社會化的discipline(紀律、訓練、規訓),而這也正是產生規範、維繫規範的重要過程。



涂爾幹強調“規範“的意義,顯然是因為他重視社會的“秩序“。而規範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基礎。既然規訓又是產生、維繫規範的主要過程,那麼,規訓的存在顯然是必要而且具有正面意義的。



不過,涂爾幹對規訓意義的肯定看法,顯然被認為是太過保守的心態。後續有許多的學者對discipline賦予了比較負面的意義。或者是嘗試解構discipline這件事。特別著名的好比像福柯(Foucault)。有人討論“過度社會化”,有人則指出“文化專斷”(cultural arbitraries,由布爾迪厄提出),強調權力對知識、規範的支配性。一時之間,discipline好像成為一種很負面的事物。李安先生是不是受到這種思潮的影響,我不確定。



傳統孝順觀念很可能對華人社會的政治意識起到不良的作用。因為家庭中的人際關係模式很可能無形中延伸到政治領域中的人際關係模式。對父母孝順的態度很可能演變成對長官、領導者的無條件順從。這種態度很可能對政治民主化產生非常不良的影響。中國大陸遲遲未能走向民主化,很可能與此文化傳統有關。李安先生是不是意有所指地想從對孝順觀念的批評,指向對政治領域不民主習性的批評意見,我不得而知。如果李先生確實有這個意思,我比較會建議他索性明白講出來,以免反而衍生其他爭議。



當然,李先生也可能純粹只是憂慮要求孝順變成一種情緒勒索,那麼,問題其實會比較簡單。人們可能試著強調“孝“由孩子主動,”順“當然也可以在維持孩子的主體性的基礎上選擇性表現。如此,孝未必要被取消,而是更自然、主動地展現。



孝順會成為爭議議題,說到底,關鍵還是在於父母究竟要不要積極培養、賦予孩子某些觀念、習性,特別是讓孩子形成規範習性。



這裡我試著從某個我所見到的案例,指出以“愛”取代“孝順”可能衍生的一些問題。



我見到的案例之一,是一對智商非常高的學者夫妻,因為痛失已經在大學讀書的孩子,而開始懷疑自己之前的自由主義作風的教養模式:是不是給孩子太多自由空間了,以致出現了令人遺憾的悲劇?(孩子“自由“地讓自己陷入了困境中,又”自由“地選擇了某種面對困境的處理方式)



這個例子當然比較極端,也因為其極端性,所以容易被作為典型案例來討論。而事實上,我注意到一個現象,一些比較自由派的大學教授,孩子在升學過程中並不特別順利。而許多中小學教師的孩子,可能受到較多規訓,而在升學過程中倒比較順利。他們日後的發展究竟孰優孰劣,很難說。但是,學歷的條件可能已經不同。



前述的涂爾幹就曾經討論過,規訓對個人的積極作用,其中包括對欲望產生的節制作用,如此,人才可能幸福。另外,他也指出,有規訓節制,整體社會成員才可能享有自由;否則,社會將陷入一種all against all的混亂、恐怖狀態。



涂爾幹的說法對我是有說服力的。孩子並不是生來就知道如何適應社會生活的。如果父母不教,他們面對外邊的世界很可能會遇到更多的挫折、阻礙、失敗。而這不僅是增加摸索的歷程,人也可能因此中道夭折,或者氣餒、頹廢。那恐怕就不是大家所樂見的結果了。



事實上,父母並不只是給予孩子適應社會所需要的“知識”,而很可能還要進行“規訓”。也就是說,讓孩子形成某種行為習慣,或者對某些規訓產生感情反應。如此,孩子就不需要每次再去思索、試誤。



話說回來,強調規訓,會不會無形中助長了威權宰制?而且宰制未必符合開明原則,甚至可能變成助長奴役狀態。



上面這個問題卻也不能不關注。而這也是讓我長期感覺兩難的情況。



我沒有什麼好的答案。但是,我傾向一種折衷的做法。回到李安提到的議題。父母可能不必要求孩子孝順,但是,孩子未必也主動揚棄孝順(特別是“孝“,一種帶有仰慕之情、甚至傾向順服的愛)。只是,可以在孩子自我要求孝的時候,也特別注意維護個人主體性。父母甚至可主動提醒孩子注意維護主體性。而愛終究未必完全能夠替代這樣的親子關係所能產生的積極作用。



考慮到社會生活,規範不可完全拋棄,規訓也不可無。而為了顧忌形成宰制(或者說形成奴性),而逕行拋棄規範、規訓,這有點因噎廢食,或者說是拋棄搖籃,連裡面的孩子也一起丟了的味道。如何適度調整,恐怕還需要大家共同深思。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179597467

 回應文章

狐禪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23/07/15 21:19
任何規範都有社會和時代的限制與權衡。「孝順」在需要舊知識時是有意義的,因為可以因此獲得庇蔭。在時時要外出打拼的社會,除非另外定義「孝順」,否則中國人所熟悉的孝順,在這兒是反演化的。在資訊界,小子絕不會聽老子的。

三地小哥
非常幼稚,活到這把年紀,居然什麼也不懂!
2023/07/14 12:41
退休,吃撐,無所事事,寫出的東西,像是矒懂無知的小學生.

愛,是主体,是一碗刨冰裡的碎冰,

其他的什麽孝、順、不孝、不順、服從、不服從、.....任何芝麻綠豆,鑽石糞屎....都是附屬添加,都是刨冰裡的紅豆、芋圓、仙草、蜜餞.....
加多、加少、什麽都不加、都是人而為之.

一碗成功好吃的刨冰,闗鍵在添加材料的品質平衡!

和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政治走不走美式民主,有啥關係呢?
你就是一碗刨冰裡的碎冰.張三李四王二麻子也是.
決定哪一碗刨冰最誘惑人之食慾、最賞心悅目,奧妙不就在添加物?

你要思考的方向,應該是中國的傳統、中國的文化,有大問题?還是笨蛋智商不給力,應用失當?
Stop,你要停止把「愛」和其他混為一談,你是愛做成的,哪裡來的另外的愛?
就像「你自己」,到底有几個你?
「和自己和解」,是精神分裂?還是雙重人格?

你們到底有沒有知識有沒有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