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重構「上帝」概念?
2010/05/05 09:53:57瀏覽682|回應4|推薦1

一、尼采:「上帝之死」

經過了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到了十九世紀末,西方基督教世界出現了「上帝已死」的說法。那是天才精神病患者尼采所提出的。他在「上帝之死」一書中表達了如下的想法:上帝已經無法成為人類社會道德標準與終極目的。上帝已死代表現存道德標準的危機,因為當人放棄基督信仰的時候,他就把基督教的一套道德觀從自己腳底下抽出來。這種道德觀完全不是不證自明的……當對上帝的信仰崩潰了,人的手中可以甚麼都沒有。

「上帝之死」是說明:人類再不能相信這種宇宙秩序,因為已經無法識別這種秩序是否真正存在。上帝之死並且令人否定絕對價值—不再相信一種客觀而且普世存在的道德律法。

絕對道德觀的失去就是虛無主義的開端。所以人類需要努力去找出重估基本價值的方法,一種比基督教價值更深入的宇宙觀。

尼采相信,大部份人因為深層的恐懼而拒絕認識「上帝已死」這種觀念。而當認識到時,他們會覺得痛苦,然後虛無主義會變得猖獗,而且相對主義會在人類社會中成為律法—所有事物都是被許可的。

對尼采而言,虛無主義是所有理想化了的哲學體系的必然後果,因為所有理想主義,包括基督教,都有一樣的弱點—沒有「基礎」。

不過,尼采相信,沒有了上帝,人類依然可能找到積極的道路。放棄了對上帝的信仰為人類發展自己的創作能力開了第一道門戶。基督教再無法左右人類,所以人可以放棄向神尋求協助,轉而去認識世界的新價值。這是新的自由—丟開過去的包袱,從而尋求創新。

尼采用了茫茫大海作比喻。那些學會為自己創造新生的人代表了人類的新階段,就是超人—通過駕馭自己的虛無主義而成為英雄。

二、中國人本主義的欠缺

不同於基督教世界,中國少有基督教的包袱、束縛。沒有那種「虛無」的理想主義,沒有那種強有力的、客觀的、普世存在的道德律法。所以,中國人只受到傳統與俗世法律的規範。這種規範主要專注於家庭倫理,以及此倫理在外部世界的延伸。

尼采的「超人」,是在基督教瓦解的基礎上重構「人」的努力。那是一種人本主義的、主體的「人」的理想,是高難度的嘗試,而多數的實驗均已經失敗。

中國的人本主義實驗也不怎麼成功。中國的人本主義,同樣受到限制,受家族主義的限制,也受專制世襲帝制的限制與扭曲;也受知識未充分開展的限制(而人們抗拒成為知識的工具,則使知識不易由社會的內在力量得到充分開展)。而且,在人本主義的實驗過程中,理性與全人彼此常相扞格。或者全人不能得到理性的支持(理性要求分化、專化、去感性),或者理性被全人壓抑(感性壓抑理性)。

客觀而且普世存在的道德律法需要「外在」力量支撐,而這與人本主義的精神卻相違背,人本主義不要藉用外在的框架限制人性的開展。但是,沒有了外在支撐框架,人更多時候是更墮落,而不是成為主體的人或「超人」。

人本主義強調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其實,人作為工具可能有積極的意義,許多重要的人類發明、發現都賴「出家」者之賜,好比提出「日心說」的哥白尼,或遺傳學的孟德爾,以及最後成為虔誠基督徒的天才巴斯噶。康德自己又何嘗不是一個清教徒式的哲學思想「工具」?

但人本主義為了抬高人的價值,拒絕了這樣的人生規劃。這一來,人作為工具可能產生的奇蹟,也大大減少。而在傳統中國,儒家的人本主義思想卻又無力扭轉專制所帶來的對人的扭曲力量。

中國儒家似乎以為,沒有上帝,把神「放入括弧」,人還能維繫普遍的道德。也或者,儒家並不是這麼想的,但他們放棄了去檢討這個「天」與/或「神」的概念,未朝向使之系統化的方向發展。從而也使倫理道德的具體效果大打折扣。

就像我們身處太空之中,我們還能有上下四方的分辨能力嗎?沒有上帝,我們還能知道什麼是上下四方嗎?沒有系統的至高「神」的概念,中國人的倫理道德還能落實嗎?

尼采把將死的基督教加速送入焚化場,為的是加速尋找新的、積極的價值系統。但是,中國人是否可能從西方的基督教,特別是其「上帝」概念,獲得靈感,卒能找到中國所欠缺的使倫理道德落實的「客觀」基礎?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4004602

 回應文章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小分享
2010/05/07 11:45

沙包您好!

不過,就所知,基督信仰謙遜為持,因為明白人的有限,所知所見所為有限,至上無限。起碼是人為這謙遜氛圍所薰陶。又,人的生命過程向上帝負責,至上者陪伴、引導、赦悔改者(喻為代罪),卻不是人可以卸責的。( 分享觀念而已,^_^。)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點不成熟想法
2010/05/06 09:30

人皆可以為堯舜,或者求為聖賢。也是很高的目標。

不過,人不可能成為上帝;人也不被要求成為上帝。中國思想中的道德要求,是以人可以達到的為限度,似近實遠,似遠實近。一神教信仰,人有時候會自己為是上帝,無所不能------在中國語境中就不存在這個東西,君父都只是個角色,都有相應的倫理要求;一神教信仰下人有時變成完全不能,沒有責任,中國語境下臣子也仍有責任、義務與相應的權利、權力。

 

很難說誰是一定好的。強化中國語境下的責任與權利對應關係,也許是一個更容易、更可行的出路。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本源的觀念
2010/05/06 08:31

啊,這真是人類的難境!人以為沒有上帝,可以超人的努力,建構自主自由又快樂的人間秩序,結果西方的虛無思想瀰漫。中國若努力現代化,物質世界的繽紛遲早也牽入西方的後塵,虛無思想如魅。

慕陶老師,想您是完全從社會學的角度,期望"重構上帝觀念",彌補中國人文精神欠力處,這是一個願望吧?或是一個可不可能的問號?

無論如何,"上帝"是信仰範疇,大概只能從信仰解决。若要建構切入原來文化,屬於觀念輸入,是很難輸入一個屬靈(形而上)信仰的元素進入一個人文體系的吧!

其實,中華文化原非沒有上帝信仰。古禮記、尚書、詩經中就"上帝"處處,相當於位格至高者【如"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視四方,求民之莫。"(詩經)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神,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大報本返始也。"(禮記)】,是春秋戰國亂世而後,漸漸哲理化、抽象化,"上帝"成為"天"或"道"了,虛渺把握不着,就疏離禱告。"天命天子"存疑間,不過靠宗法制度和人文官僚制度維持着,民間則把上帝轉化成玉皇大帝賜祝祐,如此而已。

也許,如返本還原,尋回古籍所見上帝信仰的基礎,再與西方的上帝信仰接軌,這樣可能較為實在啊。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上帝」概念?
2010/05/05 11:23
「上帝」?   http://blog.udn.com/mbr8879576/261878

http://blog.udn.com/mbr8879576/258472

鬼神存在的証據: http://blog.udn.com/mbr8879576/24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