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2/06 10:28:24瀏覽812|回應16|推薦9 | |
下面的一小段討論,是為回應學者、作家刁卿蕙女士對我貼文的批評意見而發。由於可能還有機會碰到類似的議題討論,我決定乾脆把我下面的文字也作為貼文,在此貼出。當然,相關的討論應該更周延。不過,往往欲求周延遙遙無期,就先做個簡要鋪陳吧!
刁女士說到:“華人到哪兒都被欺侮,你聽說了嗎?”。坦白說,我沒聽到過誰講這個話。不過,我相信這可能有點接近事實。華人被西方人歧視,而西方人到處可見,也是最顯性的存在。他們歧視華人,華人就可能到處被歧視。這確實是個很困難的問題。不過,要爭取不被歧視,我認為絕不是像戰狼、粉紅們的做法。這只會適得其反。
被歧視當然並不等於被欺侮。不過,歧視很可能是欺侮的源頭。而且,真正普遍的,恐怕是歧視,而不是欺侮。後者容易被禁忌。
我問她:不知道你看過“太陽帝國"這部電影嗎?我看後一直耿耿於懷,因為我認為是辱華電影(但是,我對朋友們表達這種看法時,卻很少得到支持。我覺得挺納悶);而且,給我的感覺是,電影裡對可惡的日本人還有那麼幾分敬意(因為他們的英勇,雖然殘忍、霸道)。
電影“太陽帝國”究竟有沒有辱華、歧視中國人,成為羅生門,很難確定究竟有沒有。如果有歧視,它的歧視也是很深沈而隱藏的。不過,它對人心的影響卻絕對是不小的。
我為什麼說這電影辱華,因為整部電影時間雖然很長,但是裡面出現華人的時間很少(而故事場景完全在中國),而中國人的角色只有:敗軍、難民、小偷、強盜、騙子。華人在片中多半面目模糊,只有那幾個罪犯除外。
有人說,電影其實是改編自一部半自傳體小說。這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故事裡有歧視,也不是史蒂芬史匹伯的問題,而是那位原小說作者英國人James Graham Ballard的問題。還有人說,故事是從一個男孩的觀點看事情。意思似乎是指男孩還不成熟,看事情不夠通透。但是,小說出版的時候(1984年),作者早已經是54歲的中年人了。那麼,他為什麼還要選擇使用孩童觀點敘事呢?是不是孩童觀點更純真?再說,電影編導也都是成年人,而不是孩童。他們大可以不選擇這部小說來拍成電影,或者改變裡面的陳述重點。所以,我認為編導的歧視心態還是跑不了。
也有人說電影裡說的也都很實在啊!當時的中國也就是這個樣子啊!可悲的是,這可能真就是接近事實的描述。
當然,這種負面景象永遠可以通過某種解釋而被合理化。最簡單的邏輯就是:可惡源於可憐(而可憐源於被人欺負)。所以,欺負我們的人才是真正可惡的一方。
事情就是這樣嗎?
我常常提到明清之交的那段歷史。清朝入關前的人口很可能只有大明總人口的百分之一,清軍人數也明顯比明軍更少(有人說是60萬比200萬)。結果卻是在清軍入關以後,明軍幾乎完全沒有一戰之力。這是怎麼回事?我認為是體制出了問題;但是,統治者拒絕改變體制;而中國人民則努力幫助統治者進行體制辯護。他們不是沒有不滿與抱怨,但是,抱怨通常朝向特定個人而非體制,而且抱怨的對象往往會避開最高權力者。而這也是現在的許多中國人在幹的事情。
中國人要擺脫被歧視的命運,必須從中國自身先改變,而比較不是和可能歧視我們的人吵架。就算吵贏了也沒有用。中國人必須改變自己的觀念,同時也改變中國社會的體制。
再補充一點。雖然說中國人到處被歧視,但是,中國人或華人也會歧視他人、異己者。不過,這裡的歧視不完全指眼睛朝下,總之是以不同姿態看人,有時候仰視,有時候俯視,卻不太習慣平視。而對於仰視的對象,我們的感覺其實是最複雜的。那種”仰視“未必帶有善意,也同樣可能缺少真誠的尊重。在華人世界裡,尊重大體是稀缺資源。
龍應台女士說:“請用文明說服我”。中國人、華人為什麼不用文明來說服他人、爭取被他人尊重呢?文明的一個基本要件,我以為就是尊重,是對人對己的真誠尊重。華人社會自己先做好這一點,我認為才是取得他人尊重的重要條件。
按:
很可能有人會問:那西方人就懂得尊重人嗎?這裡不正是在討論西方人對華人的歧視嗎?
對此,我只能說,在各個不同社會之間,尊重態度也是個程度差異問題。西方社會裡歧視確實也普遍存在。不過,至少,我認為現代西方社會內部比較率先走向了互相尊重的路。而在華人社會內部,人際之間彼此的互相尊重似乎仍然顯得較稀薄。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