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15 09:22:32瀏覽2102|回應11|推薦24 | |
我寫了〈左旋或右旋的舞者〉一文,主題是在討論「偏見」。其實,我已經幾次討論過「偏見」這個議題,這個議題或許與非理性緊密相連。也就是說,這是「理性」行動的反題。而它通常意味著不幸的後果。 我最關心的話題其實是「偏見」與「民怨」的關係。人民對政府有怨,這是很普遍的現象。但是,抱怨如果超過某個閾限,也有可能產生反效果。也就是讓雖然有瑕疵但尚稱合理的政策被推翻,而代之以其實更不合理的政策。 有時候,情形還沒有那麼糟,大家雖然抱怨某個措施或政策,但並沒有使政策停擺或被推翻,而等事情過了一段時間,大家也就接受了、甚至習以為常。譬如台灣高鐵。當初還在試車階段的時候,曾經出了幾次包,招來許多的民怨攻訐,甚至還有些人公開揚言以後絕不乘坐高鐵。但是,隨著時間過去,我猜想,那些曾經揚言絕不乘坐高鐵的人,現在恐怕還是會乘坐,畢竟還是比較方便。雖然高鐵仍然有出包的可能性,但多數人的想法大概會是:我⋯⋯不會那麼倒楣吧。 現在又有許多人抱怨ETC,甚至要退掉ETC的磁卡。但是,這個用電子收費替代人工收費的政策大方向其實是合理的。只要在技術層面做些改進,應該還可接受。大家可以批評實際操作的問題,甚至抱怨當事人的態度問題,但是有些反應似乎已經太過情緒化。我猜想,將來大家還是會慢慢就把ETC視為當然,抱怨應該會減少。重要的是,現在的抱怨,當時間過去,將來很可能會變成理所當然接受。而既然將來可能視為理所當然,現在就不宜太過激烈的反對。尤其如果因為民怨過激,而使得政策停擺、卡在半途,進退不得,那更得不償失。 民怨可能有理,但是也要有節。畢竟,我們不知道我們的怨氣有多少是出於偏見。而偏見卻又常是無孔不入。也就是說,我們必然是會有偏見的。只是偏見也正是我們的盲點所在,我們很難自覺有偏見。民眾的怨,可能部分是多數人的偏見的積累結果。而如果偏見過甚,使政策太背離了理性,最後受傷害的還是民眾自身。 當年在上海,建了第一條鐵路(1876年,吳淞鐵路),卻因為民眾激烈反對,結果已經鋪下的鐵軌也又被挖了起來。鐵路廢材最後被劉銘傳送來台灣,建了台灣第一條鐵路。問題是,上海民眾為什麼要激烈反對建鐵路呢?那是理性的反應嗎?還是偏見所帶來的情緒行動?當時的反對理由,部分是鐵路破壞風水與經驚擾祖先神靈,部分則是與西方人間的利益恩怨。但是,相對於這些,恐怕鐵路建成的好處還是遠大過這些抱怨的問題。想想,所有後來被建成的鐵路,不管是否是西方人出資或主導,哪條不是被當成寶,當成重要的事蹟(或成就)記錄在課本裡?也被一般民眾視為生活的重要依賴? 集體的理性或非理性抉擇,多麼影響集體的長遠命運,這是我們必須好好思考的議題。看看一些持續落後的部落,他們有沒有民怨?有沒有因為偏見所導致的民怨影響其整體長期發展?我估計,正是各種偏見阻擋了他們的理性抉擇與整體進步的可能性,使他們持續發展停滯。我們比他們的情形可能要好些,但是,我們其實也常做些拜集體偏見之賜的不智舉動,就像前述的拆鐵路之舉。 如何體認到我們自己的偏見,體認到偏見所引導的民意及其集體後果,這可是重要而又困難的一步啊!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