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張旭的狂草書法
2014/02/16 06:55:37瀏覽4522|回應1|推薦6

張旭的狂草書法

本文為個人人生指標性的文章。不但未採用時人所見,也未採用西人之美學或藝術理論。使用了古人見解與書法理論,以及半生體會。所見深矣。讀者用心,當有所獲。

分類:半百尋筆與書法介紹

2007/04/08 13:21




寫在前面:

我寫的東西,無意流傳千古。只是我認識一些學問和藝術的過程筆記(提琴和我share同樣的觀念,多年下來我們已經凝聚為學共識了)。然而半生所學也有可觀,這篇談張旭狂草是我的心得。同樣的,也沒參考當代任何書法家的意見。參考了古人意見,中有韓愈,有杜甫,有孫過庭與王羲之,以及張芝和張旭等先賢。過去我把張旭書帖貼在牆上,使用日日讀帖的硬功夫體會的。本文將隨附張旭狂草書帖供參,並印證所言。所以沒有偷竊或抄襲之嫌。朋友請勿全文拷貝轉貼。怕是轉貼不全,失去原旨。歡迎推薦本文。本文當得起推薦,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張旭的藝術,自信所談已然深入。至於片斷引用本文是允許的。人不能小器。

我的筆記,有手寫稿,有打字稿。彙整以後。這是定稿。也是我給自己留下的紀念。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這是七年時間的點點滴滴。點點滴滴就是我讀書的習慣。稱為定稿的則是關掉水閘的最後。


張旭的狂草書法


                                                     April 10, 2007

                                                     Feb. 15, 2014

                                                     馮濟灝改寫於多城


在中華書法中,王羲之是人人知道的,他是中華書法的開基者。唐代的張旭,留下張顛的綽號和狂草的名稱外,大家都很陌生。張旭美稱大唐三绝,書法和李白的詩並駕。「張旭三杯草聖傳」,說他飲酒後會發酒瘋,但是就像武松醉打蔣門神一般,一碗酒就多一分力氣,張旭飲酒應該是狂飆性情,醉後書法更能大起大落,揮灑世界。張旭生於大唐豪放的時代,王羲之所生背景為士族時代的小朝廷,張旭狂草超越了王羲之,有時代背景因素,不是兩人書法才氣懸殊。張旭當然也學過王羲之的書法,他是站在前賢肩上勝於藍。只可惜王羲之沒有這種光輝的時代背景。

*大唐三絕。李白的歌詩、裴旻劍舞、张旭草書合稱三絕。張旭為其一。裴旻劍舞之舞應非公孫大娘所傳之劍舞本質,該是劍法套路的演練,就是劍術。

** 杜甫的《飲中八仙》既幽默,又傳神的描繪了狂飲八人組。其中一人就是張旭。冠之為「草聖」無虛美。云:

〈飲中八仙歌〉    杜甫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杜甫把張旭書法意境稱為如雲煙,狀其書跡靈活飄渺。大部分的後人都認為王羲之的書法,不管是那種型態的書體都是中華之冠。人人學書,大多學習王羲之的書法。這當然是公允的見解。王羲之本人則認為鍾繇的書法,和他是伯仲間,或與他比鍾繇還要更勝一籌。但是和漢代的張芝來比,他也承認自己稍落後些,這叫做「雁行」,也就是雖然落後些,卻也未必追不上。王羲之的書法,到了韓愈的眼中,那不過是「俗媚」。意思是王的書法寫的很漂亮,但也僅止於此。事實上比較王羲之的字 和他的老師衛夫人的書體,隱綽間有類似的。王羲之的字裏面有女性的媚,也許來自師承衛夫人,也許來自王自己的個性裡面有一半女性成分。韓愈的批評太涼薄。但是請注意韓愈在談到張旭時的說法,如下:

韩愈《送高閑上人序》中對張旭書法贊之: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伎,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

 

韓愈的隱含意思是說,張旭的草書來自於觀察自然與探究植物與生物動態,更從人類的戰鬥與歌舞中體悟,化成書法,變化莫端。當然和他批評王羲之「俗媚」那兩個字,輕重之際很清楚。王羲之那種貴族雅痞的書法和張旭這種化生活為藝術的書法,韓愈個性古板,見識並不古板。他認為張旭書法後無來者,有一個要素:張旭蓄積內心之起伏,屏除名利於身外,把起伏心情「一決於書」。虧王羲之的一生生活並非如此。韓愈以此斷兩人書法高下。我們依然認為王羲之為書法開創者-The Founding Father of Chinese Calligraphy。卻不能忽視韓愈的眼光。

* 其實,我讀千年史籍,變化了思想。從不管他人借讀書或學歷得到了甚麼名利。只在乎自己在為學過程中的感覺。感覺欠缺處正是韓愈講張旭對外界的觀察,然後融會於心。這是一種極高藝術,已經不是讀幾本鳥書可以達到的了。現在的我,體會了自己的欠缺。

 

晋代的王羲之是貴族名門;唐代雖然也會有王公貴族,基本上沒有血統為貴的風氣。李唐家族是胡漢混血的,當然沒有王、謝這些昔日世家概念了。時代的風氣造就了張旭這個人,他小有點書法家世背景,不過如此罷了。飆上性情時結合了大唐氣勢,王羲之沒有這樣的好時代。王張二人並時代背景的影響,殆無疑問!

 

王羲之筆下的草書,到了張旭手上,成了狂草。張旭好酒,又稱張顛,難道狂草只憑一股狂勁就寫得來嗎?世人為狂草之「狂」障蔽,有時難窺其實。狂草和王氏草書的不同,要看一個字的提筆次數。王羲之草書,每字的提筆次數,也就是把筆尖脫離紙張(被寫體)兩至四次不等,狂草每字提筆往往一次,大多時一筆寫就,無提筆。王羲之草書,連筆字數約二三字。狂草連筆往往三四字,甚至更多。連筆草書當然就沒有提筆了。狂草書風在日本和風書道中容易體現,因為漢字和假名的搭配,筆劃比中華書法少。中華狂草要能達到提筆次數少,又能連筆多字,那麼對於大唐當時的法定書體的楷書,與相因成俗的行書與行草就要變造為更省略,省略之中,還不能把字弄的不是字了。萬不得已的時候,也變造了字體。這就是後人難辨識狂草的原因。如果細看張旭狂草,「使轉」多有章法,所以能夠辨認,只是辨識者要真懂上述的原理。草書以「使轉」為主,「使轉」意指各種弧線的運用,真書(楷書)「點劃」為主,也就是比較繁複的橫平豎直,以及各種「點」的運用。狂草不但有「使轉」,也有「點劃」。這種理論是大唐書法家孫過庭在書譜序中提出來的。張旭遺世有尚書省郎官石記序的楷書書帖,其中「點劃」分明,不遜王羲之的樂毅論楷書。也就是說,在他的狂草書帖中,不但有草書的「使轉」,依然有「點劃」筆意。一般人習書,無法達此境界。張旭狂草少有人臨摹,因為無法學習其中之精妙。

下面貼出數年前我手抄孫過庭這一段書法理論的文字。朋友參考他講的原理。注意他分析真書(楷書,近楷之行書)與草書的差別與共通性。行書是牆頭草,可以近楷,也可以近草,近草者我們稱之為行草。一般唐人書法,以行草者居多,杜牧的張好好詩與序就是行草。辨識性比王羲之草書和唐代狂草高。近楷行書就是行書,以王羲之的蘭亭序為樣本,兩種行書,分別性不是沒有,很細微。幾乎不可分了。行書兩類為今人辨讀的極限。王羲之草書和張旭草書,當得今日,只能成為藝術品。

所貼,為我手抄孫過庭的書譜序,為傳世書法理論著作。他採用近似駢文的四六句,這是駢文因襲詩經四言傳統的中華優美文字。唐代並不時興這種文體,多用於寫銘文或寫贊才使用。拿四六文來寫論文,孫過庭不管歷史有沒有大名,很了不起了。四六文因為每句的字數一致,構成了韻律 (Rhythm),沒有韻腳(Rhyme) 英詩不但有韻腳,有時也有韻頭,當然也有韻律。語言不同,各有體現。此處講的是韻律。

韓愈說張旭善於觀察自然,所謂自然包括一切,其中就有歌舞戰鬥的觀察。杜甫在公孫大娘舞劍器一詩的前序說: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書帖,數嘗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

 

張旭觀公孫氏舞劍而書藝大成。王羲之用心書藝,有感於張芝遊藝於書法,池水盡墨的功夫,無法想像可化萬物於書法中的境界。公孫大娘昔日舞劍的究竟,今人難以想像。只能從杜甫所見公孫氏的弟子舞劍的揣測或能知一二吧。公孫氏是個美麗的女人,紅袖舞劍,杜甫說是:「來如雷霆收震怒,罷若江海凝清光」。意思是,劍勢發動時,隱約有雷霆之勢,卻又是悄然無聲,收劍時,清清徹徹有如清光。舞動時,有若:「霍(別字)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這是說人、劍、紅袖繽紛,而招招又準確無比,毫無凌亂。觀張旭的冠軍帖和古詩四首帖,也確實就有公孫氏舞劍的形影。而張旭肚痛帖則見其人的率性。

杜甫本詩,使用了「行」體,類似的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等,另有「歌」體,如石鼓歌等,均為唐人發展的長詩體,我懷疑這是漢歌遺緒,唐人的創新。有些感觸與記述,短詩體無法負載,使用「歌」或「行」體為之。本詩為杜甫作品中的傑作之一。

*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     杜甫

 

大歷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別駕元持宅見臨潁李十二娘舞劍器,壯其蔚跂。問其所師,曰︰余公孫大娘弟子也。開元三載,余尚童稚,記於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瀏灕頓挫,獨出冠時。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內人,洎外供奉,曉是舞者,聖文神武皇帝初,公孫一人而已。玉貌錦衣,況余白首!今茲弟子亦匪盛顏。既辨其由來,知波瀾莫二。撫事慷慨,聊為劍器行。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書帖,數嘗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梨園子弟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蕭瑟。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現在,我們先看看張旭的肚痛帖

 

本帖全文三十字,前後數字特別大而疏放,想必這是肚子感受痛時的落筆,中間兩三行字小而工,猜測這是疼痛稍緩的筆跡。全文寫來,有可能一氣呵成,頃刻內的事情。而這種疼痛現象猜測是腸炎,而非胃痛。疼痛頻率約略是間歇絞痛。就在這短短時間裡,他想到這到底是冷是熱造成的。當然張旭不會知道這是細菌惹的禍。他又想到往來寒熱使用大黃湯。在傷寒論的觀念裏面,大黃湯這類藥物用在病發初期,但是大黃湯並不適合腸炎,因為含量中的大黃和黃苓都會造成腸的蠕動加快。也就是使他更痛。有便,大黃可以利便。腸炎時,很難排便的。大黃不但無功,卻能使他屢有便意卻無法排洩。落筆時,他懷疑這是不是冷病。當然也寫不下去了。肚痛帖成了千古奇帖。書法和人生結合的緊密,沒有絲毫矯飾。書法也反映了他當時肚子痛的情況。

釋文:忽肚痛不可堪 不知是冷热所 致欲服大黄湯 冷熱俱有益 如何为計 非冷哉


我們看看連筆與提筆次數:

 

不可堪:三字連筆,不的最後走筆,就是可的筆頭,可與堪巧妙相連。堪這樣的寫法,在後漢張草即是如此,王羲之來都如此。

 

不知:連筆

 

是冷熱所:四字連筆,筆意自然,無勉強。

 

致欲服大黃湯:六字連筆,筆意自然,無勉強。

 

冷熱俱有益:五字連筆,筆意自然,無勉強。

 

如何為計:四字連筆,如的最後走筆,就是何的人字旁筆頭。為的最後走筆就是計的首筆,中間無提筆。

 

非冷哉:三字連筆。非的最後走筆,接著冷的第一筆。

 

我們可以計算一下,每一個字,張旭提筆幾次?每一串連筆又提筆幾次?這樣就看出所謂的狂草不是顛狂的草書,張旭綽號張顛,說他愛發酒瘋可以,說他的狂草是狂顛,那是世人淺見。狂草是提筆甚少,使用連筆一氣呵成的草書。唯其如此,形成的一股氣貫穿全文,龍飛鳳舞的字跡,並沒有違背王羲之以來的草書章法。狂草容易引起誤解,稱為大草就好一點。也就是說大草講究提筆次數少,也講究連筆藝術。連筆不是勉強弄些細線條串每個字,而是意韻天成。古來書家,能每個字減少提筆,卻很難連筆寫大草。張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懷素書法也是了得,大草遜於張旭為第二。 張懷之後,很少看到如此氣勢與自然的大草書法了。明清有書家模仿,傑出者還有誰?至少我不知道!這就無怪唐代的杜甫和韓愈允張旭為草聖了。說這是書法藝術的極致,徇非過言!要想超邁張旭,只有如韓愈所說,把名利全捨去,用心於書法每個字的草書結構與筆法之毫巔,追求寫字過程中的滿足,並且從外界的觀察中,應合內心的喜怒哀樂。我想,世人很難辦到的。塵俗古來超越者有幾人?我們先想想看。我是這樣追求的,和張旭一比,千里之遙,連藝術堂奧都無法進入的我,有些見識,也讀了幾本書,愚識只合在此介紹張旭的藝術!

和風草書能減少提筆次數,也能連筆,那是日本文字比較簡單,中華書法十分繁複,能夠抽象,又不失章法,大之大矣。張旭書法深奧,在日本書道中少有人提。懷素書法遜於張旭,卻能學習,日人推薦大草,多談懷素。張旭珍愛創作中欣喜,從不惜字。今日傳世不多。假設日人推薦張旭,使用描摹法,也把張旭作品保存於日本。可惜了。李白不惜才,詩句創作,從不珍藏,世人替他整理了詩篇,部分得傳今日。大唐三絕,裴旻劍術無傳,李白不惜才,張旭不惜字。難道自古真才僅在乎創作過程,作品如風掃落葉,隨風飄散了嗎?看到滄夫俗子之作流傳千年。悲夫!

張旭不惜字,遺世書帖少,比較完整的書帖有寫庾信步虛詞四首。庾信何人?步虛詞何物?此處先講講:

 

庾信 (513AD.~517AD),南北朝時代人。雖然稍早時,已經有沈約 (445AD. ~513AD.)發表了《四聲譜》,大致上中語文有平仄,能押韻了。彼時文壇主流還是駢文,韻律重於押韻。詩的創作並無嚴格規矩。詞又是甚麼呢?這東西和道教有關,是一種道者唱合的唱詞,並非是宋詞那樣的東西。有點像佛教的梵唄。彼時代道教受士大夫的喜愛,全因為道教所談的養生術與神仙傳說有關,士大夫既想長生,又希望虛無飄渺的感覺,更服用道者丹藥,符合貴族高人一等的心態。庾信的步虛詞該是一種吟唱。

 

庾信文才古人盡知。杜甫極推崇,詩中有謂:庾信文章老更成。意思是講,庾信老了,歷經世事,文章寫得更成熟了。他的駢文,兩兩對應,朗朗上口。今人疏於了解整個中華文學,不聞罷了。唐代的張旭寫歨虛詞四首,甚麼原因,已經難知。四首之中,錯字很多,或許說明張旭根本不信道教。也不熟悉庾信原文。也有可能他的醉眼看不清細字。無礙張旭狂草書法的珍貴。

歩虛詞之ㄧ

釋文:

東明九芝蓋,北燭五雲车。飄飖ㄧㄠˊ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霤ㄌㄧㄡ,青鳥向金華。漢帝看桃核,齊侯問棘(原詩為棗)花。應逐上元酒,同來訪蔡家。

*飖ㄧㄠˊ同今字搖。

 

歩虛詞之二

釋文:北闕臨丹水,南宮生绛雲。龍泥印玉简(原詩為策),大火練真文。上元風雨散,中天哥(原詩為歌)吹分。虛(原詩為靈)駕千尋寻上,空香萬里聞。


歩虛詞有四,節省篇幅,此處僅列二。在這兩份書法中,我們以前述張旭的大草省提筆和連筆來檢視他的狂草模樣,可以獲得概念,此處不作細節分析。熟悉王羲之草書的人。當能發現,張旭狂草並未隨便更改或亂寫王羲之以來的草書慣寫法。他的草書至少參考了後漢章草的寫法,未師法章草筆法,王羲之也參考了章草,演進了草書。章草充其量是近楷的行書(見本文前說),還不是大草定式。張旭研究了王羲之的草書是確定的。就以王的草書來衡量,張旭狂草也在法度中。只是字的造型,更加活潑,變化多端了。猛得一看,字如畫般,認不得了也。


張芝所寫? 張旭所寫? 談冠軍帖

 

下面所貼這一葉書法,宋代以來誤說是張芝的書法,但看書法本身得特質,可以判斷是張旭所寫。張旭的省提筆,加上連筆草書,除了懷素能續弦以外,固然後無來者,也可說是前無古人。這種特質,不用考證也能料得八分。可是宋代朝廷收集書帖的官員,能書不學搞了大烏龍。我想,古今多少學者與官員,有實學者固然有,浪得虛名者尤不在少數。

 

這份帖子,名為冠軍帖。如下:

釋文:知汝殊愁,且得還為佳也。冠軍暂暢,釋当不得極踪。可恨吾病來,不辨行動,潛處耳。

 

冠軍帖有多葉。全文如下:

知汝殊愁,且得還為佳也。冠軍暂暢,釋当不得極踪。可恨吾病來,不辨行動,潛處耳。。终年经此,當議何理耶?且方友诸分張,不知以去復得一會。不講忘不忘,可恨汝還,当思更就理。所游迷,誰同故數往虎丘,不此甚蕭索,看過還議,共集散耳。不見奴,粗悉書,云見左軍,彌若臨聽故也。

 

本帖會引起後人議論,書法上可以肯定是張旭所寫。但是內容不然。內容的格式為魏晉時代的書信體(尺牘體),並非是純文言,而是文言參白話的隨意體。所提得官職、地點貼近王羲之時代的情況,不貼近更早以前,後漢張芝的時代。張旭和張芝相距四五百年。

此處貼出張芝署名的秋涼帖。如下:

秋涼帖釋文

八月九日。芝白府君足下。不為秋凉平善廣閒。彌邁想思無違前。比得書不逐西行。望逺懸想。何日不懃。捐棄漂沒。不當行李。又去春送舉喪到美陽。須待伴比。故遂蕳絶。有縁復相聞。飡食自愛。張芝幸甚。

*請大家看看,張芝這份帖子裡面的「餐食自愛」的餐食兩字,就是人民的胡寫,經過演變為章草後的寫法。中國簡字的餐食兩字就是仿此。至於愛,因為愛這個字的心妨礙了運筆,於是拿到最下面成為一橫。中國簡字又把這一橫放回原位。不再是心,而是一橫。談繁簡字時,我的論據是讀了很多書法帖的。不是空口胡扯。書法帖不只是練書法,那也是歷史資料,更是手寫資料。如是看。率爾批評中國簡字破壞正體,不成名堂,或說有愛無心,自曝淺薄。論斷要經過審慎,讀書要仔細!

**此外最後一句的張芝幸甚的甚,章草如此寫法,從王羲之到張旭寫法都是如此。可見張芝的章草影響了後來的書家。張旭肚痛帖中寫到不可堪的堪,就是甚的寫法。讀書法帖可知來龍去脈。這些細節大有可談,此處僅略舉一二。

本帖為後漢時代發展的章草,符合張芝的時代。王羲之研究張芝草書,推演了草書模樣。也就是說張芝不太可能寫出王羲之的草書,時代往後推,所有人身處其中,都會受到時代的侷限。唐代的張旭狂草和王羲之草書不一個模樣,也就是說王羲之很難有辦法寫出張旭草書的模樣。時代因素存在。除非心中無歷史演進概念的人才會發生時代倒錯(Anachronism)的判斷。在評定各時代書家之優時,倒是未必後代超越前代。此外,藝術有超越時空的質素,那些質素不受歷史演進影響。我們沒說,張旭因為比王羲之後生,他的狂草勝過王羲之大草。我們認為張旭狂草具備的質素勝過王羲之,也只是在大草/狂草這個書體上面勝,其他書體則未必。

 

那麼,冠軍帖的內容為何倒回魏晉?這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張旭拿王羲之或王獻之的書帖來模寫,並沒有臨摹,寫出了自己的格調了。從前述孫過庭的書譜序中也看到他稱讚張芝為草聖。並說張芝僅專一體,這一體是甚麼體?應該是章草體。張芝很難超前四五百年,寫出張旭的狂草。在章草書法上,張芝書法很優越。他是不是草聖,要看非歷史演進的藝術質素,各有觀點了。

以上觀點,古人支持我的論點者甚多,宋代書法家米為其一。我想,這是一個書法家憑本能都能感知的。肯讀古來各書帖,具有歷史概念者,一望即知。不學者,當然沒有判斷依憑,只能瞎咕搗(我家鄉方言,瞎摸瞎搞的意思)。

 本帖為後漢時代發展的章草,符合張芝的時代。王羲之研究張芝草書,推演了草書模樣。也就是說張芝不太可能寫出王羲之的草書,時代往後推,時代中人都會受到時代的侷限。唐代的張旭狂草和王羲之草書不一個模樣,也就是說王羲之很難有辦法寫出張旭草書的模樣。時代因素存在。除非心中無歷史演進概念的人才會發生時代倒錯(Anachronism)的判斷。

網路上,一群人講冠軍帖為張芝所書,更因此而構築了一大堆藝術理論,讀本文的筆友宜於明辨。我有十足信心是正確的。眾人曰是,未必為真。歷史絕無時間倒錯的現象。只有被指為地球上外太空文明的那些東西例外。張芝、王羲之父子、張旭等絕非外太空人。

至於孫過庭(648AD.~703AD.)書譜序中為何不提張旭( 653AD~747AD.)的狂草?兩人生卒有重疊。可能會有幾個原因。比較兩人大草,孫過庭勤學王羲之,且學王之拙樸,並未吸收王之妍麗(也就是韓愈講得俗媚)。極重「點劃」和「使轉」規矩。書法風格和張旭不是一路的。或許他不認同張旭書法。我不認為這是「相輕」或「相忌」。孫的草書有規矩,日後成為中國簡體的重要依據。張旭草書也有規矩,偶爾為了不提筆以及連筆,破了慣例也是有的。中國無法以張旭草書為依據,正說明孫、張兩人見解不同。各行其是了。

*王羲之書法兼具樸拙與妍麗兩風格。


現在讓我們返回冠軍帖來看看張旭狂草某些字的造型改變,筆法是正確的,以及改變造型,連筆法也過省,產生了孫過庭不認可的錯誤:

 

全篇的省提筆和連筆應該都合乎規矩。只有在「得還為」三字連筆中的「還」出了問題了。為了和下面一字的「為」達成連筆一氣,把「還」右邊寫成向左傾斜類似「3」的造型,筆法上尚能,如此可以把一筆拉到「為」字作為首筆。可是「還」很重要的走之部首呢?沒有了。這個字少了走之就不成字了。孫過庭重視筆法規矩,甚至不太寫連筆草書,當然不佩服張旭這種作法。

 

「辨行動」三字連筆,辨和行都合乎章法,可是在「動」這個字上面,為了視覺與連筆的需要,他把動的左偏的「重」寫高一點,右邊的「力」寫低一點,令「重」騎在「力」的上面。這種字改變了造型,筆法依然是對的。很難辨認,卻沒有錯。張旭狂草造型常有這種字。

 

 造型可通融,錯字不能通融。張旭狂草隱含有這類毛病。依然不沒其草聖之名。

********************

下面這一段是結論。我試了多次使用白話文把話說清楚都失敗了。只好順著心中的感覺書寫。所謂「贊」就是對人或對事的評議。今日語言叫做結論。我寫贊多附一首韻文(或如詩詞,或如四六文)。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張旭已經進入忘我境界,書寫時,心中是空的,所以鬼神也不知他的下一筆怎樣寫。老莊渾然忘我的境界,古今書家萬中無一。

 

張旭草書贊

人云:張旭草書鬼神莫測,鬼神莫測殆指張旭狂草多連筆,往往上下數字如環相扣,意韻天成,合乎草法,卻無定式,其狀如藕斷絲連,相綰諸字,相依相生,難以驟分。一筆既出,渾不知其筆勢之落腳何在,必待走筆所至,瞬間貫連。

人謂:氣機一動,鬼神先知。張旭用筆,一筆未成之前,心中無定式,亦不知次筆走勢,氣機無動,鬼神合從知之?筆勢既至,心中空如,初筆貫穿次筆矣。張旭藝術盡在於斯。觀者稱奇!

贊曰:

鬼神莫測張旭筆

藕斷絲連意綿延

倏然奇峰平地起

宛若錦繡呈目前

 

我讀張旭草書凡七年,遙想張旭當年書法藝術之極致,回顧此生數十年,從未攀達藝術之「酣暢」與「忘我」境界。惟其「酣暢」方能「忘我」。尋思「酣暢忘我」當為人生追求之終極體驗。能得此境界,死無憾焉,是為之記。

本文寫完,心田猶有餘波.......................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f2013e&aid=11165717

 回應文章

雲南郭定君
2015/11/09 01:26
傻子!(guo_dingju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