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6/23 12:18:33瀏覽1642|回應1|推薦8 | |
實用知識的介紹之一--資治通鑑 馮濟灝寫於多城
本文出於筆閣答客問,經過增刪,給朋友參考。
由 Steeldoctor » 13 5月 2013, 23:20問
既然前輩話題打開,我也想起來一個事情 前段時間想購入資治通鑑白話版,目前市場上就兩個版本, 不知道前輩有沒讀過,我還沒想到買哪個比較好。 亞馬遜就有黃錦鋐譯版,柏楊譯版 正在思考買哪個,若前輩看過,給小弟一點意見
馮濟灝回覆:
我對柏楊無偏見,讀過他搞的年表。發覺他對歷史學無基礎,又喜愛批評。批評得頗有問題。我想柏楊的版本,你先刪除,再看其他版本,順便買一套原文版,對照看。這樣,中文將有大長進。柏楊寫的異域可稱傑作。歷史作品欠缺史學訓練。雜文的批評無所謂。人人都能有意見與看法的。
資治通鑑,過去我讀的時候,都是硃筆斷句圈點的。那套書裡面,綜合了過去的通史,史事的陳述中往往有所啟發。 * 後日儒者包括朱熹在內,因由司馬光之史法未必符合嚴格儒家原則而否定他。例如三國歷史包含於通鑑中的魏紀與晉紀之中,沒有蜀紀以及吳紀。司馬遷的史法在後世看來更具史學專業。司馬光的史評稱為【臣光曰】,大致是儒家概念評斷事理。【臣光曰】有時候並不精彩,比不上洪邁和王夫之的史評。
中華史書有三種體材:司馬遷的史記被稱為通史,班固的漢書被稱為斷代史,早期的春秋為編年記事。
司馬遷強調通史的重要,謂:明其流變,方能成一家之言。重點在明其流變四字。通史貫通了自古至今的史事,歷史猶如川流,隨時間之流可以看出演變,從演變中整理出經驗叫做明其流變。 資治通鑑為稍後的史書,採用了春秋的編年記事以及司馬遷的史記的通史概念,揉合了兩種體裁,希望從明其流變中找到教訓,以史為鑑。如何為鑑,看各人領悟了。
上述概念為個人看法,大致符合讀史者的共識。
柏楊對於中華文化並無正確認識,對於儒家也不接受,對於整個歷史之流認為是醬缸。持此犬儒心態,來眉批資治通鑑,如何會得到好評價呢。他從一開始就走偏了。我沒推薦哪個白話版本,因為我只讀過原版。不敢亂推薦害了別人。但是先剔除柏楊原因在此。我翻過他寫的歷史年表,認為疏漏太多不說,批評文字大多不可取,甚至是錯的。資治通鑑,我該在二十年前就該拿來作白話翻譯的。我的文言和白話都有一定水準,史學訓練足夠。翻譯本書,不會走扭。衡諸今日人民的中文程度,就算非中文系的大學畢業生,未必能讀通本書。時光流逝,空嘆任性已已然太遲。
資治通鑑起於三家分晉的戰國,對於春秋或更早的歷史為何不寫?我推測在於尊敬春秋和史記,也就是尊敬孔子和司馬遷的意思。這套書有通史的性質,許多史實的前因後果都能從書中各卷中看出端倪。因果之中含有殷鑑。歷史不重複,但是基於人性發生的史事往往形成模式,如各朝晚期多有造反運動,糾其造反的模式可做參考,對因果的解釋成為殷鑑。
許多學者常喟嘆:讀書萬卷,竟無實用價值。書到用時並非方恨少,而是書到用時,廢紙萬卷。我曾列出書到用時竟有用的四門,都是思考方法的訓練,各為:【策略計劃】,這本是美式企業管理 MBA的一門課,此處不談,搜尋書目也很容易;【中級賽局理論】,初級賽局只是概念,無法運用,有如希臘的形式邏輯一般粗淺,中級賽局理論有如符號邏輯,是可以拿來做分析判斷利害的。高等賽局理論,如John Nash搞的那種,如同數理邏輯,很難讀懂。這種英文本的書,市面很多,可以選擇;【兵法】,除了孫子兵法外,中華兵法上有好幾種,應合參法家著作。兵法其實是賽局的一類,也就是不能從彼此利害中找到平衡(Equilibrium)來合作,又無外交途徑可循,訴諸於兵,戰則求勝,求勝之道是為兵法;【歷史】,此處僅談中華歷史,歷史的淬煉是歷史模式的累積。由於司馬光編篡的資治通鑑經過整理過濾,又能稽核前後時間的事件發展過程,推鑑本書為研究材料。從累積的歷史模式中,汲取前人經驗,更從模式比較中訓練正確的思考。
今日所談,正是四門之中的歷史一門。為了舉例說明,我取資治通鑑中的魏紀與晉紀,並取其內容所述 這個時代,在司馬氏逐漸在魏廷獲取地位,以至於司馬炎取代魏室為晉武帝。概括的史事有蜀、吳,終併吞兩者。司馬光文中常引用陳壽的評論,謂「陳壽評曰」。顯然濃縮了陳壽的三國志,另有鋪排。一般人讀通鑑,不必再讀三國志了。如此可節省時間。我們在汗牛充棟的史籍中僅推薦本書,要在節省時間下,得到最大利益!
人性形成的模式:
鄧艾遭禍
鄧艾遭禍的時代在魏廷,實權在司馬氏手中。鄧艾研究地理與氣候,更通步步絞緊的屯兵政策。擊敗蜀漢成了他的追命符。其原因在於鄧艾能專心研究地理與氣候,卻漠視了政治核心的矛盾,也不了解人性。此時中央為魏,大權在司馬。司馬氏最防手下大將偏魏廷,或取司馬氏而代之,情報網當然密密麻麻。一旦破蜀,應思考易守難攻之蜀,又經諸葛亮治理有道,自給自足,是可以自立為王,對抗中央的。破蜀之後,宜對司馬昭重申效忠,並照司馬昭之指示,善後蜀勢。
鄧艾並非完全昧於上述情勢,他在破蜀以後給晉公司馬昭有呈文,認為將士疲勞宜置兵兩萬,加上蜀兵兩萬,就地「煮鹽興治」,貯備軍民所用,同時布局,包圍東吳。遷劉禪於扶風厚待等。他忽視了司馬昭告訴他的:「事當須報,不宜輒行」。(見通鑑卷七十八魏紀十)。
他在西蜀自專的言論和作法,當然傳到阿馬昭的耳中。派鍾會會合鄧軍的監軍衛瓘押解鄧氏父子回京。其中又牽涉鍾會造反,混亂中,鄧氏父子死於衛瓘之手。
通鑑紀錄此事,前後因果寫得詳細。看到這個遭禍的模式,葉公超顯然沒有讀過這一段。否則,他任駐美大使時期,豈會不提醒自己眼線四布,言行當謹慎。外蒙入聯合國之事,除了提出建議外,詳報並聽命蔣氏為下屬本分。他未必主張權宜激怒蔣氏,而是在美國的言談辱及蔣氏才被誆回插翅難飛了。鄧艾與葉公超時代相距千年之遠,其模式何其相似也。我等讀史,將鄧艾與葉公超模式作為教訓。一旦置入類似情境。能有預警。
羊祜為何成功
羊祜為司馬氏親戚。與東吳對立,在西陵之役失利,差點議處。此役也可見羊祜並非是將才,不能瞬間把握戰機。此為其短。羊祜自忖非敵將陸抗之對手,改採另一種作法,鎮襄陽時期,施行屯田,厚植軍隊與人民實力。他讓己方和敵方都看到自己的誠信。淺見者當認為這是迂腐。那可錯了。羊祜對敵人做的是美國講的心理作戰,更接近紅軍搞的政治做戰。讓敵軍看到晉國王道,一旦東吳走向殘忍與霸道,像孫皓這樣的國君就是殘忍與霸道。這個時候就是晉國一舉滅吳的時機。羊祜多年來都用心於後勤補給與施仁政,積蓄的底子是很厚的。所以孫皓當了十幾年國君,產生怨聲載道時,羊祜兩度上書晉武帝司馬炎發動攻擊,一舉滅吳。他的上奏中特別強調,目前的吳王無道是最好的時機,一旦換了有道國君,那就太遲了。同時推薦杜預領軍。東吳果然滅亡了。(見通鑑卷八十晉紀二) 羊祜的模式讓我們看到,人必須自知,羊祜自知不敵東吳,採取積極守勢,時時觀察對方之破綻。誰說仁政只是空話?仁政本身就是一種策略,或稱政戰。羊祜死後,襄陽人民懷念他,樹了羊公碑,燒香祭祀。此碑又名墮淚碑,人民祭祀羊公時,淚流滿面。想想看,那是甚麼力量?羊祜的政戰(心理作戰),昔日日本侵略時,有哪位大將看懂,或以這個模式為策略呢?假如日本搞羊祜主義,中國早就滅亡,煙消霧散了。孫子兵法裡面講,一旦戰勝,也要保護敵方軍民,那本是戰爭的人道主義。這種人道主義可以徹底瓦解敵人,當然,這就是心理作戰的真諦! 晉與吳氣勢的對比
晉武帝時下令禁星氣讖緯之學。這種興起於東漢時代的東西,到了後世,還是有命相、星象、風水之談。對於國家命脈來講,這是衰敗氣象。(見通鑑卷八十晉紀二)。西晉同時也頒令禁止奢侈;東吳,時時都搞祥瑞與星氣讖緯,資治通鑑把這些資料都紀錄在書中讓人參考。晉武帝甚至把太醫程據獻所獻奢侈的雉頭裘燒毀,並嚴禁獻奇技異服。反觀孫皓政權,恰恰相反。(見通鑑卷八十晉紀二)。觀國家氣勢,先觀其俗。亦可用於今日!
也就是說,當我們累積了足夠的興亡氣勢的歷史模式,不管是國家或者企業,都能夠看出蛛絲馬跡。經營一個企業或國家時,也能糾正趨於敗亡的現象。杜預破吳,必然是看到吳呈現氣勢已衰的現象。他是文人,並非是專業軍人。除了注解了左傳外,不少古書都能見到他的眉批意見。
介紹資治通鑑講到這為止。我認為原版的通鑑與白話本通鑑在知識層面上並無差別。可準備兩個版本。白話本為入門。慢慢轉入原版的閱讀。前說的四樣實用知識中的歷史一門,我僅推薦資治通鑑。裡面的很多模式可以歸納,成為做人處世的方法。其用也大焉!
除了通鑑外,其他三種朋友有興趣自己去找材料來讀。我曾經把孫子兵法,中級賽局理論以及策略思考三門揉合為一門課,稱為思考方法論,給昔日門生上課。為了兼顧英文學習,三門課均用英文版,其中孫子兵法使用齋爾氏(Giles)英文譯本,孫子原文並列做為參考。事實證明,這三樣東西是能整合為一套實用知識的。必須自己寫講義,沒現成的書可用。這樣的教學,每一次的授課都是三樣東西的揉合寫的講義,不會是一門一門的教,學員除了每次講義所學外,同時認識了整合實用知識的方法,最終在面對實務解決時能有清晰的思考方法,不至於陷入迷亂。當然這不會萬卷書如廢紙了。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