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懷素狂草何所似?之二
2014/02/20 09:25:55瀏覽2507|回應0|推薦8

懷素狂草何所似?之二

懷素談自己的書法第二,談的是「敘機格」。機格是甚麼?今語對應該是風格。英文該是 Style。機這個字,蘊生於內的氣機,氣機一動,動之於手,形成了發諸於外的風格,人人能看得到。

 

自敘帖關於機格/風格原文如下:

 

敘機格,則有李御史舟云:「昔張旭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顛。今懷素之為也,余實謂之狂僧。以狂繼顛,誰曰不可?」張公又云:「稽山賀老粗知名,吳郡張顛曾不面。」許御史瑤云:「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灕驪半無墨。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戴御史叔倫云:「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人人欲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語疾速

 

「昔張旭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顛。今懷素之為也,余實謂之狂僧。以狂繼顛,誰曰不可?」:這句評論,定懷素狂草風格繼張旭之後,為一類書法。其書法,一者為顛,一者為狂。合稱張顛素狂。張顛非真顛,懷素是真狂。表現在書法上時,張旭草書符合前人法度者多過懷素。懷素狂草變造字體和自創字體者多於張旭。由於懷素書法可學,影響後世寫大草因襲懷素書法者甚高。後人不知懷素變造字體,隨意所寫並不合前人規矩,這些字就永遠違背王羲之以來的草書慣例,相因成俗了。整體來看顛張狂素大多吻合前人軌範。少數字以外,還是可以看得懂,讀得通的。今日一談大唐狂草,張旭、懷素並為兩傑。

 

「稽山賀老粗知名,吳郡張顛曾不面」:這是禮部張公講的話。賀老指的是賀之章,書法學王羲之,未全脫胎。早於懷素的時代六七十年,已是古人。賀所書孝經一卷,書法規矩且清越,並非等閒;賀與張旭約為同時代。張禮部論及古人之賀、張,因為時代湮遠,才說:稽山的賀之章,我只是略知他書法的名氣;吳郡的張旭,我沒有機會見面。

* 這段話,中國網路錯解的離譜,中國人傳統個性呈現無遺。中國人,往往搞不懂東西的時候,大膽的胡猜,而且不自省。台灣人不同,同樣看不懂,只敢略過不談,不敢胡扯。但是台灣故宮博物院刊布這句話的釋文,把「吳郡張顛曾不面」寫成「吳郡張顛曾不易」。「面」和「易」在草書裡面有點像,卻有不同,正是孫過庭講的,草書在使轉上面,稍微有點不對,就不能讀了,楷書/行書在點劃上面,缺了一兩筆,或者寫錯一兩筆,還能猜猜。懷素並沒含糊,故宮博物院很糟糕。「面」和「易」在懷素本帖中分明是不同兩字,寫法不同。本段稍後,我寫給朋友看看。

由於錯解,中國所有網路談這句話時,都翻譯成:稽山的賀之章不過就是有點粗名;吳郡的張旭也要北面稱臣。吳郡張旭曾不面,本應寫成:吳郡張旭不曾面。不曾面的意思是不曾面見。能夠強掰成北面稱臣。我想中國這種個性將來必敗在此囫圇吞棗,自以為是。台灣因為釋文搞錯了,吳郡張旭曾不易。把本文原來的次序寫成:吳郡張旭不曾易,還通嗎?以訛得訛的白話翻譯變成:吳郡的張旭能寫那種字很不容易了。暗示張旭只值兩文錢!台灣何病?台灣在無知政客誤導下,把中華文化說的一文不值,從而影響教育水準。連具權威的故宮官方,一樣無知的把大草的「面」說成是「易」。其病在愚。

以上批評是從嚴來批評兩岸人民。若是從寬看,這也難怪。懷素在這篇文章中,引用了張公的話,話是詩句,產生了倒裝,中文允許省略主詞。稽山賀老粗知名,本應為()粗知稽山賀老(之名),主詞不是賀老,而是省略掉的我;吳郡張旭曾不面,正常的次序排列為,()不曾面()吳郡張旭。中文詩詞的倒裝,處處可見。英文文法規定的主詞省略頗嚴,中文為版塊結構,字的串連與修飾不是英文那種線性結構,一環扣一環。中文難過於英文本在此。朋友細思一下中英文結構的差異,就懂了。兩廣總督劉坤一的孫子劉密慶,當代翻譯名家講中文結構如版塊,以意相連,講的就是這裡發生的現像。

真實情況反而是懷素很景仰張旭,他雖狂,卻不妄。對於前賢絕不敢這樣輕慢,還寫在自敘帖中現世。懷素之狂,可以自認書法很獨特,有自己的風格,不敢隨便和張旭比優劣。就算張禮部真的輕慢賀之章和張旭,他也不敢寫在自敘帖裡面。

 

「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灕驪半無墨。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這裡講懷素著意於新奇。境雖心轉,書寫時,醉筆不讓一些字的點劃使轉鎖死了,心轉之際,手就寫了,醒來後,不知醉中如何寫的。懷素造勢,都是要人們知道他得醉筆不受心的的羈絆。「新奇無定則」產生的風格是「古瘦灕驪半無墨」,這種風格正是黃庭堅講得,「瘦筆」!瘦筆還不夠,往往是枯筆,亦即往往字在潤筆和枯筆之間,相間成趣。如此,可經營蒼邁藝術感。「灕驪」,以灕狀其枯筆,以驪況其枯潤之間如奔馬,驪是黑馬的意思。

 

「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人人欲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這是說懷素在書寫時,心和手互相招呼,正在寫一個字的時候,觀者看他起筆後的使轉功夫,只見弄出來的弧線與線條都很奇怪,突然一下,手一翻,見到全字的形狀後,才驚悟是甚麼字。整個造型符合規矩。若是要問這簡直是魔術,懷素的一貫造勢,告訴觀者:這是自己變出來的。

 

現在我們來看這段談機格,也就是風格的書法:

敘機格則有李御史舟云

昔張旭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顛今懷素之為也余實謂之狂僧以狂

以狂繼顛誰曰不可張公又云稽山賀老粗知名吳郡

張顛曾不面許御史瑤云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

* 請注意:張顛曾不面的面字,絕非是易字。草書看來相似,卻有不同。

灕驪半無墨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戴

注意:戴這個字,裡面的「異」是該字的草書寫法。

御史叔倫云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

注意:翻這個字,左番又飛,不是今字。

注意:叔這個字寫法取於古字,民間根據古字又胡寫成這樣,章草根據胡寫,王羲之又把章草此字定格如此為草書。所以識有來歷的。

合宜人人欲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語疾速

在這一段裡面,須談台灣故宮博物院在網路刊載的懷素自敘帖中把「吳郡張顛曾不面」中「面」錯讀的「易」的問題講清楚:

 

這個問題牽涉了中華草書為何不能成為通用書體。孫過庭講過:草書如果在使轉 (弧線)上面寫的稍有差池,就不能成字了;楷書/行書的點劃若是寫錯了一點,還能拿來寫東西使用。草書因為形似的弧線結構太多,產生辨讀困難是大問題。在草書裡面講的使轉,包含楷書裡講的橫平豎直都非直線,而是另一類弧線。弧線不精準,容易造成判讀錯誤。

 

「面」和「易」以及「勿」在草書中的弧線結構有相似處。僅在上部有細微的不同。故宮的判讀錯誤恐怕還牽涉了在日本人編的漢字書法字典,把自敘帖中這個「面」歸納到「易」的寫法中,日人誤判,他們就和日人一起搞錯了。

 

懷素的筆法可以肯定是「面」。對照上下文句也能猜到這是「面」。

中國搞簡體,因為草書不能通用。若其不然,還需要實麼簡體,草書就是簡體了。

 

下貼我寫的「面」和「易」以及「勿」三字的草字差異:

下面釋懷素原帖所寫的張旭曾不面中的面字

之三: 談疾速 (書寫速度)

李白談懷素狂草書寫的速度是這樣的:

「起來向壁不停手」、「須臾掃盡數千張」。狂草因為省提筆而簡化了書體,加上連筆,其特徵正是疾速。不管張旭或懷素,在書寫時都是快筆。狂草極適合速寫。自敘帖談疾速,如下:

 

語疾速,則有竇御史冀云:「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戴公又云:「馳豪驟墨劇奔駟,滿座失聲看不及。」

 

「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

因為造勢,才有「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能看到的外在行動則是,「粉壁長廊數十間,滿壁縱橫千萬字」。這是最難的壁寫法。壁為懸空,手為懸腕。

「馳豪驟墨劇奔駟,滿座失聲看不及。」:

講的是寫字速度如奔馬,觀者閱讀的速度趕不上他書寫的速度。

 

其書如下:

語疾速

則有竇御史冀云:「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

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

公又云馳豪驟墨劇奔駟滿座失聲看不及


 

最後一段談的是在別人眼中的懷素自己,此處懷素謙虛的講是「目愚劣」。他選用了堂叔錢起談他的詩句。錢起何人?他就是我曾經研究的湘靈鼓瑟這首詩的作者,也因此詩高中進士。此中有些歷史爭議,錢起究竟是懷素的叔叔或是母舅。以自敘帖為準,我們認為錢起是懷素的叔叔。其間不同只在一點,他可能有好幾門的堂叔,卻只有一門的母舅。自古以來,母舅比堂叔還親呢。

 

其文如下:

目愚劣。則有從父司勳員外郎吳興錢起詩云:「遠鶴無前侶,孤雲寄太虛。狂來輕世界,醉裏得真如。

 

「遠鶴無前侶,孤雲寄太虛。狂來輕世界,醉裏得真如。」:

意思是說,懷素如遠鶴、若孤雲。本是僧人,無侶無伴也是常情。孤獨當有助於書法藝術的領悟。凌太虛而小世界,當和遠鶴孤雲的生活有關係。壺中日月長,醉裡看到了佛家講的真如,真如在有形世界當是藝術的真相,在形上的感知則是永恆。此處真如只是借用佛語,佛家的真如是Nirvana--涅槃!

 

錢起的「遠鶴無前侶」當然也暗示懷素和尚是天下第一人。當然有捧他的意思。

目愚劣則有從父司勳員外郎吳興

遠鶴無前侶

孤雲寄太虛狂來輕世界醉裏得真如

反璞歸真的道路

 

懷素以狂草繼張旭為大唐狂草二傑之二。享盡世人驚嘆之外,不免也受奚落,可見食魚帖的落寞心情。如弘一法師所說:萬緣皆鏡像。其書風在中晚期時代有一轉變,反璞歸真了,也就是說,抖落了六朝金粉,如其從叔所說,見到真如。黃庭堅認為懷素晚年作品,直可與張旭並美,晚年作品,既沒有志在新奇,也沒有誇張筆觸。代表作品為懷素小草千字文。他在寫完千字文後,無人知其去向,也無人關心他的死活。懷素小草千字文為懷素絕筆。介於自敘帖的狂草和小草千字文之間的尚有懷素論書帖

 

 

懷素論書帖許多學書者認為不是懷素所寫,也有些人說,這種書法近乎章草。兩者皆非。

 

本書帖肯定為懷素所寫,觀其內容,談到自己近日書法體會趨向於「顛逸」,所用語詞在自敘帖中談到張旭時一致。不但說明懷素始終尊敬張旭,並把「顛逸」視為一種境界,在自敘帖中隱藏了他對「顛逸」真正的感覺,謂:張旭雖然顛逸,旦世狂草書法超絕古今,也就是認定張旭的書法藝術古今第一人。在論書帖中,懷素認為自己也開始有了顛逸,書體日漸詭異。此為懷素所書無疑。更何況本文文氣與懷素遺世諸文都能貫通,更不待言。

 

* 自敘帖談顛逸:

以至于吳郡張旭長史,雖姿性顛逸,超絕古今,而模楷精詳,特為真正。

  論書帖談顛逸:

今亦為其顛逸,全勝往年

論書帖釋文如下:

為其山不高,地亦無靈。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為其書不精,亦無令()名。後來足可深戒。藏真自風發,近來已四歲。近蒙薄減。今亦為其顛逸,全勝往年。所顛形詭異,不知從何而來,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謝書,問知山中事具也。

 

本文有必要白話翻譯。我看了台灣很多書者討論本帖,大多語焉不詳。心想那是因為看不懂本帖文字。固然我也未必有十全把握,還是翻譯看看吧。

 

馮濟灝白話翻譯懷素論書帖

後來的(習書)者要引以為戒:我這座山既不高,山中也沒隱藏神仙;我這口泉,既不深,水還是混的呢。我的書法不精到,所以也難出名。

藏真我,走入風發(狀態)已經有四年了,近日感覺有收斂的現像。今日的「顛逸」比往年要深。字體的顛性和詭異,問我自己,實在是不知道哪來的。

昨日得到了(王羲之)二謝書帖(若要問問羲之書法藝術)(有如)探尋山中情況,二謝書有若樵夫,都具全了。

 

值得注意懷素在本帖中展現的自我檢討是真誠的。看不到外在的造勢。也或許是這種真誠,使他不自覺之間,使用了小草寫字。

 

* 藏真為懷素的字。

** 二謝書,王羲之尺牘帖。原藏於日本,為唐人雙勾描摹版本。這種方法傳帖存真性極高。李世民的時代就有本帖描摹本。懷素所得應為此。

 

*** 問山中事為俗典,有謂:欲知山中事,須問打柴人。此言「問知山中事」,意指探索王羲之書法之奧妙,因得二謝書而俱全。

 

至於一些人講,這是很接近章草的書法,其錯在於,章草書法因楷書而生,與楷書可相容。懷素此處的書法是小草,和章草差很多。後日懷素的小草千字文用筆和本帖類似。此外本帖有連筆,章草無連筆。

懷素遺世書帖,不見楷/行。只有大草和小草。本書體為小草。用筆的使轉精熟,並蓄有楷/行的點劃功力。習書者宜將本帖與懷素小草千字文並練,如此可獲小草書法。

 

原帖如下:

為其山不高地亦無靈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為其書不精亦無令()名後來足可深戒藏真自風發近來已四歲近蒙薄減今亦為其顛逸全勝往年所顛形詭異不知從何而來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謝書問知山中事具也

此處我們貼出一葉皇象章草讓大家看看是何模樣。章草在後漢,積民間之俗寫與胡寫,經過整理,是楷書的簡化,卻能和楷書混寫。因為章草原自於楷書。章草的筆法倒了王羲之手上,蛻變為後日草書,不管大草或小草,均有章草的影子。本葉章草,一行章草,一行楷書用以對照。

本葉中之就、奇、狐(今字無,左為角)、異、羅、列、物、名、別、居、不、難等等,就是草書的基礎。章草幾乎就是草書的基礎。王羲之的草書不是他創的,而是參考了大量的章草弄出來的。比較了章草和懷素的論書帖。當然可以說,懷素本帖絕非章草。

 

千字文,是古人所編的韻文,取其易於記憶。而後為歷來書家所用,其目的除了易於記憶外,並展示各類書法的筆法。懷素小草千字文為懷素晚年絕筆,此後即不知去向生死。本書法呈現了反璞歸真的原貌。懷素字藏真,在千字文中的一字一筆無繁華,有藏真,顯示了懷素本然之樸素面貌。其中有些筆法並不適合小草,是大草筆法,過於簡略了。歷代以此帖為法者,過江之鯽。我認為若以此帖為小草帖,有些過於簡略的筆法,應予修正。

 

本版稱為真元本,寫於貞元,早年他也寫過大草千字文,書跡尤草,此處不列。

 

雖然我沒有考證懷素的論書帖寫於何時,在論書帖中懷素的反思,以及對「風發」

(外放)和「薄減」(收斂)之間的體會,徵兆了他最終將反璞歸真。人生由繁而趨簡,益見真實。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

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玉(本為閏)餘成健(本為歲)(本為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崑岡劍號巨闕珠稱夜光菓珍李

****************

我非書家,七年有餘讀帖,專注心思於書法史,從甲骨、金文,以至於唐,唐後書家,不曾展觀。也曾專注於各書體結字之理,對照歷史了解,經年歷歲也有所獲者焉。偶爾寓目草書筆法之歸類,故也粗知草書。

 

 

 

各類草書,至大唐而絢爛,遂有狂草二傑,惜乎,零落今日幾不存也。於是以張旭狂草以及懷素狂草何所似為今生讀草帖之紀念。自此以後,不談此道矣。

 

 

中華書法固已衰微,然習書者頗多。個人有下列意見贈與當代書法家:

 

修行中華書法必結合修行中華學識方得其全。人無文采,書亦黯然。有志於書法修行者,當多讀書。否則淪為寫扁額、招牌之寫手,難以稱志!懷素書帖行文,文理與文氣通徹,顯然書與其文能夠匹配。

 

 

臨摹或讀帖,必先知古人之文,再習其字。蓋書帖起伏收縱,必先有文章流暢於胸腹之間。不知文則不知書矣。

讀草書,首求辨讀,然後學書。實際使用於手寫書體,當以行書為限。草書實用價值甚微。知草書源於人民之胡寫與章草之歸納,二王與大唐二傑之開發,將之奉於中華書法之最高殿堂也是無謂。輕視草書無藝術性亦非事實。中華書法基於實際需要而發展,經時日久,各體均具同值之藝術性。草書與真、行合為三體,今日並存。如是看!

 

給一般人有意接觸大小草者之建議:

 

- 草書書體不能使用於手寫稿件或信件,只因今日中文書法之退化。但是草書依然是快筆書法,用於筆記與速記上面,有便利。欲得此便利,無須練習精美草書,粗具規矩,即可用於上述狀況。僅供自己使用。

 

- 建議讀帖,而非臨摹。讀帖後以當代非毛筆筆具練習。採用明堂內觀法,亦即西方心理學所說之Reminiscence (聯想追憶效應),本效應為科學所鑑定,即以眼觀三次以上,令之沉於記憶底層,經過時間之效果,終能自然浮於腦際。浮於腦際之時,已非各別之一字或某些筆劃,而是多字之聯想串連,看似奇跡,實為記憶之整合。不要刻意記憶,多次眼觀即可。

 

 

 

- 與書法家要求同,讀帖先求辨識。從古人所書草書中,學習草書之歸類筆法,從而能夠辨識草書各字。事實上,明清人至今仍有相當量之書信或原稿已草書寫就,欲讀其內容,須識得至少70%草字,其餘可由上下文推測。此為精進修行,有益於學養焉。張旭、懷素,尤以懷素草書為後人大小草學習法本。讀懷素草寫能增辨讀能力。讀時須用心了解其字構成之字理。少數尤以懷素自創筆法,可以略過。

 

此外日人編輯有書法字典,所列各家字體為日人摹寫或雙勾描摹。略有失真,卻能參考。非書法家不需十分精準,這類字典可用。

 

                                            馮濟灝寫於多城

 (全文完)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f2013e&aid=11245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