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11 17:54:03瀏覽3132|回應2|推薦18 | |
或許你在電視廣告上看過他,飾演帶領原住民小朋友合唱團的校長;但在真實生活裡,他是作家巴代。不完全像擔任指揮的嚴肅校長,巴代更多了幾分爽朗明快。 如果你看過「大江大海」書中那位當過國軍打共軍,被俘後變成共軍反過來打國軍的原住民老兵陳清山的故事,曾掩卷嘆息;那你在讀完廿四萬字敘述他完整人生的小說「走過」後,一定會興起如作者巴代一樣的感觸:「這個人的生命怎麼這麼堅韌!」 八十二歲的陳清山在十七歲時,因每月兩千元的「高薪」,懵懵懂懂加入國軍踏上國共戰場,之後受傷被俘成了解放軍,在大陸渡過四十七年歲月。這位「漂亮的台灣山地郎」在對岸結婚生子,直到兩岸開放後才歸鄉。 族人都盛讚陳清山的妹妹是個美人,皮膚白晰、面貌姣好,離鄉將近半世紀的陳清山感嘆:「我從沒看過妳美麗的樣子」。他說,自己離家時,妹妹還是流著鼻涕的小女孩,回到家,卻已是滿臉皺紋的老婦。家人的精華歲月,陳清山來不及參與,連陳清山這個名字,都是家人為了幫音訊全無的他報死亡人口而取的。 歸鄉,對年輕時的陳清山來說是一種矛盾的情緒,遊子當然渴望回家,但是當過解放軍的他知道,透過「解放台灣」的方式回家,家鄉難免遭遇一場戰火浩劫。直到八十一年他才真正踏上故土,十年後在卑南族大獵祭中,遇到了一樣是軍人背景的族人後輩,作家巴代。 巴代回憶,當時陳清山給他一份近一萬字的自傳手稿,出身職業軍人的他誇口要以陳清山的故事寫一部戰爭史。「所有戰爭的苦難,都是小兵承受」,巴代在海軍陸戰隊待過,看過陳清山的自傳後改變想法,體悟到戰爭只是這個小兵生命中的一章,與其寫戰爭,不如寫隱藏在背後的鄉愁與煎熬,「一般人看到的是戰場上子彈紛飛,但我想寫扣扳機人的心情」。 他花了七年蒐集資料,八個月全力書寫。在一次大獵祭中,他把寫好的七萬字拿給陳清山。「陳老先生凌晨兩點拿著手稿離開獵寮,隔天早上我見到他雙眼紅腫」,巴代回憶,陳清山那天整夜沒睡,邊看自己的故事邊掉淚。巴代自己在書寫時也不時「壓抑快要爆炸的情緒」,寫到陳清山濃濃的鄉愁,巴代要靠吃冰、吃巧克力,才能平息內心的起伏。 住在岡山眷村的巴代寫完這本書後,村子裡的老兵一碰到他就把他拉住,告訴他:「我有很多故事要說給你聽」。巴代問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他們的兒子、孫子,為什麼不寫這些老伯伯的故事呢?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