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11/07 01:20:45瀏覽2896|回應2|推薦19 | |
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退休,同事幫他辦歡送會,以短劇的方式演出他每天「乏味、無趣」的工作情形,還透露了一件令人發噱的小故事:吳德榮對午餐極不講究,幾乎每天都請同事幫他帶一份「傻瓜麵」回來裹腹。同事甚至嘲笑他,小心吃多了變傻瓜。 短劇中,吳老大平常每天上班八小時,釘在電腦前看天氣資料就超過四小時,讓同事都懷疑他對預報系統「會培養出感情」,中午同事問他吃什麼,答案永遠只有一個:簡單、方便的傻瓜麵。 看似乏味、單調的公務人員生涯持續卅年,連吳德榮自己都說「很多人覺得奇怪」。這與外界眼中,以提早退休明志,控訴整個社會「理盲、濫情」的「氣象英雄」形象真的很不搭。 今年颱風季,台灣彷彿得了「氣象躁鬱症」,一開始,社會上下同氣連聲批評氣象局「報不準」,甚至「挾洋自重」,抬出遠在太平洋另一端CNN對颱風的意見,評論與颱風近在咫尺台灣氣象局的預報專業。 等吳德榮請辭震撼彈一出,「悲劇英雄形象」讓輿論大逆轉,一面倒地同情、認同氣象局。立法院在審氣象局預算時,以往「砍預算不眨眼」的立委,甚至嫌氣象局預算編得不夠,上演「要五毛給一塊」的戲碼。 前後態度對照,吳德榮說台灣社會「理盲又濫情」,還真沒冤枉人。 面對彷彿洗三溫暖的社會觀感,氣象局總是很低調表示,在科技允許的範圍內,氣象局預報不準願意接受社會公評,但如果社會要求已超過目前科技的範疇,則覺得委屈。 吳德榮在歡送會上表達的願望,跟他每天的工作一樣,很平淡卻很實在:希望未來風調雨順,因為一有大天氣狀況,氣象局就可能會被找麻煩。台灣社會什麼時候才能節制情緒化,以恰如其分的理性態度看待科學問題? 或許,氣象英雄們希望的不是台下熱烈的掌聲,而是一處可以公平較量的戰場。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