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LP] 蜂螫的急救和預防
2012/02/25 17:52:19瀏覽938|回應0|推薦3

別小看蜂螫

 

台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諮詢中心統計發現,在所有動物螫咬傷中,發生率最高的就是蜂螫」;而美國亦有研究顯示,每年約有50人被蜂螫傷致死,是毒蛇咬傷致死人數的兩倍;再加上台灣地處亞熱帶,適合昆蟲生活,常見毒蜂便有9種,其中最容易螫人的為蜜蜂及胡蜂或稱黃蜂、大黃蜂、虎頭蜂。因此,蜂螫的急救和預防對愛好戶外旅遊的民眾來說,便成了極為重要的課題。

 

螫傷多寡大不同

 

蜂螫的臨床表現主要分為以下3種:

1.      局部反應:被螫傷的地方出現疼痛、刺激感、癢及紅腫,多在數小時內緩解。

2.      毒性症狀:多次螫傷使毒素累積引起,包括噁心、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症狀,頭痛、抽筋、倦怠、意識不清等神經症狀,還有發燒、全身水腫、血壓下降、休克等。

3.      過敏反應:對毒素中的物質過敏引起,局部及全身性反應皆可見,包括蕁麻疹、血管水腫、上呼吸道水腫、氣喘、支氣管緊縮等,嚴重者會導致低血壓、甚至休克死亡。

 

少於10處螫傷的患者以局部反應為主;多於10處螫傷的患者,可能引起毒性症狀及輕微的過敏反應;而螫傷超過300處的患者,多在10分鐘到5小時內出現致命的全身性過敏反應。

 

急救也能簡單又有效

 

離開蜂群攻擊範圍後,應坐臥休息、減少活動,將螫傷部位放低,防止毒液擴散。若是被蜜蜂螫傷,皮膚上會留有螫針及毒囊,要小心用刀片或硬物刮除,避免壓擠毒囊使中毒更深;若是被胡蜂螫傷,螫針不會留在皮膚上。局部冰敷可協助止痛、減緩毒素擴散;氨水、蘇打水、尿液可中和毒液,必要時可全身浸於小蘇打的涼水中;止痛或抗組織胺類藥物亦有幫助。若發現嚴重過敏反應,可循醫師指示,使用腎上腺素或類固醇藥物並立即送醫。

 

事前預防

 

避開蜂群最多、最不穩定的九至十一月,而春天雨後蜜源流失,民眾也要提高警覺,特別是三、四月蜂后新巢完工的時期。穿著以白色、黃褐色、淡綠色的貼身長袖衣褲為佳,避免鮮豔或皮革製的衣物,要戴帽子、穿襪子,減少皮膚暴露的面積。少用香水、化妝品、髮膠,以免吸引蜂群。

發現巡邏蜂在身旁徘徊時,應保持冷靜、不可慌亂,觀察附近是否有蜂巢並反向靜靜離開,切忌突然閃避或揮打,進而激怒蜂群。若不幸遭到攻擊,最好用白色衣物包頭,順著風向跑,防止費洛蒙隨風飄散,吸引更多蜂群前來。曾經被蜂螫發生過敏的人,旅遊時應隨身攜帶「腎上腺素抗組織胺混合劑」,以備急時使用。

(原作發表於"孤獨星球"國際中文版-ISSUE05)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arbymonster&aid=61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