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毓繡美術館 - 隱於山林的美術教室
2017/04/10 18:39:58瀏覽1716|回應0|推薦2

日前聽朋友提起藝術家盧昉《是古非今》的畫展,稍稍在網上搜尋,發現過去他在《玩轉古畫》的系列中,以調皮的筆觸,融合今時台灣日常風景和古典西方畫作,一方面透著古今在民生上的情感連結,另一方面又點出東西在文化上的差異,相當有趣。本回展覽位在草屯,因著好奇,讓我有緣一訪毓繡美術館。

山腳下的藝術社區

毓繡美術館由建築師廖偉立設計,獲得2016年台灣建築獎首獎。在查詢畫展資訊時,看到不少美術館的照片,外觀內斂沉靜,內裡光影交織,似乎建物本身就藏著許多驚喜,更添參觀的興致與期待。好不容易來到預約的參觀日,我從台中高鐵站轉乘6670往埔里的客運,在坪林站下車後步行至美術館。

這裡比想像中的偏僻,滿載的客運也只有我一人按鈴下車,而且下車後必須穿越沒有斑馬線的中潭公路(台14線),才能進入九九峰山腳下的平林社區。沿著健行路轉過一個大彎,遠方九九峰的稜線與眼前的果園遙相呼應,再加上筆直鄉道兩側的農舍矮房,都給陽光曬得慵懶,訪客的步調與心情隨之慢了下來。

健行路走到底便是毓繡美術館,約莫十分鐘的距離。偶有幾條巷弄橫過馬路、隔開果園,連著的圍牆和鐵皮上,滿是平林社區發展協會製作的彩繪。原來早在2012年美術館初建時,基金會已開始推動「巷弄美學藝術計畫」,邀請藝術家駐村,輔導居民以在地文化裝飾環境,隔年更受到「新瀉大地藝術季」的啟發,與國立台灣工藝發展研究中心合辦「平林藝術季」,落實「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目標。難得的是藝術對社區的影響,並非曇花一現,2014年以「竹管心•纍仔情」為題,邀請耆老為平林國小學童述說過往旱季搭竹管橋、雨季依賴纍仔吊籃渡過烏溪的故事,不只鼓勵居民參與水土保持計畫、改善生活空間,更加深鄉親互助的情誼。

思•空間

參觀毓繡美術館,需要事先透過臉書的粉絲專業預約。我比預期的時間早到,工作人員請我先繞到美術館後方的九九峰生態藝術園區,稍作休息。這棟建物原屬文化局,但因為管理不當而淪為蚊子館,今年初由美術館接手管理,取名為「思•空間」,這次來訪正好搭上開幕,頗為幸運。

和過去展品堆疊的空間大不相同,一樓剩下簡單的白牆和木製長板凳。作為美術館的前導區,這裡讓提前抵達的訪客輕鬆入座,欣賞美術館的介紹短片,也提供當期展覽的手冊,以及中部藝術活動的相關資訊。建物二樓則打造成一間書屋,收藏各國美學圖書,讓有興趣的人,只要花費100元清潔費,就能翻閱最新的藝術出版品,佐陽光、音樂、茗茶,恣意徜徉於無垠的美學世界。

毓繡美術館

美術館的大門相當樸實,稍不注意,會以為只是幾道水泥牆,但正因著這份樸實,讓人心生親近,也讓人相信藝術不是件高不可攀的事。穿過半開放式的清水模長廊,可以感覺到竹林的綠,感覺到風的溫度,感覺到心裡的平靜。接著爬上樓梯,視野豁然開朗,玻璃帷幕的主建物穩穩坐在磚牆上,角落伴著一方池塘、幾丈竹青。轉身回看,園區三棟建築,錯落有致,似乎呼應村落簇群的關係,而前方草皮起到連結的作用,同時也提供一個散步、冥想的空間。

館內動線設計非常細心,再加上人數控制,參觀的品質很好。每個展區之間,不管是走廊或樓梯,都能夠看到玻璃帷幕外的自然風景,而溫暖的日照就像是每段主旋律後的休止符,給予觀者回想沉澱的時光。雖然館方規定不能帶相機或手機入內,卻有幫觀者準備做筆記的文具,甚至在展區一樓設有一個小型圖書室,可以隨時翻查展期內各項展品的參考資料。另外,四樓展區較小,卻像是一個鏤空的閣樓,雕塑展品充分沐於陽光下,像是把光影的變化納為作品的一部份,我相當喜歡。

參觀過程中,一點也不覺得累,直到離開主建物,才頓時覺得口渴腳酸。此時,主館旁邊的餐廳,還有下層的文創商店,就成了歇腳的好去處,不妨點杯咖啡坐看日落,或是買張明信片,分享見聞、傳遞思念。最後再到草皮上轉轉,遠眺山水,美感體驗似乎濃縮在每一口呼吸間,覺得滿足而自在。

這次來訪,讓我想起去年參加瀨戶內海藝術季時,印象深刻的豊島美術館。毓繡美術館藏於山林、美於山林,誠如官方網站上提到的設計理念:「以『退』的策略,『低調』的回應大自然;以『藏』的道理,琢磨出『精緻』的品質,以『簡』的方法,展現了優雅的『俐落』」我相信它會繼續影響這塊土地,將美感體驗落實在生活中,在良性循環中不斷傳承下去。

後記

起初以為美術館取鍾靈毓秀之意命名,一則合於九九峰的靈秀,二則隱含對平林社區的期待與照顧。後來才發現創辦人名叫葉毓繡,而她對美術教育的熱忱,提高了偏鄉孩童探索和學習藝術的機會,讓美術館的功能更加靈活,讓參觀的人透過認識美、學習美,進而追求美。這次有幸在參觀的同時,遇見楊博堯和盧昉兩位極為年輕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都包裹著對社會現象的關心,前者討論飲食與消費習慣,後者討論文化衝擊與侵略,值得好好欣賞、咀嚼。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arbymonster&aid=10027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