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01 00:47:47瀏覽1280|回應0|推薦7 | |
喜歡有人情味但不至繁華喧鬧的老街,喜歡有歷史但不至腐朽發霉的老屋。奈良櫻舍,一棟町屋改建的小旅館,藏身奈良町的巷弄,在這個微冷的雨夜,予我們一晚溫暖、一處自在。 從地鐵站穿過泰半打烊的商店街,時間已近晚上十點,只剩下零星幾間開24小時的速食連鎖店。盡頭隔了條馬路接上住宅區,過去便是沒有遮雨棚、沒有路燈的黑洞,腳下的柏油漫著一層水漬,透出黏膩濕冷的味道,兩側的矮房卻明顯帶著溫度,許是木造的關係。我們摸黑找路,好不容易抵達櫻舍,只見大門深鎖、掩燈熄火,渾似歇業一般,心裡一驚:「不是間民宿嗎?怎麼如此安靜。雖說入境隨俗,但旅客們沒可能都這麼早睡吧!」忐忑按下電鈴,十秒的空白讓我手心出汗,畢竟當下的身心狀態,已不適合再覓他處落腳,幸好對講機傳來令人安心的中年女聲,像等待遊子回家的母親。 原來,今晚只有我們倆入住,女主人看時間晚了,以為我們更改行程,又沒法聯絡,所以逕自鎖上大門、盥洗休息。我們的出現,多少在她意料之外,不只是時間,還有這身狼狽的行頭,但是女主人仍親切地招呼,替我們脫去背包外套,抖落殘留的雨水,如同抖落我們身上的疲憊。 玄關鋪了大塊的青石磚,在昏黃的燈光下,隱約瞧見被我們踩濕的凌亂足跡。左手邊是一間側房,裏頭有張大桌,上面擺滿未完成的手工藝品,想是主人平時的工作坊。右手邊則是一落四層木架,最上層有兩支雅緻的銅質燭台,中間是個以蓮葉為頂的六角小香爐;次一層是四件上了釉彩的陶器,都是四方形,其中有蓋的一件體積較小,但橘藍相間、華麗大方;末兩層展示手繪明信片,分別是佛陀的各色法相及奈良的村野風光。 高約兩階的和式地板連接了町屋前後,細長的深褐色拼條,串接成故事的契子,老木頭的香氣、踩踏發出「喞~~~」的聲音、還有溫和的觸感,都讓我有種走入江戶時代的錯覺,眼前的女主人似乎也換上和服,蹲跪著替我們推開拉門。拉門分上、中、下三個部分,上面是糊紙的木格,中間是能看穿的透明玻璃,最下面是薄木板。客廳的榻榻米比走廊的木頭更暖、更軟,中置一張附有被褥的暖桌,四周整齊疊放三五個方形坐墊。暖桌近我們這端,擱著一盤簡單的茶具,綠油油的瓷壺吊了一彎藤手把,邊上緊偎著兩只掌心大、白底帶花紋的瓷杯;另一端則羅列數本實用的工具書、旅遊雜誌,有附近景點介紹,也有美食地圖,顯是女主人特意為我們準備。 眼下確然是幅愜意、舒適的圖畫,我卻感到手足無措。對於如此尚禮的民族,我該跪坐?盤腿坐?還是直接把腳伸進暖桌底下呢?後來思之,當初的猶豫實在多餘,主人有其待客之道,我們自然也有為客之道,一些細節禮數,不懂就問,畢竟文化不同,自個兒揣摩不如大方學習囉!填畢入住資料,用完茶點,房間的床也鋪好了,顏色活潑到有點可愛的成套寢具,誘發我濃濃倦意,伴著院裡滴答雨聲,這晚睡得著實香甜。 次日,女主人親自下廚,為我們整頓一席道地的和風早餐。油而不膩的香煎鮭魚、入口綿軟的玉子捲、爽脆的醃蘿蔔、翻炒芝麻的長豆,還有熱騰騰的味噌湯,無論配色、擺盤、味道,都能看出女主人的巧思及功夫。我們在客廳享用,對面看出去便是櫻舍的庭院,階前有一雙女用木屐,花紋看似十五六歲年紀,遠點放了缸水,蒔花用的木杓倒置其上,松橘相伴、矮岩如山,細雨斜飛的恬淡景致,令人心曠神怡。古時蘇軾讚許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以為這番「以菜入景、以景入菜」的作品同樣精采。 町屋是京都地區的傳統建築,始於十七世紀。在狹長的地基裡,結合工作與居住的功能,多為兩層式木造建結構,前店後宅,中間則是靜謐的庭院。忠實反映出舊時代的生活環境與文化內涵,並將日本與自然共存的精神融入其中。若要體驗傳統、感受歷史,不如在這個充滿故事的地方住上一晚,說不定女主人還會露兩手烹茶、聞香的技藝。 後來,旅伴睡了趟回籠覺,想是前一天累得厲害。瞧那酣熟的模樣,又怎麼忍心挖他起來。於是我撐了傘,獨自到奈良町的老街轉轉。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