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LP] 高山症 - 預防勝於治療
2012/01/29 20:55:26瀏覽5162|回應0|推薦2

前年九月自助去川藏 24 天,行前上網查了令人聞之色變的「高山症」,只見故事情節驚悚動人、賣藥廣告昂貴嚇人,而真正獲得醫學文獻證實的資訊,卻被埋在各大論壇道聽塗說的討論串裡。我安全回來了!希望藉此機會把高山症做個整理,讓大家不要再因為雜亂的資訊,錯過高海拔的美景。

高山症的真面目

隨著時代進步,超過 3000M 的風景不再是無法觸及的仙境,青藏鐵路只花兩個晚上便把我們從平地載到海拔 3650M 的拉薩,而台灣公路能達的高山更不下十座。隨著海拔上升,我們必須面對的環境壓力包括溫度、濕度、氣壓、氧氣濃度下降,輻射暴露量增加等,其中影響最大的還是氧氣濃度,以海拔 3000M 來說,我們吸入的氧氣分壓只有平地的 69% ,而我們身體適應環境壓力的速度跟不上科技發展,一旦適應時間不足導致生理機能失調,就會產生「高山症」。它包括最為常見的急性高山病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 ,還有致死率相當高的高山腦水腫 (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 HACE) 及高山肺水腫 (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 兩種高山症急症。

我有沒有高山症?

文獻記錄海拔超過 1500M 就有可能出現急性高山病的症狀,如果不加以處理又繼續上升高度,就有可能惡化為高山症急症。那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高山症呢?目前世界上最常用的診斷標準是露易絲湖問卷 (Lake Louise Consensus Criteria) 。

高山症 診斷準則

急性高山病

(1+2+3)

1. 有登高

2. 有頭痛症狀

3. 有頭暈、失眠、噁心、嘔吐、虛弱等一個以上的症狀

高山腦水腫

(1 或 2)

1. 有急性高山病,並同時有步態不穩或意識改變。

2. 無急性高山病,但同時有步態不穩及意識改變。

高山肺水腫

(1+2+3)

1. 有登高

2. 下列症狀有 2 種以上

+休息時仍然感到呼吸困難

+持續咳嗽

+虛弱無力或活動力降低

+胸悶或胸部緊脹感

3. 下列病徵有 2 種以上

+至少一側肺野有囉音或哮鳴音

+中心型發紺

+呼吸過速

+心搏過速

發生高山症該怎麼辦?

美國疾管局出版的 《 旅遊者健康黃皮書 》告誡我們:「既然高山症的開始和進展是可預測的,除非天候和地形造成無法下山,否則沒有理由死於高山症。」所以當我們查知自己得了高山症時,只要把握以下三個救命原則,就不用驚慌。

1. 熟悉高山症的症狀,並在症狀出現時勇敢承認、向隊友求助。

2. 當有高山症的症狀時,絕對不要再上升高度。

3. 如果高山症的症狀惡化,應立即下山,撤往低海拔。

藥物、氧氣、可攜式高壓袋等治療或許有幫助,但是都不可違背救命原則,若地形和天候狀況允許下山,就應該趁意識和行動能力未喪失前及早撤退。文獻統計發現海拔下降 500~1000M 就足以改善大部分症狀。若真的無法下降,則應坐著休息、給予氧氣及藥物、維持體溫和意識、靜候外援。

預防勝於治療

高山症可以預防,也應該積極預防,而「緩慢爬升高度使身體適應」就是預防高山症的黃金定律。文獻建議第一晚住宿時的高度不要超過 2750M ;一旦海拔超過 2750M ,住宿時的高度每天不得上升超過 500M ;且海拔每上升 1000M ,要多安排一天休息,讓身體充分適應。另外,在身體還沒適應高度前,應避免飲酒、過度運動、或服用安眠藥,若平時有攝取咖啡因 ( 咖啡、茶、汽水 ) 的習慣,不可在行程前或行程中突然停用,以免誘發類似高山症的症狀。如果非得要快速爬升高度,或是過去有高山症病史的人,目前文獻證實有效預防的藥物是丹木斯 ( 商品名為 Diamox ;學名為 Acetazolamide) 。

藥物資料庫:丹木斯 ( 商品名為 Diamox ;學名為 Acetazolamide)

預防 ( 治療 )
急性高山病

1. 從出發前 1 天開始吃,吃到攀登至最高海拔後 2 天。

2. 成人: 125mg/12h

3. 兒童: 2.5mg/kg/12h

副作用

1. 皮膚 ( 手指、腳趾 ) 麻刺感、噁心、倦怠、耳鳴等。

2. 過敏較少見,但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可改用 Dexamethasone 。

提醒:藥物使用細節請向旅遊門診醫師諮詢

參考書目

1.      美國疾病管制局(2012)。《旅遊者健康黃皮書》http://wwwnc.cdc.gov/travel/

2.      邱泰源(2011)。《健康行李》。臺北市:大塊文化

(原作刪減後發表於"孤獨星球"國際中文版-ISSUE04)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arbymonster&aid=607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