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平靜面對無論一切 森林智者的一堂人生課
2023/02/21 23:28:47瀏覽735|回應0|推薦1

一個人一輩子有許多轉折,而終究繞不過去的是死亡。很多人說時間是公平的,錯了,有錢人可以用金錢換取他人的時間,其他人則否。真正公平的是,終點的位置都是死亡,差異則是你活著的時間、以及存活的價值。正如電影《末代武士》歐格仁上尉跪奏天皇所說:「請讓我告訴你,他是怎麼活。」

科幻作家 R.海萊茵在 1939 年發表了《生命線》短篇故事,小說裏頭的科學家雨果建造了一台機器,可以預測一個人的壽命。這部機器嚴重影響保險生意,如果你篤定長壽,那似乎保保險的意義不大,如果你即將死去,保險公司也不敢跟你合作。而當有人出錢去計算死亡日期,離死亡的時間長短,也讓人做出不同的人生選擇。於是乎,我們設想,預知死亡是一種折磨,還是一種神祉祝福的預先啟示。

最近閱讀了先覺出版社,由瑞典經濟學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著述的《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比約恩在 1992 2008 年之間在泰國出家為僧,後來又還俗展開新的人生。而《我可能錯了》談的是如何讓人生過得更有意義,以及保持不為外界拘束的心靈自由、心靈平靜,還俗之後的下半場生活,以及他面對 ALS (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 而選擇安樂死的心路歷程。

十七年的修行,在面對記者的詢問『學到最重要的事是什麼』,他自承,我最珍視的一點就是:「我對自己的每個念頭,再也不相信了。」可能是一個壞想法,或是一份影響心情的惡念。佛家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個出於腦袋思維的念頭,可能會糾纏你的一天、甚至是長遠時間,一如從戰亂回歸和平國度的軍人,仍患上仍在戰場、隨時拚搏的念頭。念頭是一把隱藏的利刃,正如斯多噶哲學所說:「不要在你的想像裡受苦。」

比約恩在二十多歲時任職企業高位,有感『煩惱即菩提』而後遁入空門,尋求心靈上的平靜,與智識上的提升。修行十七年後決心還俗,還俗後展開巡迴講座與冥想教學。人生盡頭最終的那一天,他喝下冰沙,安詳地睡去。在《我可能錯了》書中,他不只一次提到自己身為僧人,不符世俗通則而被酸的情況,也談及面對 ALS 的憂慮與恐懼,閱讀過程中敬佩他的同時,也不免感慨你我他都是人,在死亡之神阿努比斯面前只能低頭謙卑。

既然都談到死亡上,我想談談另一位人士,比瑞典經濟學家更吸引我、改變我想法的人──他大比約恩一歲,是來自美國的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蘭迪‧鮑許,著有《最後的演講》(另外也有影片)蘭迪於 2008 7月死於胰腺癌、享年 47 歲。

在死亡之前,蘭迪有一段討論死亡的演講,在演講中強調家庭、人際的重要性,鼓勵觀眾盡情享受樂趣、擁抱歡笑和充實的生活。你很難想像這是出於一位即將死亡的大學教授口中。他表示:「最終,每個人都會死去,而財富不再重要,因為那都只是身外之物。」他要人們審視自己:你會給人留下來甚麼樣的回憶,而這存乎於你的生活、價值觀與思想。

一如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在《成為更好的你》所談的:你的一生是為了履歷表的成就,還是為了追悼文中的讚美而活?當你死亡之後,你希望在他人口中的你是多有錢、有多少成就?還是你多麼高尚、多麼受人景仰?你希望來自他人的評價是來自真實的性靈連結,抑或是純粹從窗外看進來的 (譬如吃瓜群眾)

從《我可能錯了》、《最後的演講》看見的不只是至情至性的性格,以及不停地讓人反思如何活著,以及能為世界、社會以至於家庭所能做的一切。無論是對死亡的恐懼,亦或是一分對未來的負面想像,那都是一個念頭。

《末代武士》中,保守派武士勝元盛次,清楚明治維新時代將會到來,而武士傳統也會沒落。但武士的道統與精神,不應該隨時間洪流而逝去。於是,他以武士身分自許,也以武士的姿態活著。若他不堅持倚仗『武士道』念頭,能是天皇座上大臣平安老去,但他的身分認同消逝了呢?如此,我們開始思索一句老話:「很多人都是 30 歲就死了,而是到了 80 歲才埋葬。」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anko&aid=178437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