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1/19 16:58:13瀏覽772|回應0|推薦1 | |
「貧賤夫妻百事哀」好友時常引用唐朝詩人元稹《遣悲懷》詩中一句,家裡生計並非過不去,看過太多家庭因金錢問題悲離,也是如此,還不滿 18 歲就四處打工,隨著時日推移也攢了點錢。上了四十歲年齡,交往一個女友,原本想生個孩子,考慮、擔憂養不起,就把這事擱了好些年。外邊人看他是人生勝利組,他卻說,四十歲以前生活並不踏實。 反問他甚麼是踏實?他說,能心安理得地過日子,不把五十元當披薩一樣大。過日子不再欲求不滿,心思不全在賺錢上。正如一行禪師所說:懂得生活,而不是只有生存。於是乎,就想起幾近崩潰的暢銷作家布萊德‧史托伯格。
擔任企業教練的史托伯格,曾與好友出版《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前者談的是效能與效率,精進自我。後者談的是自我覺察與管理熱情。以電影《一代宗師》來形容,前者談的是形式主義上的表現,只看見自己。後者則是開眼看遍天與地的極限,收斂為內心世界的自我管理;兩本書之後,史托伯格出現了精神狀況強迫症,他自己說:「絕望、空虛、自我傷害、失去人生的意義感。」陸續治療與自我覺察,才體認到在世俗認定的成功之外的另一種定義:過得踏實才是幸福的生活。因而有了《踏實感的練習:走出過度努力的耗損,打造持久的成功》一書,這本,則是見眾生。
《踏實感的練習》所談的成功,不是世俗上認定的功名利益,不是升官發財,而是提出選擇。選擇活在當下,選擇接納不滿的自己、因追求名利而疲乏的心靈,選擇與社會有更充實、深厚的連結,選擇《嚦咕嚦咕新年財》電影詠琪澈悟時所說的:「越爛的牌就要越用心打。」人生的踏實,莫過於看見每日星座運勢大吉大利時保持謙和,大災大難時亦保持平靜。 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生路 西元 2000 年由尼可拉斯‧凱吉與蒂雅‧李歐妮演出的電影《扭轉奇蹟》(英語:The Family Man),影片被歸類為浪漫喜劇,卻藏有不同凡響的深意。 擔任公司總裁的傑克,在聖誕節對遊民偶發善意,天使決定給他一個禮物:隔天醒來,他不在豪宅裡,而是郊區小屋,家庭經濟小康。妻子是前女友凱特,兩人撫養兩個孩子,養了一隻狗。 從大公司總裁變成一個輪胎銷售員,原本奢華的生活變成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中間當然發生了許多笑鬧蠢事,但傑克也慢慢地感受到家庭溫暖、平凡生活的喜悅、以及跳脫了傳統對名利的束縛,生活變得踏實。最終,美麗的夢還是要醒來,傑克在奢華的住處醒來,他匆忙地趕去了機場,與準備前往法國的前女友凱特碰面,懇求相聚喝一杯咖啡。故事就停在這兒。 史托伯格將踏實感的練習分為六原則:接納、臨在、耐心、脆弱、連結與運動。《扭轉奇蹟》演繹了前面五個原則 (事實上,我覺得『運動』是另外加入,因為拿掉它,這本書依舊非凡)──傑克接納自己不再是公司總裁,而是中產家庭的父親 (接納)。他發現自己不算是稱職的父親與丈夫,管理公司的智慧卻無法讓家人更好過 (脆弱)。幾經思索,他選擇專注當下,期許給家庭更多的愛、更好的生活 (臨在)。與朋友、新結識的工作夥伴建立深度的社會連結 (連結)。積極找尋工作,並保持耐心以對 (耐心)。 身為觀眾的局外人難免吐槽:難道有錢人就不能過得踏實嗎?我相信每個人都能看懂這部影片要傳達的意義。家無財富的人,會把家人生活能否過得好、吃得飽視為重心。有足夠財富的人無須擔憂家庭生計,遂將重心擺在持續累積財富、或是找尋其他的目標。這端乎於你視甚麼做為人生意義的起始點。 許多人會把家庭作為生活目標,有些人會把職場上的自我實現作為目標 (譬如熱血沸騰的教師、拯救蒼生的醫療人員),另有些人則期許帶給更多人改變與幫助 (例如宗教人士)。當然,也不乏有人把『名利』視為目標。而史托伯格提醒我們,想要踏實,得選對山頭。 找出自己的欲望而非模仿 法國哲學家勒內‧吉拉爾提出了一個洞見:人性彼此模仿,將別人的欲望視為是自己的。用問句解析會更精準:你想要的,真的是你想要的嗎?超乎想像的財富與名利是你要的嗎?
去年十月柏柳康出版《模仿欲望》一書,解析了令彼得‧提爾收穫豐碩的概念。事實上,在《被討厭的勇氣》也反著訴說此般論述:人模仿的不只是欲望,也包含情緒,只為了不被人討厭、隔離。 想像你身處一個聚會,其中一人說了個糟糕的笑話,你壓根笑不出來,但大夥都笑了。有些人還笑得很誇張,引起關注。為了不讓翻白眼的自己顯得突兀,可能禮貌性地笑一笑 (模仿)。結果後來才知道,說笑話的人是新派任的公司總裁。 Shit !你在鄙視那個笑得誇張的同事同時,也懊悔為什麼自己沒有引起新任總裁的注意。 期許成為眾人眼中的巨星,期許晉升上位、老闆眼中的紅人,期許加薪升官就任高位。你是真以此為職場目標,還是無力洞察這份目標背後的深層欲望──想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希望為公司多一些奉獻,希望與大家打好關係。要知道,成為老闆眼下的紅人、加薪升官是有限賽局,而期望給家人更優渥的生活,為公司找來更多擴張基業的機會是無限賽局。洞察欲望是否是自己想要、渴求的,還只是循著他人的眼光前進。把你的欲望攤平了,再把這欲望看深一些。 若是欲望源自模仿,那麼欲望一旦被滿足,獲得了解放,你將會被空虛感吞噬。為一個不是自我嚮往的慾望打拚,一當達到目的,再多的物質都無法令你感到踏實、感到滿意。《原子習慣》詹姆斯‧克利爾提醒我們,想要減肥想要健康,目標不是設定瘦幾公斤,而是矢志實踐健康飲食、健康生活。瘦下來幾公斤會很高興,但健康地瘦身並維持長期生活無虞,這才是踏實感。 生活就是踏實感的來源 2007年由傑克‧尼克遜與摩根‧費里曼主演電影《一路玩到掛》就完整地詮釋光譜兩端的人生:億萬富翁愛德華有數不完的錢財,優渥的生活與美食,但處理家庭與人際關係卻一團糟。而汽車維修師卡特雖然沒有萬貫家業,與家人們相處甚歡,安貧樂道。兩人在醫院相遇,進而整理出一份 The Bucket List 遺願清單。
如果把『職業、家庭、人際關係與生活健康』視為生活的四大塊。愛德華在職業上獲得滿分,而其他幾塊則拿低分。卡特則是在四塊皆獲得不錯的成績。一開始在完成遺願清單的過程,卡特確實享受金錢所能帶來的一切,然而,走過這一段長路,他還是寧願回到家裡,在所愛之人的身邊離世。而富翁愛德華在電影最後,他與心愛的女兒和解,並親吻未曾謀面的孫女。家庭生活的踏實,在於明白哪兒是你歸屬之地。 日本作家廣瀨裕子在其著作《人生下半場,我想要這樣的生活:理想的大人生活提案!》提到一個很日本性格的觀念:生活感。
不過分擔憂未來的事,專注當下審視自己的生活與日常,見想見的人,吃想吃的美食,專於生活當下的質感。踏實感就是跟家人們一塊共進早餐,在運動之後換洗舒適而非華麗的衣服,在工作上盡力去做而不強求。踏實感就是在佛祖、耶穌跟前,祈求一家人與至親好友身體健康。 踏實的生活感不一定等同於財富,財富不等於快樂與滿足,而滿足與快樂也換不來成功。《一路玩到掛》電影,愛德華與卡特兩人用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說明了這些不同。 成功不等於快樂與滿足 把名利成就做為目標的最大隱憂是,一當滿足目標,仍感受不到滿足與快樂的回報。很多人認為名利、成就能帶來滿足。於是不停地追逐名利,抬高身子的同時,雙腳腳跟也越難踏在地上。 在以功名俸祿、績效為尊的時代,人們企盼成功,期許比別人更賺錢、更受歡迎,比人讀過更多的書,更受到社群媒體上人們的關注與支持。然而,卻沒有因此獲得知性上的滿足、心境上的踏實。彷彿為了一搏桌上的賭金而梭哈,手下的底牌卻不成氣候,你可能會贏在一時,卻不會長久都贏下來。 《踏實感的練習》不同於冒險風格的使勁一搏,反而像是保守主義的算計大師。通盤勝利的下一場可能是一盤輸光籌碼,但穩扎穩打的前進總能贏到最後。踏實感幫助你尋覓滿足與快樂,身心豐碩,當人生過得踏實,來自模仿他人的欲望就不再是你的目標。不再需要他人的認同與讚譽,發自內心認同你的實踐,以及一小撮人 (家人親友) 對你懷抱溫暖,笑意盈開。 成功的反義詞是甚麼?失敗嗎,不,我想是平庸。但若是平庸的人生裡偶有幾次微小的成功與進步,身邊有人能與你同享喜悅與收穫,肯定會比一個人孤高於山頂上頭更為美好。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