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2/05 11:19:29瀏覽684|回應0|推薦1 | |
我所說的這位法國學者,正是在其著作The System of Objects當中,提出模仿理論的Jean Baudrillard,在研究肯德雞的廣告之前,筆者也曾經引用這套理論的觀點,來分析足球明星貝克漢的崇拜現象。這個模仿理論,主要是把擬像的建構,自文藝復興以來,依序分為三個次元:仿造、生產、模仿。 仿造(counterfeit)發生於文藝復興至工業社會開始之前,這期間,仿造取代了原先的產品,成為再現的宰制模式;生產(production)發生於工業社會開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它在此時逐漸成為宰制的再現架構,商品的象徵價值已開始萌芽;模仿(simulation)則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它近一步地強化與再現了商品的象徵價值,以消費文化為中心的社會於焉產生。 Baudrillard所關注的焦點,是集中在事物意義的區分,也就是說,事務的意義,由我們所觀察到的、心裡所想的,跟事物原本的意義,到底有何分別。在這段思辨的過程當中,媒體的效力、媒體的網路、媒體的操控,作了相當關鍵的決定。透過廣告與新聞的收看,我們對於各種社會現象的訊息都進行解碼,當然,這個解碼行為,本身並不是自由的,因為在這當中,媒體也透過了「擬像」的手法,影響了閱聽人解碼的思考模式,因此,透過媒體對於事物的解構與再現,我們對於事物原先的意義,經常是一無所知的。 關於擬像的探究,在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一書當中,作者就把社會視為一部擬仿機器(simulation machine),至於論述的重心,也是以類似於歷史社會學的觀點,來闡述各時期的社會,如何將圖像一再地重現,如何將圖像的意義作解構,以便在社會中行程各種符合於當代社會的意識型態。 在此,Baudrillard轉化了主導性結構(structure dominance)的概念,進一步提出社會這部機器的運作,是透過各種主導性的價值與意識型態的結構,或稱之為再現系統,使個人來理解社會機器的轉動;其中,這種意識型態與價值,幾乎都是從擬像產生出來的,換句話說,擬像產生了許多符號,而人們便根據它們的符號句與符號義,來建構一套意識型態。 另外一位以「迷思」觀點著稱的學者Roland Barthes,也提出了類似的主張,亦即攝影影像在真實、意識型態漢其它意義系統之間的關聯。對Barthes而言,攝影機下的影像,並不是真實的本身,而是製造與建構出一個真實,並由此產生對該真實的解讀,這也就是「寫真」一詞的由來。 在我看來,肯德雞的廣告行銷,基本上就是社會機器的一部分,它影響了許多人對於炸雞的選擇觀念;再者,肯德雞的廣告,也告訴我們一個訊息:「肯德雞是無所不在的!」,因為肯德雞的廣告,運用了很多擬像呈現的手法,也就是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都可以看到那麼一個「微笑的老爺爺」,出現在我們的面前,無論是路牌、招牌、巴士車身,都可能看到肯德雞的圖騰被印在上面。 之前看到一位女記者的照片,背景是一家鹽酥雞的小吃店,結果我竟然不自覺地,將肯德雞常用的廣告詞脫口而出,而且人家也是一聽就懂,可見肯德雞的影子,已經深入我們的生活了。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