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18 09:26:45瀏覽2137|回應1|推薦34 | |
參考資料:趙怡雯的樂曲解說 還記得 音樂會的第一首曲目是魏奧當《悲歌》Op.30,這首曲子是作者以中提琴家的身分,致力於室內樂的推廣時,針對中提琴與鋼琴所創作的,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有別於「悲歌」給人的哀怨印象,多了一分上天的撫慰、多了一分上天的希望,當我聽趙怡雯的演奏時,我也確實感覺到,該首曲子所營造出來的感覺,且認為以台灣目前的社會情境,這首曲子可以扮演「慰問者」的社會角色。 第二首曲目是舒爾曼《主題與變奏》,這首曲子是作者結合本身的猶太背景,以新浪漫派的語法創作,特色是融匯田園、進行曲、優雅、西西里舞曲、嚴厲、聖詠等各種風貌,以表達作曲者對布拉姆斯、佛漢威廉士、德布西、布洛赫、巴赫等大師的迴響,只不過,該首曲子二拍子與三拍子交錯的韻律感,卻是我在聆聽的時候,感覺最強烈的一個特徵。 第三首曲目是米堯《四個女人的臉》,這首曲子大概是本次音樂會的曲目裡,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首,除令我的快樂情緒油然而生外, 第四首曲目是布洛赫《組曲》, 整體說來,布洛赫在這曲子當中,所要表達的應該是,他對現今馬來西亞、印尼這兩個東南亞國家的叢林地區,以及中國古代文明的態度和印象,個別說來,我卻覺得前三個樂章,分別展現了非洲、拉丁美洲、東南亞熱帶雨林自然生態、原始人文、叢林冒險這三個意象,第四個樂章,卻轉到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的情境,如好萊塢中國題材之電影的配樂般,表達了西方人對中國的想像。 至於我個人,則是對第一樂章展現的「尖銳的鳥鳴」和「冥想般的主題」,以及第四樂章「日不落國」(不是英國喔)當中,布洛赫本人透過曲調對中國印象態度之表達,感受最是明顯;前者讓我看到了,一個叢林、一個大自然空間從清晨日出,到萬物皆動的變化,後者讓我彷彿進到,一個中國樂曲演奏的空間氛圍,耳邊似是傳來,陣陣古箏的傾訴。 這場音樂會,讓整個台北國家演奏廳的空間,增添了各種國家地區的色彩,若把該演奏廳比做一張畫紙,那麼, Long Stay原先的意涵與馬英九或其他政治人物下鄉深耕的意義大不相同,還請參考台灣長宿休閒發展協會(Taiwan Long Sta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的相關介紹與訊息,以釐清這個重要概念。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