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04 20:27:58瀏覽1155|回應7|推薦45 | |
參考新聞:聯合新聞網「新聞眼》E世代校園 抄襲成風」報導 近年,幫別人捉刀寫「論述」的案例時有所聞,小至學期報告、研究報告,大致碩博士論文,都可常常在媒體上看到幫人捉刀的事情。 雖然單就南台科大的案例,還不能下「E世代校園抄襲成風」之社會現象的論斷,但若考量先前的案例,筆者以為這樣子形容會更貼切:由於有學分、學位的需求,故有捉刀產業發展的可能。 就如同其他的產業一樣,捉刀產業近年之所以常常被媒體報導、炒作,主要也是因為,對於學位、學分的需求已經足可形成一股具有產業開發利基的潛在市場,故而便有所謂「研究生捉刀工作室」之類的捉刀事業團體,替EMBA在職專班或其他大學、學院的學生捉刀寫論文、研究報告、學期報告,雖然違反學術圈的規範,但由於可能出現金錢交換學位或學分的交換關係,故有需求者仍會從事。 或許如同一位法界朋友所說的,這樣的買賣關係與法律幾乎沒啥關聯,但違反所謂的學術道德,其實在筆者的印象中,學術道德或學術倫理,近幾年也是有專責監督的委員會或類似的組織,在抓論文抄襲,也就是全段引用卻不加文中或文末引述,無奈,別人捉刀者似乎仍無法辨別,儘管同樣違反規範。 對此,社會學的解釋為:學生由於有學分、學位的迫切需求,又不願意付出太多的時間成本,故而想要花費一些經濟成本,來換取研究報告完成之後的學分,或者論文完成之後的學位,這種交換關係當中包含的行為,是一種違反學術圈之情境規範(學術倫理或學術道德)的越軌行為。 這背後的社會基礎,便是:由於我們的社會價值過分注重學位、學分、文憑或者成績的追求,促使一些有需求卻又不肯花力氣的人,轉而付錢求助「捉刀業者」。然而,媒體這回的報導也讓筆者有些失望,居然炒作替人捉刀比當家較好賺之類的新聞,雖然台灣目前確實可能有研究報告、論文捉刀的市場需求,但筆者以為,這樣的行為,實在跟作弊沒兩樣。 筆者以為,請人捉刀或替人捉刀的風氣委實不可長,除了學術圈有必要嚴加監督這種交換關係之外,法界也有必要研議相關法令的制定,以便遏止這種可能興起甚至發展的捉刀產業,至於對學位、學分、文憑的需求,筆者以為要抑制是幾乎不可能,甚至是違反人性的,因此還是只能靠前面這兩種治標的手段。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