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瞎摸象於今年3月間說「聽說遠征軍孫立人曾下令,日軍战俘,凡踏足過中國,一律活埋!… 」,我當時寫了一篇「孫立人活埋1200日軍戰俘?」 回應表示不同意,今日他又提供了一些意見,大略是認為國共內戰間被國民黨以「任何手段 」帶來台灣之人,「焉之非福」云云,我則有不同意見,在此引申如下: 眾所周知,孫立人將軍任陸軍總司令時成立幼年兵總隊,因為: 民國38、39年,國軍撤退台灣,各部隊中夾雜很多小孩,有的跟著父兄一起來、有的是託孤。孫立人視察部隊時,認為將小孩編入部隊無助提升戰力, 孩子也需要正常教育,因此將他們集中成立幼年兵連;人一多,成了幼年兵營;最多達到1300多人時,就於39年在台南三分子營區成立「幼年兵教導總隊」。 (SEE 戰亂孤雛爭氣 台幼年兵出類拔萃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台北22日電 )
這批幼年兵年紀最小六歲,最大十六歲,共一千三百多人。先駐在鳳山灣子頭,後遷到台南三分子。(見桑品載文),到目前為止,我都沒有看到任何負面評論,大多說孫立人基於「愛護」立場云云,這是真的嗎? 根據1998年7月17日《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 :「第八條 戰爭罪(二) 5.(7)徵募不滿十五歲的兒童加入武裝部隊或集團,或利用他們積極參加敵對行動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Article 38, (1989) proclaimed: "State parties shall take all feasible measures to ensure that persons who have not attained the age of 15 years do not take a direct part in hostilities.")。換句話說,如果孫立人今天還做出這種事,那就是「戰爭罪和反人類罪」!就算在從前,孫立人難道完全沒有錯?? 2011-11-17台灣公共電影有則新聞「公視晚間新聞-孫立人珍貴照片 展出幼年兵史料 」,其中說幼年兵是隨軍來台的孤兒,真的嗎? VIDEO 如果各位查一下WIKI的「童兵」 ,照片就是1944年的10歲中國童兵照片,如果把該條目轉成英文版,就會發現更驚人的事: A Chinese Nationalist soldier, age 10, member of a Chinese division from the X Force, boarding planes in Burma bound for China, May 1944.
X Force就是孫立人在滇緬的部隊,1944年還在中華民國的對日抗戰中,若WIKI為真,孫立人就是在對日抗戰中用10歲小朋友去打仗,這合理嗎?這不是虐待兒童嗎?你願意你的十歲小孩去打仗??就算是孤兒打仗也沒關係? 國家有權力叫小孩當兵?父母有權力叫小孩當兵?這不是叫他們去死嗎? 如果這隨軍來台1300位小朋友「皆為孤兒」,咱們孫大將軍立人先生想到的不是送他們去「孤兒院」,卻是編入軍隊!?台灣那時沒有孤兒院?(民國39年8月,CCF正式在台灣成立第一所家庭式育幼院— 光音育幼院) 這也叫「照顧」?給飯吃再加以軍事化訓練是一種「照顧」?這個「幼年兵教導總隊」玩的也不是家家酒,據桑品載在我的「幼年兵」生涯一文表示: 因為陸軍訓練司令孫立人將軍在其他陸軍單位也發現了不少娃娃兵,命令集中在第四軍官訓練班入伍生總隊內成立「幼年兵營」,一營三個連,我們的少年隊是其中之一。 入伍生總隊裏原本已有個「幼年兵連」,在一次軍事演習時發生槍榴彈爆炸,有所傷亡,這個連人數原本不足,就把新加入的幼年兵派兩個排約五十餘人補足 現在連台灣成年入伍的軍人也很少能摸到槍榴彈與演習,「幼年兵連」居然會「在一次軍事演習時發生槍榴彈爆炸,有所傷亡 」,這訓練也太危險了吧!
再說,「幼年兵」真的是「孤兒」嗎? 只死了爸爸不是「孤兒」,只死了媽媽不是「孤兒」,如果父母雙亡但已成年也不是「孤兒」,「幼年兵」都是父母雙亡然後「加入國軍」的「孤兒」嗎? 桑品載提到: 民國卅八、九年,國軍撤台,軍中有群幼年兵。他們有的是父兄為官兵,隨父兄一起生活;有的是與家人離散,遇好心軍人收留在部隊裡;有的則是父母託付給認識的官兵帶來台灣。 請問,「隨父兄一起生活」至少不是「孤兒」吧,但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將軍要你小孩從軍,誰敢不從? 話再說回來,這些隨軍小孩中,有無被國民黨抓來當軍奴的?
如果WIKI上的照片為真,難道孫立人拉10歲小朋友去「大捷」?該照片是1944年5月拍的,孫立人當時在做什麼呢: 4月24日,按史迪威的計劃,新三十八師和新二十二師分別向孟拱和加邁攻擊前進。5月下旬,孫立人將軍從繳獲的日軍信件中獲知:由於日軍第18師團主力在索卡道被新二十二師包圍,加邁城內兵力極為空虛,師團長田中新一坐守空城,驚恐萬狀。孫立人見機而行,不拘泥於原定計劃,以112團祕密渡過南高江,向加邁南面的西通迂迴,切斷加邁日軍的後路;以113團向西進取加邁;以114團向南對孟拱實施大縱深穿插。 (wiki 孫立人 )那難道是在緬甸玩嗎?不危險嗎?孫立人居然帶10歲小朋友去打日本人?
退萬步言,幼年兵總隊確為孫立人將軍任陸軍總司令時成立,令小孩當兵就是孫立人軍旅生涯中無可磨滅的污點!
1945年8月,廣西桂林。二戰中中華民國國軍主力部隊消耗殆盡,這是在中國娃娃兵,他正坐下來休息一下,望著攝影機鏡頭發呆。桂林這座城市不久前遭到日軍毀滅性的攻擊,當地守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死傷慘重,LIFE雜誌1945年拍攝的照片。 有許多幼年兵長大後有所成就,就如網友瞎摸象的邏輯「總比在毛澤東的統治下過的好 」?我遇過現已成白髮老翁的「前幼年兵」,也曾去一個台北某山上近似亂葬崗的地方,時間是民國四十幾年,這些來台的外省軍人若未來台,至少可以活到文革前吧?那些八二三砲戰的外省軍人若未來台,至少可以活到文革前吧?沒來台的小朋友不會被槍榴彈炸死吧?在金門戰死然後連死後還會被一些台灣人仇恨,這樣有比較好?
網友瞎摸象的邏輯正如我所評論: 有人會說,若非當年蔣介石強擄這些人來台,恐怕他們會餓死或被整死在毛澤東手下。 這就像美國白人對黑人說,若非當年白人強擄這些黑人當黑奴,恐怕他們會餓死或被整死在黑暗非洲。 這話的潛台詞就是,所以我們白人奴役黑人是「正當的」,所以我們高級外省人奴役其他人是「正當的」。 那以後犯罪行為都可除罪化囉?某甲會說,若非我把乙撞死還賠錢,說不定乙會被丙撞死而不獲賠償呢。 國民黨若以那些特殊人士的經歷當幼年兵是好差事,那還真的是找了個難看的遮羞布。 網友瞎摸象又拿毛蔣相比,叫我比較他們 政敵們下場: 林彪 vs 孫立人;刘少奇 vs 白祟禧, 其實,網友瞎摸象忽略了美國因素,當年兩蔣統治下,很多人原本是要死的,因為他們夠有名所以才沒死,蔣介石雖然是喪心病狂的殺人魔,但美國人、國際特赦組織的面子還是要賣的,如果是普通人,死無葬身之地矣。 當然,如果基於政黨立場,有些人還是可以從兩蔣統治中找到好處,自由時報因為要批馬英九,所以認為蔣友柏把蔣經國算入為比馬英九優秀的總統是對的(自由時報舔蔣友柏與兩蔣為何因? ),但悲慘的林宅血案都可以被自由時報忘記,誰還知道他們的原則是什麼? 進言之,如果對人權沒有確實的信念與堅持,只以利益衡量一切事物,任何人包括自由時報當然可以從兩蔣的「白色恐怖」找到『好處』,孫立人將軍的幼年兵總隊當然也可以變成迪士尼樂園"disneyland park"了!
written by blackjack 2012/10/9 WIKI 林宅血案(節錄)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E%97%E5%AE%85%E8%A1%80%E6%A1%88 1980年2月20日,林義雄因美麗島事件而被警總軍法處以叛亂罪起訴,並拘禁於新店監獄候審。2月28日中午,林義雄的母親林游阿¬妹被殺十三刀,慘死在台北市信義路住處地下室樓梯旁,林義雄一對7歲的雙胞胎幼女林亮均與林亭均各被¬刺一刀喪命,而長女林奐均被刺六刀重傷,後經急救脫險,林義雄的妻子方素敏則因探監而倖免於難,此案震驚國內外。凶手以短刺刀捅入,接著橫向反勾,刀刀致人於死,由於凶手手法極為專業,應為受過軍事訓練之人所為,故更令社會大眾認為該案是出自情治單位之手。 天堂的恩怨情仇non:奇妙恩典.奐均的感動 - 樂多日誌(節錄)http://blog.roodo.com/non2005/archives/1307361.html ...1980年代的台灣社會封閉而保守,一黨獨大的時代,排除異己是無可選擇的政治手段,父親因為參與地下刊物編輯而琅璫入 獄,母親告訴我:「爸爸當兵去了」,小小年紀的我,信以為真只盼著父親早日當兵回來。2月28號那天 ,母親去探監,我一如往常背著沉重的書包放學回家,按 了幾次門鈴才有人來開門,奇怪的是,開門的不是往常我熟悉的阿嬤,而是一位陌生人,我也沒有懷疑,筆直的走進家門,因為爸爸工作的關係,我們家常有陌生的 訪客,就當我走進房門想放下! 書包時,陌生人突然舉起刀子往我身上猛刺,第1刀,書包替我擋住了,第2刀、第3刀、第4刀 ……我感覺自己在流血,我感覺身上好痛,這時候我聽到阿嬤在門 外喊我:奐均、奐均,歹徒將我反鎖在房間裡,轉身去對付阿嬤,我因為太疼痛而幾乎昏厥了,後來怎麼被送到醫院,完全不記得。 我 以為自己死掉了,卻在有一天又醒了過來,身上好痛,到處包裹著紗布,躺在醫院病床上,每天都有人來探望我,他們多半是悲傷的表情,有人甚至不由自主的就在 我面前哭了起來。此時,我仍然不知道「林宅血案」已經在台灣社會沸沸揚揚,也或許應該說,我根本不知道有「林宅血案」的發生,因為我完全無從察覺,摯愛的 阿嬤、兩位雙胞胎妹妹亭均與亮均,都在那場刀光血影中喪生了,而我,是唯一活下來的倖存者,還記得在醫院的每一天,我都央求爸爸說:「等我病好了,要跟妹 妹去六福村玩!」爸爸沒有拒絕我,只是每次講到這裡,他的眼眶都泛著淚水…… 瞎摸象:正反兩面,見仁見智 ? ! 2012/10/08 00:18 乱世,悲劇,成者為王,敗著為寇。 與 茅煮蓆 相比,..... http://blog.udn.com/mbr8879576/1433521 blackjack(blackjack) 於 2012-10-08 11:16 回覆: 有人會說,若非當年蔣介石強擄這些人來台,恐怕他們會餓死或被整死在毛澤東手下。 這就像美國白人對黑人說,若非當年白人強擄這些黑人當黑奴,恐怕他們會餓死或被整死在黑暗非洲。 這話的潛台詞就是,所以我們白人奴役黑人是「正當的」,所以我們高級外省人奴役其他人是「正當的」。 那以後犯罪行為都可除罪化囉?某甲會說,若非我把乙撞死還賠錢,說不定乙會被丙撞死而不獲賠償呢。 瞎摸象: 感謝 小蔣 當年 提拔了 『妳等會』, 2012/10/08 20:19 新『228 種族大屠殺』,幸得以避免。 若 當年國民黨 老賊識相,公平待 李, 李未必 江水 藍轉綠? 毛蔣相比,看看 政敵們下場: 林彪 vs 孫立仁;刘少奇 vs 白祟禧, 誰是小巫 ? 誰是大巫 ? 歷史奇蹟 台灣奇遇 幼年兵奇緣 聯合報╱桑品載/作家(台南市)】 2011.03.18 03:16 am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218785.shtml 民國卅八、九年,國軍撤台,軍中有群幼年兵。他們有的是父兄為官兵,隨父兄一起生活;有的是與家人離散,遇好心軍人收留在部隊裡;有的則是父母託付給認識的官兵帶來台灣。 孫立人將軍在高雄任陸軍訓練司令時,到部隊視察,發現這個狀況,便集中成立幼年兵總隊。年紀最小六歲,最大十六歲,共一千三百多人。先駐在鳳山灣子頭,後遷到台南三分子。 幼年兵還是「兵」,有軍階、軍餉,出操、上課,與大兵無異。民國四十年三月十八日成立,四十二年因爆發孫立人案解散。 解 散後分到三個單位:人數最多的一群八百多人,去學開軍車,學成後當駕駛兵。有幾十人派去士林官邸站崗。年紀最小的兩百多人,分到政工幹校(即今政戰學校) 成立教導大隊,改名為「學兵」,經學力鑑定依成績分班接受「文學校」教育,最高班是初一(即今國一),依序向下,直到高中畢業。我是其中之一。 一幌六十年,昔日童顏,今皆白髮。其間相遇,最關注的莫過於「活得如何?」冒出頭的,成為將軍,大學校長、教授、公司老闆;亦不乏活得泛泛如我者。聊堪告慰的是,大家都有口飯吃。 我們和親人分散,雖不能稱為孤兒,沒有家卻是事實。故而,長官若父兄,部隊成為家。曾經因為被管得太嚴恨過他們,現在則只有感謝。 今天,三月十八日,是幼年兵總隊成立六十周年,全台三百多人將在台北國軍英雄館聚會。馬英九總統以國家元首身分和大家相聚;龍應台專程趕來,要找六歲的郭天喜。 大家舞文出版紀念冊、文章或非傑作,照片卻是珍品。胡佛教授為紀念冊寫序,文中說:「一千三百位幼年兵的出現,固然是歷史的奇蹟,更是歷史的奇遇,人生的奇緣。…」正是這番奇蹟、奇遇、奇緣,胡教授說他在深深的感動裡,熬夜寫文章,竟不知東方之既白。 民 國四十一年間,美國「時代」雜誌曾派記者到台南採訪幼年兵總隊,後成為「封面故事」,有人保存了部分照片,我看到了戴著鋼盔的自己,不禁呆住。每人為充實 活動內容踴躍提供珍藏的照片,在團體照和活動照片裡大家熱烈分辨影中人的名字,被指出的人凝視了許久還不敢確定;當確定了,即熱淚盈眶。 建國一百年,我們這群幼年兵傍在中華民國身邊達六十年。生命如飛絮,被時代的狂風吹起,再被無端摔落,來不及擦眼淚,爬起來向前行。我們,被稱為「外省第一代」嫌小,「第二代」嫌老,一千三百個人有一千三百個生命故事;故事發生在台灣,不知有誰愛聽? 【2011/03/18 聯合報 幼年兵60周年 白髮翁再聚首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李明賢/台北報導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221092.shtml 國 軍撤退來台初期,各部隊中有大批未成年的「娃娃兵」,年紀最小的甚至只有六歲。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將他們集中組成「幼年兵總隊」訓練、教育。馬英九總統昨天 出席「幼總」六十周年慶,對在場的老兵表示,期待幼年兵的故事不但是「空前」,而且也是「絕後」,之後再也不要讓孩子在戰亂中流離失所。 當年一千三百多人的幼年兵,年齡從六歲到十六歲不等。他們有的是因為戰亂失去家人、被軍隊收留的孤兒,也有人是被「拉伕」強徵,從大陸來到台灣。 後來在國防部命令下,幼年兵總隊於一九五三年裁撤,有些孩子分發回部隊當駕駛兵,有些人送進政工幹校(政戰學校),也有些人派到士林官邸當警衛。 留在軍中的幼年兵,有人升到中、少將,也有人離開部隊轉念一般文學校,包括前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校長魏兆歆、香港中文大學法學院院長胡春惠、加拿大滑鐵廬大學教授揭鈞、文化大學教授李南賢等人。當年的「軍中作家」段彩華、桑品載,也都出身幼年兵。 馬總統說,自己從前不知道有「幼年兵」這段歷史,曉得以後覺得非常感動,也對所有前輩抱著一分感恩的心。他表示,當初來到台灣的一千三百多位幼苗,正如中華民國渡海遷台一樣,可說是「否極泰來,漸入佳境」。 總 統說,幼年兵等於是「見證歷史」,自己也成了「歷史見證」。從這段史實,他更堅信推動「兩岸不應以武力解決爭端」的信念,不希望再度看到爆發殘酷的戰爭。 幼年兵的故事不但在歷史上「空前」,也希望是「絕後」,因為對孩子們來說,應該是在家庭、學校受到大人的照顧,而不該是在戰亂之下流離失所。 昨天在台北英雄館的會場上,高掛一幅對聯,上聯是「想當年國共內戰亂世孤雛渡海來台稚齡難童入軍伍」,下聯是「到如今兩岸和平白髮老翁重聚一堂耄耋同窗話從前」。許多老同學多年未見,再度重逢,格外開心。 【2011/03/19 聯合報 12歲的桑品載 當年差點病死港邊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 政府來台初期,孫立人擔任陸軍總司令,號稱手下有「三寶」:包括兩頭在緬甸俘獲的大象、女青年大隊,以及幼年兵總隊;而這些平均年齡只有十二、三歲就被迫隻身來台的孩子,就成了奇特的「一點五代」外省人。 作家龍應台昨天從香港趕回台灣,也出席幼年兵總隊六十周年餐會。她是為了與「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書中曾經敘述故事的幼年兵郭天喜見面。 六十年前幼年兵總隊成立時,郭天喜是全隊年齡最小的孩子,當時只有六歲。父親是一名上校軍官,在國共內戰中陣亡,母親帶著他,跟著部隊從東北來到台灣,耐不住喪夫之痛而自殺,遺書將兒子託孤給部隊袍澤,六歲的郭天喜就成為一名娃娃兵。 郭天喜的「幼總」同學桑品載,來台時只有十二歲,後來成了小有名氣的作家。桑品載是浙江舟山人,國軍駐防舟山時,曾經借住桑家。國軍撤退之前,一位蕭姓連長看上桑品載的姊姊,希望帶她一起去台灣,桑品載的母親答應蕭連長,唯一要求是把小弟弟(桑品載)一起帶去台灣。 沒想到部隊登上軍艦後,上級發現許多婦女「夾帶」在官兵中撤退,結果包括桑品載姊姊在內,全部被趕下船,只剩桑品載一人跟著蕭連長到台灣。船到基隆,桑品載與蕭連長走散。他在港邊流浪,身上的錢都花光了,只能撿地上的爛菜葉生吃,差點病死,後來才輾轉被部隊收容。 龍應台在報上讀到桑品載敘述流亡來台的文章,令她感動不已,特別寫信給桑品載,請他「不要生病,不要懶散,這段歷史一定要一篇一篇寫下去」。龍應台在撰寫「大江大海」時,特別將幼年兵故事寫進去,並且請桑品載聯絡郭天喜。但兩人先前一直沒能見上面,這次終於相見歡。 【2011/03/19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