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10 00:15:28瀏覽6659|回應31|推薦103 | |
blackjack 顯然把孫將軍對幼年兵的態度曲解(或誤解)了,這真是篇觀點很特別的文字。( 詳見 : blackjack 創作 孫立人將軍無可磨滅的污點 ) 我簡單地講,民國三十八九年,這些與父母離散,或父兄同來,或跟著部隊走,或一部份真正的孤兒,他們若繼續待在部隊會成個甚麼模樣 ? 兵不像兵、童不似童, 更甭提是正值學齡的兒童;請問, 最好的處置方法是甚麼? 有足夠且合適的孤兒或托兒院嗎? 若沒有,他們上哪兒討生存 ? 上哪兒去就學? 當然的權宜之計,便是將這些該讀書的孩子集合統一管理,施以學校教育,施以體能鍛鍊,施以軍事化生活管理 .. 要不然,你能替他們找來一千多位代理老母 ?
孫將軍將他們抽離正規部隊,無非是讓少年兵有書可唸,過一較正常的學齡生活,他無愧是清華學校、普渡大學、維吉尼亞軍校畢業的知識份子,他更無愧受德租界劣童的那兩巴掌,他充分知道要強國必須充分教育,必須強健體魄、與時並進,讓少年兵有一安頓處,這是他一仁將的表現;愛兵如子,效忠國家,更痛惜那些在緬甸戰死的袍澤們,所以兵至廣州乃令千餘名日降兵贖罪,建造新一軍陣亡將士紀念碑,足見其誠拙與仁厚。
試想,有任何黃埔系的軍人會想到這些少年的安置問題麼 ? 大陸抗戰期間因徵兵抓兵而遭虐死的兵還少麼 ? 就算老蔣槍斃了一位主管徵調新兵的處長,問題仍是無解,孫將軍顯然是看到這些問題,他內戰初期被老蔣派到台灣擔任訓練司令,杜聿明的摯肘與排擠先莫提,無非是大部份的國軍已兵不成兵,吃緊緊吃,幾無戰力,急需整訓再戰。孫將軍不辱使命,他在東北未打過敗仗,在台灣經過他一手整訓的軍隊,往往也是紀律嚴明的勁旅,譬如古寧頭的二O一師。當然,這些少年兵在這位孫將軍的手裡,無疑會是最明智的安置,那就是教育、鍛練以及較正常化的成長, 尤其在那個未定數的鋒火年代。
顯然幼年兵總隊的訓練成績有目共睹,成果斐然,引來一些同時期的政軍方方面面高層所忌憚 、所覬覦,他們認為孫將軍是培植私人勢力 。也就不過幾年的工夫, 1953年,幼年兵總隊被迫解散 ,一千多位少年被不同系統的單位拆解分配,命運各有不同。 1955年,一道精心策劃的匪諜案,一代名將孫立人被軟禁看管,但這些少年長大成人乃至老年後,有聽聞對孫立人的不滿與怨懟麼 ?
至於第一次入緬初期,的確有部份少年兵跟著部隊,他們多半做著後勤勞役等差使, 但未聽聞孫之新三十八師有徵用少年兵情形。後新三十八師與新二十二師入印度藍迦受美軍訓, 隨後成立之孫立人新一軍也未聽聞有隨軍少年兵,這些照片應是初期其它部隊所見,或是緬戰後期一些駐印軍在第二次緬戰反攻時所救護的戰地孤兒,因一時無適當安置處,所以跟隨部隊行進,與強行徵集的少年兵不可相提並論。
事涉孫將軍一生榮辱,吾人當嚴謹與客觀審視,這是必要的態度。
孫立人對少年兵施以學齡教育與軍事管理
孫立人新38師1942年初入緬作戰受第五軍杜聿明(內戰降共)與蔣委員長節制 ,第一次入緬被英軍開小差逃跑而告失敗,但唯二打過勝仗的是孫立人新38師的仁安羌大捷,解救七仟餘被圍英軍 。 再就是第200機械化師戴安瀾以僅8000之眾,斷後抵擋日軍兩萬餘眾 ,戴最後傷重成仁 。
我想說的是,第一次入緬北歸,杜聿明率六萬餘國軍精銳自殺式地縱走野人山魑魅魍魎邪地 ,結果五萬人死在深山野林,白骨壘壘 ,杜自己也差點喪命 。 為了保護這黃埔一期的天子門生 ,大概一整營,包括營長自己,都因此病累死去 。 唯孫立人看到這"只有排長能耐"的杜長官自殺行為 ,寧抗令不願跟進,而是負責斷後掩護之後 ,乃徐徐往北印度盟軍基地撤退 。
這個美國維吉尼亞軍校畢業的中國傑出將領,顯然看在盟軍指揮官史迪威將軍眼裡,確是中國唯一不世出的好將才 ; 尤其他們同為接受美國軍校嚴格訓練的背景,軍事觀念接近,戰略手法靈活而突出,尤其是西方普世價值的學習與陶冶,對若干軍隊惡習尤其嫌惡 ,孫怎就是強募或強徵少年兵的準戰犯 ? 黑兄的確是言過了。
1944年是新一軍與新六軍(廖耀湘)第二次入緬作戰期 ,這期間美式裝備,殺傷力驚人,日本號稱無敵叢林之王菊兵團之第十八師團軍,在中國南京與南洋各國犯下累累罪行,首次遇到士氣與武器強過自己的國軍 ,死傷慘烈,拋下武器輜重、官防大印落荒而逃,戰場僑民孤兒所在多有,在無處安置的情形下,應有隨軍行進的情況。
再者,緬甸戰場有孫廖的駐印軍 ,有由雲南打騰衝 、龍陵與松山的衛立煌遠征軍(兵力二十萬 ,美援裝備) ,那張老照片裡頭的少年兵穿戴英盔英衣褲,詳細番號待查,黑兄直接派給孫立人似欠妥適 ? (現已查知是廖耀湘新六軍所部 。少年正欲由緬空運返國,加入反擊日軍1號作戰計劃的序列 . 如下圖 .詳見右列連結 > 11歲就上戰場的小小戰鬥兵 )
廖耀湘新六軍的少年兵
幼總配給糧與一般兵士同,除了孫要求應在早餐稀飯加些奶粉,以利幼童成長外,補給大致同 。這是救命與生存的條件,38年撤台一片混亂,39年韓戰起 ,詭譎多變,大家都要打回大陸返鄉去 ,有誰願騰出手來搞學校 、搞育幼院 ? 有 ,韓戰結束,1953幼總解散重分配 ,第七艦隊"協防"台灣,國軍老毛病開始蠢蠢欲動以後。
二戰時的少年兵絕非國軍專利 ,德軍 、八路軍,乃至現代亞非各國皆有據可考 ; 孫的一點慈幼之心,反被你點名了 ?
在我多年的探究裡 ,孫對戰地孤雛照護與安置有之,輔導緬區僑民整頓與重建有之,孫打仗何嘗需仰賴少年兵 ? 所以黑兄欲彰顯其對兩蔣與國黨之厭憎,不惜傷害一位仁厚名將的一世聲名 ? 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缺辭,1955年老蔣與毛人鳳對孫幹過的事,2012年的黑傑克再幹他一回 ?
鄙人再重申一次,嚴謹與客觀的思考與分析 ,乃後人基本態度。 與諸君共勉 !
(底下延伸閱讀是幼年兵生活紀錄連結 ) 延伸閱讀 1949孫立人與幼年兵的故事
與袍澤一同席地用餐
孫立人將軍與新一軍陣亡將士紀念碑合影
Ryuichi Sakamoto - Lost Child -SQ&P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