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菩薩戒修學法要
2013/09/19 20:37:04瀏覽1157|回應0|推薦30

「菩薩戒修學法要」課程下載區:
http://www.dhamiufa.org/dhamiufa/dl.php?subcname=B06S
主講:淨界法師(淨律學佛院監院和尚)
時間:2008年2月13日-15日
地點: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網站首頁:
http://www.dhamiufa.org/dhamiufa/index_main.php


【介言】

學習任何一門學問,應該先從基本理論開始。基本理論的精熟,自然會引發實務應用的產生;又或者基本理論精熟,自然會觸發更高階的學門理論。中國的三大學術思想體系便有這樣一脈相承的嬗遞關係。兩漢經學探討人類的現實社會生活,研究到無可再研究的地步,因而觸發了對形上存有的思辨,於是產生了魏晉玄學;魏晉玄學由清談起家,經過正始、元康、咸康三次大規模的清談風潮後,玄學由簡短的席間談辯發展成大部頭理論專著,為形上的存有問題建構了全面的理論系統。然而就在玄學僅能對形上存有進行概念式討論而苦於無法訴諸經驗證明的情況下,佛學代之而興,將概念性的存有問題推向可實際驗證的修行果位,畫龍點睛般的將中國學術思想拉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往後雖有宋明理學以復興兩漢經學為己任,然其理論基礎多援引佛學思想卻又反過來批判佛教,如此喪失學術格調的作法終使理學僅能作為經學與佛學的附庸,雖欲強調門戶的獨立,反成為門戶的末流。

因此從中國哲學精神發展脈絡來看,佛學確實位於哲學精神演化的最高位階;若是以多元價值的角度來看,佛學也對於經學和玄學大多採取肯定立場(如援引道家的「無」解說佛學的「空」),而非像理學那樣具有強烈的排他色彩。因此佛學確實是包容性最廣泛且思想境界最高深的學問,即使有著截然不同哲學與宗教傳統的西方社會,如今也對佛學研究興味盎然,甚至借助唯識學經典(如《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研究超心理學。英國史家湯恩比甚至認為中國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能夠解決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根本問題。由此可見佛學確實值得在不斷變遷的時代環境下作為恆久不移的學習目標。

就學習佛法來說,現在有許多佛學基礎概論的專書和課程,其中一般都會介紹三十七道品這一類基本修行方法,這都是很值得學習的。另一方面,戒律作為佛教不同於一般哲學和學術思想的重要依據,乃是由於一般哲學僅強調概念的思辨探討,而佛學則在思辨之外更重視躬自實踐。這正是佛學能解決玄學流於空談的重要關鍵,而對現實人生產生實際幫助。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的戒律和儒家的禮法具有類似作用。經學的研究不能跳脫禮法的基礎,佛學研究也不能忽略戒律基礎。禮法和戒律是儒、佛的學門基本觀念,基本觀念如果建立不完整,往後的學習和研究就會發生很多問題。相反,如果基本觀念能學好,會自然觸發對高階理論的理解。

在此可以舉出一個重要觀念加以說明:一般人認為禮就是個人克己修身的道德規範。實際上禮不僅止於此。禮對個人來說是修身規範,就團體來說,禮則是制度;戒律也是如此。任何一個社會團體如果沒有建立制度,便無法長久維持;雖然建立制度,但制度被破壞,則意味著團體將會敗亡。因此孔子刪訂魯史寫《春秋》,一字定褒貶,實際上就是從維護禮制的角度出發,以圖淑善禮崩樂壞的春秋時局。孔子的努力並沒有成功,戰國時代依舊來臨了,然而戰國時代究竟是怎麼開始的呢?司馬光編《資治通鑑》指出了導致戰國時代開始的兩個主要事件:一是田氏篡齊,周天子沒有追究;另一個最直接的事件則是周威烈王冊封韓、趙、魏三家卿大夫為諸侯,晉亡。周天子自己破壞禮制,承認具有實力的卿大夫可以名正言順作為諸侯,於是各國諸侯和其家臣從此便「以智力相雄長」,乃至也能名正言順的取代周天子了。這就是破壞制度對團體的影響。

戒律作為佛教團體的制度,亦有類似的意義和作用。佛陀交代弟子應當「以戒為師」,便是維護制度作為個人和團體行事的最高原則。如《五戒相經》中淨飯王向佛陀請教在家居士應該如何遵守五戒,佛陀並未直接回答,而是請淨飯王回去,再召集比丘宣說五戒戒相。又如佛陀除了剛成道時親自收在家弟子外,此後在家居士的皈依受戒,全部由僧團派比丘負責,佛陀不直接收在家弟子。這說明了在家居士無論學戒、受戒,都應從出家的聲聞僧求受。甚至當僧團因為對戒律的微細解釋產生差異,分成兩派勢力時,佛陀勸戒無效後,並不是解散僧團或發布懲戒命令,反而是自己默默離開到別處暫住。這說明佛陀雖然建立僧團制度,卻並未擁有實際統治僧團的權力,而只是精神上的導師。僧團本身也屬於共和體制,在「六和敬」的原則下,關於團體事務的問題進行羯磨會議,採用共識決,某些情況兼用民主的多數決,而非專制一人或少數人獨裁領導。這就是客觀的制度治理,而非主觀人治。而這也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基本觀念。如果忽略這項基本觀念,即使僅是單純研究教理,也容易產生詮釋角度的落差和探討內容不完整的問題,甚至對於外面社會上流傳的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也會人云亦云的認同追隨,遺失正道。

當然佛制在家居士是不能閱讀出家戒律的。這當然也是出於維護制度的考量。不過這並非表示在家居士可以消極的不學習戒律方面的知識。戒律仍然屬於佛學的基本理論,如果不學,許多基本觀念就無法建立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一般人都會認為,一個人只要心善行善,不要作惡,又何必重床疊架去受戒呢?關於這個問題,南山道宣律師指出,戒律之不共於世間善法有兩項根本差異:「戒有二義,一有本期誓,二遍賅生境。餘善反之,故不名戒。」

也就是說,一般世間的善人,雖然不造惡並經常為善,但實際上他的生命是沒有明確目標的。他的不造惡和為善,只是個人主觀的喜好決定這麼做罷了,並不是一種客觀的制度規範。在佛學上,這樣的善行稱作「有作」的善行,隨著他做一次便算一次,每次都屬於個別事件。受戒的人不同,既然是「有本期誓」,有立下明確的目標,他只要憶念自己所受的戒法,便念念之間成就「無作」的戒德。所謂「無作」,表示並非個別的單一造作,而是在客觀制度下自動要遵守的規範。受戒的人如果造惡,則稱作「有作」惡,這個惡法屬於個別事件,只是一時的違失而已,除非不加以悔過,否則對於他受戒時訂下的整體生命方向是不會影響的。關於「遍賅生境」,指的是持戒對象的廣泛,受戒時乃是遍緣法界一切有情無情的境界感發戒體,受戒之殊勝便在於此。對一個世間的善人來說,他如果不殺生,便是針對眼前的這個對象而已,屬於「有作」;受戒的人則不同。他不殺生,乃是對於法界一切有情無情的眾生悉皆不殺,屬於「無作」。就算以故心殺了一個眾生,且屬於「有作」的罪過,對於其他法界一切眾生,他的戒體仍是清淨的。

像這樣的基本觀念,許多人學佛很多年仍未建立。沒有受戒實際上等於學佛沒有目標,就算很精進的修行,也只屬於個人的積極努力,終究不屬於正規的制度。因此印光大師曾說,許多人都知道禪宗是「教外別傳」,實則戒律乃是「教內正傳」。何謂「正傳」?合乎制度的傳承是也。

戒律的觀念如果能釐清,事實上也有助於教理的學習和辨別世俗流行言論的正邪。以教理學習來說,個人曾讀到一位居士註解佛經的講義,在一開始介紹與會聽眾時,一般佛經都把聲聞眾(也就是出家人)列在菩薩眾(通常現在家相)的前面。為什麼會這麼做呢?就修行功德來說,菩薩既然發廣大心,度的眾生比聲聞多多了,為什麼座次排在聲聞之後呢?這本講義舉出許多理由,主要提出因為聲聞是佛的常隨眾等,這都沒錯,可是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個人卻覺得他一直沒提出來。「佛陀以聲聞律住持佛教」,這似乎應該才是最根本的理由。後來有一天讀到蕅益大師註解《彌陀經》,也提到同樣問題。大師也指出聲聞是佛的常隨眾,但還寫道:「佛法賴僧傳故。」啊!這和「佛陀以聲聞律住持佛教」是同樣的意思,而這才是合乎制度的最正式理由啊!

又比如現在流行提倡「愛」的問題。愛到底是不是該提倡呢?這是很值得思考的。許多人認為愛是一切善行或一切意義的根源。因為愛,所以才有付出、有歸屬,也才有美好祥和的世界;因為與人分享愛,一切事物才顯得有意義。這種觀念表面上看確實是很美好。不過它犯了一個哲學思辨上的問題,即是把愛作為第一因,卻並未論證愛如何成為第一因,是什麼導致了愛。於是愛既然作為世界產生的第一因,是一切意義的來源,因此必須把愛無限上綱的擴大。西方宗教甚至說上帝就是愛,所以上帝和愛都是第一因,上帝的恩典因而必須無限上綱的擴大,因此基督徒有義務傳播福音,使全世界都見證耶和華的恩典才行。

同樣的問題是,是什麼產生了愛(或產生上帝)呢?基督教便解釋,上帝作為第一因是不能用人類卑劣的理性來理解的,僅能用經驗感受,也就是見證。唯有不斷跟上帝禱告,和上帝發生感應之後,自然會感受到上帝的意旨,見證上帝的存在。但是這樣只解釋了上帝存在的問題,卻仍然沒有解釋上帝如何成為存有的第一因的問題。上帝創造世界,但上帝由誰創造呢?

從禮制或戒律的角度來看可以得到較符合實際的解釋。人類學家探討人類社會的起源,通常都以考古上發現葬墓儀式作為判定該地區的類人物種進化為人類並創造文明的關鍵。葬墓儀式屬於禮制之一,葬墓儀式的出現意味著有關生老病死和各種人際倫理的禮制都已形成。也就是說,禮制是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的關鍵因素。簡而言之,就人類文明來說,「禮」才是人類社會的第一因。至於是什麼創造禮呢?當然是人類自己的理性。而人類的理性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就不必深究了。因為理性和愛都是人類天性之一,既然無法論證愛的起源,當然也無法論證理性的起源。

同理可知,如同人類以客觀的理性創造禮制,人類也以主觀的感性欲求(也就是愛)創造了隸屬的對象——上帝。世間人因為渴望獲得愛的感覺,因而把愛作為世界產生的第一因,又把愛的抽象感覺具體化,成為了上帝。簡而言之,禮制是人類理性的創造,上帝則是人類欲求的投射。上帝之作為存有的第一因,不過是好事者一廂情願的附會罷了。雖然歷來許多人確實見證了上帝和天堂的存在,可是歷來同樣也有許多人見證了萬物皆有神靈和各種幽冥世界的存在,上帝如何證明祂先於其他神靈呢?上帝不過是諸多神靈之一罷了,又怎麼能禁止別人崇拜各自的神靈偶像呢?不信上帝為什麼就會滅亡甚至下地獄呢?這就是因為「愛」引發了佔有和排他的思想,因此上帝一旦是愛,其餘神靈便不准存在,所有妨礙上帝行使控制人類權威的事物統統必須毀滅。所謂霸道之極,莫甚於是也。

遵從禮制和戒律就不會有這種問題。許多人認為禮和戒根本就是奴化教育,使每個人都失去個性和創造力,變成一板一眼的乖乖牌。實則大謬不然。禮和戒既然是客觀制度,根本不去探討不可知的第一因,而是活在當下,專注於分析世界運行的自然規則,以及如何仿照客觀的規則建立適合人類的制度。在制度之下,「愛」這一類主觀的感受欲求被排除,投射出「溫、良、恭、儉、讓」種種不以個人情感欲求為出發的美德,總結表述為「仁」或「慈悲」。

至於現代人關心的守禮和持戒是否會使人喪失創造力的問題,根本也不需要擔心。真正守禮和持戒的人拔除了自我表現衝動的欲望,更能平靜客觀的觀察和學習身邊的一切事物,反而對事物產生了更直截深入的洞察。因此在佛教的教理上,持戒能引生定力,進而開顯智慧。至於世界產生第一因到底為何的問題,開智慧的人自然就明瞭了,一般教理稱為「斷惑證果」,禪宗稱為「悟」(當然其中還有許多細微差異,此處不贅述)。對於一般人,佛教僅給予簡單的答覆:「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就詞面的意思來說,「一念不覺」是心識產生的第一因,心識再形成世界,也就是所謂的業感緣起。不同於玄學僅能口頭談辯,佛學從持戒開始最終能夠驗證形上存有的問題,其過程完全符合人類理性。雖然最後契入開悟階段的境界並不能以一般的言詞加以傳達,如同道家所說「道可道,非常道」,但整個修證過程仍然是嚴密符合人類理性的。非如西方宗教以感性欲求為核心,僅能主觀相信尋求救贖。

戒律的學習,當然應當遵從聲聞僧的教誨。以下轉載淨律學佛院監院和尚淨界法師的課程「菩薩戒修學法要」作為建立戒律基本觀念的門磚。當然,學習戒律應從最基礎的受戒須知、三皈五戒等課程開始,然而現代人時間有限,而菩薩戒本身也包含了五戒內容,因此直接以菩薩戒作為了解戒律精神的津梁,亦無不可。又菩薩戒主要分為優婆塞戒和瑜伽菩薩戒兩種系統,後者所攝較廣,且內容較深入,因此本課程是以闡釋瑜伽菩薩戒的十根本重戒為主。以上贅言還望方家斧政。


課程下載區:
http://www.dhamiufa.org/dhamiufa/dl.php?subcname=B06S

網站首頁:
http://www.dhamiufa.org/dhamiufa/index_main.php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emoreheart&aid=861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