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異中求同的海上神鷹
2011/10/28 12:44:41瀏覽371|回應2|推薦14
還記得70年代美國金恩中學曾發生一起西班牙裔家長集體控告校方種族歧視的事件。由拉丁美洲遷徙進入美國的西班牙裔公民一直是美國的最大宗非英裔族群,通常來說,西裔族群的家庭狀況都較英裔族群為差,而且也都不太會講英語。這群西班牙裔的孩子經常在學校面臨這樣的問題,他們並不笨,但英語程度太差導致看不懂課本或聽不懂老師上課的內容,並且因此經常被老師和英裔同學視為不用功與愛搗蛋的壞學生。

西裔族群的孩子長期忍受語言上的隔閡和附帶產生的歧視,終於導致訴訟事件發生。那次事件法院判決金恩中學敗訴,校方終於提出具體補救方法:開設西班牙語課程,並規定學校老師必須進修一定學分的西班牙語才能任教……另外,就老師個人的教學方式來說,不能再主觀的把所有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視為不用功,而必須思考族群文化背景對學習能力造成的影響。為了更清楚的了解不同族群學生文化背景對學習認知造成的影響,學校開始聘請人類學家進駐校園,對上課的師生互動情境進行第一手田野資料採集。這是人類學被應用在教學場域的一次著名事件。

這一事件原本是讀過人類學的人所共同熟悉的案例。在今天新住民子女日益增加之時,突然發現這一案例變得如此經典而必須重新闡揚。曾經讀過一篇報導,提到外籍配偶已經成為支持台灣社會的最大動力。因為會選擇外籍配偶的家庭大多都是經濟狀況較差、處於社會邊緣的家庭。外配來台灣往往無法享福,而是必須去從事極為辛苦的勞力工作。這一方面解決了台灣基層勞力工作無人願意從事的問題,一方面又支撐起許多邊緣化家庭而減少社會問題;另一方面,由於外籍配偶的貢獻,台灣的少子化浪潮也有所轉圜。外籍配偶在台灣樹立起令人肅然起敬的典範。而他們的子女--那些還不太會講中文卻必須與台灣學生一起上課的孩子--就如同當初那些金恩中學的西班牙裔學生一般,需要我們給予更大的關注與支持。

族群的遷入與融合正考驗著台灣社會尊重與包容的胸襟。我們是否已經意識到不久的將來我們會與更多不同文化、不同語言和不同信仰的人共同生活了呢?我們是否了解貧富差距與社會階級很可能深深的植入這多族群的社會基底背景裡,而使得某一族群象徵著某一社會階級,另一族群則象徵著另一階級呢?最重要的,教育是否能平等的帶給每一個族群與階級改變與提升的機會,成為社會融合的支柱呢?抑或只是任隨學雜費喊漲的潮流而成為階級分化與族群分化的元兇?有可能用另一種價廉而質優的社會教育取代昂貴的學院體系教育嗎?這是個人很感興趣的。當族群差異被當成像社會階級一般的劃分工具時,也許正意味著階級衝突將轉化為族群衝突的形式反映出來。

處在環太平洋地帶,曾驕傲的作為南島語族北限的台灣島嶼,又作為傳承漢民族正體中文的僅存地區,在歷史發展中總是因為族群問題留下鮮明的印記。邁向與東南亞交流融合的新時代,且讓我們成為一隻異中求同的海上神鷹吧!謹記。

【註】
「異中求同的海上神鷹」原為李美賢撰寫《印尼史》的副標題。神鷹為印尼傳統聖禽,借以指出印尼在歷史發展中如何尋求多元族群的和平共榮。今借代作為台灣社會在經歷新一波族群融合時的期許。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emoreheart&aid=5786668

 回應文章

泥土‧‧‧郭譽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這麼嚴重的事‧‧‧
2011/10/30 19:56

如此嚴重的情況,建議您讀者投書到各大報‧‧‧

讀您所及,真讓我吃驚‧‧‧應該公開呼籲‧‧‧

如果對外開放招生,只是造成輕蔑,後果會很嚴重‧‧‧

嚇一跳的泥土敬白


一點心(bemoreheart) 於 2011-10-30 22:12 回覆:
先生維護正義的勇氣與維持社會長期發展的眼光令人感佩.....
敝人將認真考慮投書一事。
只是因為敝人並非親身經歷或親眼所見,且已經事隔多年,
或許應該與當時的印尼朋友重新聯絡,訪談他們在台灣長期求學的觀感,
當可以提出更有深度的論述。

謹此銘記先生寶貴的建議。有機緣必當執筆萬言書拯濟世道於不可為處。
感謝先生對平等與正義的堅持。

一點心敬上

泥土‧‧‧郭譽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印尼恐怕‧‧‧
2011/10/29 08:47

印尼恐怕不是好榜樣‧‧‧

戰後動亂,蘇卡諾被暗殺,蘇哈托長期獨裁;新政權並不穩固‧‧‧美日雖支持它,人口極多‧‧‧能夠維持其安定麼?

泥人有感


一點心(bemoreheart) 於 2011-10-29 22:25 回覆:
如先生所言,印尼的政治的確不是好榜樣,蘇哈托武力奪權及後來貪污舞弊實為軍閥亂政之寫照。蘇哈托攏絡漢族商人並讓漢人砍伐雨林,則又埋下印尼週期性排華暴動的禍因。以伊斯蘭為主要信仰的政府機關對於其他族群與其他信仰者長期實施文化壓抑政策,使華裔年輕人沒有機會學習中文,逐漸喪失民族傳統。

然而「異中求同」正是許多印尼人處在多元族群共存社會的內心渴望。2004年南亞海嘯過後,紅十字會資助一批印尼華裔學生來台灣讀大學。我有幸認識其中幾位,至今還保持聯絡。他們提到因為中文程度不好,來台灣總被當成印尼人看待,但事實上他們在印尼則被當成華人。他們不管到哪裡都被當成外來份子。曾經其中一位朋友告訴我,她在學校老是被台灣同學要求幫忙拿包包,而且同學的態度很不好,她問我為什麼。我告訴她千萬別拿,這是台灣人把她當成印傭的羞辱方式。可是他們在回印尼後,找工作時卻還是因為華人身份而備受刁難。

為什麼不能平等而友善的與每一個族群的人來往呢?印尼或其他東南亞人來台灣工作或讀書,一定要把他們當成次等國民嗎?那位印尼朋友告訴我的那個拿包包事件,真是我們台灣人的莫大恥辱。這些舉止輕佻的台灣年輕人將如何與為數愈來愈多的外來族群共存呢?啊!放下流行文化的光鮮行頭吧!走進每一個陰暗的角落,與每一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同在吧。

一點心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