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25 13:34:37瀏覽781|回應1|推薦14 | |
【引言】 這學期修了一門歐洲近代史的課,與先前自修世界文化史頗有相互印證比較之益。先前所讀的版本是美國當代史學教授編纂的教材,放棄歐洲中心論觀點,加強歐洲以外地區歷史文化書寫,並專題探討世界各文化彼此間互動的脈絡關係。本次修課所讀的教材則是臺灣學界編寫的版本,依循傳統世界史以西方為中心的書寫方式,且由於課程名稱僅限於歐洲地區,因此對歐洲本身描寫甚為詳盡。兩者皆有所長,令人耳目為之一新。其中,課程探討到十八世紀時歐洲的人口成長、工作與工資三者的相互關係,提及人口成長促使歐洲經濟結構的整體轉型,資本主義勃興,造就現代社會以工資折算工作代價的經濟模式形成。 對此個人感到略嫌不足。在美國史學教授所編寫的世界史中,對於歐洲近代發展特別花了一整章探討大西洋奴隸貿易的過程與影響。雖然奴隸貿易並未發生在歐洲本土,然而,事實上歐洲近代的經濟發展與奴隸貿易息息相關。大規模奴隸貿易的經濟收益培養了第一批資本主義者,這些人在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才有足夠的資本與經驗投資並經營工廠,從而放棄奴隸制度,朝向受薪勞工制度轉型,使資本主義在歐洲本土完全成型。若是忽略大西洋奴隸貿易和甘蔗種植園所實行的奴隸工作模式,近代歐洲的投資者是否能夠單純由將生產業務分包給家庭工廠,進而直接轉型為專業化工廠,是十分值得懷疑的。以下僅針對人口成長、工作與工資相互關係這一議題進行申述,探討奴隸制度到工廠制度的轉化,並評析資本主義完全以工資認定工作價值的迷思。 【本論】 從十八世紀開始歐洲的人口發生大幅度成長,促使經濟貿易結構與社會各層面皆發生重大變化。其中,勞動力由奴隸制轉為受薪勞工制,使工作得以開始由薪資計算其代價,而受薪勞工在工作之餘,又轉換為商品消費者,使貿易市場持續擴張。在此先分析由奴隸制轉換為受薪勞工制的變遷,再與人口、工作和工資的相互關係加以比較: 一、奴隸制轉換到受薪勞工制的變遷:奴隸制在上古希臘羅馬時代即已存在,八世紀穆斯林擴張時亦曾由非洲進行奴隸貿易。不過,近代歐洲對外影響最深刻的勞動力攫取乃是十五世紀末發現新大陸後展開的大西洋奴隸貿易。此後三百年間總計有1600萬非洲人民被迫離開家鄉,其中有四分之一死於大西洋航程,使1200萬人成為美洲移民。此時期的奴隸主要以在種植園工作生產蔗糖為主。主要由於歐洲內陸沒有足夠耕地,歐洲農民也沒有足夠人力專門種植甘蔗等經濟作物的緣故,因此藉由海外殖民地與奴隸代勞生產。然而,十八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後,工廠制度建立,完全僱用歐洲本地人為勞工,無論在礦場採礦或在工廠中工作,均必須給付薪資。投資工廠的利潤豐厚,種植園的利潤日薄且成本不斷增加,種植園業者紛紛轉投資工廠,加以英國國會通過反奴隸貿易法案,而使奴隸制度逐漸廢除,完全由工廠的受薪勞工取代。 二、工廠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十八世紀工廠制度尚處於草創萌芽階段,以英國為主,歐陸國家則尚未接觸到英國工業革命成果。不過,家庭工廠承接投資者發包工作的模式已經形成。此時的產業特色在於分工更加專業化,產品製造更具規模性,經濟市場亦大為擴張。工廠制度形成後,人口由家庭外移,或由鄉村集中往都市至工廠工作,工廠的產品得以大量生產,家庭的收入也增加,這些受薪勞工再轉換為產品消費者,而使市場深入社會每個階層,經濟貿易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 三、人口成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歐洲社會的人口成長得力於諸多因素,比如農業生產技術改善、作物品種增加、環境衛生觀念普及、醫療技術革新、傳染病的減少等。然而,人口成長與經濟發展有相當直接的關係。由工廠所創造的廉價日常生活用品普遍提高一般民眾的生活品質且改善生活環境,造成更多生活穩定的中產階級,使人口自然趨於增加。人口增加造成產品需求增加,進一步帶動經濟發展,並使更多人投入工廠成為受薪勞工,使社會朝向工業化與資本主義經濟模式轉型。 四、工作與工資的關係:工業化社會勞資雙方的主要問題即在於工作與工資的平衡。事實上,由於勞工長期處於惡劣的工作環境和超時工作,並受到資方以各種方式剝削,終於導致社會主義的產生,並在十九世紀引發馬克思等人的共產主義階級鬥爭思想。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的框架認為凡是能夠計算酬勞的工作才算是工作,且每個人都以個人為單位計算所得;然而,傳統農業社會中以家庭為經濟單位,且家庭事務由各個成員義務負擔,並沒有折算薪資。資本主義者的侷限使其忽略甚至否定傳統家庭婦女等人的勞務價值。並且,資本主義者更依據市場價值區分工作薪資的多寡。產值高的工作授與高薪,產值低的工作領取低薪。此處工資所反映的並不是一項工作的實際價值,而是市場認定的價值。這使工作的本質在市場價值面前遭到扭曲。舉例而言,一位愛好文藝的作家殫精竭慮撰寫一部具有思想深度的小說,但不為出版社編輯欣賞,認為欠缺市場價值而加以否定。如此這位作家儘管從事一件相當有價值的工作,卻沒有工資可言。由此可以了解,工作儘管可以折算為工資,但事實上工資僅僅只是工作的一小部份。沒有了工資,不代表一項工作沒有價值。這是十八世紀工廠制度和資本主義興起以來普遍形成的社會迷思。 五、結論:人口成長帶動了經濟發展,與此同時,工廠制度興起,取代奴隸制度成為新興產業,資本主義於焉形成。資本主義以市場價值的偏狹見解將工作一律折算為工資,扭曲了工作本質意義。在今天資本主義過度膨脹,造成貧富差距與社會階級對立日益加深的時刻特別值得深思與探討。 參考資料: 1.《新全球史》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合著,魏鳳蓮等譯,北京大學出版。 2.維基百科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