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巴拿巴道兄:
請不必介意晚些回覆,有些東西經過時間醞釀是更香醇有滋味的。
關於鳩摩羅什翻譯《大智度論》,其實他並沒有全文翻譯,而只有第一部份全翻,後面三分之二左右只是摘錄重點翻譯而已。因為羅什說中國人喜愛簡潔(其實是耐性不夠程度也不夠),翻了也沒人要看。《高僧傳》原文,羅什說:「吾若著筆作大乘阿毘曇,非迦旃延子比也!今在秦地,深識者寡,折翮於此,將何所論?」阿毘曇是論典,迦旃延則是印度的大論師。羅什意謂自己的程度寫論典,將能超越迦旃延那一輩的論師。然而在中國卻鮮有能識的知音,又何必寫呢?因此《大智度論》也是簡要翻譯而已。然而這樣已經足足翻譯了一百卷!可見佛教在印度是如何博大精深,現在都失傳了。
關於三十二相,是指福報圓滿的人(包括世間轉輪聖王和大乘佛陀)具備的圓滿相貌,比如足底安平、手長過膝、胸口有卍字、口中有四十顆牙齒、廣長舌、瞳孔紺青色、頭頂有肉髻等等。八十種好則是大乘佛陀獨有,是在三十二相中又具備更加圓滿殊勝的相好,顯示佛陀福報超越轉輪聖王之處。至於八相成道,是指十方補處菩薩臨下人間成佛直到入涅槃所示現的八種過程,主要包括:降兜率相、託胎相、降生相、出家相、降魔相、成道相、說法相、涅槃相。不同經典對八相內容有些出入,但總體來說,就是顯示大乘佛陀教化眾生必然經歷的過程,用來區別其他菩薩、緣覺或聲聞的成道,也區別其他宗教教主的成道。
* * * * * *
關於辟支佛如何成就佛道,牽涉到佛陀初轉法輪時採取三乘說法,但最後又會三歸一為一佛乘的問題。所謂三乘是菩薩乘、聲聞乘、緣覺乘。通常來說,菩薩主修六度萬行,能成就大乘佛道;聲聞修習四諦,成就阿羅漢道;緣覺修習十二因緣,成就辟支佛道。這三種聖道果位都已經脫離生死輪迴,因此阿羅漢、辟支佛成道之後當然可以不用繼續修行大乘。反之,若是迴小向大修行大乘,將來便能成就大乘佛果。問題在於阿羅漢、辟支佛也可以選擇不迴小向大,安住於小乘的偏真涅槃,這樣便無法成就大乘佛果。佛陀早期便是依據眾生的根性,讓他修習聲聞乘或緣覺乘,而不一定為眾生開示大乘菩薩法。因為菩薩法需要長劫廣度眾生,許多人望之卻步,因此佛只為他們說小乘法(聲聞、緣覺法)。
也因此佛陀在早期提到眾生可分成五種性:不定種性、菩薩種性、定性聲聞、定性緣覺、無性(一闡提)。其中不定種性和菩薩種性兩者能夠修行成佛,後三者則無法成佛。原因是定性聲聞、定性緣覺不願發心修行大乘,永遠安住小乘涅槃,故無法成佛;無性則是無有出世間種性,根本不會為了解脫生死而發心修行(既不修小乘也不修大乘),頂多修世間善法升天而已,因而無法成佛。又有說法認為無性是指一闡提。所謂一闡提是指極難成佛的人,分成大悲闡提與斷善闡提。大悲闡提是指菩薩發願要渡盡一切眾生成佛之後才要成佛(比如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然而眾生永遠渡不盡,因此無法成佛;斷善闡提則是指對佛法起大邪見,斷盡一切善根,因此永遠無法成佛。以上是佛陀早期的說法。
然而佛陀到了晚年講《法華經》時,說三乘教法只是渡眾生的權巧方便,如來出世的真正目的是要令一切眾生都成就大乘佛果。因此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意謂本來只有大乘唯一佛乘,聲聞、緣覺都是權巧方便之說,讓眾生先解脫輪迴生死,之後還是要修行大乘的。又接著在《涅槃經》中說,五種性的後三者,定性聲聞、定性緣覺,乃至斷盡善根的一闡提,最終都會修行成佛。事實上,《涅槃經》初次在中國翻譯時並不完整,只有前半,而前半經文中提到(其實是引述一種無根據的說法)一闡提是不能成佛的。當時一位竺道生法師,認為大乘應當是圓滿的教法,既然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那就應該都能成佛,因此主張一闡提也可以成佛。但與經文不合,因此遭到其他人強烈排擠(當時這些人並未深究該引述文句的真實性)。據說竺道生到山上去對著石頭說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一闡提也可成佛,石頭居然抖動表示同意,因而流傳「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典故。總之,不久之後下半部《涅槃經》輸入中國,上面寫著:「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於未來世皆當歸大般涅槃,譬如眾流歸大海。」又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人,雖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犯四重禁,然必當成菩提道,須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辟支佛等,必當得成阿耨菩提。」大家才知道竺道生的觀點是正確的。
由此可見,聲聞、緣覺,即使目前安住於小乘偏真涅槃之中,獨自受用清淨解脫之樂,與眾生界毫無感應,不知道眾生苦難,也不會發心救拔眾生。但是到了未來某個時候(即使經過非常久遠的時間),仍然會有某個機緣觸發他的覺知,使他深刻的感受到他與眾生同在,應當出來救渡眾生。那時他便會修行大乘了。道兄所提出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涉及到佛教大乘與小乘長期以來存在的爭議。因為現在南傳佛教仍然多半主張三乘說法的觀點,認為並無所謂唯一佛乘、會三歸一的說法。而他們的修行主要也都是以聲聞緣覺法為限。但其實無須與他們爭論,如果聲聞緣覺將來真的會歸於一佛乘,那也不需要擔心他們不會成佛了。
* * * * * *
有關於賢劫千佛,是指娑婆世界在本次住劫當中次第出世的一千尊佛。娑婆世界在前一次的住劫稱為莊嚴劫,亦有千佛出世,其名收錄於《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娑婆世界下一次的住劫稱為星宿劫,亦有千佛出世,其名收錄於《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許多道場在春節期間會拜千佛,即是拜莊嚴劫、賢劫與星宿劫千佛。或者時間不夠就只有拜賢劫千佛。所謂住劫,佛教將世界的形成、存續與毀壞分為成、住、壞、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各20小劫。住劫便是其中第二階段,處於穩定存續的狀態,諸佛在此階段出世。而所謂小劫,是指人壽由平均八萬四千歲,每百年遞減一歲,直到遞減至平均十歲;此後人類開始悔改向善,於是向上增加,每百年遞增一歲,直到平均八萬四千歲。如此一減一增名為1小劫。20小劫為1中劫(如以上的住劫),4中劫為1大劫(即是莊嚴劫、賢劫、星宿劫的單位)。不過這樣小劫、中劫、大劫的單位好像僅限於娑婆世界,十方其餘世界的單位似乎都不相同,因為他們的人壽一輩子有時就長達本世界的好幾劫(如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比丘時,當時人壽42劫)。因此不同世界的差異性是很大的。總體來說,佛經認為娑婆世界的眾生愛慾太重,因此壽命短促、苦難眾多,特別是釋迦牟尼佛出世時人壽平均只有百歲,跟其他世界比起來簡直像是電光火石一般,因此警惕修行人要倍加努力用功,不要迷戀這短促的幻境。
道兄研究佛法如此精進,聖嚴法師、淨空法師和成一法師的開示與著作都看過,實在非常難得!小弟早年比較有在聽經和閱讀佛書,近年已經相當荒廢(似乎因為貧血問題每次閱讀都覺得很疲累)。實在應向道兄看齊!感謝道兄歷次的留言提點,促使小弟更加精進。感恩您!
本週確實天氣陰冷,小弟也是有些適應不良。如有咳嗽或支氣管發炎症狀,可嘗試喝綠茶消炎。小弟近兩次咳嗽原本吃藥都不見效,都是喝綠茶好轉痊癒的。謹供參考。以上潦草回覆,望您海涵。敬請
身體康泰 新春吉祥
弟 一點心 敬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