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布施波羅蜜,最後的總結
2013/11/25 20:36:18瀏覽8254|回應0|推薦5
※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課程裡,法師所開示的內容中所節錄出來的;本文接續上一篇文章「相對於前面的實際財施,此處說明唯意樂布施」,有興趣的朋友,請參閱。

最後就做一個總結…

{原文}
第四此等略義者。正受菩薩律儀已,學習大地布施道理,發願修學。如前所說布施之理,當先了知現在進修開遮之處而勤學習,特於慳悋身財善根而修對治,勵力增廣能捨之心,能如是修應自慶喜,心若未能如是薰修應生憂惱。

「第四此等略義者」,「略義」就是簡要地說,其實就是做一個總結了。「正受菩薩律儀已」,正式受了菩薩戒之後,「學習大地布施道理」,學習了(大地就是地上、登地的菩薩)布施的行持,「發願修學」,而且要發願如是地修學。我們知道地上的菩薩,他的布施廣大行,可以頭目手足割截,我們是要發願來修學,但是我們先從…凡夫的菩薩要有下手的第一步,就從這邊開始去學習。「如前所說布施之理,當先了知」,所以前面所說的這些布施的道理,該怎麼布施,怎麼樣是如法的,怎樣是不合適,什麼樣是不該施的狀況,我們應當先行了知。「現在進修開遮之處而勤學習」,然後進一步修習「開遮」(「開」是開許,「遮」是遮止,也就是說,開許就是可以做的,遮止就是禁止的、不應該做的),來勤加學習,我們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進退有節,知道什麼是該做,什麼不該做,才不會無所依從。

「特於慳悋身財善根而修對治」,特別要對於我們內身外財,乃至善根的慳吝不捨、不能夠布施的部分,要來修對治。「勵力增廣能捨之心」,要努力地增廣我們能捨的心。「能如是修應自慶喜」,如果能夠照經論這樣子來如法地修,應該就感到慶幸歡喜,就是一種欣慰之心。「心若未能如是薰修應生憂惱」,如果我們還不能夠這樣如法地來薰修,就應該要生起憂惱;這個憂惱心,不是讓你一直憂惱下去,我們這個憂惱是促進我們、促發我們,願意去對治、願意去薰修布施的這種捨心。

{原文}
若如是者,則如《妙手請問經》說,於當來世,少用功力能滿布施波羅蜜多。若此一切皆悉捨置,即於現法亦當恆為重過所染,於當來世心不趣入,極難趣入諸菩薩行。

「若如是者,則如妙手請問經說」,能夠這樣子來做的話,就如《妙手請問經》說,「於當來世,少用功力」,在未來世、來生的時候,我們只要少少的一點力氣,不用太多的辛苦,「能滿布施波羅蜜多」,就能夠來圓滿布施度。「若此一切皆悉捨置」,如果對於以上所說的一切布施的行持、布施的道理,還有對治不能布施的方法,都捨棄不去修習的話,「即於現法亦當恆為重過所染」,我們現生、現今,就常「亦當」,也是將會恆常、常時地,「為重過所染」,就染犯重大的過失,「於當來世心不趣入」,將來心也不能夠趣入,就是他還是不會歡喜來修布施行的。你現在不去做,你現在不開始去做,其實我們不要說一下子要做到十分,我們從一分開始做,都可以。

就像我們打坐一樣,我們都很欣羨這種大修行人,盤腿一坐下去,就一個上午過去,一個下午過去,其實我們就從下手第一步,就先從一分鐘開始坐,其實它都是一點一滴累積下來的。所以現下就開始去做,不然你不去做的話,你還是會…我們會有粗重的煩惱,使令我們去違犯了重大的過失,將來…因為你沒有薰修,你也沒有去斷除、對治慳吝的過患,所以還是不會歡喜修行。「極難趣入諸菩薩行」,那麼對於要趣入種種的菩薩廣大的行持,就非常非常地困難。

{原文}
又如《攝波羅蜜多論》云:「布施根本菩提心,勿棄如此能施欲,世間具此能施欲,佛說此為施中尊。」此說應當憶念修習菩提心,為諸行所依,願證菩提即是一切能捨根本,是為一切能捨之尊,故於此心應勵力學,此即總攝《妙手問經》勝扼要義。

「又如攝波羅蜜多論云,布施根本菩提心」,布施的根本就是菩提心,我們根本的動機就是出自於菩提心。「勿棄如此能施欲」,不要棄捨這樣能施的善法欲,就是能捨的這樣一個發心。「世間具此能施欲,佛說此為施中尊」,佛陀說,世間最尊勝的布施,就是具足菩提心的布施。我們知道,菩提心就是希望能夠「為利眾生願成佛」嘛,就是為了利益眾生成就菩提道,我們也願意成佛。所以菩提心,簡單講就是一個自利利他的心,不僅僅是希望自己成就解脫,也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成就解脫,以這樣的發心來布施是最殊勝的、最尊貴的。所以到最後它做總結,還是要提到我們這個布施行它的發心,跟世間的慈善事業不一樣,就是因為它不是只是給你魚吃,也不只是給你釣魚竿,它要徹底解決你飢渴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要究竟地能夠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此說應當憶念修習菩提心,為諸行所依」,就是應當要憶念、修習,因為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了,已經了解認識了菩提心,這菩提心是「為諸行」,就是菩薩萬行所依止的。「願證菩提即是一切能捨根本」,願求證成佛的大菩提果位,這樣的發心就是一切我們能夠捨、能施捨、願意捨的根本,根本的發心就是希望能夠成就佛果,「是為一切能捨之尊」,這是最殊勝的布施。「故於此心應勵力學」(這個「此心」就是具足菩提心的捨心),對於這樣的菩提心應該…由菩提心發起的這種施捨之心,應該努力地來修學。「此即總攝妙手問經」殊勝扼要的義理,這是總的來攝持這本經所說的扼要的、最重要的義理。所以最後還是要講到,最重要的還是菩提心,這是我們菩薩始終不能忘記,這就是我們的初發心嘛,菩薩的初發心就是菩提心。

所以其實我們就是用比較…有時候我們說慈悲心,因為菩提心的最根本就是從悲心、慈心開始,世間人來講的話,他可能比較理解就是一種無所求的愛心吧,就是他不求回報的,這樣的一種心去行布施,就是我們布施行的指導方針,也是希望我們所作的這一切,都是不能忘記我們最終的目的、最終的目標。對於慳吝,前面講的不能布施的障礙,我們上一堂有講到,有的人他的不能夠捨,我們前面講的這個慳吝是說,他實際上非常地匱乏。那我們上一次有講到,有一種人實際上他的財物資具並不匱乏,可是他不能夠捨,主要就是他內心非常地匱乏。

而這個匱乏…因為有的時候,我們要對治自己的煩惱,有的時候,我們要幫助別人對治他的煩惱,尤其布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布施你可以用很多不同的話語來講,你也可以用分享來講,小孩子小小的時候,你教他布施,有的時候可能大人不能夠接受這樣的字眼,那你教他分享,把你所有好的東西,你學習跟人家分享,其實這也就是一種布施。所以這種布施,讓你結善緣、結好緣,增長你的福德,然後你漸漸有機會去學習佛法,這個是一種很好的一個接引,所以這個很重要。所以我們在對治自己的煩惱,還有幫助別人布施這個部分上面,我們就對於他的障礙要特別深入地去思惟觀察,這樣我們在自我對治跟幫助別人上面,可能會比較能夠…這個著力點會比較精準一點,也比較能夠幫助自己跟他人。

其實我們的匱乏,你看像有些人,他可能他過去世就是因為匱乏的關係,為什麼會匱乏,他心裡面的那個遺憾、那個匱乏感,帶到這一世,所以他急著現在很有錢,千萬富翁、億萬富翁,可是他還是一直想要,不停地要,不管是用正當的途徑或者不正當的途徑,他就不斷地希望囤積。所以為什麼要囤積,囤積它就是一種匱乏的表現,他過去世想要得到,沒有得到。所以最終還是要從內心的貪欲,貪要去對治,貪你還要從無常去對治,認識到財物的無常,這樣子他慢慢地把這一種對財物的耽著、貪求、渴望,慢慢地減淡減淡。其實我們人的匱乏感,除了對財物的匱乏,有一些人他的匱乏不是財物,他的匱乏是感情上面的匱乏,得不到愛的那個匱乏。所以他會從什麼上面?他不是去囤積,他不是囤積財物,可是他囤積什麼?他囤積飲食。

所以有些人他在感情受挫之後,他就犯上了一種叫做嗜吃症。本來是一個苗條美麗的小姐,結果因為感情失敗,家庭婚姻失敗之後,就嗜吃症,然後又為了要維持…嗜吃症一次吃下去,變成身材走樣,就惡性循環,又沒有信心。所以有些你看他,像有些人他為什麼沒有信心,就是惡性循環,他這樣子他又沒有信心,然後他又繼續吃,然後他身材更走樣。有些人他會怎麼樣,他就想辦法去吃瀉藥、催吐藥,把自己吃下去的嘔出來,就變成一種病態。其實這種病態,它不是從吃下手,其實就是從他心理上面的那一種、感情上面的失落掉的那一塊去下手。所以我們也曾經就是…因為以前我們不知道,可是其實你說不知道,大部分人他都觀察得到,但是我們要怎麼樣去破除我們業力的枷鎖,就是自己要…還是真的要靠自己的努力,還有你過去生…當然如果有結善緣是更好。

我們認識一個師兄,從小就認識他,這個師兄因為他家庭裡面,就是因為他父親跟他母親離婚…。他母親還不到智能不足,可是她就是人家說是有一點點笨笨的、有點瘋顛的,還可以溝通,可是有時候就是…她不可能做太好的工作,一定都是勞力的工作,或者就是靠娘家在旁邊,蓋個小房子給他們住,所以受盡了人家的臉色。小時候這個孩子,他是一個還蠻隨和的一個孩子,可是長大之後整個變形,現在其實已經都快邁入中年了,結果整個變形,變得非常地胖,然後也吃素,有人勸他,一夜之間就吃素了,也是有善根。可是怎麼吃素還會吃到那麼胖?因為他吃素都要這麼大盤,一直吃一直吃一直吃。而且小時候跟長大,完全變成兩個人,現在變成一個就是非常憤世的、非常憤怒的一個孩子。

我就想:「他們的親戚怎麼看待這個孩子?」他親戚就講,他們就…大家都很清楚,這個孩子是因為從小環境不好,受到人家異樣的眼光,然後他自己條件也不是這麼好…其實所謂條件是什麼?就是讀書沒有讀很好,所以他沒有辦法得到一個很好的工作。本來從一個非常可愛的孩子,現在充滿憤怒的孩子,然後整個身材變形,什麼病都有,三十幾歲滿頭白髮的樣子,真是非常地可惜。可是相對地,他的妹妹就變成一個非常時尚的女孩子,因為他的妹妹能夠讀書、很會讀書,然後走出了這個家庭。他在這家庭裡面,他的親人看到,都知道說這個孩子缺乏愛,可是你招呼他來家庭聚會的時候,大家還是看到他就是覺得看到怪物一樣。所以他就是越來越退縮、越來越退縮。

你說相對他的妹妹應該會比較好,其實也沒有。他妹妹雖然沒有犯上這種嗜吃症,也非常的時尚、非常的漂亮,但是也是憤世嫉俗、很偏激的一個人,就是很尖銳,在她的職場裡面表現突出,可是大家都很怕她,就是一個年輕的、非常幹練的女主管,非常亮麗的女主管。這是什麼?它也是一種匱乏,前面講的這種心理的匱乏,是他對於錢財的匱乏,有些人他從小的環境,家裡很窮,他就會發願,受人家的欺負,就發願說:「我現在一文不名,但是我將來要賺得錢比你們都多。」是不是很多小孩子會…困苦人家,會發這種願?那就努力賺錢,賺了之後還要囤積,然後還要衣錦還鄉,那就是因為他要滿足他內心的匱乏感。

如果好的話,他慢慢會去分享;如果他這個匱乏是從前世,乃至前世又前世,多生的累積帶來的,他這一世他的慳貪心,會非常非常地重,那就要慢慢慢慢地轉。其實還是要從那個愛給他,我們給他的,讓他覺得說,其實這個錢財,其實他真的不需要這麼多。然後他內心的…其實那種匱乏感也是一種感情上面的受傷,他慢慢慢慢,足夠的關懷,然後慢慢他也知道,他一直受到給與的時候,他就慢慢願意付出。所以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不是一直跟他講:「你要布施,不然你以後,你沒有…」我們自己學習的時候,可以這樣知道,但是我們在勸導他人的時候,你反而是你還要施給他,就像前面講的助他施一樣。

並不是因為說他現在非常地富有,我們去跟他講:「你沒有布施的話,你將來用光了,你就是窮光蛋,可能還流落街頭。好,你就算這一世很省著用,你每一世都不布施,你總有一天把你的福報用完了,所以你可能還要墮惡道。」把他嚇得半死,又非常地氣憤,就把我們趕出來了,你在講布施,他聽不下去。反而對於這種他不能施的,就像前面講的,他可能就是內心的這個匱乏感,一直沒有得到滿足。並不是因為他現在沒有,包括他過去錢財的匱乏,包括他愛的匱乏,那一種溫馨的匱乏,感情的匱乏,你一直給他這一種關懷溫暖的時候,你也不用給他很多的金錢上面去滿足他,其實有些人他其實他非常地富有,他也不用你給他…生日包給他或者什麼節日包給他…什麼幾萬塊很多錢,其實你甚至可能是一朵花或一個小禮物,對他來講,他就非常地溫馨。

所以像這種人,如果我們觀察,他不能夠布施是因為那一種強烈的匱乏感,那我們就先給他,一直讓他覺得他得到,已經是夠了、滿足了、富足了,甚至已經流出來了、溢出來了,他就開始可以跟人家分享,慢慢從這樣子去做,就是前面講的,你怎麼樣幫助他施。然後我們在助他施的過程裡面,完全就是這邊講的,其實菩提心…我們在實際操作的時候,你就是用一種關懷的、真誠的愛心去對待他,一直給他感情上面的支持,然後幫助他去行布施,他就慢慢能夠真正的,將來能夠真正地行布施,他也願意做一些好事,願意跟人家分享,可能是先從一顆花生米吧,然後慢慢慢慢地,他就可以越施越多。接下來…我們這邊就是布施度圓滿。接下來我們要進行的是第二個部分,就是尸羅(持戒)的部分。…

◎註:若要參照書籍頁次的話,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第280頁倒數第6行開始。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Min0121&aid=962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