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26 17:01:46瀏覽5542|回應0|推薦4 | |
※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課程裡,法師所開示的內容中所節錄出來的;本文接續上一篇文章「雖然學習道理了,如果還是沒有辦法布施的時候,該如何做呢?」,有興趣的朋友,請參閱。 我們簡單複習一下上一堂,上一堂我們講布施,對外物不應該布施道理,上一堂是就第五個是用途,就它的目的而言,就是凡是在這一世會損害他人或是自己,或者是增長來世墮惡趣的因的,這樣的東西都不應該布施。在裡面就講到,舉了像毒,還有火、刀、酒這些東西,還有戲樂、娛樂的這些東西,還有捕獵的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如果在今世或者來世有所損害的,或者可能會墮惡趣的話,我們都不應該布施。另外,應該布施的狀況就是,前面曾經舉出從五個方面,從布施的對象,還有時間,還有自身的狀況,還有布施之物,還有它的用途,這裡面前面講到五個方面不適合的狀況之外,其他的狀況,就是在這個之外的狀況,都應該要布施。 在論文裡面就舉了特殊的狀況,譬如說像法寶,前面是講你沒有慳吝心,不布施你還可以成就智慧,可以利益廣大眾生;但是如果今天我們是因為,雖然還沒有明瞭,就是深入地了解這個法寶的內容,但是我們有慳吝心、不願意、捨不得的心情的時候,在這邊因為我們為了要對治我們的慳吝心,還是應該把它布施出去。另外,剛剛前面講的,像這些娛樂的東西,或者捕獵的東西,或者像毒火刀這些,所謂一些害人害己的、致命的東西,如果不是用來危害他人或自己,甚至可能是為了饒益他人,譬如我們講嗎啡,對一個健康的人、正常的人來講,你去吸食嗎啡,它是一個毒品,它是會成癮性的,它會上癮,會讓我們的身體越來越糟,可是對一個絕症的病人來講的話,他痛不可當的時候,這個是對治他的病痛的。 或者是說娛樂的東西,如果我們平常人玩了之後,它有賭博性質,它會讓人家沉迷其中、不可自拔,甚至傾家蕩產,或者他欠下賭債,然後造下觸犯法網、觸犯國家的法律,這樣的話,當然是不可以布施。但是如果說,我們上一堂也講到,他是打打衛生麻將,同學有講到,到老人院陪老人打打麻將,娛樂一下,做一些讓他能夠有一點活絡、有一些活動、有一點生氣的,這一些不會使令沉迷,也沒有賭博性質的話,我們就應該要給它布施出去。也講到說,為了要攝受對方,使令對方容易化導,容易成熟他的善根,因為你跟他結了這個善緣之後,他對我們有一個歡喜心,所以你講的話,你說的他能夠聽得下去,舉出這兩種狀況。 另外就是,如果我們現在有一樣東西,但是有富有的跟貧窮的人來乞求的話,我們如果能力可以的話,儘量就圓滿,因為他乞求這個東西是合道理的,我們儘量是圓滿這一富一貧,我們都願意去圓滿他。但是如果我們力有未逮的狀況之下,我們先救濟貧苦,有這樣的一個指導原則。當然對於這一個富有的人,我們要用…不是直接就把他…就跟他講、就拒絕掉了,而是要用柔和的愛語去跟他委婉地跟他說,把他辭退。 至於說在不能捨的時候,在實際的財布施當中,前面怎麼樣來布施的道理,已經跟我們介紹清楚,我們如果已經學習之後,也了解這個道理,還是不能夠捨下我們的慳吝心的話,我們就要作財物無常想,就是要想到將來,我現在耽著不捨,將來它還是要離開我,一口氣不來,總是要分離的。如果這樣子想了之後,還是不忍、捨不得,我們也是一樣要柔和委婉地告訴對方,我現在心力還是很羸弱,因為我的善根還沒有成熟,我雖然發了菩提心,願意來廣行布施、行菩薩道,但是我還初發心,所以我還是有對「我」跟「我所」的執著,還是非常地強烈,所以慢慢慢慢地,我會讓自己做到,但現在非常地抱歉。這個也是讓我們不至於犯下菩薩的根本罪,我們總是還有一個慚愧心,有一個自省力,就是我雖然知道做不到,但是我願意去做,但是我現在面對眼前這個來求的人,我也不要讓他生起失望惱怒之心回去…這樣子來處理…就是還是有慳吝的過患,但是總是不至於犯到菩薩戒的根本。 在這邊在《大莊嚴經論》裡面,它講到一個故事,它講到像我們一生裡面積聚財物,有的他會想要把它…這個財物是不是能夠跟著我到將來世?其實佛法裡面教導地很清楚,但是在世間…它就講到,曾經有一個國王,他叫做難陀。這個國王他雖然為一國之主,但是他的貪心非常地大,他就以他國王的力量,想要把全國的珍寶,都要把它積聚起來,希望能夠帶到來世,還可以繼續享用。他私底下就想,我該怎麼做呢?因為他貪財的關係,就把他自己的女兒(國王的女兒,就王女嘛),把她放到我們說娼妓院裡面,然後告訴公主旁邊的侍從:「如果有人帶著財寶要來求王女的話,你就把這個人跟他帶著的金銀財寶,一起帶到我那邊。」等於就是娼妓院的老闆,就是他對財物的貪求到這種程度。就這樣大家知道這件事情,當然都是會想要結交王女,所以他就這樣子積聚了整個國家的金銀財寶,都為這個國王所擁有。 這時候這個國家裡面,有一個寡婦,她只有一個獨生子,她非常非常地疼愛他。這個獨生子看到這一個王女(這公主)非常美貌,心裡也非常仰慕,但是因為家裡貧無財物,所以他就得了我們現在講的相思病,就病懨懨地躺在床上。他母親看他這樣子,就問他,這兒子就把他的心事講出來,就跟他媽媽講。他媽媽就講:「問題是我們現在國內所有的財寶,全部都已經被國王收集去了,我們也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以跟王女結交啊!」兒子就說:「我實在是沒有辦法,如果我沒有辦法去結交公主的話,我一定相思病,一定會死。」後來他的母親,因為擔心她的兒子因此一病不起,就跟他講:「要不然這樣…」。她想來想去想到一個辦法,她說:「你的父親在死的時候,他的口裡面就含有一枚金幣…」(我們現在在台灣好像也有這樣的…習俗也有,但是它是死了之後,習俗會放一個好像是古錢吧,還是什麼,就是會放一枚金幣。它的意思好像也就是要給他帶到後世吧,叫他含著金幣而去)。他媽媽就跟他講:「如果你去把墳墓挖開來,你就可以得到那個錢,你就可以去結交王女。」 這個兒子聽了之後,他就果真去打開他父親的墳墓,果然就拿到那個錢了,然後就去找這個公主。當然公主就依照前例,就把這個人跟他拿的這一枚金幣,就帶到國王那邊去。國王看了之後就說:「我們這個國家裡面的金銀財寶,全部都已經現在在我的倉庫裡面,已經蕩然無存了,你怎麼可能還能夠有這一枚金幣呢?你一定是挖到地下的寶藏。」以前有的人會去海裡取寶,有的人會在地下挖到寶藏,但是過去他們國家的法律,通常你只要是在地下挖的,因為一國之地全部都屬於王所有嘛,所以一般來講,地下寶藏挖掘到的話,是不能夠自己擁有的,應該要奉獻給國王,應該是屬於王的。所以他想,他一定是挖到財寶了,就給他種種的刑罰。這個年輕人說:「我實在不是從地下裡面去挖到了財寶,是因為我的母親告訴我說,我父親死的時候,她曾經放了一枚金幣在他的口中。我是去把我的父親的墳墓挖出來,把他口裡面拿出來的這枚金幣。」國王半信半疑,就派人去檢查,去查他講的那個地方,去探一探虛實,知道之後,果然確定是從他的父親墳墓裡面挖出來的。 國王看到這樣的事情之後,對他突然…這個國王應該也是很有善根,就很大的警醒,他就想到:「我先前聚集這一切的財寶,就是希望能夠把這財寶帶到將來世;但是這個人,他父親一枚金幣尚且都不能夠帶去,死了之後埋下土裡,還要被人家挖出來,還要被掏走。那我這麼多金銀財寶,怎麼可能帶得去?」所以他就很大的醒悟,就想:「那應該用什麼方法,才能夠把財物帶到來世?」他有一個大臣,非常有智慧,看到時機到了…因為之前看到國王沉迷在積聚財寶裡面,也不好說,現在知道王在想這件事情,他就主動跟王說:「國王你說的這個,真的很值得我們來討論一下。因為我們想想看,我們這個身體,你所擁有的身體,尚且都不能夠帶到來世繼續享用,更何況我們身邊的這一些金銀財寶,這些象馬、這些財物。」所以他就告訴他,只有…這邊寫,「唯有施與沙門婆羅門、貧窮乞兒」,你真正能夠把財寶、財物帶到將來世,就只有你布施供養這些修行人、修行的人、修清淨行的人,還有布施給貧窮、貧困的人,這樣才能夠使令你將來世,還能夠有源源不絕的福報。 所以從財物的無常,就讓他感觸到,其實這個真的帶不去。我們現在看起來,這個是佛典裡面的故事,有時候我們看很多佛典故事,看了真的把它當故事,事實上我們身邊還是有這樣子的人。我們現在想,知道不可能嘛,因為我這個財寶,我連一張新臺幣都帶不走,一個銅幣都帶不走,我怎麼可能帶到後世,但是我們還是有想帶到後世的想法,那就是什麼?我們人在往生之後,我們是不是會有…那個是不是叫庫錢,就是假錢嘛,或者是金紙…有的還要…一般他的靈位前還要金童玉女,然後有的還要紮,以前可能紮什麼馬車牛車,現在是BENZ還有別墅,有的是…當然有的是我們後代的子孫、親眷想盡一點陽上人的心意。可是有的時候,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我想把它帶到來世,所以可能我生前會交待,你一定要燒那個555,我最喜歡的牌子,那個菸一定要,菸酒不能少;平常居家就三台轎車,你至少要給我燒個什麼什麼的。所以我們現在臺灣跟大陸,這個紙紮業還有,雖然是傳統手工藝,但是這一行到目前還斷不了,因為還有需要。 那就是仰賴這樣的一個,燒這些紙紮品來安慰、安撫他心中對死亡的怖畏,希望來生能夠再帶一點什麼走。所以在經典裡面,有的時候我們就覺得,其實我們常常看到的是白話,有機會其實我們去看原文,它會寫得更細膩,尤其有一些我們人心細膩的這種心情,它描述得非常細膩,講這個道理其實也很深刻。我們都知道,如果你將來世還要受生的話,你不管是受生為人,或者是受生為一個傍生,乃至一個餓鬼,(除非已經成為聖人)你總是還要有飲食的受用,還是要有這些衣食財物資具的受用,你憑什麼受用呢?如果你一點點的福報、一點點的財物都沒有的話,你要憑什麼受用,你就會變得非常非常地貧困。我們要有這一些財物,就是必須要有相當的福報,你將來才可以受用無缺、無虞。這樣的福報,你要怎麼去積聚?不是我現在去張羅,我要一個什麼、一個什麼、一個什麼。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包括作七的時候,我這一次今天又燒了五百萬給他了,心裡上面覺得他一定樂透了,就是很高興;甚至我們也看過有佛弟子生重病的時候,結果不是他自己的意願,是他身邊的人,雖然不管他有沒有修行,也是有的有學佛的也是會這樣,就去問那個仙,或者是問有這種通的人,然後說,因為他過去的祖先,或者他過去作什麼將軍的時候,曾經殺人無數,所以這些冤親債主來找…要燒多少?一千萬。結果人家在國外,哪有你們這麼多的,國外不像在臺灣,不是像在大陸,可以收集這麼多的紙錢、這些庫錢,沒有辦法咧。就方圓多少里的,全部都收集過來,甚至還從海外趕快寄一批過來,就是給它燒,燒給他的冤親債主,但是後來人還是走了。 我們知道,其實這個燒,(因為我們之前也已經學到六道輪迴的苦,我們在〈下士道〉講到)你想想看,這個燒,如果我們今天是那個人的話,其實我們身為人道,當然不可能受用嘛,燒了紙錢,不可能受用;你說畜生道,牠當然也受用不到;天道更不用講,天道是享用天上的甘露嘛;修羅他是散布在各個道裡面;地獄道哪有受用飲食的時候。其實我們知道,真正可能會受用到的,可能可以用得到的,就是餓鬼道。可是餓鬼道,我們也知道有三十六部的鬼,那還是大概分,三十六部的鬼每一部的鬼,他受用的也不一樣。有的他是受用人家祭祀的花環,有的是受用飲食,有的就真的是受用你燒給他的香灰,那也是其中的一部,所以可以受用真的很少,不是說完全沒有。 所以有一些我們佛法裡面的大德,他也不是完全反對燒紙、燒金紙這一些,但是真正…如果我們現在學習了這麼多,我們也知道,其實經典裡面也跟我們講,多做功德,就是你可能在三寶門中,你可以為他布施、點燈,或齋僧供養這些,然後如果我們沒有那些財力的話,其實你更好的一個為他做功德,就是念佛、誦經、持咒,這些真實的功德對他來講,可能是更有受用。所以如果我們今天已經學習到這樣子的話,我們將來在面對的時候,我們應該更有一個可以抉擇,雖然有的時候,可能身邊的人他需要一些這樣的一個儀式、這樣的一個燒金,來緬懷過往的人,或者代表一種慎終追遠的心情;不過,如果可以的話,能夠為他做真實的功德,可能是更好。最好的,就是這邊講,其實能夠在他生前,就讓他自己,對他所擁有的財物,能夠生起無常想,然後可以的話,盡力地自己來做功德,自己把它布施出去。 在《地藏經》裡面講,這個人他今天生前做的,雖然同樣是用他自己的錢,他可能留下兩百萬,可是如果這個兩百萬是他生前他自己做,跟他身後你幫他做,那不一樣。雖然同樣是他的錢,可是他生前他自己做,他自己所有,他自己得;他身後做,你幫他做的人,你分得比他更多。當然我們不是要在這上面去講究,怎麼樣功德最大,怎麼樣我們去做,而是其實這個道理就是這樣:因為他做的話,他自己種下那個善根,那個福報,是因為你布施恩德,人家回饋給你的。最重要的,還是強調栽培善根,所以我們在這邊教導布施度的時候,我們教導說,其實這個人如果他真的不能夠布施的話,你幫助他施,都還是讓他去做布施的,你可以拿錢給他布施,或是去陪伴他,幫助他一起布施,但是最終還是希望由他自己發起這種捨心來布施。不管他現在布施的財物是不是他自己的,但是讓他自己去做,在做的當中,他那個捨心可以發出來,那個才能夠真正種下善根。 就好像我們常常講,功德迴向到底有沒有用?就是一個,他自己去做這些善行的時候,譬如我們舉例過,就是他自己種下蘋果樹,自己收成,而且這個收成是源源不絕的;可是如果他今天不是自己做,你做的時候,你願意迴向給他,就是我這個成熟的果報、這個福報…這個蘋果,我送給他,他吃完就沒有了。所以就是你送他多少,你送他三顆、五顆、十顆,他吃完沒有了,它也不會再源源不絕地發生。所以最好的狀況就是,能夠在他生前就幫助他,讓他去種下善根的…栽培善根,是最好的。 接下來我們看279頁,我們接下來要講到,怎麼樣去對治不能夠布施的障礙,第2行開始… {原文} 第三習近對治布施障。障者如〈攝決擇分〉略說四種,謂未串習,匱乏,耽著,未見大果。其中初者,謂雖現有可施財物,然於求者不樂惠施,能治此者應速了知如此過患,是我於施先未串習,今若不施,則於後世亦不樂施,強思擇已而行惠施,不隨未習過失而轉。 第三個部分就是學習怎麼樣來對治不能布施的障礙。「障者如攝決擇分」,這邊講的布施的障礙,在《瑜伽師地論》的〈攝決擇分〉裡面,「略說」,大概說起來,把它分為四種。「謂未串習」,第一個就是沒有串習,過去沒有串習,就是沒有養成這個習慣,沒有養成布施的習慣。第二個就是匱乏,因為他自己也沒有,自己也非常地貧困。第三是耽著,就耽著自己的財物。第四是「未見大果」,這個「大果」就是成佛的大果。主要有這四方面的障礙。 「其中初者」,第一個呢,剛才講的,就是沒有串習,就是他沒有布施的習慣。「謂雖現有可施財物,然於求者不樂惠施」,就是他現在、現前,自己他有財物可以布施,但是面對前來求助的、前來乞求的人,他生不起歡喜布施的心,不會覺得「看到別人有需要,或者是有病苦,他會義不容辭地趕快掏出來」,他不是的,就是覺得不是很高興。「能治此者」,能夠對治沒有串習的障礙,「應速了知如此過患」,就應該速速地了知、明白沒有布施習慣它的過患。說「是我於施先未串習」,要想到,因為我過去對於布施行都沒有串習,就沒有養成習慣,「今若不施,則於後世亦不樂施」,我現在如果不學習去布施的話,將來世我也不會歡喜布施。因為就是一種習慣性,我們說什麼叫做熟能生巧…你就可以布施地很巧妙,你也知道布施有些什麼是我該注意的,然後你也會做得非常地歡喜。 就好像我們學習打坐,你剛開始打坐,一定是痠麻脹痛什麼都來了嘛。平常沒有打坐的時候,怎麼躺都覺得很舒服,現在要閉眉閉眼的七支坐法,就覺得屁股長蟲一樣,非常地難受。剛開始都是這樣,可是你坐一段…那個就是因為不習慣,不是你過去生沒有坐過,是我這一生還沒有習慣。你看有一些他們禪修很有心得的人,或是非常歡喜禪修的人,他剛開始修學的時候,也很多人都吃了很多苦頭耶,也是勤練苦練,咬牙切齒地練,或者也有人坐到兩條腿貼滿撒隆巴斯,痛得…烏青的,可是他就願意練,練到後來他就習慣了。所以都一定…還沒有習慣之前,你做什麼事情,就是不能夠痛快的,不能夠生起歡喜心。 所以如果我現在觀察我自己是這樣的話,我就要想到,如果我現在不再去串習、不再學習、不去學習布施,我將來肯定就是生生世世我不歡喜布施的啦。這樣就是你將來不會布施,那結果就是福報享盡,我們就墮落了嘛,不是墮落三惡道,不然就是在人中非常地貧苦,貧無立錐之地,沒有什麼好處啊。所以「強思擇已」,這個「強」就是要加強地、多多下功夫去思惟這個內涵,就是要多多思惟,然後「而行惠施」。剛開始可能布施是有一點勉強的,不是這麼自然樂意的,但是我們願意先勉強一點,剛開始是有一點勉強,後來就越來越習慣、越來越習慣,然後從小,然後到大。總之,「不隨未習過失而轉」,我們就不隨順過去沒有串習布施的過失,隨順它而轉。 我們知道,你要去學習或是修行一個法,你總是要去想到,你不這麼修的話,它有什麼過患,有什麼過失,讓我們不願意在那個過失之中,而願意有一個對治的,真正去學習一個正法。這個是沒有串習的、不習慣去布施的人,你就是…我們就是這樣子來去對治。 接下來… {原文} 第二者,由其財物極尠闕故不生捨心,能治此者應作是念,我於生死流轉之時,或由宿業或繫屬他,於他人所未能饒益,令我具受眾多難忍飢渴等苦。 第二,剛剛講第二就是因為匱乏,所以經中講「貧窮布施難」,他非常貧困的狀況之下,你要叫他行布施,他就是比較很難發起布施的心。「第二者,由其財物極尠闕故」,這個「尠」就是「鮮」,同義,就是鮮少的意思,「闕」就是缺乏,這個「闕」是古字,跟那個「缺」是同義的。這個菩薩他本身他的財物非常地,他本身就非常貧窮、貧苦了,所以「不生捨心」,他就很難生起布施的捨心。能夠對治的方法,「應作是念」,「我於生死流轉之時」,我在生死流轉之中,「或由宿業或繫屬他」,可能或者是由於宿世的惡業,使令我過去生也是貧窮匱乏,「或繫屬他」就是可能為人奴僕,所以他是不得自主,沒有自由之身。「於他人所未能饒益」,因此過去以來都沒有行布施來饒益他人,「令我具受眾多難忍飢渴等苦」,讓我受盡了…(這個「具」就具足)受盡了諸多的、難以忍耐的、飢餓乾渴的這些痛苦。這個是他先思惟過去沒有布施來饒益他人的過患,我因為沒有布施饒益他人,所以我也生生世世也嘗受、備受困苦。 {原文} 設由利他,於現法中發生眾苦乃至殞歿,此施於我猶為善哉,非空發遣諸來求者,縱無彼財尚有菜葉可以活命,如是思已,忍匱乏苦而行惠施。 那麼,「設由利他」,假設因為饒益他人的布施行,「於現法中發生眾苦」,使令我在現生當中,發生了眾多的苦惱,「乃至殞歿」,乃至於…「殞歿」就是喪命。「此施於我猶為善哉」,這樣的布施對我而言,還是好的,因為我總是做了這個善行嘛,就算我因此而喪命,我還可以有機會再投生到善道,而且我還可以有福德資糧,還可以有福報。「非空發遣諸來求者」,不是…非空無所施的,不是空無所施地打發這些來求者(就是打發他走,讓他空手而回),不是這樣子的。「縱無彼財尚有菜葉可以活命」,我把這些財物布施給他之後,縱使我沒有了那些錢財,我還有菜葉,家裡總是還有菜吧,不行我就去外面採野菜啊(過去的人在飢荒的時候,反正以前最困苦的時候,連樹皮都扒來吃嘛),反正我還有一些菜葉可以活命,就暫時還餓不死的意思啦。「如是思已,忍匱乏苦而行惠施」,這樣子想了之後,我們就可以忍受匱乏的痛苦來行布施,只要還餓不死我,然後還可以有一口飯吃,我就願意布施。 所以過去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清朝初年的時候,我們曾經跟大家介紹過的,律宗的祖師見月律師,他那時候駐錫大陸南京的寶華山。以前的時代,沒有辦法像我們現在,糧食我們可以國際之間互通有無,以前鬧飢荒,那大家就沒有飯吃,那時候在道場,他們就是會施粥。因為這個道場他們那時候有田租嘛,他們還要供應這麼多的出家人,所以一般道場都會有倉庫,囤積一些米糧來供應僧眾,當然大眾僧的生活、僧團的生活,總是比我們在家的一般人家是有多一些米糧。飢荒非常地嚴重,山下的飢民都跑來山上,就施粥,施粥…施到最後,大家就是只能夠吃稀飯,稀飯稀得只剩下等於是米糠水、米湯了,到最後已經都沒有了。 那時候見月律師他是住持嘛,住持他還是願意,反正我們今天這些飢民他能夠上得山來,我們全部大家都是一同這樣子吃。到最後第二天早上就沒有得…已經完全無米可炊了,大寮的人來報告的時候,「那就這樣吧,煮一鍋的水,大家就喝開水當早餐」。喝完開水早餐,因為出家人起得早嘛,天還沒亮就起來了嘛,做完早課,天亮了之後,山下就有人揹著十幾斤的米就上山來了。他能夠有這樣一個信心。大家僧眾都已經講:「我們總是要留一些自己活命。」他說:「我今天這一餐我真得不行的話,我喝白開水充當一餐,那也可以。」…就有這樣的信心。他也沒有去打電話聯絡,那時候也沒有電話對不對,沒有打電話聯絡,也沒有通知VIP的大護法,都沒有,人家自動就揹米上山了。 我今天暫時還餓不死,一餐兩餐還餓不死,我願意跟大家分享。因為你可能…你看你年紀這麼老,或者是家裡有老的、有小的,有的他一餐沒吃、一天沒吃,他活不下去了;我們這些僧眾總是…還是…你不行的話,禪悅為食嘛,大家打坐去,沒有體力出坡就去打坐。我們知道「禪悅為食」也是可以支撐我們身體健康的。…是能夠有這個捨心,到這樣的一個程度。那第三呢… (前往下一篇) ◎註:若要參照書籍頁次的話,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第279頁第2行開始。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