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02 13:41:33瀏覽3397|回應0|推薦8 | |
※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課程裡,法師所開示的內容中所節錄出來的;本文接續上一篇文章「怎麼樣對治不能夠布施的障礙?(一)」,有興趣的朋友,請參閱。 {上一篇文章講到布施的障礙有四種,本文說明第三種障礙} 那第三呢,現在是279頁倒數第6行… {原文} 第三者貪可施物極為悅意最上勝妙,於來求者不能生起捨與之心,能治此者應速了達耽著過失,我今於苦倒執樂想,由此能生當來眾苦,如是知已斷除耽著,即將此物而行惠施。 第三就是耽著,就是他非常地貪著可布施的財物,這個東西它是「極為悅意」,他非常非常地喜歡,「最上勝妙」,是最上等的、非常好的,「於來求者不能生起捨與之心」,對於來乞求的人,就不能夠生起布施的、給與的心。「能治此者應速了達」,對治的方法就是應該速速地,「了達」就是要了知,「速了達」,就是我們要多多地去思惟這裡面的道理,然後才能夠了達的啦,「耽著過失」,就要了達耽著這個東西的過失。「我今於苦倒執樂想」,就是對財物耽著貪愛,它其實是一個苦惱的因,這個東西其實是造成我的苦惱,可是我卻顛倒地把它執為是我快樂的來由,明明是苦的,可是我把它當成快樂的源頭。「由此能生當來眾苦」,從這樣的一個貪愛耽著,就能夠生起我將來的痛苦。 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很多,愛吃乳酪的,雖然這一世出家,但是將來他投生乳酪裡面的蟲。所以現在我們愛吃什麼…愛吃麵包的,你太愛吃了,你不對治(你想反正我吃得起,我無傷大雅),你太喜歡,從來不去對治,你將來可能往生之後,你又變成麵包裡面的蟲,就是很可惜。我們也看到,出家人他耽著他新的袈裟,他還沒有穿夠,他就往生的時候,他還要去投生在袈裟裡面的蟲。人家要去分他的袈裟的時候,焦急地不得了,在袈裟裡面小小的一個蟲,跑過來跑過去,跑過來跑過去。佛護念這一隻蟲,就不讓僧眾們去分他的袈裟,以免牠因為太過苦惱而墮落到地獄,因為太氣憤了、太生氣了。這個就是說,其實任何…你就是耽著一根草,它都是輪迴的因,這是廣欽老和尚講的。 「如是知已斷除耽著,即將此物而行惠施」,了解了這些之後,我們要速速地去把我們這個耽著貪愛之心,要把它斷除,就把這個東西布施出去。所以如果我們已經了解這個道理,我的習慣…譬如說我特別…我就知道我對這個東西有好感,看這個就很歡喜,你可以訓練…我們自己家裡面或者佛堂上面,有一些什麼東西我本來就頗有好感的,或我從小所收藏的特別漂亮的一個,可能一個玻璃杯,我非常地喜歡,越看它越喜歡,越用它越喜歡。你發覺你已經有這種可能會不能自拔的、沉迷的,你就趁著我們還沒有到非常嚴重的貪愛的時候,找一個機會,找一個你願意的,跟他分享的人…「對,送出去!」就是一陣子,就把你的這些東西,如果我們覺得我有這樣一個蒐集的,或者我會特別喜歡的東西…。 像有些人他喜歡古玩,他會蒐集,你看有些人他就是會把玩他的那個,越看越歡喜,越看越歡喜。所以我們歷史上有金碧峰的典故,雖然有道行,連鬼都抓不住你,黑白無常都抓不住你,但是你只要有耽著,他就能夠從你的執著裡面抓住你。所以上面就是講到耽著的過患。其實我們說前面的匱乏,跟耽著,它的關係也是很…它有一個很深的連繫。其實像我們講匱乏,有些人你看,或者是我們自己,或者我們想要幫助的身邊的親戚朋友,有些人你看他,其實他並不匱乏,可是他不能夠布施。 他不能夠布施,當然一來他可能非常耽著他現有的財物,可是也有一個可能就是,他內心始終是匱乏的,可能是他童年的經驗,有一句話叫做「窮怕了」。他可能從小的時候,他的家庭環境,還有那時候的社會時代的背景,大家都是過得很苦,他們是苦中裡面又更苦的,都是吃地瓜簽長大。而且那個地瓜簽不是像我們現在的地瓜耶,還什麼排毒第一,不是欸;它那個地瓜簽是發霉、黑黑的,就臭臭的,吃起來都覺得要捏著鼻子的那一種,跟我們現在看到的地瓜,又黃的金黃,紅的,帶著像陽光…就是很漂亮、紫紅的,這個不一樣的。他們以前的地瓜簽,是營養不良的地瓜,然後黑黑、長黑斑的,吃起來臭臭的,只是能夠糊口。 她從小這個環境是這樣,加上可能她成家立業之後,嫁到了一個也不管家務的先生,孩子的教育、養育,都是要她一手獨撐這個家計。所以她一生勤勤儉儉,一直害怕她的生活的安全,她積聚財物是她心裡面的一個安全感。她其實可能已經非常足夠了,她可能她在銀行的帳目裡面,已經有夠養她下半生的積蓄,可是你叫她布施、請她布施,一起來共襄盛舉,她還是很不願意。因為這個不是外在物質的匱乏,是她內心的匱乏。那就要探究,如果我們要幫助這樣的人的話,她是因為童年的關係,還是說她可能童年如果也不是這樣的…有些人他生在富裕人家,或者他自己也不是這麼困苦,不一定要富裕,他可能也是小康、中等之家,可能他也是很節儉的,那可能是他過去世的那個匱乏感一直沒有滿足,一直要等到他的匱乏感滿足的時候,他才可能不會這麼緊抓不捨。 這個是要去了解的,這個是在我們的修行上面一個很大的障礙。你什麼都不能夠布施,什麼都不能夠分享的時候,其實它會障礙我們很多,包括很多的善行,你都不願意去做。所以菩薩他在教化眾生裡面,他也會有一些善巧方便,像我們說觀世音菩薩他有三十二相,其實三十二相只是一個大略數,其實他是千百億化身。我們在《普門品》裡面有講到,有一個是叫童男童女相嘛,其中三十二相之一是這個。在過去,這個童女、小孩子她怎麼去幫助她的父母親呢?怎麼去幫助大人呢?曾經有這樣一個典故… 有一個夫妻,他們非常地富有,在地方上算是鄉裡面的富翁,但是他們對財物非常地…我們現在講的一毛不拔,非常地慳貪。過去的時候,像鋪路造橋,很多不是國家政府出錢,都是地方上的人士有需要,大家募資,集錢夠了,然後再請工匠來做。那時候這對夫妻在當地也是有名的慳吝、小氣鬼,人家說守財奴,只要是碰到公共事務,只要是要出錢的,他們能夠不出席的就不出席,或者是要與人交往的時候,任何場合只要是要花費的,他就盡量不要;如果是參加什麼活動,說有什麼結緣品,或者有什麼贈送,只要有利益的,都趕快跑第一。但是這對夫婦,他雖然是非常地不能夠捨,但是他有一個寶貝女兒,他們視若掌上明珠,非常地疼愛,對這個女兒,他就是能夠捨,等於就是你說要星星有星星,要月亮有月亮,爬著梯子也要把月亮摘下來,就是非常非常地疼愛。 可是這個孩子還沒長大,小小的時候,有一天就生病了,這個病給她的父母親花費了很多的,找了很多的名醫來看,但是都束手無策。一直到最後這個孩子眼看就是已經要走了,父母親焦急地不得了,在身邊圍著她,這個女兒就跟她父母親講,跟她的爸爸媽媽說:「我這一生,爸爸媽媽都這麼疼愛我,我最後還有一個心願,不知道父母親可不可以滿我的願?」她的父母想當然是一定盡力的,一定要滿她的願嘛。這孩子就講:「我從小到大,要什麼有什麼,什麼都不缺乏,但是我現在要走了,我現在好像就是一定要死,我想要把我生前的一些東西,至少帶一些東西,帶到我死後,我想要一起帶走,不知道爸爸媽媽可不可以滿我這個願?」她的父親母親整個就愣在那邊了,心裡上是千百個願意圓滿他女兒的願,但是他聽到這個問題,他們竟然不知道如何反應,不知道如何作答?於是這個孩子就在等待之中,她就過去了,就往生了。 所以這個給了這對夫妻非常大的一種、很大的一種…就是好像重重的一擊,讓他們想到,我們這一生這樣子囤積,我現在女兒也沒有了(因為他們就只有這個獨生女,這個掌上明珠),女兒也沒有了,我這個錢財要留給誰?難道我帶到後世嗎?我連這個孩子她旁邊從小玩到大的一個玩具,我都不能讓她帶走,那我又能夠把這些財物帶到哪裡呢?我這樣子囤積,到底有什麼意思?所以他們後來一轉,後來一轉,就開始整個想法改變,就開始去行善布施,後來變成當地的一個大慈善家的夫婦。這就是一個童女去度化她的父母這樣的一個因緣。所以你說耽著這樣的一個過患…其實你是帶不到後生的。 在經典裡面也講到一個故事,可能各位也聽過,它雖然是佛經裡面的故事,但也不是寓言,也是真實的。其實對照到我們現在,其實身邊還是有這樣的一個…有些眾生也是這樣耽著難捨。…就講到佛曾經有一次就跟阿難講,在過去無量劫的久遠之前,曾經有一個人,在一個國家叫波羅[木*奈]國裡面有一個人,他非常地勤勉,非常勤勉工作,他的心他非常地喜歡黃金,非常喜歡金子,因為以前金子就是人間至寶了嘛。他非常地喜歡金子,所以他非常辛勤地去工作賺錢,然後來積聚,只要賺到錢,他就去買金子,小塊小塊的金子。像我們現在有些人他很喜歡賺錢,他白天工作,晚上還去兼差,就是一直想要積聚積聚,就想要掙錢,他就是這樣子,他所得的錢,就全部拿去買金子。之後他就覺得那個碎金子這樣子也不是辦法,他就請煉金師把它作成一個金瓶,作了金瓶之後,他就放在他家裡面,也是天天看、天天把玩。 之後,我們知道,你擁有之後,接著會怎麼樣?開始擔心會失去嘛,會被人家看到。所以他就在家裡面,就挖了一個地窖,平常他去工作的時候,他把金瓶放在地窖裡面。得了一個金瓶之後,他就非常喜歡那個金瓶,他就覺得好像還不夠,所以就更加努力,賣命地去勤苦他的身體,「懃身苦體,經積年歲」,就是一年一年地就把他的身體非常地…衣食也不照顧,「聚之不休」,拼命地在積聚黃金。最後在他生前就積聚了七個金瓶,全部都埋在地下,然後夜深人靜的時候,就拿出來看,好滿足。其實這個跟我們拿存摺簿、銀行的存簿很像,還是很多人這樣,是不是?現在不是很多人有租那個保險箱嗎?時不時地去看。有些人,像我聽淨空老法師他講,有的夫人還說:「老和尚我帶你去看看我的保險箱,我平常保險箱還不輕易給別人看,老和尚你,我放心。」老和尚不想看。「這個都是我畢生積蓄的珠寶」。就還是一樣的,其實過去跟現代,它雖然形式上不一樣,可是這個心情是一樣的。 這個人他積聚了七個金瓶之後,終於也是累垮了,所以最後他就生病,生了一場大病之後就往生了。因為他太貪愛他的金瓶了,他轉生後世就生為毒蛇,就在房子裡面守他的金瓶。因為牠的身體很細嘛,就鑽進去繞著牠的金瓶,就守著它。我們常常看到那個童話故事,財寶之處,或者一些神話故事都會有神龍,神龍其實就是毒蛇。在守這個金瓶,這個真的是真有其事,就是守著這個金瓶,因為這個金瓶就是他生前他自己攢的,就這樣子一年一年的守了,然後毒蛇死了之後,因為牠對金瓶的貪愛還沒有盡,所以又再受生為毒蛇,再守這個金瓶,一生一生都受生為毒蛇,在守牠的金瓶,沒事就把牠全身繞著金瓶,覺得很滿足。牠就這樣子,經過了數萬歲,最後生的時候,牠終於對這種一成不變的生活,感到極度地厭倦,非常非常地厭倦了。 牠生生世世受生為毒蛇,然後去守住牠的金瓶,因為畜生有的牠能夠記得牠的過去世嘛,牠就想到:「我為了這個金瓶,生生世世受這個毒蛇身,難看死了。」因為牠還記得過去世是為人,這樣子沒有一個了期,就想:「我乾脆把它布施出去好了,然後可以讓我得到一些福報。」牠想了之後,就出來到馬路上,躲在草叢裡面看,看到道路旁邊有人來,就跟他講,就去叫人,剛好有一個人走過。這個人聽到有聲音,就到處張望,左右張望,沒有看到人,就繼續走。這個蛇怕他走掉了,趕快跑出來,就跟他講:「你趕快,你過來一下,你過來一下。」 結果人看到是一條毒蛇,嚇得要死,就說:「你是有毒的,而且居然還會講話,我靠近你的話,肯定是要被你毒害。」蛇就說:「我如果是要害你的話,也不需要你走過來。我的速度這麼快,你不用過來,我也可以害你。」這個人因為害怕被毒蛇傷害,就聽命走到牠面前,蛇就跟這個人講:「我這個房子裡面有一個金瓶…」牠雖然要捨,可是牠不是捨七個,是捨一個。「希望託你去幫我,在僧團裡面布施作福。」因為牠已經作毒蛇很多世了嘛,所以瞋心蠻重的,就威脅他:「你做不做?你不幫我的話,我就咬死你。」這個人當然就說:「好好好,我可以。」 蛇就把這個人帶到藏金的地方,就把金瓶取出來,為什麼?因為他要把金瓶取出來,他要先去換錢,然後去僧團裡面,讓他們去準備一些齋食。牠跟他講好:「你幫我先去跟大眾僧講這件事情,希望能夠做布施供養、齋僧啦,希望他們能夠同意。」大眾僧就同意了,同意了之後,講好了那一天,他就拿了一個簍子,因為蛇已經交待他,就拿這個簍子就擔著牠,擔著那條蛇就到寺院裡面,然後就供養。這個蛇看到這一些,看到出家眾這些行儀,非常地歡喜,那個歡喜心一直湧現一直湧現,這個善根就發起,然後又聽僧眾來說法,更高興,牠太高興了,就決定了:「把我那六個金瓶子也供養出來。」所以又講好,就請這個人又回去把牠所有六個金瓶全部都供養,換得牠來世…後來就生天了。 這個故事裡面是真有其人、真有其事,因為這個擔蛇的人、這個路人的後世,就是釋迦佛;這個蛇的後世,就是舍利弗。重點不是在他的後世,而是說…你看其實我們現在也是這樣,他這個耽著,極為耽著,耽著最後就是什麼?他下一世就是要去受這個惡形,不管是蛇或者是…他喜歡的是麵包,喜歡的是乳酪,他就要受生去守護他所愛的那個東西。所以這邊講,經過數萬歲,經過了數萬年這樣的生活,終於有一天,極度地厭倦了,但是我們需要等到這樣嗎?所以佛法裡面有一句話,叫做「一念萬年」,他這個一念不捨的心,持續了萬年,終於厭倦了。可是我們今天已經知道這樣的道理,前面講我們可能還是不能夠捨,因為我宿世以來沒有串習這種捨心,可是你要想到它的過患,我們就會生起恐怖心。還是要「強思擇已」,你要勉強地、強力地、多多地,多下功夫去思惟,然後把自己不能夠捨的這種慳心去對治掉,這樣將來出離才能夠有望。 那我們接下來,因為再下去可能會超過時間,我們先給大家分享一個短片。就剛剛講到的,我們想要把財物帶到後生是不可能,可是我們還會想到…。我們中國的這一種燒金啊,還有燒這些什麼洋房啊、車子啦、車馬這些,也是不能夠得到真正的利益;再加上現在的科學又發現到,其實這樣不但不能夠得到利益,而且還有很多的過患… {影片(請按連結):《覺醒年代》燒紙金迷} {影片中導讀人的話: 農曆七月是臺灣傳統祭祀活動 最頻繁的季節 而民間習俗 又往往多以焚燒金紙 來孝敬鬼神 根據環保署空氣保護處的統計 每燒1公斤的金紙 會產生1.5公斤的二氧化碳 臺灣每年燒掉 約有28萬公噸的金紙 也就相當於製造了 42萬公噸的二氧化碳 這其中還包含了一氧化碳 和揮發性的物質 不僅勞民傷財 還危害了空氣品質 與自身的健康 所以這樣看來 燒金紙反而把環境 把健康都給燒掉了 這還會有功德嗎 } 接下來,還有一點時間給大家,如果有問題可以提出來…(以下省略) (前往下一篇) ◎註: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