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雖然學習道理了,如果還是沒有辦法布施的時候,該如何做呢?
2013/10/18 17:43:07瀏覽6982|回應0|推薦3
※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課程裡,法師所開示的內容中所節錄出來的;本文接續上一篇文章「相對於不應捨的情況,應施外物的道理為何?」,有興趣的朋友,請參閱。

第一個「捨財的道理」,就介紹到這裡。那接下來就告訴我們,雖然我們學習了這麼多,但是如果還是沒有辦法布施的時候,我們該如何來做呢?…

{原文}
第二不能捨時當如何行者。若有求者正來求時,為慳覆者,應作是思,此可施物定當離我,此亦棄我我亦捨此,故應捨此令意喜悅,攝取堅實以為命終。若捨此者,則臨終時不貪財物,無所憂悔發生喜樂。

實際財施當中的第二個部分就是,雖然我們前面經過學習之後,已經知道要去行布施,但是一趟下來還是捨不得,這個時候「當如何行者」,該怎麼辦呢?「若有求者正來求時」,如果有人來跟我們乞求的時候,「為慳覆者,應作是思」,這個時候我們有慳貪的煩惱,為慳吝所覆蓋的時候,自己也知道這個煩惱,就是捨不得、拿不出去,應該這麼樣來想…「此可施物定當離我」,就是這個東西決定是會離我而去的,「此亦棄我我亦捨此」,一旦我命終之後,它一定要棄我而去,而我也是一定要捨下它,我們說「放不下也要放」,因為我們是決定帶不走的。

所以當我們慳貪不能捨的時候,我們就要這麼想,要作財物無常之想。「故應捨此令意喜悅,攝取堅實以為命終」,因此就應當要妥善地來運用我們現有的財物,歡喜地把它布施出去,為了臨終還有後世,攝取堅實的菩提資糧,布施度你圓滿的時候,它就是我們開悟跟成佛的資糧嘛。「若捨此者,則臨終時不貪財物,無所憂悔發生喜樂」,如果能夠把它布施出去的時候,那麼在臨終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對它有所貪著了,就不會憂惱悔恨,就能夠生起…因為你心地上面,你實際上去作布施的時候,反正已經不是你的了,你就沒有什麼好執著的,就會發出這一種歡喜之心。

那為什麼說這個憂悔呢?他就是會生起憂惱之心嘛,因為他最愛的東西,他現下慌了,因為我已經要走了,可是這個東西我還放不下、我還捨不得,可是我是不是想方設法地把它帶走呢?所以後來,我們中國人就有這麼天才的人,始作俑者,就陪葬,從兵馬俑,從假的到真的,很可怕,就是一起帶走。那這個「悔」,就是有一種悔恨之心。你看有一些人他家財萬貫,或是他有特別的一個什麼珍貴的寶物,他特別喜歡的,他要走的時候,真的就是那種悔恨,那個悔…他覺得說,我恨不得怎麼樣…「為什麼這個東西,我在世的時候,我都不能夠受用到。」「我一輩子打拼辛苦,掙來一棟房子,正準備年老退休去安養晚年,結果裝修都很好了,打理都很好了,日常都有一個人在幫我管理,我現在不能住進去了。」或者是「我辛辛苦苦就準備晚年的時候、退休的時候,我去環遊世界,結果這些錢用不到了。」就是會有這一種悔恨之心啊。或者是「我這麼珍愛的寶貝,我在世的時候,總是給它藏在保險庫裡面,就沒有多看它幾眼,現在也覺得很悔恨。」

所以它講得非常地貼切,你不能夠捨的東西,你真的帶不到來生的時候,你又要命終的時候,你記掛著它,這種憂悔之心非常地熾盛,這個東西很糟糕,很容易使令我們就是墮落惡趣。因為我們最後的投生的…最重要的就是你往生的最後一念,你是善念還惡念嘛,我們前面就講過了,這個就非常地…可能會障礙我們的往生。所以我們佛弟子,尤其是我們有積蓄的人,你在你生前儘量都把這些家財、家產都處理好,處理好我們就可以放心地,該怎麼走就怎麼走,就不會有這些掛念了。

{原文}
如是思已仍不能捨,如《勇利經》說:「應以三事曉喻求者,謂我現今施力微弱善根未熟,於大乘中是初發業,隨不捨心自在而轉,住於取見我我所執,唯願善士忍許,不生憂惱。如何能滿汝及一切有情意樂,我當如是漸次而為。」

「如是思已」,前面講的,以財物無常想,這麼樣來想過之後,還是捨不得,不行,這個真的鈍刀割肉,非常地痛,那麼我們就怎麼樣呢?「如勇利經說,應以三事曉喻求者」,就以三件事情來跟對方說明。「謂我現今施力微弱」,首先就是說,我現在是小菩薩,布施的心力非常地微小、非常地羸弱,善根還沒有成熟。「於大乘中是初發業」,再者,我在大乘法中,我雖然現在是學習大乘法,但是我是初發心的菩薩,「隨不捨心自在而轉」,就是隨順不捨的這種心,我們的心不能夠隨順布施的意樂,而是捨不得的這種心念繫縛著我們,是隨著不捨心,不捨的心是自在,我們的布施的心不得自在。「住於取見我我所執」,住於取著之見,取著有「我」跟「我所」的執著。「唯願善士忍許」,希望善人您忍許(我們說忍可開許,同意我),「不生憂惱」,不要因為我沒有布施給您,而生起憂惱之心。「如何能滿汝及一切有情意樂」,怎麼樣能夠滿足您以及一切眾生的心,「我當如是漸次而為」,我將來會慢慢地、漸次地願意學習,然後能夠達到,儘量滿足您跟一切眾生的心意。

{原文}
此是斷餘不信過失,非無慳過,《集學論》說,菩薩慳悋是應呵責,然如是行似能遮免,「由慳不施財法他勝。」《攝波羅蜜多論》亦云:「若有求者現在前,力極微故不能施,必令求者不退弱,應以輭語慰其意。以後若再來前乞,必定不應令失悔,當除慳悋諸過失,為斷愛故應勤修。」

這裡前面講的《勇利經》裡面,它教導我們的方法,「此是斷餘不信過失」,它是斷除讓其他人(就是這些來乞求的人)對菩薩不生起信心,這樣的一個過失,因為你拒絕他,他就是會對我們失望,不信任我們。你這樣去跟他講的時候,可以斷除他的憂惱之心,但是「非無慳過」,並不是說我這麼講了之後,就沒有慳吝的過失,還是有,只是說看怎麼樣處理比較圓滿。「集學論說,菩薩慳悋是應呵責」,在論中說,菩薩有慳吝的煩惱,是應該要被呵責的。「然如是行」,但是如果一時做不到,也只能退而求其次,至少不要讓來乞求的人憂惱,就是生煩惱。「似能遮免」,這樣做,跟他這樣說明,就可以遮止、免除「由慳不施財法他勝」,因為慳吝而不施財法的他勝罪。他勝罪就是什麼?根本罪。我們在前面的菩薩戒裡面講到,慳不施財法,這個是菩薩的根本重罪,所以這很嚴重。

我們也講到,但是如果菩薩他本身有慚愧心,自己知道我正在向這個方向努力,但是我一時之間還做不到,還正在對治當中,所以我暫時還沒有辦法做出這樣的一個布施的時候,就是這樣子來處理。這樣子仍然是有過失,但是能夠遮止他、來乞求的對方,對我們的失望、不信任。「攝波羅蜜多論亦云,若有求者現在前」(這個就是再重複前面的),如果有人前來跟我們乞求,「力極微故不能施」,就是他的布施的心力非常地微弱,不願意布施,「必令求者不退弱」,至少要讓來乞求的人不會退失,不會因此而退失、減弱對菩薩的信心。「應以輭語慰其意」,應當以柔軟的話來安慰他的心。「以後若再來前乞」,將來當菩薩他的善根成熟的時候,如果這個人或其他人再來跟我們乞求的時候,「必定不應令失悔」,就必定、必然不會讓他失望懊悔地回去。「當除慳悋諸過失」,應當要去除、去斷除慳吝的種種的過失,「為斷愛故應勤修」,要斷除對財物的這種貪愛,要來勤加地修持。

這邊就教導我們,如果我們學習了布施之後,還…這道理都懂,但是目前就…我們一句話:「知道還做不到。」這沒有關係,因為在佛法裡面,我們也是…我們說就是先道理理解了,然後慢慢才做到,所以還做不到的時候,我們要善巧地去處理它。

接下來,我們要跟大家分享一個影片。在六度裡面,當然毘缽舍那是講得最多的,止觀都是份量很大;其他前面四度來講的話,布施度它是講得最多的,我們不要小看它,好像是世間的善法,有一個重複性。其實你看我們自己在修智慧資糧的時候,靠自己的力量很有限,就是進進退退、進進退退;然後,如果我們今天廣結善緣,結識了一個…我們跟一個大成就者,你真的跟他結了一個很深的善緣的時候,當他來引導我們的時候,可能我們在佛法上面的修學,智慧資糧的累積,可能是一日千里,可能跟之前就差很多。所以不要小看了布施,它所能夠成就的福德資糧…

{影片分享:一位農民的慈善}

因為它這個本來是二十幾分,為了節省時間,就剪成一個九分鐘的。這個是一個大陸的一個農民,他其實沒有任何的這些專業,他其實…我們前面有講到說,如果我們菩薩他本身並不富裕的話,你可以用你的專業,因為是你的專業嘛,所以你只要付出少少的力量,你可以掙取,少用功力就可以掙取金錢,然後來去行布施。像這一位王先生,他就是用他的專業,其實他就是一個農民,然後他用這樣的方式去幫助別人。但是我覺得他一個很難得的一個地方,他剛剛最後面講,就是你不要把你的感情涉入進去,因為他自己這麼多年做下來,他自己又欠外債,就是為了要保任他募款的一個清淨,他就是保護這一些真正需要幫助的這些貧困的學童跟代課老師。

因為他一句話,真的就反映我們現在社會大眾的一種心理,就是你如果稍微有一點點不乾淨,其實並不止是他失去被信任,而這一大批真正他們真的貧困的學生,還有這些非常薪資微薄的代課老師,也失去了大家的信任。這個時候,他們要再得到任何的幫助,可能更加地困難。那他這樣清淨的一種…就是他的這種發心是蠻單純的,他這樣做下來,他也達到一個…我們說一個心理醫師,或者心理諮商師,或者社會工作者他的一種專業性,就是當你對你的案主,你把你的感情涉入進去的時候,你真的走不下去。因為感情涉入的時候,你一定會跟他一起憂悲苦惱,然後你就不能再理性地做下面的事情。我們是想分享給大家看看,其實真的我們不一定要很富有,就可以去行布施,而且像他這樣並不是很富有,又可以行廣大的布施,其實是蠻難得的。

接下來這個是臺灣的…

{影片分享:不會倒的奇蹟餐廳}{原片名是「《大愛全記錄》傻瓜教我們的事」,但法師只播放了其中一個單元「不會倒的奇蹟餐廳」}
{導讀人的話:
一般人開店作生意 想的當然都是賺錢 而且是要獲取最大的利潤 在這樣的思考之下 有一些企業為了要降低成本 不惜犧牲員工的權益 污染環境 甚至還製造黑心食品 來傷害社會大眾 所以才會有一句話說 無奸不商 不過我們的孩子 年輕的一代 實在需要學習的典範 難道說追求利潤 和維護他人的權益 甚至於積極為善 一定是互相衝衝突的嗎 我們來看看這個例子 在三重一家素食的自助餐館 每到了吃飯時間 總是高朋滿座 一席難求 其實社區媽媽 原本是反對這家餐館進駐社區的 後來卻變成了是 天天都來幫忙挑菜揀菜 開業八九年 餐館也曾經面臨經營不下去的危機 但卻能夠通過了重重考驗 存活至今 他們究竟掌握了什麼經營秘訣呢 餐廳能夠經營到 連社區民眾都捨不得他們倒閉 願意出錢出力來支持 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這是在臺灣,這個老師很不簡單,她居然是學企業管理的,然後並不是有雄厚的家產的基礎,然後敢做這樣的事情,覺得真的是蠻勇氣可嘉的。下面看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或者要心得分享…
…(以下省略)…

◎註:若要參照書籍頁次的話,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第278頁第7行開始。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Min0121&aid=9077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