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11 12:02:59瀏覽10965|回應0|推薦5 | |
※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課程裡,法師所開示的內容中所節錄出來的。文中大括弧「{}」裡的文字是末學為了使文意通順或更明確而自行加進去的。 我們看到課本內文這個地方,在第1頁這邊。深信業果,是下士道中最精華的部分,詳述了善惡業以及果報的內容。只有斷除十惡業,才能夠不墮三惡道,行十善業,才能夠得到人、天的果報。這邊它延續我們上一冊下士道的部分,我們上一冊的部分有講到三個主題{「念死無常」、「三惡趣苦」、「皈依三寶」},一個是「念死無常」,重點就是我們上了念死無常,經過思惟之後,我們能夠生起一個迫切修行的心,因為知道我們隨時生命就在呼吸之間,就在一口氣不來,可能隨時都會走。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如是地思惟的時候,我們就會對來世將何去何從這個問題,就會開始慎重地去考慮。一般我們很多,尤其是中國的文化,它是不歡喜談到死亡這件事情,總是能夠避免就避免,能夠避諱就避諱。有些人已經年紀大了,希望走的時候,最好就是睡夢中好走,這樣子是最好。但是我們生死的事情,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除非我們已經是解脫自在的聖者,{不然}是沒有辦法自己決定的,所以我們要慎重地來為將來作一個打算。 我們知道在佛法裡面講,三界六道,就是除了人道之外,還有其他像畜生道、餓鬼道這些不同的生命的現象。接下來我們就是介紹整個三惡道,我們說三惡道是地獄、餓鬼跟畜生。這個三惡道的苦,為什麼這邊要特別介紹?因為我們在論中也說,我們要從善道再能夠回到善道,轉生到善道,這樣的因緣是非常地少;那要從善道轉生到惡道,這個因緣非常地多。所以我們大部分,如果沒有斷惡修善,沒有多多地行善的話,大部分我們的因緣可能…我們說在輪迴的苦海中頭出頭沒——好不容易到人道之後,一下子頭出來,之後馬上又要滅頂。所以我們要來認識三惡道它的相貌是什麼,認識了之後,我們知道他們的苦,我們才會發願:絕對絕對絕對不要去。因為那個地方實在是太苦了,我們人世間最大的痛苦,都不能夠比地獄最輕微的苦,都不能夠比上萬分之一。所以能夠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就會迫切地希望不要墮入到三惡趣。再者,除了它那邊這個苦太甚之外,還有一點就是,它的苦使令我們沒有辦法修學佛法,因為我們沒有辦法有這個因緣,我們六根也不夠明利。所以墮到三惡道的話,這個苦非常地甚,而且也沒有辦法修行,也沒有辦法自利利他。所以我們思惟「三惡趣苦」的目的,就是要生起怖畏三惡道的心。 我們不希望墮入三惡道的話,我們就會要尋求一個可以歸依的地方。在世間,我們說其他的宗教,它可能不用「歸依」這個詞,可是它有這樣一個內涵。因為我們知道歸依的意思,就是歸向、依止的意思,依止有隨順的意思,也就是我們歸投於老師、教法,然後向他學習。所以其他宗教,它即便是沒有用這樣的字眼,但是它有這樣的一個內涵。那我們要歸依的對象,它要是什麼樣的對象呢?至少他要能夠遠離怖畏,就是遠離生死的怖畏。如果他自己本身沒有辦法出離輪迴的話,他也沒有辦法幫助我們出離輪迴,所以他必須具有真實的道德、真實的德行,而且他要有慈悲心能夠救度我們。我們歸依處處求,最後在佛法,認識到三寶才是我們生命最究竟、最根本、最能夠給我們安樂的依止處。所以接下來就是介紹「皈依三寶」,它的重要跟它的內涵。這是我們上一冊內容的部分,有這三個主題。 但是我們當初尋求歸依、尋求救護的目的,就是希望不要墮三惡趣,那我們歸依之後,是不是就能夠不墮三惡趣?這個還不一定,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拜師之後,接下來就是要學法嘛,就是要學習。所以我們不是說拜完師、歸依完之後,就所作皆辦,沒有。這就是開始,這是學習、修行的開始。所以我們要認識佛法的基礎,就是業果的道理。這一本主要就是在講業的道理,所以在這一本為什麼特別抽出來,各位回去看前面的前言就知道,因為師父認為這一本,業果的部分非常非常地重要,所以特別抽取出來,大家平日如果有要出門遠行的話,都可以帶在身邊,可以閱讀、可以思惟,讓因果業報的道理,能夠深植在我們的內心,我們修行就有了一個基礎。因為不論我們修任何的法門,不論我們修任何高深的佛法,如果說我們因緣果報、業果這個部分沒有認識清楚,沒有去真正地斷惡修善的話,我們也沒有辦法有所成就,連惡業果報都沒有辦法避免。所以這個部分,為什麼說它是下士道中最精華的部分。 許多行者(修行的人),雖然學佛修行多年,但是仍然沒有辦法精進地斷一切惡、積極地行一切善,都是因為對於業果的道理,沒有深入了解的關係。也就是說,因為他還有惡業的染污,所以他不管修什麼法門,他都沒有辦法達到一個理想的程度。對自己每日身口意的所作所為,是否如理如法,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不知道他應該要怎麼做,才是對的、才是好的。遇到事情,出了狀況,就不會從業因上面去推究,反而求神問卜的也大有人在。雖然行善多年,因為他罪業的力量會摧壞他的善根,使令他功德沒有辦法有效地累積,不知是因為還有惡業染污的緣故。所以碰到天災人禍,或者自己修行有種種障礙發生的時候,他也不知道它的原因是什麼,可能他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這個道理好像譬如我們在修布施,我們說布施是度慳貪嘛,可是我們可能學佛修行之後,我們已經知道不要貪求世間許多種種的五欲樂,種種的名聲、財富,可是他只是轉了一個方向,他還是有貪在。譬如我們修布施、修供養,可是心裡面求的,是希望能夠得到功德、種種的功德,或者是希望得到好名聲,這樣子他就有一種貪求的雜染在,所以他這樣的布施,就是還有惡業的存在。或者說我們在修忍辱,我們說忍辱是對治瞋恚心的,可是如果我們一邊修忍辱的時候,一邊又讓我們的脾氣任意地要發就發,不去遮止,就變成我們沒有辦法成就忍辱的功德,我們的忍辱就沒有辦法圓滿。因為我們真正忍辱做到的話,我們應該就不會有瞋恚心、發脾氣的事情。如果我們布施波羅蜜圓滿的時候,其實我們應該不會有任何的慳貪,因為我們一切…布施它就是能夠捨,一切都能夠捨,應該沒有慳貪的成分在。所以如果我們還有惡業的雜染,還有煩惱的雜染的話,我們所作的善行,都沒有辦法得到一個很好很理想的結果,那就是因為我們惡沒有斷的原因。 或者我們常說隨喜,隨喜是對治嫉妒嘛,如果我們有時候覺得我們嫉妒心還有的話,隨喜它是對治嫉妒,可是我們雖然行為上面,我們可能會跟人家一起隨喜功德,可是內心嫉妒的心,卻都沒有去遮止過的話,這樣子就還是有雜染。所以我們這樣看起來就知道,不管我們是作布施,或者隨喜功德,或者修忍辱,形式上的修行可能是有,但是最重要還是我們內心必須要相對應地去修持。所以布施它就是要修我們的捨心,修我們的供養心,使令我們遠離慳貪。我們的心行必須要同步,不然我們內在的煩惱,會使令我們身語的行為,沒有辦法得到一個圓滿的結果,因為我們沒有真正做如理如法的善行。 整個佛法,它是建立在三世因果跟六道輪迴的基礎上面,如果認識不清,就是學佛的基礎不穩固,又如何能夠成就道業呢?所有的因果,無非就是講「如是因、如是果」的道理,你要求什麼果,就種什麼因。如果要得到稻子,就一定得要種下稻種,麥種是生不出稻子來的。所以我們從世間法來觀察是如此,出世間的佛法也是這樣子。只要種下善因,一定就能夠結善果,也不用去算命卜卦,或者是看風水,或者是安太歲,保證命好運佳。如果是不願意種善因,只是一味地求善果,就好比殺人不用償命,借債不用還錢,這豈非就是違反因果嘛?因為他沒有種那個因,他想要求種種好的果報,那是不可能的。佛法本來是引導眾生以智慧來達到解脫的目的,結果卻成了消災解難的良方,成了造業不用受報的擋箭牌,豈不是很可惜嗎?所以,如果能夠深信業果的道理,如理地行持,正確地種下每個善業的種子,才是正途,也才能夠有效地積聚成佛的資糧。 佛法的整個內容,可以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四句話來涵蓋。首先是要能夠斷除一切身口意三業的惡行,斷了一切惡之後,才能夠行一切善,不被惡法所染污,因為它不會被惡業所摧毀,不會摧壞,最後連善也不執著,這個才能夠叫做自淨其意,住於般若無分別智當中,廣行六度。這是學佛的次第,也是我們修行的次第,更是我們成佛的次第。所以第一步,如何正確地斷一切惡,那就顯得格外地重要了。由於對業果的道理不能夠深究,所以沒有辦法產生信心,為了要產生決定的信解,所以對於業果的道理,要有深切的認識,才能夠修一切善,而達到人、天的樂果。 對於業果的道理,分為三段落來討論。第一個是思惟業果的總相,第二個是思惟業果的差別相,第三是如理思惟之後,如何正確行止的方法。業果的總相又分為:業的四個特質,以及十業道的內容兩個部分來介紹。這邊講到業,總體來講,它有四個特質。十業道又分為十惡業跟十善業來講。首先我們先介紹業的四個特質。第一個特質,這邊原文是寫「業決定理」,就是我們一切苦樂,都是我們的業力來決定的,都是善惡業所招感的。由善業生樂果,惡業生苦果,這是總原則。就是一切的苦樂,都有它的因果存在。總共四個特質裡面,第一個是一切苦樂是由善惡業所感的;第二個(先跟各位簡單介紹一下)就是,業它的性質,它是會隨著我們的思心所,也就是隨著我們的思惟、意志作用,它會增長廣大,所以我們作小小的善業或惡業,都有增長廣大的潛力;第三個就是沒有造的業,我們不會碰到;第四個就是說,你已經造的,它也不會壞失。就是我們沒有造的事情、沒有作的事情,它不會找上頭來,如果已經作的事情,也不可能逃得掉。有這四個特質。 我們先有這總體的認識,再來看,第一個特質是「業決定」,就是苦樂都是善惡業所招感。一般我們講苦樂,是指果報的部分,善惡我們指業因的部分。一切的眾生跟聖者,會隨著舒適愉悅的身心,而產生種種的樂受,即使是有情地獄的眾生,也會生起一剎那由涼風吹起而得的樂受。我們之前有講,地獄眾生他們互相廝殺、打殺之後,昏死在地上,一陣涼風吹過,又醒過來、又活過來,繼續地廝殺。這個涼風也是過去的善業所招感的,這是由於先前曾經造作跟積集的善業所引起的。因為地獄眾生他惡業造得多,所以他受苦的時間比較長,他可能長久才會有這麼一絲的、一陣的涼風。如果是從不善業而發生安樂,那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就違背了因果的道理。同樣的,所有由逼迫而產生的種種苦受,甚至阿羅漢身中所受的少許熱惱,這一切也都是過去所造而積集的不善業所生的。如果說從善業產生苦受,那也是不可能的。在《寶鬘論》中說:「種種的苦受,是從不善業生,會遭受種種惡趣的果報。造善業,能夠投生種種善趣,而出生一切的安樂。」 在經中裡面,就有個典故,是波斯匿王的典故。因為他是佛教的大護法,所以在佛陀教化的時代,有很多由他自己修持,乃至他家人信奉佛法的一些因緣。在經中講到,波斯匿王有一個女兒,叫做善光。善光公主相貌非常好,而且非常地聰明,父母親都非常喜愛,宮裡的人也都對她非常尊敬,非常喜歡這個公主。波斯匿王對他這個愛女很滿意,就跟她講:「女兒啊!你因為我這個國王的力量,使令你有這樣子的…等於你是託我的福,宮中的人都對你非常恭敬,非常歡喜你。」他女兒就跟他講,善光公主就回答說:「是我自己的業力,這是我自己業力的關係,不是因為父王的關係。」波斯匿王他是國王嘛,通常都是聽習慣奉承的話,所以他就,「奇怪了,怎麼會這樣講?」他就如是地問他女兒三次,問她說:「你今天能夠有這樣好的生活,你看,這是你老爸庇蔭你啊!」但是他女兒就說:「可不是你的庇蔭,是我個人的業力。」 這樣三問三答之後,波斯匿王就火大了,就說:「好吧!那就看看,試看看你自己的業力,還是是靠你老爸的庇護?」就跟他手下的人講:「你們去城裡面,去找最卑下、最貧窮的乞丐,找一個這樣的人來。」手下就去找這樣一個人,就來見王。波斯匿王就把他的善光公主,就把她交給這個乞丐、這個窮人,跟他講:「你們就去作夫婦。」跟他女兒說:「你如果是由自己的業力,而不是因為受我的庇蔭的話,今後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了!」善光公主還是說:「這是我個人的業力。」她就走了,就跟著她先生出去了。他們出去之後,在路上她就問她的先生說:「你父母還在嗎?」這個窮人就說:「我父親本來是在舍衛城裡面,是最富有的長者。但是他們現在都已經往生了,我也沒有依怙,現在落得非常窮,就是窮光蛋。」善光就問他:「你們過去的房子(因為那時候很有錢嘛,大宅院),你還知道嗎?」他說:「知道啊,可是都已經變成廢墟了,連住也不可能住了,只剩下廢墟跟空地。」善光公主就跟她先生講:「那我們過去看看!」就去他們舊房子的地方。 結果去那個地方走了一圈之後,走了一圈,她走到哪裡,這個地下、地板就自己陷下去,然後裡面都有珍寶露出來,顯露一些珍寶出來。所以他們在地底下挖了很多的珠寶出來,之後,因為現在就變得非常有錢,就開始找人蓋房子,不到一個月,他們房子全部都蓋好了,然後裡面也是奴婢、奴僕非常地多。這個之後,波斯匿王突然想到:「欸!我這個女兒善光現在不知道生活得怎麼樣?」身邊就有人跟他講:「哎呀!現在你女兒的生活,條件不會比國王差。」這時候國王就講:「佛所說的話,真的是真實不虛的,自己作的善惡,自己來受報。」當天善光公主就叫她的先生,去請波斯匿王來她家受宴請。後來波斯匿王就看到,哇,她的家裡面,蓋得非常地華麗莊嚴,已經超過他這個王宮了,非常地讚歎。之後,他就去請問佛:「我這個女兒,過去世到底造什麼樣的福德、福業,使她能夠生在國王家,然後身上又有光明,得大家的喜愛?」 佛就跟波斯匿王講,在過去九十一劫前,毘婆尸佛的時候,那時候有一個國王,叫做盤頭(盤頭王)。盤頭王在毘婆尸佛入滅之後,他供佛,以七寶塔來供佛的舍利,他的第一夫人就以非常莊嚴的頭冠,來著在毘婆尸佛的佛像的頂上,然後還拿頭冠中的如意寶珠,把它放在寶塔的最上面的這個頸上面,最上面那裡,尖尖的那地方,使它珠寶光照在世間。而且她發願,發了一個願:「希望將來可以身上有光明,生長在尊榮豪貴的地方,都不墮在三惡八難之處。」這是在九十一劫前,毘婆尸佛的時代。那在迦葉佛的時候,善光公主仍然出生為一個女眾,她那時候也是有福報值遇佛,佛在世。她就要齋供佛還有他的四大弟子,但是她的先生遮止她,叫她不要供養。這個女居士就說:「我都已經請了佛。」希望不要去遮止她,不要阻止她。後來她先生也就隨順她,隨順她之後,他們就供養了。 她那個先生就是現在她的乞丐先生,因為他的太太的關係,他那時候遮止,所以他世世都是非常地貧窮;可是之後他又聽了他太太的話,還是供養,所以由於他太太的因緣,他又得到大富貴。而他太太還沒有跟他成婚的時候,他還是非常地貧賤。所以佛說:「善惡業,是不曾違謬、錯謬的。」所以波斯匿王聽了佛說法之後,不再矜誇自大,就產生很大的信心跟領悟,就辭謝、禮拜而去。本來認為他這個女兒,因為他做國王這樣一個大勢力的關係,才能夠有這樣的福;藉著這樣的一個因緣,他就不再有這種憍慢之心。這是善光公主她的一個因緣。 另外,波斯匿王有一次(他的故事還蠻多的),有一次他晚上半夜睡不著,就在想,又突發奇想:「我這些左右手,也不知道誰是對我比較忠心的?我應該私下去探訪一下。」於是他就偷偷摸摸地走到內宮這些左右他們住宿的地方(他們的寮房)。到房間、臥房,就聽到有兩個人在講話,其中一個就說:「我今天能夠有這樣的生活,都是因為王的關係,王對我的恩德很大。」另外一個就說:「不!我們今天能夠有這樣的生活,是因為我們業力的關係,跟王沒有關係。」波斯匿王在外面聽到,說:「喔!好好好!居然你這樣講。」白天之後,他就跟他皇后講:「稍後我會派人拿東西過來,那你要給這個拿東西過來的人,要給他豐厚的,賜給他豐厚的東西。」皇后也答應了。 他就把那一個說「我是依王而住」的這個內官,就跟他講:「你把這個酒拿去給皇后。」他就去了。可是他一走出王的寢室,他就開始…奇怪他就流鼻血,流鼻血不止。實在沒辦法,他想:「這樣子去到皇后那邊,會把他們王子公主嚇到,這樣不好。」就找來他的朋友,等於是他的同儕,就是那一個說「依業力而住」的這個內官,就跟他講,叫他去。他就去了之後,皇后果然就賜給他金銀珠寶很多東西之後,他就去跟…因為他等於是當代理嘛,代理之後,還是要跟國王回報啊。波斯匿王一看:「欸!怎麼是你,怎麼怎麼…我明明就叫那個人,怎麼變成你啊?」結果他就跟他講這個因緣,因為那個某甲他流鼻血嘛,我去代理。這時候波斯匿王就說:「是是是。」心裡面又再一次地、深深地領悟到:一切是由業來決定,而不是因為國王而決定。所以我們從過去世、佛世的這些因緣,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就是在講「業決定」,我們的一切都是業力在決定。 (前往下一篇) 註: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