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思惟業果的總相—業的四個特質(四)
2014/02/16 22:42:23瀏覽6033|回應0|推薦5
※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課程裡,法師所開示的內容中所節錄出來的。本文接續上一篇「思惟業果的總相—業的四個特質(三)」,有興趣的朋友,請參閱。

第三個典故是五百個餓鬼的因緣。我們剛剛說佛他要渡恆河嘛,過了恆河之後,就來了五百個餓鬼,全身非常地焦黑,頭髮非常地蓬亂,肚子像山一樣大,咽喉非常地細,全身都在燃燒。他們就合掌恭敬地請問佛說:「我們前世到底是造什麼樣的惡業,使令我們今生墮落到這種地步(連漿水之名,就是這個水,都不得聞,更不用說獲得飲食了)?」佛就看著恆河,跟目犍連尊者講:「你去讓這些餓鬼可以喝飽一頓。」目連尊者就照佛的吩咐,準備要讓他們好好喝一頓,但是因為餓鬼我們知道他肚子非常大,可是咽喉非常細,跟針的尖一樣細,所以水根本就進不去,沒有辦法進去。佛就用他的神通力,把餓鬼的咽喉打開來,目犍連尊者再用他神通力給他們施水,給他們喝水。因為這些餓鬼一直被飢渴所苦惱,所以他非常非常渴的狀況之下,就喝得不停,喝到最後,他們肚子都裂開來了,脹得太厲害都裂開來。裂開來之後,餓鬼的果報就結束了,餓鬼就死掉。因為他們對佛生起清淨心,所以他們餓鬼命終之後,就生到天上,而且之後還證得果位。

這時候這些比丘們也又疑惑,就請問世尊:「這些餓鬼過去是什麼樣的業,使他們轉生成為餓鬼?又什麼業可以轉生到天上,又能夠證到果位呢?」佛就說,因為他們也一樣,迦葉如來的時候,迦葉佛跟他的聲聞眾的比丘到處遊化,之後迦葉佛他的教化、弘法的範圍越來越廣,教化的勢力越來越廣大,出家的人多,托缽乞食的人也就很多了,越來越多。那時候有五百位居士,他們有一些事情,在其中一個人家裡面集會、聚會,在討論事情,陸陸續續就有很多出家人來到這個人家家裡面乞食。因為他們正好在開會,所以心裡面就生起煩惱心,這五百個居士就講惡口,就說:「這些迦葉的出家弟子,常常都來乞食,常常來要飯,就跟餓鬼一樣。」

因為他們這樣的一個惡口,對迦葉佛的出家弟子,這樣一種非常不好的言語,所以這五百個居士,就是現在…轉生現在的五百個餓鬼,因為他們說迦葉佛他的比丘眾像餓鬼,所以五百世他們都感受餓鬼的業報,一直到現在仍受餓鬼身;但是因為他們在命終之前,對釋迦佛生起清淨心,所以能夠轉生天上。而且他們在迦葉如來教法中,也曾經修行過,栽培過善根,他們只是沒有出家,但是還是修行的居士,所以這一生能夠證到初果。這就是這邊講五百個餓鬼它的因緣。就是說,也是一句話,甚至連一分鐘都不到的一句惡口,導致他們五百世的餓鬼之身。我們之前也有講過三惡道的痛苦嘛,餓鬼道他們時間算法,比我們還久,我們的一天是它的好幾百年,所以它的五百世是非常非常久,五百世來承受劇烈的痛苦,這也是「業增長廣大」的一個例子。

接下來第四個「五百田夫及五百牛」,它的因緣就是有一次佛陀在路上,遇見五百個農夫在耕種。因為這些農夫長年在水裡面、泥巴地裡面勞作,他們穿的都是粗布的衣服,每個人皮膚非常地粗糙,手腳也都龜裂。耕地的牛,脖子上皮膚也都被磨破了,膿血都不斷地在滴,非常地疲勞。農夫們遠遠地看到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非常地光明,就非常地歡喜,覺得佛行走時候的威儀,看起來非常地像我們說妙寶一樣,非常地莊嚴,非常地歡喜,然後也都生起清淨的信心。其實這五百個農夫,他們過去生曾經種過善根,所以這一世雖然作農夫非常地辛苦,可是因為有這樣的善根,能夠見到佛;佛也知道,觀察他們的因緣,就走近他們。因為佛還有一些聲聞弟子跟著,他為了要調伏這些農夫,他就停下來,走近這些農夫之後就停下來,到比丘眾裡面就坐下來。這些農夫們看到佛他已經坐下來,也就都聚到佛的前頭來,跟佛頂禮,然後坐到一邊去。

佛就觀察他們的根性,為他們說法,他們聽了之後,都證到初果,然後請求佛開許他們能夠出家,出家受戒,佛也都開許他們出家,之後這五百個農夫,全部都證得四果阿羅漢。另外那些牛,因為牠們的主人已經都出家去了,所以牠們本來被綁的繩子就剪斷了,剪斷之後,這些牛也全部都來到佛的面前,然後就繞佛,之後也站在一邊。佛又跟牠們講了三句妙法,我們剛才講的那三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個牛聽了法之後,回去不久就往生了,也生到天道去,也就又下來見佛,佛為他們開示之後,他們也都證到初果,又返回到天宮。那時候他的這些比丘就請問佛說:「這五百個農夫過去是造什麼樣的業,使令他們今生成為農夫,又在世尊的教法之中出家、斷惑證真,證得阿羅漢果?那些牛又是造了什麼業,轉生為牛,可是今生又可以遇到佛,可以生天,又可以證到初果?」

佛就說,這五百個農夫跟這五百頭牛也一樣,在迦葉如來的時代,他們五百個農夫是在迦葉佛的教法中出家,可是這五百個農夫非常地懈怠,他們整天都是在聊天戲論而不用功,也不讀誦經典,也不思惟作意,每天就空受信施(我們說空受信施,就是白白地受信眾的供養、信眾的布施),然後每天就放逸懈怠。這五百個比丘就是現在所看到的五百農夫,因為他們過去出家懈怠的關係,所以以這樣的惡業,在五百世之中,都成為農夫,他們耕的土地還不是自己的,還是佃農,勤苦勞作以加倍償還施主。所以他這五百世作農夫,都是在償還過去布施他們的…他們在迦葉佛的時代,他們空受信施…布施他們的施主,還有五百世在償還,非常地辛苦。又因為他們曾經在迦葉佛的教法中出家,栽培過善根,所以今世可以證得阿羅漢果。那一些耕牛(那些牛)也曾在迦葉佛的教法中,也是出家,由於他們也是毀壞一些雜小的學處,就我們剛才講的一些細則、行為細則、軌則,他們就墮到牛中。因為他們對釋迦佛發了清淨心,而能夠轉生天上,又因為過去曾經栽培過善根,今世能夠證得初果。

所以我們說,佛門裡面講「出家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又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這個是有道理的,因為我們平常人自己賺錢得來不易,自己都會量入為出,然後能夠到寺院裡面供養,或者供養僧伽,都是因為他有很大的敬信心,他才會把他辛苦賺來的錢拿去供養;如果出家人他不好好修道的話,那個欠得很大,欠得非常地大。我們平常自己可能省吃儉用,自己如果用的、吃的是自己賺來的,那個還沒有那麼大的業,可是如果你是人家發一個很大的恭敬心、誠敬心來的供養,又沒有精進修行,放逸懈怠,那這個業就很大。所以這個是五百個田夫跟五百個牛的因緣。

最後一個就是《賢愚經》的象護的因緣,在課本上面它是寫「牛護」,不過在經典裡面它是「象護」。那這個「金天」,金天比丘,我們之前課程裡面已經有講過,就是說他家裡,出生的時候,有很多的財寶,然後家裡又有出現井,裡面有很多的珍寶。那這個「金寶」就是我們第9頁的這個故事,在《賢愚經》裡面它是寶天,寶天比丘的因緣,金寶就是寶天比丘的因緣。這邊寫牛護,在經典裡面它是一個象護,象護的因緣。這也是在釋迦佛的時代,那時候在摩竭陀國裡面,有一個大富長者,他生了一個男孩,相貌非常地莊嚴。在他出生的那一天,他們家的倉庫,也自然地出生了一頭金象。他的父母親非常地歡喜,就請相師來為孩子取名,相師看到這孩子很有福德之相,就問他的父母親說:「這個孩子出生的時候,是不是有一些瑞相?」他父母說:「就是有一隻金象,跟著這個孩子一起出生。」因為這樣的一個瑞相,這相師就幫這孩子取名叫做象護。

象護漸漸長大之後,象也跟著他一起漸漸地長大,象護能走的時候,他的金象也會走,他們幾乎出入都是形影不離的。如果象護他不需要用到金象的時候,這個金象就會在家裡,安安靜靜地就待在家裡面。而且這頭金象牠的大小便全都是金子。那時候這個象護,小時候他常常跟五百個長者子一起遊戲,他們就是富貴人家的孩子,常常會玩在一起。這小孩他們常常會互相討論家裡面的一些希奇的事,就是大家會獻寶嘛,有錢人家的孩子…有的人就說:「我們家的房屋、床啊、桌椅,全部都是七寶做的。」就說他家非常地富有。另外也有人講:「我們家的房屋、園林,也全部都是各種的珠寶來合成的。」也有人說:「我們家裡的倉庫裡面全部都是寶。」諸如此類,大家都是在比較。

這時候象護就講:「我生的時候,我家裡面自然就出生了一頭金象,等到我長大能走的時候,象也能夠走,牠跟我之間,從來沒有違逆,非常地和睦。我也常常騎著牠,到處去遊玩,牠不管速度快慢,都是非常適合我的意思,而且牠的大小便都是金子。」當時候阿闍世王子他還是小孩子,也在這群小孩裡面,聽到象護這樣子講,心裡面就生了一個惡念,就想:「以後如果我作了國王之後,這頭金象一定要屬於我。」這件事情他就把它記下來了。等到阿闍世王子當上國王的時候,他果然就叫他的老朋友象護,找他進宮,然後叫他帶著他的金象一起進宮。那時候象護他父親就跟象護講:「阿闍世王他是一個凶暴無道的一個暴君,他貪欲心很大,而且又很慳吝。他連對他的父親都是非常地…用那種凌虐的方式,使他父親致死,更何況對其他人。可能他今天找你,是要奪走你的金象。」象護他就是很有信心,就說不用擔心了,他說他的金象沒有人能夠奪走。

他們父子倆就騎著金象一起去見阿闍世王,到了王宮門口,門人就進去通報。阿闍世王就讓他們乘著、坐著象,入到宮裡面來,他們下了象之後,就跟阿闍世王跪拜,又問訊請安。王就很高興,就叫他們坐,然後送上茶點,略略談了幾句,沒有多久,象護父子他們就要告辭離開了,阿闍世王就說:「那象護你走吧,象你留在這裡。」象護他也沒有傷心,也沒有難過,他也很欣然地就把金象留下來,自己就走出去王宮了。本來是坐著象來的,後來王要…之後他自己就走出王宮了。可是沒有多久,這個金象牠身體就隱沒到地裡面,就沉下去地裡面,然後又從地下湧出,出現在門外,在象護面前,然後他繼續就騎著他的金象回去了。

之後不久他就想,象護就想:「阿闍世王他是一個暴君,而且他的刑罰都不講道理,我有可能為了這頭象被他殘害。現在佛已經出現在世間饒益眾生,我不如出家去修行好了。」之後他就跟他的父母請求出家,父母就同意了。然後就騎著象來到精舍,跟佛請求,佛也開許,他也很快速地就證得阿羅漢的果位,之後就在僧團裡面安住,跟比丘們都在林間樹下。因為佛陀時代,出家的比丘眾,他們也都是到處…它沒有像我們現在一個禪堂,他們就是在一顆樹下,就開始打坐了。這時候象護也是一樣地,他在樹下打坐修道的時候,金象也都還是在他身邊走過來走過去,還是形影不離。於是大家就爭相走告,大家都聽說象護比丘有一頭金象,很多人就跑過來,很好奇地觀看,結果弄得非常地吵鬧,就妨礙比丘們修行。

比丘就把這個事情反映,跟佛陀說,佛就跟象護講:「你這一頭金象,弄得大家心裡上面非常地憒鬧,你趕快把牠趕走吧!」象護就說:「我早就想讓牠走了,但是牠始終不肯走。」佛就教他,就說:「你跟牠講,你跟金象講,我生死已盡,已經不需要你了。你這樣連說三次,牠自然就會消失。」象護就照著佛陀跟他講的,就去跟金象講,金象聽了之後,牠一樣就隱沒、沉入地中,隱沒了。這時候,其他的這些比丘們,也覺得這件事情非常地特別,就請問世尊說:「象護比丘過去是什麼樣的福德,能夠獲得這麼大的一個果報?(因為他不止是得到一個如意的象,這個象的大小便都是金子,使令他們一直富足嘛。)」所以佛就跟他講,眾生在三寶福田中,即便是種植微小的善根,其實他就未來能夠獲得無量無邊的果報。

也同樣是在迦葉佛的時代,迦葉佛他教化的大事已畢之後,他就入了涅槃。佛的靈骨分布到各地(他的舍利子,就分布到各地),很多人就造了塔廟,供奉這些靈骨(佛的靈骨)。那時候有一座塔,塔中供奉著菩薩從兜率天乘象入母胎的塑像。因為我們現在彌勒佛也是一樣嘛,他現在也是在兜率內院裡面等著要來補佛位。所以當初迦葉佛他還沒有出家成道的時候,他也是在天上作菩薩,菩薩等著要入佛位,他也是跟我們釋迦佛一樣,乘著象入母胎。這個塔裡面就供著這樣的一個像,供的這個象,乘的這個天象、大象,牠的身體已經有一點剝落,有一點破損,有一個人他在繞佛塔的時候,邊繞邊繞,就看到大象的身體有一點破損,心裡面就想:「菩薩所乘的象現在損壞了,這樣不好,應當幫它修好。」所以他就幫這個象的身體補了起來,之後又把它塗上顏色,塗上它原本的金黃色。修復之後,心裡面就發願:「希望以此功德,願我將來常常都能夠尊貴,財富受用不盡。」

因此他在命終之後,就轉生到天上,然後天上的果報盡,又下到人天,常常都是在這種非常地尊貴、富樂的家庭裡面,而且相貌很端正,然後最稀奇的是,常常都會有一隻金象,隨時侍衛著他。當時修補象身的人,就是今天的象護。因為他修補象的身體,從那之後,不管是生到天上或生到人間,他的資生,所受用的,不管是用品、食物,都是很自然,一點都沒有匱乏;而且當時他以恭敬心來供養三寶,所以今天能夠在釋迦佛的教法之中,能夠出家、修道、證得阿羅漢果。所以象護他過去以這樣的一個小因緣事,就發了一個這樣的心,把菩薩修補,然後發了一個願,換得這個果報非常非常地廣大。所以它這裡面就講,我們多多思惟經典裡面這些典故,然後對「業增長廣大」這樣的一個道理,要能夠發起決定的勝解。所以這故事,我們也可以…同樣的故事,多多地看幾遍,或者是我們就從這裡面講的《賢愚經》、《百業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這個是律部的經典)裡面,它有很多的典故,可以給我們參考。

好,翻過來第10頁這邊,最後一行。這邊講,尸羅…尸羅就我們講戒律;軌則,就軌範規則。這軌則就我們講的細則的部分,我們這個戒律就譬如說殺盜淫妄這些戒,軌則就是我們的威儀細行的部分。淨命,它是以清淨心來維持生命,也就是他生計的來源,或者說他資生的來源是清淨的。出家眾他以少欲知足為淨命。「尸羅」、「軌則」、「淨命」、「正見」這四個當中,以正見最為重要,只要正見沒有壞,前三者如果不能圓滿清淨地行持,那死後還可以生在龍中。這邊有註明,龍族是人道以外,六道當中還能夠學佛修行者,這邊指的是這樣的龍,不是所有的龍都可以修行。所以我們在暇滿人身裡面講過,大部分的龍還是屬於畜生道,而不是這一種修行人墮落於龍的這樣的對象。

在《海龍王請問經》裡面中說,龍王曾經問過佛,龍族的數量為什麼會增加的問題,就說:「我在賢劫之初(我們現在叫做賢劫,現在是賢劫),拘留孫佛出現在世間的時候,大海中的龍王、龍子、龍女的數量減少,我的眷屬也減少。自從色都佛之後,龍族的數量突然變得很多,大海中龍王、龍子、龍女這些眷屬的數量,多到無法計算,請問佛這是什麼原因?」佛就告龍王說:「這是由於聽聞佛法之後,受戒出家,可是出家之後,不能夠清淨圓滿持戒,或者軌則、淨命有所虧損,因為正見還未壞失,所以這一類的眾生,死後不墮地獄(邪見者他會墮地獄),這一類他正見維持,所以他還能夠生在龍中。」所以在經典裡面有講,像這樣的一個出家眾,叫做「戒緩乘急」,他的這個持戒,持得不是這麼清淨,可是他這個乘(就是大乘、小乘的乘)急切,也就是說,他修行非常猛利,可是他在戒行方面,不是這麼清淨的時候,這樣的一個修行人,他也很容易墮到龍族裡面。所以我們剛才看到幾個,不管是鵝啊、魚啊、龜啊,他們連根本戒沒有犯,他就是犯了微小的學處,他們就墮到畜生之身了,所以戒律沒有清淨的話,很容易墮到畜生中。

在賢劫當中,總共有千佛出世。我們常常說三千佛,尤其很多道場,在過年的時候會拜三千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都各有一千佛。我們現在這一劫叫賢劫,現在賢劫,第一位佛是拘留孫佛,當時的在家、出家眾,總共有九十八俱胝。第二位佛是金仙大師,有六十四俱胝,金仙大師我們比較少聽,他是賢劫的第二位佛,我們常聽的是拘那含牟尼佛。第一位拘留孫,第二位拘那含牟尼佛,第三位是迦葉佛,他有八十俱胝。第四位是釋迦牟尼佛,他有九十九俱胝的徒眾。這些佛的弟子當中,由於虧損軌則、淨命、戒律的人,都已經生在或者是當生,就是將要生在龍族當中。在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行種種惡行,或破戒的四眾弟子,也生在龍中。這些眾生,在修種種加行的時候,雖然不能夠清淨,但是由於對佛法深具信心,已經有勝解的正見產生,而且善根深厚不退失,所以在龍中死後,當生在人天。其中除了能夠發菩提心,趣入大乘之外,都能夠在賢劫諸佛中,證得阿羅漢果。

所以我們在五戒裡面,也有講到一個典故,就是在佛陀的時候,釋迦佛的時代,有一個叫做醫羅龍王,他是迦葉佛時代的出家眾(比丘)。他每次在經行的時候,因為以前在樹下、樹旁邊經行,有一種樹叫做醫羅樹,醫羅樹它的味道很臭,它這個枝幹老是…比丘在經行的時候,老是就打到他。然後幾次之後,他就發了瞋心,就把醫羅樹的枝幹給折掉,也沒有懺悔心,因為覺得說這是小戒嘛,沒有什麼關係,而且它老是弄到我,打到我的臉,打到我的手,他不舒服,就把樹幹折掉。所以他之後,墮到龍中,頭上生醫羅樹,很臭,非常地受苦。因為我們知道,龍身上有鱗嘛,鱗裡面都有小蟲在吃牠,所以牠非常地痛苦。可能各位會覺得說,那這個跟破戒有什麼關係?因為出家人的戒律裡面,是不能折損草木的,所以他因為毀犯了這個戒,所以後來生作龍。

所以說,雖然是微細的善惡業,但是它卻如影隨形,能夠在將來發生廣大的苦樂果。因此對於業果的道理,應當生起堅固的信解,雖然是微小的善,仍然應該積極地修,即使再微小的惡,也應當儘量去斷除。《集法句》中也說:「如鳥飛在空中,影子是隨牠而行,隨其而行。所以我們所作的善惡業行,也是隨著我們生死流轉的。就像要出外遠行,如果缺乏路糧,一路上便會非常地苦惱。這種情況,就好像沒有善業,只有墮到惡道一途。如果是路糧充足,一路上便能夠安樂而行,就如同我們作善業,一定能夠往生善趣。」又說:「不要以為很小的惡行,不會損害善行,就如同累積一滴一滴的小水滴,漸漸也能夠充滿整個大容器。」「切莫認為小小的惡業,將來也許不會受報,如同滴落的水滴,漸漸能夠充滿整個容器,如此積聚一個個的小惡業,有一天也會遭受極大的苦受。同樣的,不要認為小小的善業,不會感得好的果報,如同滴落的水滴,能充滿整個大瓶,由於這些小善的累積,也能夠生出極大的樂果來。」

以上它都是比喻,比喻說我們千萬要「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看起來好像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如果這個是一個惡業的話,如果我們不去對治的話,他其實平常都在不斷地串習,他的心相續當中,常常不自覺地都在串習,加上它增長廣大的這種特質,未來果報也很大。所以在經典裡面有講到,很多的典故,很多的例子,像過去這個沙彌,因為以輕慢心去毀罵老阿羅漢,說這個阿羅漢唱誦的聲音像狗叫,就這樣子的一個因緣…雖然阿羅漢跟他表明他身分,因為這不是說阿羅漢慢心,因為他知道他已經成了阿羅漢,你以一個凡夫身,這樣子來毀辱我,如果不跟他講的話,他一定要墮到地獄道去。所以他就告訴他:「你知道我是誰嗎?」「你不過就是一個跟我一樣的出家人啊!」{老阿羅漢}說:「我是阿羅漢!」他馬上懺悔,可是還是要墮五百世的狗身。所以在經典裡面,這樣的例子很多。

我也聽過一個法師,他就講,因為以前出外作法會,很多來自各方的出家人,都會聚在一起。那時候這個法師,因為年輕出家,玩心還有一點重,所以有一次一個法會的時候,他就看到一個老法師,走路有一點不方便,好像就是可能是生病之後,走路不太方便。他就輕慢心,就是愛玩,結果就跟其他的法師面前,就學那個老法師走路,就很戲謔學那個老法師走路。結果一場玩笑完之後,等到準備要上場的時候,他走路不由自主地,就像這個老法師一樣,他沒辦法正常走路。看起來就是他自己完全沒辦法控制,心裡馬上非常地驚嚇,馬上…不要說現世報,馬上報,非常地害怕,馬上懺悔,跟老法師懺悔,然後才恢復正常。所以我們這個心念,你不要看他也許他是一個凡夫身,但是他修行,久年的修行,他還是有功德的,所以即使是說一個輕笑、一個戲言,其實它那個業也是非常地大,你當下你就要受報。

所以在《本生論》中說:「由於修善不善等業,會薰習成為習慣性,成為將來的種性,他生來世不需要特別地用心盡力,造善惡業就像在夢中所作,完全出於自然。」這邊這個夢中所作,它只是比喻說這個是非常自然,你不用去造作,它就會出現。所以我們知道,其實習氣是非常非常難斷的,它都是漸漸薰染成習的,即使是阿羅漢,他也還有習氣,他雖然斷了我執,但是習氣還在,習氣都是我們念念不斷薰修出來的,所以身口意三業不斷薰修出來的結果,就養成我們的習氣。所以如果我們每天不去串習惡業的習氣,我們在日後就不會形成很大的這一種業力跟習氣的力量,變得我們雖然不想作惡,可是就是這邊講的「出於自然」,自動地,你什麼事都還不懂的時候,小小的年紀就很會殺生了,就很會虐待動物了,然後等到長大懂事的時候,悔不當初也來不及了,還是在這一生裡面,造下很多很多的惡業。

「如果是今生不修布施、持戒等的善行,即使我們這一生具備高貴的出身(就是他種姓非常地高貴),很好的相貌,是青年才俊,有大權勢、有大財富,也不能保證後世依然能夠享用這些福報。如果出生的種姓,不是很好的家世,但是能夠具備布施、持戒等種種功德,就能夠如同夏天的江河水,慢慢地將海水填滿,後世的安樂一定能夠漸漸地增廣。所以應當善於分辨種種善惡業所感得的種種苦樂果,在能產生決定的信解之後,努力地斷惡修善。如果對於整個業果的內容,無法生出堅固不移的信心,又怎麼能夠生起要行善的這種希求呢?」所以這第二個特質也非常重要,它就是幫助我們可以非常快速地斷惡修善的一個動力。那我們知道業果道理,就會很小心,就是連再小的惡業,也儘量不去,不會去造。

所以我們現下,現世已經成熟的果報,雖然不能改變,非常地難以改變,因為它已經成熟了,但是我們還可以耕耘來世的福田。它這邊講,如果我們這一世,出身也不好,都沒有關係,種姓也不好,沒有關係,我們從這一世開始,我們可以努力,就是從現在開始去栽培我們未來的福祉,所以這也是佛法跟宿命論它最大的不同之處。

(前往下一篇)

註:
  • 有興趣參照原文的朋友,茲引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原文如下:
    復次尸羅,軌則,淨命,正見四中,後未虧損,前三未能圓滿清淨,少虧損者,說生龍中。海龍王請問經云,「世尊,我於劫初,住大海內,時有拘留孫如來出現世間,爾時大海之中,諸龍,龍子,龍女悉皆減少,我亦減少眷屬。世尊現大海中,諸龍,龍子,龍女,悉皆如是無有限量,不能得知數量邊際。世尊,有何因緣而乃如此。世尊告曰,龍王,若於善說法毘奈耶而出家已,未能清淨圓滿尸羅,虧損軌則,虧損淨命,虧損尸羅,未能圓滿。然見正直,此等不生有情地獄,死沒已後,當生龍中。」此復說於拘留孫大師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金仙大師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葉大師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師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虧損軌則,淨命,尸羅增上,於龍趣中已生當生。吾等大師,般涅槃後,諸行惡行,毀犯尸羅,四眾弟子,亦生龍中。然亦宣說,彼等加行,雖不清淨,由於聖教尚未退失深忍意樂,增上力故,從龍死歿,當生人天。除諸趣入於大乘者,一切悉當於此賢劫諸佛教中,而般涅槃。是故微細黑白諸業,如影隨形,皆能發生廣大苦樂,當生堅固決定解已,雖微善業應勵力修,微少惡罪,應勵力斷。如集法句云,「如鳥在虛空,其影隨俱行,作妙行惡行,隨彼眾生轉。如諸少路糧,入路苦惱行,如是無善業,有情往惡趣。如多有路糧,入路安樂行,如是作善業,有情往善趣。」又云,「雖有極少惡,勿輕念無損,如集諸水滴,漸當滿大器。」又云,「莫思作輕惡,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器。如是集少惡,愚夫當極滿,莫思作少善,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瓶,由略集諸善,堅勇極充滿。」本生論亦云,「由修善不善諸業,諸人即成慣習性,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若未修施尸羅等,隨具種色少壯德,極大勢力多富財,後世悉不獲安樂。種等雖卑不著惡,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滿海,後世安樂定增廣。應善定解善非善,諸業他世生苦樂,斷惡勵力修善業,無信豈能如欲行。」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Min0121&aid=11179215
 引用者清單(1)  
2014/09/30 18:09 【udn】 這有其他產品!塔羅 解惑 故事 寶靈心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