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抉擇業果—介紹十惡業(二)
2014/04/05 13:17:48瀏覽4688|回應0|推薦4
※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課程裡,法師所開示的內容中所節錄出來的。本文接續上一篇「抉擇業果—介紹十惡業(一)」,有興趣的朋友,請參閱。

我們上禮拜介紹比較快,現在各位看到白板上面,把它表列,各位可以回去照這樣的一個表解(如上圖)。在{課本}27頁這邊講到,在《瑜伽師地論》裡面的〈攝決擇分〉,它把殺生,也就是十惡業,它分為五個內容來討論;但是本論又把它攝為四個內容。其實從殺業開始,到往後的十惡業,它都可以照這樣的一個次第來看。這個「事」的部分,第一個是「事」,主要就是指我們造業的對境,就是對象。

「意樂」就是指心態的部分,意樂裡面又分為三個內涵,一個是「想」,一個是「煩惱」,第三個是「等起」。這個「想」又去分別兩個,是有錯想或者是沒有錯想。譬如說我們說殺業,這個殺,對象(這個「事」、對境)它是人,可是我們以為它不是人,這個就是錯想;如果說這個對境是人,我們把他當作是人,這樣來想的話,就是沒有錯想。所以這個想就是要分別我們有沒有想錯。第二個「煩惱」,主要是說我們在造作這樣一個業的時候,它是跟貪或瞋或癡哪一個根本煩惱相應。這煩惱就是指你跟哪一個煩惱相應。第三個「等起」,等起就是平等而起的意思,也就是說相對於這樣的一個造作,我生起這樣的一個欲樂。所以這個等起就是,我現在如果作這個盜或者是殺,我相對而起的、相等而起的,就是我有這樣的一個欲樂心,想要去殺、想要去盜。所以這個等起,它其實就是一種意樂的意思,就是他這個心態是有這樣的一個殺心。

另外接下來這個「加行」,加行的部分,主要是指我們造作這個業的方式,或者說手段,在這裡面又分為「能加行」跟「加行體」。能加行,我們說「能」跟「所」,能加行的,比如說殺業來講,就這個殺生的人。所謂的加行體,也就是他造作這個業的方式是什麼,我們又說「興方便」,他是用什麼樣的方式,這樣子可能各位會比較容易理解。「究竟」呢,究竟意思就是,他造作這個業已經完成了。譬如說他這個殺業,已經完成這個殺業,這叫做究竟。這個是我們上個禮拜,很快速唸過去,各位可以把它用表列式的來看、來整理,會很清楚。

接下來在{課本}31頁這邊它又介紹到,這個其實本來是《廣論》裡面沒有的,它是補充《五戒相經》裡面的內容,我們在這邊也要簡單地講一下。因為各位大部分,我們都已經皈依三寶了嘛,我想請問一下,有沒有人已經受持五戒了?那有沒有人已經受過菩薩戒了?我們要介紹一下,因為我們佛弟子在受過三皈依之後,在經中佛就教敕我們,我們在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法的地方有講到,我們皈依法之後,我們就對一切眾生不再起害心,不起傷害心。這慈悲心是佛法裡面的根本,所以在受持三皈依之後,佛教我們弟子要以慈悲心來受戒。

我們之前有講過,戒法的善行,跟一般世間我們沒有受戒的善行,它是有區別的。因為世間的善、世法中的善,它是趨向於人天的圓滿,它其實是有漏的,因為他煩惱還沒有斷除,而且它的深廣度都不夠;那戒的善,它是趨向於解脫。為什麼這樣子說?不是說「哎呀,你們佛教說了就算,你們自己這樣講就算」,不是這樣子。在藏經裡面有講到,我們作善還不夠,還要受戒,因為受戒它有兩個,我們看對面這個白板,各位看到後面這邊它有兩個條件,一個是「有本期誓」,第二個它的特別特殊是它「遍該生境」,這個是指五戒來講(如下圖)。

「有本期誓」,這個「期」就是約定的意思,「誓」就是誓願的意思。所以這個「有本期誓」是指…如果以五戒來講,就是盡形壽,聲聞乘法它是盡形壽,所以就是說「盡此一報身」,我們這一期的生命體,作起發起這樣的誓願。如果我們今天是受菩薩戒的話,就不止是盡形壽了,它就是還要盡未來際、生生世世。如果是聲聞戒,它僅此這一世,他有這樣的誓願。他是怎麼樣發起這樣的誓願?他有師、有老師,我們在受戒的時候,要有大僧,所謂的大僧,就是已經受過出家戒(出家具足戒)的比丘或者比丘尼,由大僧來給我們授戒。所以他也教導我們戒,戒的法體形相,也就是戒的內涵,我們簡單講,他也教導我們開遮持犯的內容。有老師、戒師來為我們傳授戒法,來為我們作證明,殊勝是在這邊。我們受了這樣一個戒,了解我們應該行持的細節內涵,然後發起廣大的誓願。

以五戒來講,我們說納受戒體,都是在三皈依的時候。以五戒來講,我們就是在三皈依的時候,第一遍、第一次皈依的時候,我們會觀想,受戒的戒子他要觀想整個大地震動,隨著我們的心力,功德雲湧現出來,然後遍滿法界。功德彩雲冉冉上升之後,在第二次皈依的時候,戒師唸皈依文的時候,功德雲在我們的頭頂上方結成寶蓋,就是我們看有的時候佛菩薩的畫像,他上面有傘蓋,非常莊嚴的傘蓋,在我們的頭頂上方結成傘蓋。這個戒子,這個觀想他只是憑藉這樣的一個觀想力,我們盡量在想的時候,因為你心力多大,你所納受的戒體它的能量就多大,所以功德寶蓋在我們頭頂上,各位緣這個境的時候,可以給它非常地大,不要只是一把傘這樣的大小,它是非常地廣大、無際的。第三次戒師在唸皈依文的時候,我們就觀想這個功德寶蓋,功德雲它像漏斗般流入我們的…灌注到我們的身心,然後還滿出來,就是整個法界我們一同在受持,得到這一個戒體的加持,在這時候我們得到戒體。

這個戒體在我們的身心會起一個作用。在受戒的時候,我們如法求戒的時候(乞戒、求戒,然後受戒這整個過程),就是發動我們身口意三業,依於這樣的緣,在我們身心會產生一個我們看不到聽不到,但是它有一個力量,有一個防非止惡的力量,這叫做「無作戒體」。它發動之後,它是恆常相續的,使令我們在一切境緣之中,能夠長時的憶念到我們曾經的誓願,而使令我們能夠不去造作惡業、不去毀犯戒律,所以受戒它第一個有這樣的一個區別、一個特殊。第二呢,它這邊寫「遍該生境」,也就是普遍該攝一切有情眾生,有這樣的一個境界。也就是說我們平常,我們作世間善法,世間善法它就是我有機緣遇到,我可能常常懷善念,我有機緣遇到,我就做了,就是對這個眾生、對這個有情,我對他作善、對他行善;但是在我們受戒的時候,我們發起…譬如說殺戒(不殺生),它是遍緣一切有情,我都不去殺生的,我都是以慈悲心來發起這樣的誓願,來普遍對一切眾生護念的。所以它不僅只是對人,還包括一切的蜎飛輭動、一切有情識的眾生,所以它的境界非常地廣。

我們一般作善,他就是有什麼樣的因緣,他就是這樣去做,他沒有發起「他對一切眾生,他不殺生、不偷盜,以慈護的心不去對他們做這些惡業」,所以它的殊勝不是世間善法可以比擬的。在《菩薩瓔珞經》裡面也有講到,因為有的人非常地害怕受戒不能持守得好,想說是不是我可以只要作善就好?我們剛才已經講過了,在《菩薩瓔珞經》裡面有講到,這是菩薩戒經,它講到「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這一句話要解釋一下,不是說你有受菩薩戒而犯,勝過沒有受菩薩戒不犯,它是說「有犯名菩薩」,這意思是說你有戒可持而犯的,你至少還是菩薩,「無犯名外道」,你連這個戒…沒有菩薩戒可持,連著這個犯、沒有犯的因緣,你其實也不過是個外道。我們想,外道它為什麼會是外道,因為他沒有正知見嘛。外道所信仰的,一定是跟我們相左的,它沒有解脫輪迴,乃至於成就菩提,所以很多時候它不僅連人天善法都不能夠圓滿,乃至於他可能都是作惡的,所以他常常執持邪知邪見的時候,可能長劫都在苦趣之中。

所以我們寧可受戒,即便我們不能說很清淨,但是我們知道會懺悔。所以在我們受戒的過程裡面,各位受過戒的人應該有印象,就是我們在受戒的期間,很重要的就是要發露懺悔。像我們在臺灣的戒期,通常都是至少三、五天…一個禮拜,在這幾天受戒的期間裡面,每天晚上各位一定要做的就是懺悔、拜懺,也就是讓我們在受戒之前,能夠先清淨我們過去的宿業,這是非常重要。在《五戒相經》裡面它也有講到,在《五戒相經》說到,善男子,如果受持、受戒不犯,以這樣的因緣應當、一定會成就佛道;如果有犯而不懺悔,就會常常在三惡趣(註1.)。在這邊蕅益大師他對這個部分,他有作一個補充的解釋(註2.),也就是他自己自問自答,提到說:「佛說受持五戒不犯,可以成就佛道,那如果受戒而犯,可以成佛嗎?」第二個問題就是說:「如果犯戒而不懺悔,常常就會在三塗,如果犯戒可是他有懺悔,也會墮在三塗嗎?」

這個問題就講說,如果受戒而犯戒,也會成佛,但是如果我們不受戒的話,就永遠都沒有成佛的因緣了。如果犯戒而懺悔,他不會墮在三塗,不會墮到三惡道。但是這個犯還有分為輕重的差別,所以我們懺悔也有不同的,有三種的懺悔,這個之後會再講。所以在經中講,我們受戒,它又稱為叫做…有一種叫做「悲心自通」,就是以慈悲心,能夠通達為什麼要受戒這個原理,也就是說我們常講的同理心、推己及人。佛跟弟子講,我們應該要作這樣的想,就是說「如果有人要來殺我,我覺得這個不喜歡,我感到痛苦,我如果不喜歡這樣子的話,別人應該也是這樣子,所以我們就不應該去殺,殺其他的眾生。」(註3.)以這樣的推己及人、同理心的想法來思惟的話,我們就會歡喜來受戒。這個是戒法,跟世間善法它不一樣。

我們有講到,我們一般會害怕,怕自己習氣重、煩惱多,但是凡夫眾生,說真的不可能說你完全不犯戒,但是什麼樣的狀況之下需要重受,我們要了解。我常常也聽到,受了五戒乃至菩薩戒的師兄師姐,其實受戒也很多年,總是覺得自己持戒不清淨,我好像到底還有沒有這個戒體,搞不清楚。那就是我們要學習,知道如果我們沒有犯到根本,戒體還是在的,但是需要經過懺悔,沒有懺悔的話,隨著我們犯戒,也是會有相當的一個惡業。但是一般我們會懂得懺悔很重要,所以我們知道我們有所毀犯,或者戒行有所虧損,就長時的、常常、當下就要懺悔,常行懺悔,使令我們戒行越來越清淨、越來越清淨,一定是這樣子的。所以我們凡夫眾生開始在修行的時候,一定是進進退退,包括受戒持戒這一件事情,所以還是鼓勵各位有機會…我們現在已經受了三皈依,接下來目標就是要能夠行五戒。

然後如果說我們不受戒,還有一個…就是比較沒有約束力。因為我們受了戒之後,我們有誓願力,{若不受戒}就是沒有那個力量,所以我們可能遇緣對境的時候,可能就隨順流轉。其實我們打一個比喻,世間也是這樣子,雖然這比喻不是很恰當。像我們現在很多人不婚主義的很多,你說這個結婚跟同居有什麼差別?各位已經結婚的師兄師姐,你們覺得結婚跟不結婚有什麼差別?是不是不結婚的時候,他隨時可以說byebye,雖然現在結婚也是很容易,有的人早上結婚,下午就去離婚,也有;但是畢竟,我們總是覺得,你有一個承諾,大家一起來公證,自己那個心力是不是會比較強,因為有一種誓願力的存在,所以我們受戒也是這樣的道理。

其實在五戒來講,它其實是通於十法界,為什麼說通於十法界?因為你如果犯了重罪的話,我們就是三惡道,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持戒清淨,從五戒然後菩薩戒,它這個就是通往成佛之道,但是這基礎就是不離開這個五戒,尤其是殺盜淫妄這四個根本的性罪。而這四個根本性罪,在世間來講,我們為什麼說它叫做性罪,也就是它的本性、本質上面,就是有罪過的。所以即使佛不制戒,在世間的常法來講,這樣也是有過失,在世間的法律來講,也是一樣不容的。所以如果說,我們有受戒跟沒有受戒的時候,你受戒的時候,你就多了一分內心的一種力量,使令你不去造作殺盜淫妄這樣的惡業。還有我們在受戒的時候,我們知道五戒它各各有五位護法神,不只是我們內心有無作戒體,使令我們有一種不犯戒、不作惡的力量,還有護法神會護持我們。

所以我們聽過去廣化老和尚,他在講他有一次經驗,因為他受戒之後、出家之後,因為中年出家,覺得特別的分外的珍惜,所以出家受戒之後,持戒非常地精嚴。但是有一次他因為好像是看病,因為車程、時間的關係,所以他一整天都沒有吃東西。結果到了下午的時候,因為他持戒精嚴,所以過午不食,中午之後就不吃了,可是他早上也沒有吃,中午也沒有吃,肚子非常地餓,那時候餓到已經起煩惱了。因為這樣又奔波,然後又都沒有吃,就起煩惱,就決定不管了,今天就要給它破戒,決定一定要吃,無論如何就要吃。就拿了一碗好像稀飯吧,還是…就一碗食物,準備要吃,結果正要吃的時候,假牙掉出來卡住,不能吃。他就想,這個時候,他心理上面有一個很深刻的體悟就是,原來持戒,即使是一分戒,它還是有功德的,護法神還不願意放棄他,因為他這個假牙從來沒有在這種時候掉下來,這個時候掉下來,明明就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可見一定是有什麼特別的力量。

這一個事情,他心裡就下了一個心,就想:「好啦,不吃了,餓死也沒關係!既然護法、佛菩薩都不願意捨棄我,我怎麼可以捨棄我自己呢?」然後又發起精進的心,就不吃了,就這樣,這一整天都沒有吃。到第二天早上要喝稀飯,心裡就想:「我那卡住的假牙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因為昨天不能吃,想當然今天也不能吃,還在那邊想「如果不行的話,那也沒有辦法。」結果正要吃的時候,這假牙又自動掉下來了,就可以吃了,本來是之前被卡住。哎呀,真的是有護法,真的是有護法。其實我們如果受戒,常常會有一些經驗,你不要說現在是末法時代,可是護法神還是看在我們一念之誠。我那時候到大陸,去寶華山那邊受戒,因為在明代的時候(明末清初),見月律師他復興戒律,在寶華山現在還有一塊匾額,就是「律宗第一道場」,就想去那邊體會所謂的第一道場的戒場是怎麼樣。

那時候剛好又是冬天,冬天的時候,每天都下雨、每天都下雨,下雨積水積得很厲害。因為我們那時候住的那個地方,還沒有翻修,都還是古老那種三合院、四合院的地方,因為女眾要在下院,男眾是在寺院裡面,女眾就是要住到外面去。我們那時候住在那種老房子裡面,那時候就有一點擔心,其實是蠻擔心,因為每天下雨下得很厲害,眼看就已經要正授了,就是已經要登壇了,雨還是下個不停,但是我就真的感覺到「真的有護法神」。那個環境真的是非常地差,那時候我記得我們睡覺,就是一個三合院這樣子,然後那個窗戶都是用水果箱的箱子去補的,那個環境很不好,然後每天在我們窗戶旁邊,睡覺的窗戶旁邊,就有人在那邊,戒子都很精進,但是我們環境比較差一點,所以他們都在走廊那邊就開始念經、祈禱,你在窗戶旁邊就聽到他在唸《普門品》、《法華經》…。你看他怎麼念,早上拿一個水果,因為他們早餐都會發給我們水果,上面插一支香,很用功。

這樣我們早上也不敢去補眠,我想這些人怎麼…你看他的那種作法,雖然是年輕人,可是很像我們老一輩人的做事方法,可是他很誠、很勤。結果我們在正授的那一天晚上,還是下雨下得很大,一直到三點,因為我們都是披星戴月就起來作早課,整個地板都還是水。結果引贊師拿刷子在刷地板,刷刷刷,整個地上都還積水,因為到時候你要請和尚尼來,大家還要跪又要拜的,你這一片都是濕的,你怎麼那個…就覺得說:「慘了,現在都還是這樣!」結果沒有想到,作完早課,天一亮之後,雨不下了,還真的不下了,地板居然也就乾了。沙彌壇的時候這樣子,然後具足戒壇也是這樣子,就想這個真的是,你說末法時代環境再差,但是護法神他是看你的心誠不誠,你心誠的時候,他就是有所感應,真的很感應,因為我們正授完之後,繼續下雨,就是這樣每天下、每天下。所以我也深深覺得護法神是有的,只要我們心誠,都能夠招感。所以這邊跟各位介紹,因為我們進階,如果願意發心的話,就要受持五戒,接下來講十善十惡,也在五戒裡面所攝持,所以各位可能可以多用一點心。

(前往下一篇)

◎註:{以下內容為筆者自行加註,非法師所提供;若有錯誤或不合適之處,請大德指正。}
  1.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摘錄
    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緣當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塗故。
  2.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摘錄
    問:受持不犯當成佛道,受而犯者亦當成佛否?犯而不悔常在三塗,犯而悔者亦墮三塗否?
    答:受而犯者亦當成佛,惟不受戒則永無成佛因緣。犯而悔者不墮三塗,但犯分上、中、下三種差別。悔亦有作法、取相、無生三種不同,理須各就當戒委明,未可一言盡也。
  3. 《雜阿含經‧卷三十七‧一○四四》摘錄
    爾時,世尊告婆羅門長者:「我當為說自通之法。諦聽,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謂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作是念:「若有欲殺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如上說。「我若不喜人盜於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盜他?是故持不盜戒,不樂於盜……」如上說。「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他婬戒……」如上說。「我尚不喜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語戒……」如上說。「我尚不喜他人離我親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離他親友?是故不行兩舌。我尚不喜人加麁言,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起罵辱?是故於他不行惡口……」如上說。「我尚不喜人作綺語,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作綺語?是故於他不行綺飾……」如上說。「如是七種,名為聖戒。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Min0121&aid=1227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