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9/10 12:52:24瀏覽1474|回應0|推薦7 | |
※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課程裡,法師所開示的內容中所節錄出來的。本文接續上一篇「抉擇業果—介紹十惡業(六)」,有興趣的朋友,請參閱。 那這個第十點,課本第十點,「戰鬪自作教人,互相殘害」,就是自己作或者是教人家作戰爭鬥毆等互相殘害之事。這個部分我們講說像這些軍師啦、將軍啦,或者是像黑道之間的火拼,不一定是國與國之間,家族之間的鬥爭,這些都是叫做戰鬪。所以我們講有些職業它本身就是造殺業很重,如果說我們今天學習了佛法之後,有些人他就是會擔心,我作這個職業,可能會造業比較重,一時之間沒有辦法改業,那要怎麼做呢? 在我們歷史上有講到,我們常常有聽到有兩位大將,宋朝的大將,一個是曹彬,一個是曹翰,他們是近親。但是曹翰…因為他都是作沙場上的將軍,但是因為曹翰他殺生非常地…就是比較殘酷,所以他後來…後世墮到都是不好,然後在他往生之後,他的子孫很快…家道很快就中敗了。 那曹彬呢?我們可以來看一下。在歷史上,他是一個有善道的將軍。他在宋朝的時候,對國家非常有功績的大臣,他曾經早年遇到一個很會看相的一個高人,叫做陳希夷。陳先生看他的面相,就告訴他說,曹彬他早年富貴,但是晚年無福,而且他會早死,所以就勸他說…因為過去的官位很多是…尤其是大官,都是皇帝所派任的嘛,其實文武百官都是皇帝派任,不是說你輕易可以推辭。這個陳先生就告訴他:「出兵作戰,要儘量地減少殺戮。」曹彬就把這個話,他在年輕的時候,碰到陳希夷先生,他把這個話,就把它謹記在心,所以他在帶兵征討的時候,從來他都不濫殺無辜。 有一次曹彬他帶兵攻城,因為這個城攻了很久,終於攻破的時候,他底下的將士…因為要洩憤,攻了很久,大家身心很疲累,就主張要屠城來洩憤,但是曹彬他就禁止,嚴加禁止屠殺。而且對他士兵所擄掠的這些婦女,下令不能侵犯婦女,而且另闢一間房間,讓她們受到保護,讓她們在房間裡面,受到謹慎的保護。等到戰事結束之後,就把這些婦女…她們還能夠找到家裡,有家可歸的婦女,就給她們路費讓她們回家,如果家裡已經家破人亡、無家可歸的,也都幫她們準備嫁禮、禮金、禮物,準備幫她們嫁掉,絕不濫殺無辜。 之後曹彬曾經奉命出兵江南,因為不忍心戰事使令生靈塗炭,所以他就假裝生病,在家裡臥病,不肯去就職。他這個同僚的同儕、武將們都去問候他,曹彬就跟他的將士們講:「我的這個疾病不是吃藥能夠治癒的,只要你們能夠誠心誠意地發誓說,攻克江南的那一天,你們絕對不會妄殺一個人、隨便的殺戮,那我的疾病就可以痊癒。」他的將士們聽了曹彬的話,就對天焚香為誓,在攻克江南的時候,大家都約定好,絕對不妄殺一個人,所以保全了很多的家庭、很多人的性命。 所以他的這樣一種仁愛的行為,其實不止在軍中,其實在天下也普傳,所以當他們攻克之後,曹彬來到江南的時候,是受到百姓…不是把他當成侵略者,是把他當作非常尊重的恩人去尊崇擁戴。所以曹彬幾乎是不戰而勝,保全了千千萬萬的生命,而他自己本身回到京師的時候,他帶的就是自己隨身的衣物跟書籍。在過去戰事勝利的時候,多少…包括我們民國初年國際之間的戰爭,很多我們明明是中國的寶物,現在都在國外的博物館,為什麼?就是因為在戰爭的時候、在兵荒馬亂的時候,戰勝的這一方趁機掠奪了你的一些珍貴的文物、一些珍貴的文化資產。所以大部分戰勝的,不管是將士或者兵卒,他們多多少少都會發一點小財,因為所到之處無不掠奪。但是從曹彬他出征,這樣的…回到京師還是只有他的衣物跟書籍,可以看得出來,他對於戰事,他真的就是只是盡他自己的心力,而沒有任何的掠奪跟殺害生命。 所以他到後來晚年的時候,又跟陳希夷相遇,陳先生看到他,告訴他說,他這個面相已經改變,增福延壽,而且後福會非常地高。所以他晚年他到…本來是說很年輕就要往生,可是他活到六十九歲,而且被追封成為郡王,他兒子九個人也都被封為王爵,子孫非常地昌盛。所以他雖然是作帶兵打仗的,可是因為他愛護百姓,所以他也保全了很多的性命。 我們知道現在弘法的大德,淨空老法師,他常常以他自己的例子作證,如果說各位有學過面相的,可能多多少少在這上面也會有一些心得。他早年的時候,也是因為他父親是管彈藥的,所以每天都要練槍法、練打獵。因為這樣的一個因緣,所以他殺生很多,直到他念了《地藏經》之後,非常地驚恐,知道自己造了非常重的業,然後開始改過、吃素,整個轉變他的命運。本來是四十五歲那一年應該是要往生,不但沒有往生,也是…之前告訴他說他會短命、貧苦的這些大德們,都先他而去了,他還在世間,還繼續在弘法。這個業就是從我們這個心…可以轉,雖然你從事那樣的一個職業,可是只要你這個心轉,是會有這個方便的。 接下來我們看課本{p34},有十種業,能夠令眾生得到長命報。這就是我們佛法裡面的什麼?長壽的十種秘訣。所以我們常常聽到現在有很多的健康講座…很多的講座,發財的十種秘訣…都在這個十善業裡面都有。我們看一下「長壽的十個秘訣」是什麼?第一個是「自不殺生」,自己不殺生。第二是「勸他不殺」,也勸別人不要殺生。第三是「讚歎不殺」,讚歎不殺生,就是別人不殺生的時候,或者是作一些護生的一些行為、或放生護生的行為,那我們讚歎他,這是讚歎不殺。第四是「見他不殺,心生歡喜」。這個動物、這個物命本來看起來是一定要死,可是對方後來沒有殺,我們心裡非常的歡喜心。第五「見被殺者,方便救免」,就我們常說的放生嘛。或者是在過去有一些冤獄,所謂的冤獄就是他可能已經被判死刑了,可是他是冤枉的,就是有一些他從事相關…他比較方便親近這些人,他去了解,在獄中了解說有一些人他是冤枉的,他就想辦法幫他平反,想辦法出錢出力幫他平反,就是屬於「見被殺者方便救免」。 第六是「見死怖者,安慰其心」。七者「見恐怖者,施與無畏」。就是看到快要被殺的,主人他不肯賣,我們想要給牠買來放生,可是這個主人絕不肯賣。因為這個可能已經是訂好今天桌上的宴席,或者是我們想要幫助牠,想要買來放生,但是經濟能力不夠。像這種狀況,對方他有死亡的怖畏,或者是對於病重的、或者是傷重的,或者是因為老了、身體衰敗的,就是施無畏。施無畏就是精神上的慰藉跟鼓勵,希望能夠減輕死者對死亡的恐懼,所以它包括人以及畜生。這樣的狀況,我們剛剛講說,如果說牠已經是準備被抓去要殺的,或者是牠被抓去養,之後要殺的一個動物的話,我們沒有辦法救脫牠的話,那我們可以跟牠開示佛法。我們不用說高深的佛法,我們就是跟牠講,叫牠把握最後的時間,能夠懺悔過去的惡業,然後趕快念佛求往生。因為在這個時候,你說一隻豬,也沒有辦法叫牠禪修啊,也沒有辦法叫牠誦經啊,所以這時候最好就是引導牠趕快懺悔罪障,然後皈依三寶、念佛求往生。讓牠在牠即使…雖然我們沒有辦法救脫牠,可是牠能夠有一個依止,能夠在牠下一世的生命裡面,能夠有一個更好的去處,或者是對於病重或者傷重的,都能夠給他…善安慰他。 第八是「見諸患苦,起慈愍心」{另有版本為:見諸患苦之人,起慈愍心},就是看到種種的苦患,能夠生起慈悲心。第九「見諸急難,起大悲心」{另有版本為:見諸急難之人,起大悲心}。像我們說印光祖師,他一生都不接受這些供養的資金,一切供養他的資金,他不拿來用在自己身上,他不是不接受,是不拿來用在自己身上。所有供養他的紅包,他全部都拿去印經,或者是哪邊寺院他們有需要重建,祖師他會視因緣,作寺院重建,大部分都是在印經。所以在那時候,曾經有一些饑民(好像是陝西有一些災難),很多很多的百姓沒有得吃,因為事情非常地緊急,所以印光祖師他就把原本是要印經的兩千元跟原本要蓋寺院的一千元,總共加起來三千元,馬上就拿去作賑災,讓這些災民趕快有食物可以吃,因為他們已經受困許久了。所以像這樣的一個狀況,祖師在開示裡面有講,其實這個錢是萬萬不能用,但是因為災民他們的命幾乎就是在旦夕,因為他們受困許久,所以以不得已用的狀況,還是以救命為上。所以就是「見諸急難起大悲心」。 像我們現在有很多的賑災、國際賑災,為什麼要賑災?就是災難許多,天災人禍有許多。如果說我們能力可以的話,或多或少都參與一點。只是說,或少…如果說經濟不夠好,如果說實在是不行的話,那我們也可以功德迴向,這是「見諸急難起大悲心」。像這一些世界上的災難,我們臺灣乃至全世界的災難,我們不要把它當作新聞在看,都是要設身處地,好像我就是在這一場災難中的其中一員,我就是其中一員的家人,這樣的立場來想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會很急切地希望能夠幫助他們。當然最究竟的,還是能夠學習正法,讓心導正向上是最好的。 第十是「以諸飲食,惠施眾生」,就是特別是幫助那一種非常窮,或是饑荒的時候,緊急救難,因為可能他這一頓再不吃的話,可能就要喪命的。這個部分像我們說非洲難民,因為他們的環境、他們的果報,所以常常在飲食的獲得上面,有一些困難。如果能夠作這十種業的話,就能夠得到長命的果報。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我們佛法裡面「長壽的十種秘訣」。 我們常常講「放生」跟「護生」,護生它範圍是比較大,放生它叫做一時,這護生它是長時。像我們說護生…不殺,這個戒殺裡面,我們說最容易做到的就是素食、吃素。在經典裡面有一個典故,就是說…如果我們不斷除吃肉的話,一個就是我們殺業會增長,然後再來…在因緣際會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造下很嚴重的殺業,乃至於殺人、吃人肉,都有可能的。 在經典裡面講到,有一個班足王的故事。班足王他其實他的母親是一隻獅子,他的父親是一個國王,在過去的時候…這也是釋迦佛陀他本生的故事。在過去的時候,有一位國王他本身是不吃肉的,可是有一天他們就是帶著他的臣民出去打獵,出去打獵的過程中,突然有一陣的雷陣雨,我們現在講的雷陣雨,就一陣暴風雨來,大家各自躲雨。因為在森林中,以前沒有傘具、雨具嘛,各自躲雨之後,就各自走散了。這個國王他一個人走到森林裡面,在河邊休息,那時候在山林裡面有一隻母獅子看到,就接近…因為他們過去世的宿緣,所以牠就跟國王行淫,之後牠就懷了胎,懷了胎之後,生了這個兒子叫班足。 這個班足他是看起來是人,就是人的身體,但是獅面,他的性情上面還是…因為他有一半獅子的血統,所以他性情上面他非常地嗜好吃肉。他跟著他的母親在山裡面生活,長得很快,也長得非常地魁梧,就跟他的母親問說他的父親,他母親就告訴他說,你的父親是某個國家的一個國王,所以他就去找了他的父親,他父親也知道過去曾經有這一段因緣,所以就立他為太子,後來他父親就把王位傳給了他。班足王他登基之後,因為他宿世很喜歡吃肉,所以他這一世剛好他一半的血統又是獅子,所以他沒有辦法像我們一般人吃五穀雜糧蔬食,所以他每一餐都要吃肉,一定要吃肉。 他的廚師有一天要準備吃飯的時間,在廚房裡面的肉被狗進來給叼走了,來不及再去找肉。所以這個廚師非常地急,因為怕國王降罪,怎麼辦呢?他就偷偷跑出去,跑到人家家裡面,去偷一個嬰孩,嬰兒就給他偷走了,然後就躲起來,把他手腳砍斷之後,就料理了一道肉食,就給班足王吃。班足王吃了之後,得未曾有的好吃,因為他過去都吃肉,什麼樣的肉他都嘗過,從來沒有吃過嬰兒肉,他不知道這是人肉,但是吃了之後,覺得這味道實在是太美了,就把廚師叫過來。廚師嚇得半死,希望國王不要降罪,就把實話說了,說其實那個是人肉、偷來的嬰兒,因為臨時準備好的肉被狗給偷走了。班足王因為他對肉食非常地好樂,所以就跟廚師說,跟他講好說,他不處罰他,不過這個肉實在太好吃了,叫他每天弄一個嬰兒來給他吃。所以這個廚師…這是他跟國王之間的秘密,這廚師每天都換裝,到大街小巷裡面去偷小孩、偷嬰兒來料理。 這件事情久了之後,大家人人自危,非常地恐怖,到處就在問…所以後來他們用很多的兵力,終於逮到這個偷嬰兒的賊。這個賊就是那個廚師,就告訴他們說:「我是身不由己的,我實在是不得已的。」就把他帶到國王面前,就講了這件事情。國王東窗事發之後,他也就承認了,是他叫這個廚師去,廚師他就沒有事。反而這些大臣、百姓聽到國王原本真的是…背後的始作俑者是國王的時候,心理上面覺得,哎呀實在…就勸誡國王說,千萬不要這樣吃人肉,實在是非常地不好,而且大家心理上面都沒辦法平安。國王一聽之後,我們說獸性大發,非常地生氣,聽了之後不但不接受,就下令說,過去他是偷偷地每天吃一個嬰兒,現在就下令說每天都要給他送上一個人來,從他自己的親戚,然後大臣,然後再人民,次第每天都要送一個人來…就變成一個規定。 這時候大家看國王殺心實在太重,就決定把這國王趕走,想說他這樣子,全國百姓不多久大概就被他吃光了,所以大家為了保護生命,就起來要把國王抓起來。國王他就逃逃逃,因為他過去的業很重,他就跑到山裡面,然後眼看著…到山崖邊緣,眼看著就快被大家追到了,他就禱告山神說:「如果你讓我生翅膀,能夠逃出這個災難的話,我願意取一百個國王的頭來祭拜你。」因為他過去的業力的關係,所以當他發出這樣一個猛力的願,因為他那時候這個生命…就是有這個命難,所以這個心很猛利,也真的就是馬上生了一對翅膀就飛走了。飛走之後,因為他曾經答應山神要祭拜,所以他就到處去抓國王,因為以前的時候都是…所謂的國王就有一點像我們部族的族長,就是有很多小國。抓了九十九個,還缺一個,最後他就找到一個叫做聞月王。 聞月王他就是釋迦佛的前世,他是在行菩薩道,非常仁慈的一個王。這班足王因為是惡名昭彰,大家都知道他,他就要來抓聞月,因為他有翅膀,像鷹一樣。聞月被他抓了之後,就痛哭,因為聞月王他的仁德是大眾都皆知的,班足王就問他說:「你應該是勇敢,而且有仁德,怎麼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嚇成這樣?」他就說,我不是因為害怕而哭,我是憐愍其他九十九個國王,因為他們的百姓都需要被照管,而且他才剛千辛萬苦請來一位法師,還沒聽經聞法就被抓來了。就跟班足王講,懇求他說:「你可不可以放我回去七天,讓我能夠好好地供養三寶,然後請法師說法。聞法之後,七天過後我一定來報到,讓你祭祀山神。」結果班足王聽了之後,就同意了,讓他回去,因為班足王他孔武有力,而且再加上他有翅膀,所以他不怕,他隨時都可以去抓人,他就放他回去。 聞月王回去之後,果然就照他所說的,就是趕快把握時機供養法師、供養三寶、聽經聞法,第八天就回到班足王這裡來。班足王也覺得非常不可思議說:「天下哪有不怕死的人啊?」聞月王就跟他開導,開導善法,就跟他講說:「你用這個人、用這個肉來祭祀山神,是非常不好的。你不需要為了這樣的一個惡願來殺人。」因為班足王在跟聞月王互動的過程裡面,心意就漸漸地轉變了。轉變之後,他就問他、請教他…善心他就生起了,說那他應該怎麼做呢?他已經答應了山神了?聞月王就告訴他說:「你應該用清淨的素食來祭拜山神,這樣你才能夠真正的得福。」於是班足王就照聞月王所教導他的,用素食來祭拜山神,等於是他過去曾許下的誓願,用這樣的方式來圓滿。之後班足王心意改變,就把九十九個王,包括聞月王,一百個王,就讓他們釋放回去。所以我們說素食,即使是真的食血肉的神,你祭拜他素,他都會…對他來講是好,他也能夠真正得利。 (前往下一篇)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