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思惟業果的總相—業的四個特質(三)
2014/01/28 22:39:39瀏覽6411|回應0|推薦3
※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課程裡,法師所開示的內容中所節錄出來的。本文接續上一篇「思惟業果的總相—業的四個特質(二)」,有興趣的朋友,請參閱。

我們上一堂介紹業的四種特質的第一個特質,就是一切的苦樂,都是由善惡的因、善惡的業因來的。今天繼續介紹業的第二個特質,業它有增長廣大的作用,它是能夠隨著我們的思心所而增長廣大。思心所,在《百法》裡面,就是我們唯識的論典裡面有解釋,這個「思」就是令心造作的意思,它是指我們心理的活動,更詳細明確來講,它是一種心的意志作用,就是決定要怎麼做,這個決定是在思心所的作用。所以如果我們在行善的時候,心裡面充滿歡喜,過後依然維持這樣的心態,這樣子善業就能夠隨著喜悅的程度跟時間,一直增長廣大;但如果是跟煩惱相應,就要趕快斷除,它一樣是會增長廣大。所以雖然是很小的善業,將來卻能夠感發很大的樂果。不善業,也就是惡業,它也是相同的,雖然只是造很小的不善業,也能感發極大的苦果。所以我們儘量讓我們的心跟善法相應,減少跟惡法相應的時間跟機會。

像我們如果曾經參加過放生,常常聽到有一些師姐她們在心得分享的時候,因為以前沒有學佛的時候,可能在家就要負責掌廚嘛,有時候家人要吃葷食的時候,拿到這些魚蝦,在我們的手裡,其實就是要下刀的;可是在放生的時候,她就是親手,就是這些生命在我們手裡這樣過過去,能夠重新得到自由,得到牠生命的解脫,那一種歡喜心,有些人就是回來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就是這麼地歡喜,一個禮拜乃至於一個月,然後自己也相對,本來身體的不舒服,也就變好了。所以這個就是我們作善的時候,心理上面的歡喜。

其實人都有好善好德之心,我們不要說放生,平常我們從小到大,凡是曾經做過一些善行,其實我們應該回憶得起來,有時候我們做一些小小的,可能是一個小小的動作,去幫助別人的時候,可是是發自於誠心的,或者在我們遇到境界的時候,就是不由自主一定要去幫人家的時候,這個事情雖然看起來還小,可是我們做起來,做了之後,心裡就是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有一種非常歡喜的感覺。應該各位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做了一些善行,雖然看起來是小,可是心裡就很歡喜很高興,那就是思心所,它使令我們這種歡喜心不斷地增長的時候,我們善業也會增長廣大。當然不善業也是這樣子的,如果他作不善業,然後做了之後,還是對他這樣的不善業,感到很驕傲很歡喜,這樣他的惡業也是會非常地大,這都是相對的。

在經典裡面講到一個典故,講到有一天佛陀跟阿難,到城裡面去托缽乞食的時候,在道途中遇到一群小朋友,他們在玩遊戲,在玩泥土,用泥沙來堆砌宮殿、庫房、倉庫這些。其中有一個小男孩,看到佛遠遠走過來,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樣凝視著佛的時候,心裡感覺到非常地歡喜,對佛的相好非常歡喜,所以他就情不自禁地,就把他們小朋友玩家家酒的,玩遊戲裡面這個五穀,要拿來供養佛。其實它是沙穀,它其實都是沙作的,都是沙子,但是在孩子的遊戲裡面,他是當作五穀。他就把飲食,孩子遊戲的飲食,要供養佛。這個孩子太小,他就跟他其中一個同伴講:「你可不可以幫我一個忙,讓我可以站在你的肩膀上面,因為我太矮了…可以供養佛。」他這個同伴也同意了,所以他就站在他同伴肩膀上,佛就彎下身來,就領受了他的供養。

之後佛就把缽交給阿難,交待他回去把這些土、泥土,因為這些五穀其實是孩子玩的沙做的嘛,想像中的五穀,孩子是很高興地供養,佛也接受了,跟阿難交待,帶回去,在佛的寮房、房舍,把泥土塗在佛的寮房的牆壁上面。他們托缽完之後就回去,回去之後,阿難就依照佛的吩咐,把這一撮泥土,把它塗到佛的房舍的牆壁上。之後佛就跟阿難講,這個小孩子今天以這種歡喜心來供養泥土,這樣的功德,他能夠在我涅槃之後的一百年,作為國王,因為他這樣的一個歡喜,他叫做阿輸迦。另外一個小孩子,就是讓他站在肩膀上那個孩子,會作他的大臣,他們共同地來統治王國,護持三寶,廣設供養,而且會將佛的舍利分布到南閻浮提,然後會廣造八萬四千的塔。這個就是阿育王,這阿輸迦王就是阿育王過去的因緣,因為供養了佛一捧的、一手捧的泥土,以歡喜心,感得這麼大的一個善果。

所以微小的善惡因,能夠感得廣大的苦樂果,這之間的因果關係,是無法相等的。就如同小小的稻種,能生出無數的稻穗來,因果也是無法相等的。我們從世間的現象來觀察,也是這樣子的。這個道理,跟《集法句》中所說的相同:「雖然是造下微小的惡業,卻能夠產生怕他生來世墮惡趣的怖畏,以及大苦惱,就如同吞入腹內的毒物,只要一點點,就能夠喪命。雖然造下的是微小的福業,他世卻能夠引生大樂果,這其中的義利,正如同五穀豐收般的喜悅。」所以從輕微的業,能生起廣大果的種種內容,我們應當從《阿笈摩》,還有《賢愚經》,還有《百業經》等,所說的宿世的因緣故事中,產生決定的了解。《阿笈摩》這邊指的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課本第9頁}這邊有舉一個以微小布施得大福報的故事{請參考註1.},這個舉的是寶天比丘的一個故事,各位回去可以看。在第8頁倒數第4行這邊,它提了幾個故事,在這邊就跟各位再補充一下這裡面的故事。

這邊第一個故事,就是「牧人歡喜,及彼手杖所穿田蛙」,它是第一個故事。它說過去有一位名叫作歡喜的牧人,它這邊是寫「喜歡」,但是在經典裡面,它是「歡喜」。這個歡喜他在離佛不遠的地方,聽見佛說法,在聽佛說法,他就剛好拿著一個手杖,拄著一個手杖,就倚杖而立,聽佛說法。可是這時候,剛好有一隻青蛙在旁邊,這個牧人的手杖正好戳在青蛙的背上,因為他很專心,沒有注意到,把青蛙整個皮肉都穿洞了、穿孔了。雖然非常地疼痛,可是這個青蛙很有善心,想說我如果出聲的話,必然會使牧人他的心會散動,障礙他聽法,所以青蛙就一直忍受著這種疼痛,而且對世尊、對佛發起了清淨的信心。青蛙因為牠已經被手杖戳破身體,所以牠之後就死掉,就生在四天王天的天宮之中,因為牠臨死的時候,生了這樣的一個善念,又對佛有清淨的信心。

另外這牧人聽法之後(就是這個歡喜),他聽了之後,就把手杖拋到旁邊去,到了佛前,頂禮佛之後,就請求佛開許為他剃度、讓他出家。佛就讓他把他的牛、所牧的牛帶回去,交付給他的主人之後,把他的世俗事處理好之後,再來出家。這牧人禮佛之後,就離開了,他一邊走,一邊大聲講:「我有大怖畏!(就是恐懼,怖畏、恐怖的怖畏)」走得很快,邊走邊講。跟歡喜一起牧牛的,有一百個同伴,看他心懷恐懼,就很關切地問他:「你有什麼怖畏?你到底在怕什麼啊?」歡喜就說:「我有對生老病死的恐懼!非常地害怕,非常地怖畏。」他一百個同伴聽了之後,也覺得有道理,就跟著他一起走。其他沿路上也碰到其他的牧牛的人,還有牧羊的人,還有一路上遇到的割草的、砍柴的人,聽了他的話之後,都跟著他一起走。凡是有人問他:「你究竟是在害怕什麼?」他就一直回答說:「我對生老病死非常地害怕。」這些人聽了都覺得有道理,就跟著他一直走,走到他所住的聚落、村落裡面去。

這村落裡面的人,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遠遠看來了一大票人,不知道什麼來頭,所以有些人非常地害怕,就逃走了,有些人就趕快把家裡面的財物珍寶藏起來,有些就穿上鎧甲戰衣準備要應戰。其中就有性情比較凶猛的人,直接站出來問說:「你們到底有什麼樣的企圖啊?」這歡喜就說:「我有大怖畏,我非常地怖畏!」問他說:「你到底什麼怖畏?」他就回答說:「我擔心、恐懼生老病死。」大家聽了這樣的話之後,才安下心來,知道他不是來攻擊村落的。之後,歡喜把牛群交還給主人之後,就帶著五百個人,就是他一路上跟隨他這五百個人,來到佛前,再一次向世尊乞請,開許讓他們出家受戒,佛就同意了,同意讓他們出家。他們出家之後,因為很精進,都獲得解脫。這是歡喜跟他五百個同伴的因緣。

另外,青蛙牠生天之後,他就觀察,因為一般天人他們在天上出生的時候,他們會觀察…第一個是他是在哪邊死去,第二個現在轉生這個地方是何處,第三是什麼因緣使令他能夠生天。他觀察之後,知道自己是因為對佛發起了清淨心,然後才能夠解脫青蛙的畜生身,生到四天王天。所以心裡就想,如果我現在就顧著享受天人的安樂,而不去拜見佛,跟佛感恩的話,那就太沒有報恩之心了,所以他應該先去拜見佛。所以這個青蛙天人,他就用天人的衣服,莊嚴了他的身體之後,就在他往生天界的那一天晚上、中夜(我們說中夜就是晚上十點到兩點的時候),因為天人常常都是在中夜時分,就是在晚上的時候來看佛,因為就是要跟一些人道避開來,他們就來到佛前,以天花散在佛的身上,跟佛頂禮,聽佛說法。那時候佛就觀察他的根性,就為他說法,他就得了初果,這個天子就非常地歡喜,禮完佛之後,就回到天上。

那天晚上其他比丘就見到一片的光明,心裡就覺得很疑惑,第二天早上就問世尊說:「昨天晚上是梵天王,還是帝釋諸天、四大天王,他們來見世尊嗎?」佛說:「不是,不是他們。是青蛙天人來了。是牧牛人歡喜在聽我說法的時候,有一個青蛙被他的手杖戳破皮肉,因為牠怕出聲會打擾牧人聽法,而且對佛生起了清淨心,所以一直忍住疼痛,命終之後就生到四天王宮。昨天就是這個青蛙天人來,他聽完法之後,就回到天宮去了。」那時候佛的弟子,心裡面就有疑惑,就請問世尊:「這個牧人歡喜跟他五百個同伴,過去世是造什麼樣的業,使令他今生成為牧牛的人,而且在佛教中出家,證得阿羅漢果?那個青蛙天子又是過去什麼業,而轉生到青蛙的身,後來又能夠得到初果?」佛就跟他們說:「他們都是自己造業,自己受報。」

在過去人壽兩萬年的時候,那時候迦葉如來(迦葉佛)他出現在世間,那時候這個歡喜也在迦葉佛的教法中出家,而且通達三藏,成為一名大法師,他又能夠對於戒律儀軌,都非常地了知、善巧。他座下常常有五百個弟子,他有五百個弟子跟他學習,聽取他的教誡,而且大眾之中有爭論的時候,就是有爭議的時候,這位法師、這位比丘能夠善巧地使人和解、平息爭論。當時候有兩位比丘,心裡面有慢心,都不肯去這位大法師那邊去跟他請安,都沒有去,他也知道。有一次這兩個比丘就跟其他的大眾起了一些爭執,這時候就來拜見這個大法師,跟大法師講說:「尊者,有一件爭執的事情,請你來為我們平息。」這時候大法師就想:「我如果為他們平息爭論的話,他們藥到病除以後,就不會再來嘛。不如我先把這件事情,就先給它推拖一下(這樣子以後他們還會有機會再來找他)。」之後,他就跟他講:「我現在不知道你們爭論的事情,你們去其他的大眾僧那邊,事情應該可以獲得解決,請他們來幫忙。」

這個大法師跟他講了之後,為了要處理一些僧團裡面的事情,就出門了。這兩位比丘到了僧眾那邊,僧眾就把他們爭執的事情,把它解決了,用佛法如理如法地把它們平息了、解決了。這位大法師處理事情完之後,回來就問他的弟子:「那兩位比丘有沒有再來找我?」他座下弟子就跟他講:「因為其他僧眾已經把這件爭執的事情平息了,所以就沒有再來。」把整個事情經過又具體地敘述了一遍。這大法師聽了之後,因為他本來想要的目的,是希望這兩位比丘能夠真正放下慢心來親近他,結果沒有想到僧眾幫他解決了問題,所以他反而起了瞋恨心,他並沒有隨喜這件事情,就出惡口說:「僧伽(就是這些僧人)」,因為幫這兩位比丘解決問題的這些僧眾,他們過去是牧牛人,出家不久,所以他一生氣就講說:「這些出家人這樣處理事情,簡直就像牧牛人的方法!」就是看輕他們啦,就說:「還不是就是他們以前用的那一些老套嘛!」就是講了這個惡口。

他座下的五百個弟子聽了之後,當然老師嘛,老師這樣講,就附和說:「對啊,跟師父講的一樣,他們做事情,怎麼跟牧牛人過去的方法,都沒有兩樣!」就因為這樣子,這個三藏大法師就一直在五百世之中,從那一世之後,都作牧牛人,因為他惡口去罵比丘;又因為他們曾經在迦葉佛的教法中出家,曾經栽培過善根,所以這一世在釋迦佛出世的時候,他們能夠在釋迦佛的教法中出家,證得阿羅漢果,也是把他們五百世牧牛人的業報作一個了結。

青蛙天子他在迦葉佛的時代,也是個出家人,平常他的法門就是修習禪定。有一天他就在四處遊方的時候,來到一個聚落,他就住在寺院裡面。初夜的時候,初夜就我們講傍晚六點到十點的時候,他準備要攝心入禪定、要禪修,可是寺院裡面的比丘,他們開始念誦。他聽到念誦的聲音,心就不能安定,因為那個聲音會障礙他禪修。他心裡就想,不然等他們誦完經,念誦完之後,我改在中夜(中夜就十點到凌晨兩點),想說改在中夜再來禪修好了。到了中夜他要禪修的時候,另外又有一批比丘又開始念誦,他想,不然就是後夜(後夜就是凌晨兩點到清晨六點),不然在後夜再入定好了、再禪修。等到到了後夜,他正準備要入定的時候,這些比丘不但是念誦,還變成高聲的念誦,這下子他一整個晚上都沒有辦法禪修。因為他那時候還沒有解脫,所以心裡面還有瞋的煩惱,所以到了後夜這一次,心裡就生了瞋恨心,就說:「這些比丘從傍晚開始到半夜,都發出青蛙的叫聲!」

因為瞋恨心,雖然是自言自語,但是因為他辱罵的對象是迦葉如來(迦葉佛)的聲聞弟子、比丘眾,所以因為這樣的惡業,他也五百世墮為青蛙身;然後他也是因為在迦葉佛的教法中出家,栽培過善根,所以在這一世能夠有這樣的一個善因緣,能夠解脫青蛙身,轉生在四天王天。所以佛最後就說了:「黑業(我們知道黑業就是惡業,我們通常黑來比喻惡業),黑業黑報。白業(白業就是指善業)白報。雜業雜報。」這個雜就是黑白相間,我們講的善惡相雜的業。佛就是說,我們應該要捨棄黑業還有雜業,要修習白業。所以這個典故就是說,雖然都是一句話,都是一句話,但是這一句話,因為都是發自於當時一時衝動的惡口,可是這個衝動就是一種猛利的惡心、一種猛利的瞋心,使令他們都在五百世當中,就是作牧牛人,乃至作青蛙、畜生道。所以這邊,這是第一個。業能夠增長廣大,雖然只是一句話,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及時懺悔,受報就是五百世都要受這樣的一個惡業的苦。

它第二個典故,這邊講「五百水鵝,五百魚龜」它的因緣。過去釋迦佛他有一次要渡恆河,恆河裡面就有五百隻鵝,還有五百條魚,還有五百個烏龜,非常恭敬地圍繞著佛。那時候佛就跟牠們講了三句妙法,這三句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是我們講的「三法印」,為這些一千五百隻的動物,跟牠們講:「你們應當要發清淨心,要厭離畜生之身。」這個鵝跟龜跟魚聽了之後,都想:「我們對如來所說的微妙法,非常地歡喜,不應該再去打食物的主意。」於是牠們就斷食、就不吃,不吃之後,不久牠們就都死了,就是命終。命終之後,因為牠們聽法這樣的一個因緣,就生在四天王天。一樣也是作三種觀察,他們見到自己因為是在佛這邊聽了三句的法要,然後才脫離畜生之身,所以他們也是一樣,就來到佛前,對佛表示感恩,以天花散在佛的身上。佛也是觀察他們的根性,就為他們說法,他們聞法之後,也一樣,跟剛才那個青蛙天子一樣,都證得了初果。之後回到天宮。

其他的比丘看到這件事情,心裡就有疑惑,就請問世尊:「這些鵝跟魚跟烏龜,牠們明明是比較下劣的畜生道,它是什麼樣的因緣墮為畜生?又是什麼因緣可以轉生到天上,而且還可以聽佛說法,能夠得到初果?」佛就跟他們講,他們在過去迦葉佛的時候(迦葉佛就是釋迦佛的前一尊佛),那時候這些魚跟烏龜、鵝,他們也在迦葉佛的教法中出家,但是他因為毀犯了一些雜小學處,所謂雜小學處就是我們講的一些行為細則,它不是說我們犯了殺、盜、淫、妄這樣的一個業,可是可能有一些我們講的一些威儀、一些生活的細節,他們毀犯,所以他們墮在畜生道中。後來又因為對釋迦佛生起清淨心而轉生天上。所以他們因為過去曾經在迦葉佛的教法中,栽培過善根,所以現在聽釋迦佛說法,他能夠證得初果。所以它這邊也是一樣,就是以這樣的一個例子,讓我們知道,因為一個雜小學處的毀犯,他們就要墮到畜生道之中。所以這邊又是舉這個典故來跟我們說明——業它會增長廣大。

(前往下一篇)

註:
  1. 課本中所引述寶天比丘的故事(出自《賢愚經》卷第二,〈寶天因緣品第十一〉),課文如下:
    有一位嬰兒出生時,天空降下七寶如雨,遍滿整個家中,大家都覺得奇怪,便去問佛。佛說:在毘婆尸佛時,有一天,許多僧人經過一個村莊,大家都爭相請僧,作種種的供養,其中有一位窮人,滿懷歡喜也想供養,但是家中太貧困,實在找不到一件值錢的東西可作供養,於是便找了一把白色的石頭,看起來類似珍珠,以最至誠恭敬的清淨信心供養眾僧,並發大誓願。就是這樣的因緣,在九十一劫當中,感受無量的福德,使他財寶盈滿,衣食無缺。
  2. 本文中牧人歡喜的故事,經查出自《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十一
  3. 有興趣參照原文的朋友,茲引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原文如下:
    業增長廣大者。謂雖從其微少善業,亦能感發極大樂果,雖從微少諸不善業,亦能感發極大苦果,故如內身因果增長,諸外因果無能等者。此亦如集法句云,「雖造微少惡,他世大怖畏,當作大苦惱,猶如入腹毒。雖造微少福,他世引大樂,亦作諸大義,如諸穀豐熟。」從輕微業起廣大果,此復當由說宿因緣發定解者,如阿笈摩說,牧人喜歡,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五百水鵝,五百魚龜,五百餓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緣。並賢愚經說金天,金寶,牛護因緣,當從阿笈摩及賢愚經,百業經等,求發定解。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Min0121&aid=10827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