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思惟業果的總相—業的四個特質(二)
2014/01/18 16:52:29瀏覽3812|回應0|推薦5
※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課程裡,法師所開示的內容中所節錄出來的。本文接續上一篇「思惟業果的總相—業的四個特質(一)」,有興趣的朋友,請參閱。

翻過來{課本}第6頁這邊…所以它這邊講,種種的苦樂受,它不是無因生,它不是無因的(外道,有一個順世外道,它是主張無因生)。那也沒有它的自性(這邊的自性,指的就是一種常法、不變之性,就是沒有變異性,它是恆常性的),但是其實苦樂它是無常法,它不是常法。所以它說有些外道主張苦樂有它的自性,譬如像地水火風,有它四大種性,堅固是地大的種性,飄動是風大的種性等等,事實上苦樂它也沒有自性的。或者是由自在天所造,這一派主張的,苦樂是由大自在天所造,譬如我們說其他宗教,他們講一切都是上帝所造,乃至我們一切的苦樂、順緣逆緣,都是上帝的旨意。當我們想,他們想不出來為什麼的時候,就是認為這個是上帝的旨意,這就是屬於不順因生。

其實苦樂它不是沒有因緣,也不是長久的,也不是常法,不是創造論,它都是由業力來的,是由善業跟不善業生出來的苦樂。苦樂受種種的差別,也是從善惡兩種業種種的差別而起,絕對沒有絲毫的混亂。如果能夠對於業果的內容,和「如是因、如是果」的決定相,獲得決定的了解,而不被種種苦樂外相所蒙蔽的話,那就具備了佛弟子所有的正見,這個正見也被讚為一切善法的根本。所以通常我們說黑業跟白業,還有一個叫做雜業,就是它造作這個業力裡面,有善有惡。大部分我們都有相雜的,常常我們會做一件善行的時候,這個過程裡面,還有煩惱的雜染;有時候我們作惡的中間,也會有善心的、善的念頭,所以大部分我們都是會有這種雜染性。

這邊我們看了過去經典的典故,其實我們主要是要思惟在我們面對生活的時候,面對境界的時候,我們是不是真的能夠深信業果——這一切是由業力來決定嘛。如果我們真的能夠…這第一個特質如果我們能夠確定的話,我們遇到了不順、違逆的境界的時候,我們應該不會去向外尋求答案。因為我們現在很多…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像教兒童教育的書,很多要經營致富啊…這個現象怎麼樣去對治,它的方法非常地多,各種各樣的學說都有,可是不管是科學文明或者是醫學,我們會發現到,世間法它用的都是對治,對治就是從現象上面去找它的根源、找它的因,可是它找出來的因,還是屬於現象層面的。

譬如我們說感冒好了,最普通,平常人都一定會得的小感冒。感冒我們說是病毒引起的,醫學家的研究,是感冒病毒的引起,但是病毒這個因,還是現象。為什麼會招感這個病毒?為什麼會呈現感冒的現象?這就是它有過去的業因,佛法裡面就講得很清楚,這是佛法裡面講到,而世間法都沒有辦法講到。所以世間法不管它去找什麼樣的根源、找什麼樣的對治,都還是在現象上面。我們可以去觀察、可以去思惟,世間上的種種的這些解決方法,都還是在現象上面去解決,所以它為什麼會有解決不完的方法,然後每個不同的問題,它的一個方法,這個可以了,那個又不行,因為你一直在現象上面去尋求的時候,它其實它內在的因都不一樣,所以你用這個方法去對治的時候,它沒有辦法去解決。

如果就我們現在是修行人來講的話,以修行來講,如果我們常常覺得說,我們修學的時間、聽經聞法的時間不夠,總是找不出時間來,或者總是安排好之後,又會有一個事情插進來,使令我們始終要去聽經聞法,總是會有人來找我們,不管是找我們去玩樂啊,或者說什麼多緊急的事情啊,可是其實我們後來把時間分出去之後,都發現到其實那些事情,好像沒有聽經聞法來得重要。如果我們常常會有這樣一個感觸的時候,一個修行人他不假外求的,要從內在的因緣去尋求,就可能…我們所謂修行要有兩個資糧,一個是福德資糧,一個是智慧資糧,可能我們在福德資糧這個部分有一點欠缺。

這樣的欠缺,就是我們要多行善,然後多發菩提心,讓我們福德具足,讓我們就有因緣來聽經聞法,有因緣、有時間能夠修行。有些人他雖然現下看起來時間、因緣條件都和合,他好像也剛好這段時間,他有得個空閒可以修行,可是老是自己修不下去,這個也是我們可能福德資糧不夠,福報還欠缺一點點。形式上面別人可能已經很欣羨,可是我們自己修起來的時候,都老是覺得沒有辦法定下心來,老是會給自己找閒岔,所以這個可能就要去看,是不是我們福德資糧不夠?然後我們是不是有一些障礙?有一些障礙,我們就要清淨它,用懺悔的方式清淨它,然後多多地作善,就從自己內在去尋求。

另外,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如果我們覺得我怎麼老是聽經聞法沒有辦法契入,當然有可能是我們宿世跟講法者的一個因緣,但是很重要的,跟我們自己的智慧資糧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我們智慧資糧夠的話,他應該沒有對象的差別,只要是善知識說法,我們應該聽了都能夠相應、都能夠契入。可是如果我們今天這個法師,他不管是老法師、小法師,但是他只要講的是正法,我們在聽經聞法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到,有的時候相應,有的時候不相應,這就表示我們可能智慧資糧還不圓滿,才會有這樣一個差別。所以我們開始修行之後,佛弟子他不會假外求的,他一切的不如意的業因,都會從你的內在去尋求。所以我們第一個…這四個特質非常非常地重要,雖然我們聽起來非常地淺顯易懂,但是其實它非常地重要,因為我們去對照我們的生活的時候,再再都可以去觀察到,我到底有沒有深信因果。好像我們常常看到一些祖師大德他們的傳記,他們的修為,我們看起來實在是看得很稀鬆、很平常,看起來很輕省、很輕易,可是其實做起來,如果設身處地,不容易,真的不容易。

像我們過去看廣欽老和尚,現在在臺灣是大家非常名揚於臺灣的,在中國人的圈圈裡面,佛教界裡面,他是有名的水果師。可是他當初在修行的時候,他沒有背景,也沒有學歷,也沒有學識。曾經在寺院裡面,大眾一起作務的時候,吃飯時間到了(因為以前也很多的出坡,勞務都很粗重),大家都去用餐了,他就偏偏被他師父留下來,叫他先把工具整理完,再去用餐。本來這一回老和尚是想:「不幹了,走了可以吧,修行這麼辛苦!」但是走沒兩步,回去想想:「我這出家來是做什麼的?我不就是要來修行嗎?修行你連這麼一點苦都不能吃的話,你連這麼一點鍛煉磨煉都不能承受的話,那怎麼修行?」所以一下子回心轉意,又回去把工具全部收拾好。之後,乃至他都已經有了三昧的境界之後,住山修行,回到寺院裡面,寺院住持師父考驗他的道行,假裝錢不見了,大家想當然耳,一定是剛回來的這個和尚不老實,偷了錢,但是他還是天天如沐春風的,在人家的白眼堆裡面來來去去,一點都不受影響。

其實我們看起來很簡單,可是其實我們在對照我們的生活的時候,設身處地的時候,真的是非常不容易。以前我在看這些,我很喜歡看故事,每次拿到一些佛教的雜誌,我先翻…第一個先看有沒有漫畫,漫畫最好找,先看漫畫,漫畫看完,看有沒有故事,很喜歡看。每次成篇成篇地看完之後,就放在那邊,等到我自己出家修行的時候,發現這個不是普通…故事不是看完就放在那邊耶,是要你去思惟、要你見賢思齊的耶!我們說「見不賢」,自己要內省嘛,這個賢…祖師大德這個行徑,其實我們要去思惟。我們這些故事,其實三藏十二部經,經典裡面,故事典故太多了,不是讓我們看看知道而已,它其實就是讓我們去思惟跟法義相關。所以當我們自己面對生活的時候,我也在僧團的時候,我才發現這個水果師實在是不容易啊。像我們,不要說在僧團,各位如果在公司工作的話,在團體裡面,你領一個工作,領一個執事,我們恐怕是一絲、一點點的委屈,我們就受不了了。一句話,常言道:「能夠任勞,不能任怨。」一句話我們可能就被打敗了,跳得半天高,都有可能,所以這個不是容易的。

我在這邊找了一篇印光大師他的《文鈔》裡面,有一個居士來信,這個也是很值得我們去省思的。我們學佛修行的人,乃至念佛的人,已經都行善、念佛這麼久了,可是為什麼還會遭受橫死?為什麼會遭受橫死?其實我們這些例子,都是讓我們去看我們的生活,我們自己的身心世界是不是有深信因果。這個是一位周居士他的來信,印光大師他收到這位居士的來信,它的內容是講,周居士他說他有一個疑問,想要請老法師慈悲開示。因為他已經吃素念佛很多年,佛經上面有講,信佛之人是為十方三世諸佛所護念,天龍護法會擁護,善神會擁護他,過去所造的惡業也會漸漸消滅,縱使會有冤親債主,也不能夠危害,他相信佛語絕對不是虛妄之言。可是在最近的時候,他們接到一個親戚寄來訃文,這個死者是一個老太太,是一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她已經吃素二十幾年,常常去道場聽經,而且平常都喜歡勸人家吃素念佛,心地非常地慈悲,可是有一天她去送素菜給一個師兄的時候,在馬路上被汽車撞死,遇到車禍。他聽到這樣的消息,心裡非常地驚訝惶恐,到寫信的這個時候,還是感到非常地疑惑,沒有辦法理解,連他們平時一起念佛的居士,聽到這樣的消息,也都感到非常地惶恐不安,所以他就特別寫了這一封信,代表大家來請求老法師開示。

第一個就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還有就是這位老太太,她臨終受到這樣一個痛苦,是否能夠往生西方?請老法師能夠跟他們開通,疏通這個道理,讓大家還能夠繼續安心地念佛,不要再懷疑。好,現在我們也學《廣論》到現在,我們各位,像這樣的一個問題,各位認為是什麼原因?我們應該怎麼樣來看待這樣一個事情?為什麼要把這個個案提出來,因為其實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現在還是很多嘛。我們碰到這樣的狀況,我們雖然說都知道是業果,可是心裡還是覺得蠻害怕的。那我們看印光大師,他是整體地來回覆,以後我們就知道,面對境界的時候,甚至我們自己的事情的時候,可能就會越來越心平氣和,越來越能夠理解,從一切我們的事緣上面,對於業果會越來越深信。

印光大師他的回覆是說,他接到這個來信,就知道周居士對於佛法的道理,並沒有真正地明瞭。它這邊其實這個佛法的道理,指的就是他對業果的道理,沒有真正地明瞭。因為我們從無始以來所作的惡業是無量無邊的,《華嚴經》裡面有講,如果我們所作的惡業,過去到現在,它有體積或者形狀的話,即使像十方虛空法界這麼大的空間,都沒有辦法裝得下。所以我們必須知道,一個人他如果是以真誠心去修持的時候,是可以轉業的,他可以把後世嚴重的果報,轉為現世輕微的果報;但是我們凡夫肉眼,因為只能看見現在發生吉凶的事情,不能知道過去跟未來的因果是怎麼回事,就會錯判。

我們以為她是遭受橫死,但其實她可能就是消了她過去、後世將要墮到惡趣的嚴重果報。這位老太太她多年修行精進,一旦遭到慘死,也許她的苦報,可以消滅她以前所造過,本來應該墮三惡道果報的惡業,而轉生善道,有可能這樣子。如果她在生前真的相信,並且發願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她也可以在命終之後,生西方,如果這樣子是更好的。如果我們有心想要往生西方的人,巴不得趕快去,管它怎麼死,反正也不是拖著久病,所以這樣子也是更好。但是因為我們沒有神通,所以我們不敢下定論去亂猜測,說她絕對已經往生西方或者沒有往生西方,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作善業一定是會得善報,作惡一定會得惡報;如果作善的人得到惡報,那是他前世所作的惡業所產生的果報,而不是現在所作的善業而得的果報。

(所以各位剛剛講的都沒有錯)。你們見到這位老太太得到這樣的果報,心裡就會有這種「作善事沒有善報,那就不足以行善」這樣的想法,這是錯誤的邪見,所以才會覺得驚恐懷疑,這樣的知見,是跟沒有學佛的人,是沒有兩樣的。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對於業果應該是要洞徹於心,如果真正相信佛所說的話,應該絕對不會因為發生這樣的事情,而對佛法產生恐慌跟懷疑。因為關於業果的道理,它是重疊無盡的,我們過去以來到現在,善惡業太多,今天種下的因還沒有產生果報,但是以前所作的業成熟,就馬上產生果報,就好像稻子一樣,先下種的先成熟,明白這些道理的人,不管遇到什麼境界,絕對不會懷疑因果有誤,或者懷疑佛法不真實。

如果不知道因果道理的複雜,而產生懷疑,那是因為還沒有具足正確的知見。像你說(就周居士所說),念佛的人他有三寶加被,龍天護佑,這是一定的道理,不至於有虛妄懷疑,但是把後世嚴重的果報,轉為現世輕微的果報,這樣複雜的道理,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所以不免會有一些不合理的疑惑產生。因為我們沒有天眼通嘛,我們沒有神通,所以我們看不到來世,我們看不到過去,才會在我們的正知見還沒有堅定穩固的時候,會有懷疑。他這邊就提到戒賢論師他的事情,在印度有一位戒賢論師,他道德高超,名聲遠震印度各國,他就是我們說玄奘大師,跑到印度去求法的老師,在戒賢論師的座下學習唯識。

因為這位戒賢論師他過去所造的惡業,所以這一世他產生很嚴重的病,讓他非常地痛苦,已經到了無法忍受,因此他想要自殺。後來他就感得文殊跟普賢、還有觀音菩薩,跟他顯現,勸他說:「因為你過去多生都作國王,你作國王的時候惱害眾生,本來這樣的業是要長久墮入到惡道之中,但是因為你現在弘揚佛法,所以才以小小的苦,來消滅長久墮入地獄的大苦,你應該要忍耐。」並且告訴他:「三年之後,從東方的震旦,會有一個僧人來這裡求法,應該把法傳給他。」所以不明白前世因緣的人會以為…就會講(我們說家人或者朋友沒有信佛,遇到這樣的狀況)說:「他明明是一個大師,可是怎麼會這樣?是不是…」就會否定,就說:「這個絕對不是一個得道高僧,才會產生如此嚴重的病!」或者也會有人說:「像這麼有修行的人,都會得到這麼嚴重的病,那佛法還有什麼利益呢?就不需要信。」所以這樣的狀況,會使令沒有善根的人,因此而退道心。

又或者看到造惡的人得到善報,也會對因果起懷疑,不知道這其實是前世所造的因,而後來得到的果報。既然作善的人可以把後世嚴重的果報,轉為現世輕微的果報,當然也有些造惡的人,會把現世輕微的果報,轉為後世嚴重的果報。這些因緣果報都是複雜而難以說明的,希望這位居士能夠明察。所以我們就從印光祖師他這樣的回答,他是一個全面性的回答,所以我們可以了解到,因緣果報它的道理其實是非常深奧而且重疊無盡的,但是一切的苦一定是從惡業來,一切的樂一定是從善業來,只是我們要把眼光,從這一世拉長到無盡的未來,以及無盡的過去,如果我們有這樣的一個眼光的話,我們就會知道因果絕對不虛的,只是它什麼時候成熟,我們不知道。所以不是說我現在作善事,一定是善業先成熟,有的時候惡業成熟的時候,它其實是消他過去的業,趕快消完。

所以我們會覺得,一般人會覺得說,信佛應該要有佛的庇佑,怎麼它這邊講,未來的惡趣,轉為現世的輕微的果報?因為我們修行的人就知道,我們是希望我們能夠早日進入到修行的正軌,所以希望把過去所欠的債、所造的惡業,趕快地,能夠懺悔就懺悔,能夠清償的就清償,所以當我們精進修行的時候,真誠修行的時候,表面上我們看起來是遭厄,其實它可能我們要墮好幾次的畜生之身,或者三惡道身,可是我們在這一世的人的果報體裡面,就可能遇到一點意外傷害或者生了一個什麼病,就把它報消掉了。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來看的話,這還是非常值得的,這還是因為我們有修行、有學佛,有得到佛菩薩的庇佑、善神護法的加護,才能夠有這樣子的好處。

所以這個就是對因果的道理,我們必須要產生決定的一個信心。各位回去,也可以多多地去對照自己的生活,還有我們過去現在的一些事緣,多多地思惟,多多地省察,來加深對「業決定理」的一個肯定。

(前往下一篇)

註:
  • 有興趣參照原文的朋友,茲引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原文如下:
    故諸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是為從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諸苦安樂種種差別,亦從二業種種差別,無少紊亂,各別而起。若於業果,或決定相,或無欺罔,獲定解者,是為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讚為一切白法根本。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Min0121&aid=1063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