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們的財物資具,應捨跟不應捨的理由(一)
2013/09/07 13:42:21瀏覽5824|回應0|推薦2
※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課程裡,法師所開示的內容中所節錄出來的;本文接續上一篇文章「我們的色身,可捨跟不應捨的理由(二)」,有興趣的朋友,請參閱。

接下來就是要解釋「外物」應捨不應捨的這些理由…

{原文}
第二廣釋外物捨不捨理分二,不捨外物道理,惠施外物道理。 今初

初中有五,一就時門不應捨者。如於出家及諸近住,施午後食。

二就施境門不應捨者。於持戒者,施殘飲食,或與便穢涕唾變吐膿血所雜所染飲食。於諸不食葱蒜肉者,不飲酒者,縱欲飲食,然具律儀不當授彼,施與蒜等及所雜染。雖復先以正言曉喻,令其於施生歡喜心,然於怨家藥叉羅叉兇暴所覆,不知報恩,諸忘恩惠來乞求者,與子僕等。病人來求非宜飲食,或雖相宜,然不知量而與飲食。若已飽滿性極饞嗜,來求妙食惠施妙食。

第二個部分就要詳細地解釋「外物」(就是我們外在的財物資具)應捨或不應捨的道理,分為兩方面,一是不應該捨的道理,第二個是應該要惠捨的道理。首先講什麼是不應該要捨,「初中有五,一就時門不應捨者」,首先分五方面來講,第一個是就時間門來說,不應該捨的時間。「如於出家及諸近住,施午後食」,就是對於出家,就是出家眾他過午不食的話,還有「諸近住」…「近住」就是受持八關齋戒,像有的人他發心在這一天、某一天,或者譬如說六齋日或者十齋日,或者他在他自己的生日、父母親的生日,或者他在一段時間(五天、三天、七天…)受持八關齋戒,總之,他在受持八關齋戒的時候,他也是過午不食的。這樣的對象,你不應該布施他「午後食」,那個時間是他不能夠吃的,這是就時間來講。

「二就施境門不應捨者」,第二個部分就布施的對象,什麼東西你不應該布施?「於持戒者,施殘飲食,或與便穢涕唾變吐膿血所雜所染飲食。」這個部分,它從「食」跟「法」兩方面來講,我們這一段是先講「食」。對於持戒的人,你不應該布施他「殘飲食」,就是殘餘、剩下、吃剩的這些食物,「或與便穢」(就大小便穢),還有「涕唾」(就是鼻涕,「唾」就口水、口沫),「變吐」(就是我們說嘔吐出來的東西,就是我們東西吃進去之後,到腸胃道裡面,它不合適,可是它經過消化了,已經變化形相,看了就想要吐,他就把它吐出來之後,這個東西叫做「變吐」,就是嘔吐物),還有我們身中的膿血這些,都是屬於污穢的,這些不清淨的東西所夾雜、所染污的飲食,也不適合布施給持戒者。因為持戒清淨,它是一個功德相,所以它是具有功德的,所以我們應該是要布施他什麼:清淨,就是乾淨的、清潔的、新鮮的東西。

第二是「於諸不食葱蒜肉者,不飲酒者,縱欲飲食,然具律儀不當授彼」。第二種狀況就是說,這個人他不吃葱、蒜、肉,也不喝酒。「縱欲飲食」,縱使他想要吃,有的時候習氣上來會想吃,但是「然具律儀」,他有戒體在身嘛,有戒法在身嘛,就不應當要授與,就不應該給他,不應該布施給他,因為這樣等於是讓他戒律有所毀犯嘛。「施與蒜等及所雜染」,布施他這些葱蒜酒肉,或者是雜染著葱蒜酒肉的食物,也是不應該布施給他的。譬如說我們出去吃飯,如果說你是吃素的話,或者你要供養持戒者的話,我們可能都要先交待,這個餐廳如果不是純素的,但是它有做素食的,我們要先跟他講:「蔥蒜這些不用。」因為有些人他不知道,他覺得說只要沒有雞鴨魚肉,它就是素的,他就是會在炒…就是會習慣…我們都很習慣用這一些蔥蒜來做拌炒嘛,這個也是要先行有所交待的。

接下來,「雖復先以正言曉喻,令其於施生歡喜心」,就是雖然先前已經正確地來為他講解,跟他譬喻,使令他明白布施的道理,「令其於施生歡喜心」,他也能夠對布施行,生起歡喜。「然於怨家藥叉羅叉兇暴所覆,不知報恩,諸忘恩惠來乞求者,與子僕等」,但是對於怨家、藥叉、羅叉,就是這些人這些對象,他是為兇暴所蔽覆的這一類眾生,性情非常地暴惡,不知報恩的一些眾生,「諸忘恩惠」,就是屬於忘恩負義的這一類眾生,來乞求的話。把「子僕」…就是把孩子、僕使等,也就是繫屬於我的有情,我把他布施出去,那是不應該的。因為雖然要布施,我們也知道應該要訓練我們的捨心、要熏修,可是因為這樣的一個對象,他是懷著暴惡的心跟動機的,他不是真正的需要,所以這個時候應該要有明辨的智慧。

所以我們說世間的人他也作善,他也會做很多慷慨布施的行為,像我們剛剛看到的,還有我們常常跟大家分享,他可能也不見得有修學佛法,可是他生來就有這樣的一種願意分享、願意施與,他就是過去的栽培,可是你在布施裡面,我們佛法講,你還要有智慧,應該要能夠明辨什麼是合法的、合理的、如法的,而這樣做,能夠對自他都能夠有真正的幫助。所以佛法裡面的布施,它還要有智慧的抉擇才好。

接下來是「病人來求」,就是屬於病人,「非宜飲食」,這個病人他來跟我們索求不合適宜的飲食。他可能糖尿病的人,他不能夠吃太多的澱粉類,更不能夠吃高糖的、含高糖分的飲食。「或雖相宜,然不知量而與飲食」,就是說雖然這個東西是可以吃的,但是沒有節制,就是它的性質跟它的數量都應當要有所節制,但是病人他來求我們,應該要懂就是什麼應該該給,什麼不應該給。

接下來是「若已飽滿」,第五種狀況是「若已飽滿性極饞嗜,來求妙食惠施妙食」。這種狀況就是說,他這個人很愛吃就對了,已經吃得很飽了,然後還是非常地嘴饞、非常地好吃。「性極饞嗜」,每天只要電視一打開,看的都是美食節目,然後平常只要稍有時間,就是規劃今天是要去哪個夜市,或要去吃哪個好吃的,如果出去玩,去中部南部哪裡玩,他就一定要先上網去查那邊的美食(當然不是說一定這樣的人是性極饞嗜),就是說這個人他非常好吃,他想的都是這些吃的事情。已經吃得非常地飽了,可是他還要來跟我們求索妙食,還不是普通的喔,就是非常好的飲食。那我們為了要對治他的貪愛心,我們就可以不給他。所以布施來講的話,不但菩薩他要有自知之明,我現在捨心還不夠寬大,我的悲心也不夠廣,我是不是我應該怎麼樣來訓練我自己、來熏習我自己的捨;但是你也要有智慧去觀察這個來求索的對方,如果他是貪欲非常重的時候,你不但可能不能夠布施給他,有時候還會叫他掏出來一點、捐出來一點,不要這麼好吃,把他好吃的東西都拿出來跟大家分享。

像我們有一個師姐,她很可愛,她媽媽很疼她,雖然已經長大了,自己常常會去買一些美食,自己在家裡慢慢吃。像她吃的麵包,她非常喜歡吃麵包,常常出門走到哪個街上,看到有麵包店,一定要買個兩塊麵包回來。然後三天前的麵包,或者是已經吃了一半的(當然是切過的,不是嘴咬過的),一半的,或者是曾經啃過的,她就把它切掉。她就是把它送給別人。因為買得太頻繁了,所以每次有好幾天前的,還沒吃完的,都拿去送人,然後自己就一直吃。後來,她媽媽偶爾來看她,也都會買…現在有一種店、零食店,好像都是賣外國的糖果餅乾的,她媽媽很疼她,每次去看她,也都要買這些。後來她的室友,都學佛的嘛,室友一看,「喔!你這個習慣不太好!」她就每次有什麼東西進來了,她就幫她拿出去,就是「你都捨不得吃,每次都放到已經變味了,味道不好了,或是快壞了,然後趕快丟給人家,這樣不好。」她的室友就幫她分出去,後來她也覺得,分出去蠻好的,就開始她的東西不再在裡面囤積到最後,整個屋子房間全部都是蟑螂,就是這樣子。

我們常常會有一些習慣,在我們的生活裡面,都是有慳貪的影子。像我們學佛的人,有的時候,他捨財覺得沒有那麼困難,因為已經加入會員了嘛,反正我也固定每個月都供養一百塊、兩百塊、三百塊,甚至五百塊;我也是一個月…可能我也像別人一樣,我一個月,不管布施是佛教團體,或者社會的慈善單位,我也都有一定的數量去布施,心裡就很安了。可是學佛的人有的…他不是財布施,他覺得沒有什麼,因為他反正他有在做嘛,可是他的那個慳貪,他其實還沒有對治,他不清楚,他只是例行性的,就剛開始知道道理之後,他就是機械式地這樣去做。那他很在乎什麼?我們覺得說布施功德比布施金錢還來得困難。

像前一陣子就有一個師姐(念佛的師姐、老菩薩),她在她們家的附近一個念佛的道場,常常去共修。共修之後,因為有一陣子,好像幾個月前,她師父發生了一點意外,身體受傷,所以那個道場每天,一天的迴向,都有幫師父迴向,剛開始住院還要人家照顧,都迴向。可是幾個月後,現在師父也都回來了。有時候就跟我們嘀咕說:「他們那個佛堂很奇怪,每次都…怎麼迴向都是…到現在還在迴向給她師父!」聽起來很不高興,我們就沒有講話,到現在迴向給她師父,也沒有什麼問題啊。然後講一講,講了好幾次,後來就說,她師父…每次大家唸…,越講看我們都沒反應。有時候來跟我們講話的時候,就會又提到這個事情…

(我)然後就說:「其實我們在很多的道場,它有設功德堂,有消災跟…就是往生跟消災的,人家都會有設大牌位啊,都有住持的師父、老和尚的、方丈的長生牌位,常設的,就等於今天迴向啊,這也很正常啊。」(她說)「可是他又不是我師父,我只是去…我們老和尚因為不在身邊,我只是去他的佛堂,幹什麼…他也不是老和尚,也跟人家在那邊每天迴向!」我說:「哎呀!」就不能再講了。她說我都是迴向給我兒子,給我的孫子。有的時候你要看,不能夠講,因為她覺得…。

我們就覺得說,其實這個師父,雖然還算現在很年輕,可是你要想,人家為什麼要供養這個佛堂?人家是因為覺得你這個師父值得供養,我才把這個佛堂供養出來,供養出來的時候,也成就了大家來這邊共修的因緣嘛。今天這個師父如果他不在的時候,人家這個檀越可能就回來自己住了,或者他就供養其他的師父,就不是念佛道場了,它可能每天就是很多的經懺法會,每個人的修行,不同的形式,你可能你也不一定相應。所以還是要感謝有這個大德,其實這個功德是大家一起成就的。

其實我們何必計較呢?我們就很怕功德被人家分去了。所以我們有的時候去佛堂共修,特別是這一種不是有一個總本山、老和尚住持的,像如果不是很大的道場,或者是居士成立的道場,你就常常會看到每次共修完就會講:「大家今天我們共修有幾件大事情,佛堂這邊有一些要迴向的,願意把今天的功德迴向給佛堂的或某某住加護病房的師姐的,請舉手!」然後你就會看到,有些人舉手,有些人他還是口中喃喃有詞唸他自己的迴向。其實這個迴向來講的話,他就是不願意嘛,不可以呀,我今天那麼辛苦來,我就是為了求功德嘛,其實我們常常去就是這樣。

你看我們現在各位,有沒有過年有準備到道場、有準備到寺院去的人?有嘛,都有嘛!我們去寺院幹嘛?祈求一年的平安,就是祈福,有的還要點頭香,還要撞鐘,就是要祈福。其實這個是沒有錯,是對的,你叫他無所求地去,這個也未免太不容易,因為我們就是凡夫境界嘛,大家就是希望討一個吉利,是沒有錯。可是我們佛弟子,我們去寺院裡面上香,我們通常都是求什麼?好像大家都是祈福,也沒有說…有幾個人說,我今年去寺院裡面燒香、拜佛、點燈,希望能夠佛菩薩加被,弟子能夠在新的一年度裡面,能夠真正地願意斷惡修善,然後發菩提心,早日開顯佛性。我們通常還是先從事相上面的求嘛,所以還是在心外上面求。

可是你想想看,大部分我們還是,有些沒有學佛的人,他到寺院裡面,當然就是兒子、孫子啦。你想想看,如果今天我們總統,過年的時候到哪個寺院裡面去上香禮佛,當然旁邊馬上就圍了一圈的記者來問,麥克風就過來了:「請問總統新年的新希望是什麼?在佛前有什麼祈願?」你想總統會講什麼?「…」對嘛,總是離不開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啊。如果說今天總統(我們不要說他內心想什麼),總統講:「我希望我的女兒工作順利,太太身體平安,我們夫妻和和美美、白頭偕老。」你看大家反應會怎麼樣?罵死。一定是說,這個總統,你作為一國的元首,你應該想的、心懷的,不是小小的家,應該是國家,對不對?雖然他心裡面不管想什麼,他總還是要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經濟成長嘛。而且我們還常常求的,自己、自己的配偶、自己的兒女、自己的兒孫女,父母的還求得沒那麼多,這個又是一個。

然後還有呢…你看我們說總統、一國的元首,他懷抱的是我們國家兩千萬的人民,不管他是哪一國的元首,總是他的國家人民。那我們發了菩提心,天天都是法界眾生,可是我們求的還是先…我的兒、我的孫、我的事業…還是這些嘛。所以有的時候,我們道理都很容易懂,可是再反思起來,我們這個心,有的時候心量還是不夠大。

因為過年快到了,看大家…其實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們一年總是想要討一個吉利,像我們今年有九天嘛,不知道各位的因緣怎麼樣?如果說有因緣可以閉門修行,好好地聞思修來用功的話,是非常地好;如果說沒有那個因緣,還是應該要隨順我們的緣分,該在家,該做什麼還做什麼,該培福的,好好長養我們的福德資糧,這樣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總之,就是不要勉強。但是我們的心,因為我們現在在布施度裡面,其實我們就是,真的就是常常要繫念眾生。雖然我們很多道理我們懂,我們知道我們的心量還沒有那麼廣、還做不到,但是還是要常常地發起菩提的誓願,我們總是要為一切眾生來發願,來希望說能夠共同成就佛道。因為你每一次發願,這樣一個願心的種子就種到你的八識田中,它就是在熏修你的菩提心,其實不要看它這一秒鐘、或者是很短暫,其實它一直在熏修我們不要忘記眾生。像這些我們剛剛看到,真的「小人物大慈善家」(指前面文章裡所分享的影片),他甚至連佛法他可能都不懂,但是他也可能是菩薩的一個示現…。那剩一點點的時間,看各位有沒有什麼問題…

…(省略)…

(前往下一篇)

◎註:若要參照書籍頁次的話,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第274頁第8行開始。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Min0121&aid=8368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