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們的色身,可捨跟不應捨的理由(一)
2013/08/16 14:46:18瀏覽5364|回應0|推薦6
※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課程裡,法師所開示的內容中所節錄出來的;本文接續上一篇文章「施何等物:略示什麼東西應該捨,什麼東西不應該捨」,有興趣的朋友,請參閱。

接下來就是要詳細地來解說,內身跟外財,可以捨跟不應該捨的道理…

{原文}
第二分二,廣釋內物可捨不捨,廣釋外物可捨不捨。 今初

若知不捨內物道理,與此相違知是應捨,故當先說不捨道理。此中分三,初就時門不應捨者,菩薩身等雖已至心先施有情,然乃至未廣大悲意樂,不厭乞求肉等難行,縱有求者亦不應捨。《集學論》云:「由何能令精進厭患,謂由少力而持重物,或由長夜而發精進,或由勝解尚未成熟而行難行。」

第二個部分就分為兩點,首先是詳細來解釋「內物」(也就是我們的內身、我們的色身)可以捨跟不應該捨的道理、理由;第二個部分,詳細地來解說「外物」,就是我們外在所擁有的動產、不動產,可捨跟不應捨的道理。首先要講我們的內身,什麼樣是不應該捨,什麼樣應該捨?「若知不捨內物道理」,如果說我們能夠明白了知為什麼內身…我們這個色身,什麼狀況是不應該捨,知道它的理由,知道它的原因,「與此相違知是應捨」,與這個道理相違背的狀況就應該要捨。所以「故當先說不捨道理」,所以它這邊就先說什麼時候是不應該捨的,我們就可以反推而知,與這個相反的就是可以捨。「此中分三」,這裡面分三方面來說明。

「初就時門不應捨者」,首先針對「時門」,就是時間方面來說,什麼時候是不應該捨的?「菩薩身等雖已至心先施有情」,菩薩他的色身、他的肉身雖然…前面已經講到,你一開始就要緣念發心,把我們的內身外財乃至三世的善根,都布施給一切有情,雖然已經至心地這樣一個發心了。「然乃至未廣大悲意樂」,但是當我們的大悲心還沒有廣大之前,「不厭乞求肉等難行」,你心裡並不厭棄眾生來乞求我們的色身、身肉這樣一個難行的苦行,你雖然心裡並不厭棄,但是「縱有求者亦不應捨」,縱使真的有這樣一個眾生來跟我們乞求的話,也是不應該捨。這裡的重點就是,當我們的大悲心還沒有廣大之前,雖然我們的心願意做到,但是我現在還是個幼苗啊,我還是一個嬰兒菩薩,所以我還沒長大,所以這個會挫折我的菩提心,所以還是不應該捨。

在《集學論》裡面就講,「由何能令精進厭患」,是什麼能夠使令我們…菩薩他厭患精進,就是對於精進行,他有了厭患之心,是什麼原因?第一個原因,「謂由少力而持重物」,這個都是譬喻,首先就是你力氣很小,但是必須要持重物,那個是會使他厭患精進。如果我們做過勞力的事情的人,應該可以體會。像我們以前在出坡的時候,不管你是小個兒的、大個兒的、胖的、瘦的,大家一起出坡的時候,一大堆的沙土、沙石,尤其你住在山裡面,颱風過後或者有工程的時候,大家都要去搬運的時候,應該要怎麼做呢?就是不能貪多。因為如果你今天個兒像我這樣,骨頭又那麼瘦,雖然臉這麼胖,可是骨頭這麼瘦,你寧可一次拿你可堪負荷的重量,然後多跑幾次,你跑一天下來,頂多是累,可是你這樣逐次逐次地累積,哇,你的成果也是很可觀耶。你一天下來,時間積累下來,你也是可以成就很大的搬運量。

可是如果你想到說:「哇!我要做這麼大的,我們要完成這麼大的東西、這麼多的量,要把這些東西…沙土、沙石、磚石、水泥,要把它搬運,很辛苦!」那我就…超過我的能力去負荷的時候,你越走越慢…其實你走三趟,只是費個腳力,可是你搬了超過,你走了半天還走不到,然後之後又這裡拐到,那裡又扭到,然後就不能做了,你做一次你就怕到了。所以這邊就講,它這個譬喻非常地妙,你做過苦力勞力的,就可以體會得到。你寧可在你能力負荷…你多跑幾次,多做幾次,往返幾次,其實你慢慢也可以成就廣大的菩薩行。

第二種狀況是「由長夜而發精進」。這個「長夜」,一般我們在佛法、佛經裡面講的「長夜」,就是指輪迴的黑夜。這邊為什麼說長夜發精進,就不眠不休的意思,晚上都不用睡,所以才用長夜,不然它為什麼不用「由長晝…」呢?所以這邊「長夜」就是連晚上都不睡覺地去發精進。為什麼…這個譬喻也非常地妙,因為我們凡位菩薩他身心的堪能性是很有限的,就看你過去世的福報力,有些人他身體的堪能性很強,他可以一天一夜不睡,幾天不吃,他還是可以做很多事情;有些人他一個晚上沒有睡,第二天就七葷八素了,什麼事情都做不來,你跟他講話,「哦哦哦…」,然後整個人就晃來晃去。尤其是現代的菩薩,出家的菩薩,大乘的菩薩僧,真的有些你看他們真的是不眠不休。

有些人跟著師父到處跑,到了三更半夜還在家庭普照,你看這個做師父的,通常還是談笑風生,旁邊的…不管是秘書、侍者,大家輪流去小盹一下;不然就是做筆記的,已經寫到停在那邊了,像我們上課打瞌睡一樣…剛剛那一段錄音又忘記了,什麼都丟三落四的,為什麼?師父因為修行,他的堪能性跟我們堪能性不一樣嘛。他妄想少,然後因為他可能禪定修習,他的精神體力跟我們都是…我們不能比的啦,所以大家累得東倒西歪,所以一個師父旁邊都要三四個,輪流上陣,就是因為我們堪能性不夠。所以他不眠不休,對凡位菩薩他是有困難的。

(第三種)「或由勝解尚未成熟而行難行」,或者是說他的勝解力、他的思惟、他的定見還不夠,也就是說他的內化還不夠,還沒有真正地消化吸收到轉變他的身心…這個時候,你去行的時候,是有勉強。所以這個時候,雖然我們有這個意樂,但是我們就是保持一種仰慕之心,就是希望將來也可以像諸佛菩薩這樣子的難行的這種大悲的施捨,捨身肉、割肉餵鷹、施身餵虎,但是我們現在,我還是菩薩BABY嘛,還沒辦法,能力還有限。

{原文}
如施肉等,此雖將身已施有情,然於非時,唯應遮止不令現行。若不爾者,能使菩薩厭諸有情,由此失壞菩提心種,故即失壞極大果聚。是故《聖虛空庫經》云:「非時欲行,是名魔業。」《入行論》云:「悲心未清淨,不應捨其身,若能成現後,大利因應捨。」

接下來說,「如施肉等」,就好比布施我們這個身肉、色身,「此雖將身已施有情」,這位菩薩雖然已經將他的身體,心念上面已經布施給一切有情,「然於非時,唯應遮止不令現行」(「非時」就是它這個時候 ,時機還沒有成熟,不適合的時候),就應該要遮止,使令他這樣布施身肉的一個心,不使令它現行,不是實際去做。「若不爾者,能使菩薩厭諸有情,由此失壞菩提心種,故即失壞極大果聚」,如果不這樣的話,否則的話,如果你勉強去做的話,還沒有成熟嘛,勝解也沒有成熟,身心堪能性還不夠的時候,勉強去做,就會使令菩薩會對有情眾生生起這一種厭離心,也因此就會喪失、損壞了菩提心的善根種子。因為他就會生起退心,他會畏怯,他會覺得他做不到。「故即失壞極大果聚」(這個「極大果聚」,這「果聚」就是非常大的,也就是成佛的果報),我們都是在累積成佛的因嘛,這些就是在圓滿我們的成佛的資糧,成佛資糧裡面的布施的資糧、布施度。

「是故聖虛空庫經云,非時欲行,是名魔業」,因此這個經裡面講到,「非時欲行」就是在不適當的時候,想要布施色身,也就是你勉強地去做,它會損壞道業,會使令我們的道業壞失,所以說它是魔業,因為它會造成我們說弄巧成拙,它反而會造成一種反效果。

我們之前看到大陸有一個…應該是新聞,不能說公案,就是新聞…就是現在不是有人發起捐贈骨髓嘛,雲南有這麼一個案子,就是年輕的這個女孩子她就發心,她願意有這樣一個好心去捐贈骨髓。可是這個時候,有一個生病的人,這個生病的人也是一個年輕人,他跟願意捐贈的女孩子,這個配了之後(因為骨髓要配對可以合得來,是非常不容易的,它的合適性,對病人來講是非常珍貴的)…這個女孩子在進行的過程裡面,因為骨髓捐贈,要有一定的量,才能夠使令病人他有一個重新造血的功能,使令他才能夠真正的恢復健康,如果這個量不夠的話,他可能還是會有危險。所以一般骨髓捐贈,就是要各方面評估之後,都OK的,然後才進行捐贈。

這個新聞就是說,她在這個過程裡面,其實已經女孩子去捐了,但是院方、醫院這邊出現一個問題,在這個過程裡面,突然發現機器、儀器故障。故障的這個過程裡面,讓這個女孩子非常地驚恐,她怕她生命會受到威脅,所以她當場她就斷然決定,她不要再捐了。她已經抽出一部分骨髓液給對方,但是不夠,不夠的狀況之下,院方勸說這個女孩子,希望她還是繼續能夠捐贈,說故障的問題會很快地把它解決掉,但是這女孩子非常地害怕,她決定…因為他們捐贈骨髓,他們還會給個幾萬塊錢的一種…給她一些費用,她說她連這個費用她都可以不要,她就是不要捐就對了,就回去了。後來這件事情就引起很大的一個討論。後來由這女孩子的男朋友出面,就是說他們也不是為了名為了利,但是在那個當下,非常地害怕,因為醫院院方的機器出了問題。但是院方這邊醫生出來,他也沒有認錯,就是覺得醫院的醫療設備臨時出現故障,不是他們能夠預料的,這個女孩子應該要包容這種狀況。

最後的結果就是,她就是沒有捐了,然後以不足的骨髓,還是去幫助這個病人,這個病人等於他接受的幫助不夠嘛,所以他也還在住院之中。然後到最後呢,他們變成心理上面就是有一種創傷,這個捐贈者因為她當初是一個好心,可是當她發現到她的生命可能有受到危險的時候,她不願意做的時候,卻反而很多人指責她,而且認為這個病人的生與死,他如果今天病沒有好起來,你有很大的責任。她變成要去負擔對方生死的一個責任,她就覺得整個那種心,就變得已經有一種忿恨之心了。…就這邊講的,你在不適當的時候,你勉強去做…當然這只是一個舉例啦,因為她畢竟不是一個佛弟子嘛,她只是一個好心。我們就是說,菩薩也是這樣,在你身心堪能性還不夠的時候,你去做的時候,你可能一點點的挫折或一點點對你的威脅,你就馬上打退堂鼓。這樣反而會壞失你的菩提心,你菩提心一壞,你後面的菩薩行就全部都沒有了,所以它就等於是一個魔障一樣,所以說是為魔業。

《入行論》裡面講的,「悲心未清淨,不應捨其身」,就我們剛剛講的,他悲心沒有廣大,還沒有清淨的時候,就是他的悲心還沒有完全的時候,我們不應該捨,把我們的色身布施出去。「若能成現後,大利因應捨」,如果是能夠成就現前(這個「後」就是將來),現前以及將來的,殊勝的廣大的利益的因,那麼就應該要捨,就是說你現在也不會後悔,然後將來還能夠究竟解脫,這樣子就應該要去捨,應該去布施。因為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先講到這邊。

(前往下一篇)

◎註:若要參照書籍頁次的話,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第273頁第5行開始。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Min0121&aid=816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