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9/21 13:19:04瀏覽5684|回應13|推薦135 | |
[杭廷頓的千秋志業] 聖瑪利諾市在1913年成立,它是由杭庭頓莊園,也就是杭廷頓圖書館的前身發展出來的。因此自杭廷頓圖書館在1928年開館後,一直都是全市占地最廣、最知名的、最有影響力的機構。全名為《杭廷頓圖書館,收藏暨植物園》 (The Huntington Library, Art Collections and Botanical Gardens),簡稱杭廷頓 (The Huntington)。它原本佔地600英畝,現有207英畝對外開放,其中庭園面積有120英畝。一共收藏了包括文學、歷史、科學的文物、歐美的藝術珍品以及15,000種的各類植物,以供教育、研究和展覽之用,每年吸引了約80萬人前來參訪。 對外開放92年來,《杭廷頓圖書館,收藏暨植物園》一直獲得慷慨的私人捐助,營運資金在到2019年為止已達5億美元。園區本來在以前一直是免費参觀,但到了1972年時因連續幾年館務開銷日漸增長,為了維持高水準的營運,這才開始收費。目前共有雇員約400人,2020年的預算約5,400萬美元。其中捐贈資金佔了45%;門票及禮品店、餐廳的收入佔28%;會員收入佔27%。財政管理極其謹慎而健全,先定期維護藏品及房產,行有餘力,則繼續進行收藏和擴建。另一方面,更不定期地資助館外的計劃和交流,例如每年提供210萬美元獎學金來鼓勵學者進行人文方面的研究。據統計,一年内約有2,000名學者會利用園内及館内的資源進行研究。在教育方面,則開放給歷史、文學和植物科系的學生和老師参觀和舉行研討會等活動 (以上數據來自館方資料)。 【杭廷頓園區全圖】(註:上為南,下為北) (小小提醒) 因為園區幅員廣大,有眾多的園林要遊覽,浩繁的藏品要細看,所以腦力體力,兩者不可缺一。即使是走馬看花,也要耗掉一整天工夫。如果要仔細瀏覽,則以二天為宜;一天室内,一天室外,才能入寶山而滿載歸去。 俯看杭廷頓庭園,右邊的紅頂建築是圖書館,左邊的是杭廷頓藝術畫廊 (歐洲藝術館)。 古典的大門 入口 【教育暨遊客中心 Education and Visitor Center】 教育暨遊客中心是在2015年完工開放的新入口大樓。該項目包括6.5英畝的花園以及52,000平方英尺的新設施用來提供演講,會議,課堂,會議等功能和訪客的餐飮購物服務。而且也加建了42,000平方呎地下文物收藏和機構存儲的空間。
遊客可在鳥語花香的庭園裹悠閒地享受午餐及下午茶。 玫瑰崗基金會所贊助的圓頂花園廣場,常用以擧辦大型活動,譬如慈善義賣會,時尚展覽會等。 禮品店是館方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 【杭廷頓圖書館 Huntington Library】 杭廷頓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研究圖書館之一,擁有超過1,100萬個跨越11至21世紀間的物品,包括了800萬件手稿,440,000本珍本,454,000冊參考書,900,000張印製品,80萬張照片和300,000個數位檔 (館方資科)。這些卓越而多元的材料集中在14個相互關聯的題材:美國歷史;建築,景觀設計和規劃;英國歷史;加州早期印刷書籍;西班牙歷史和文化;科學,技術和醫學史;英語文學;地圖和地圖集;中世紀手稿;環太平洋地區;攝影;版畫,海報和臨時目錄;以及美國西部的歷史。杭廷頓是美國最重要的西部史研究機構之一,收藏涵蓋整個美國西部開發史,包括橫越大陸的拓荒過程、北加州的淘金熱、南加州的開發等。亨利杭廷頓本人就是西部和南加州開發的重要推手,深知其來龍去脈,所以收集起來得心應手,成果非常完整豐富。 下爲圖書館平面圖: 圖書館内共分為4大部門。 1. 圖書館展覽廳 (Library Exhibition Hall): 展示了館藏中一些最特殊的珍本和手稿。其中約有150種精選展品按12項主題進行分組,以啓發參觀者在更廣泛的範圍內進修每個項目的内涵。 2. 迪布納科學史廳 (Dibner Hall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是一個常設展覽,測重於天文學,自然歷史,醫學和光學。 3. 圖書館西廳 (Library West Hall):用來舉辦暫時性的主題展覽。 4. 蒙吉研究中心 (Munger Research Center):為學者和工作人員提供了研究的工作空間。 下圖為圖書館的主建築,右 (東) 側的入口是屬於圖書館展覽館的,左 (西) 側的入口是屬於圖書館西廳的。
〖杭廷頓圖書館展覽廳〗 《古騰堡聖經 (The Gutenberg Bible)》 杭廷頓圖書館鎮館之寶乃著名的「古騰堡聖經 (The Gutenberg Bible)」,是已知僅存的大約十二本犢皮紙版本的古騰堡聖經之一。約翰古騰堡(Johann Gutenberg)在1455年製作的聖經被認為是歐洲印刷的第一本實體書。一共發行了175冊,今天只有48册得以倖存,其中包括12犢皮紙的版本。如下圖所示。超大幅版面顯示出該書僅供機構如修道院或教堂所使用,而非個人。 《托勒密的世界地圖 (Ptolemys Cosmographia)》 這是羅馬的天文地理家克勞迪烏斯托勒密 (Claudius Ptolemy, c. 100-178年) 所撰寫的「托勒密的世界地圖 (Ptolemys Cosmographia),其中解釋如何使用經度和緯度坐標製作地圖。此地圖於1477年首度在義大利印刷發行。1492年,哥倫布帶著此圖揚帆西進,尋找馬可波羅遊記中描述的世界,結果卻發現了美洲新大陸。 《12個主題之一-「一本美麗的手稿 A Beautiful Manuscript」》 喬瑟「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埃勒斯米爾手稿」(The Ellesmere Manuscript of Chaucer’s Canterbury Tales ) 是傑弗利喬瑟 (Geoffrey Chaucer, c.1340-c.1400) 作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最負盛名的手稿,由亨利杭廷頓在1917年從英國的橋水圖書館 (Bridgewater Library) 購得。 傑弗利喬瑟是中世紀英國的詩人作家,俗稱英國文學或英國詩歌之父。他代表作就是「坎特伯雷故事集」。寫於14世紀末,通篇講述了31位朝聖者在前往坎特伯雷的神殿朝聖時相遇的故事。藉著他們生動的故事,揭露了僧侶階層的腐朽,嚴肅的婦女問題,反映了當時各色各樣的人的生活和社會百態,完全脱離了舊時代詩作不知人間煙火的風格,認為是中世紀文學的傑作。可惜他生前並未留下任何手稿,因此出現了很多不同版本的手稿。其中最受推崇的是現為杭廷頓所收藏的這個手稿,也是最早手稿之一,創作於15世紀開始的10年間,並且插圖也很生動,配合喬瑟豐富有趣的詩歌更加栩栩如生。其中包含了朝聖者的23幅圖像,在每個故事一開始就出現,喬瑟的肖像也附在上面。此手稿是不知名的集體創作,它的文字像是出自一人的手筆,但似乎有多達三位畫家擔任插圖的工作。 該手稿的狀況一直維持得良好,因為它在托馬斯埃格頓爵士 (Sir Thomas Egerton, 後來改名巴倫埃爾斯米爾 Baron Ellesmere) 家的圖書館裏待了大約三個世紀的時間,沒有受到干擾。這是為什麽這個手稿被稱為 Ellesmere Manuscript (或Ellesmere Chaucer) 的原因。 最近館方又在展覽站旁添加了互動視頻語音設備,參觀者由此可以看到手稿的每一頁,並可聽到故事的録音。 傑弗利喬瑟畫像 (公有領域) 15世纪初期發行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埃勒斯米爾手稿」中的第一個騎士故事 ( 公有領域) 。 喬瑟也貢獻自己成為故事中的一個朝聖者 (公有領域) 。 《12個主題之2-「一本天才作的的戲劇集 A Book of Plays by a Genius 」》 下圖這套在1623年印行的威廉莎士比亞戲劇作品集是對開本形式的第一套全集作品,"First Folio",共含有完整的三十六本戲劇作品,是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最可靠的資料來源。其中的一半,包括麥克白 (Macbeth),十二夜 (Twelfth Nigh),如你所願 (As You Like It) 和暴風雨 (Tempest),以前沒有出版過。如果沒有這個版本 (亦即所謂的《第一對開本 First Folio》) 的話,他的許多戲劇可能都無法倖存到的今天。館内亦收藏了4開的版本。 《12個主題之3-「一封南北戰争的信 A Civil War Letter」》 亞伯拉罕林肯總統的手稿及信,是美國南北戰爭及解放黑人的重要歷史文件。圖書館尚收藏了很多喬治華盛頓,湯馬斯傑佛遜和班傑明富蘭克林寫的信和手稿,也包含了富蘭克林自傳的原始手稿。 杭廷頓圖書館裏收藏了許多名作家如 傑克倫敦 (Jack London),威廉布萊克 (William Blake) ,珀西比什雪萊 (Percy Bysshe Shelley),亨利大衛梭羅 (Henry David Thoreau ) 和馬克吐溫 (Mark Twain) 等人作品的第一版和手稿,以及 查爾斯布科夫斯基 (Charles Bukowski),奥克塔维亞巴特勒 (Octavia E. Butler) 希拉蕊孟代爾 (和Hilary Mantel) 等人的文學檔案。 《傑克倫敦收藏品》 1903年時的傑克倫敦 (公有領域) 下圖是「野性的呼喚」(The Call of Wild) 和「白牙」(White Fang) 兩部小説書的第一版 (杭廷頓圖書館珍藏),這兩本書使傑克倫敦成為美國旅行文學中受到歡迎的人物之一。杭廷頓圖書館是世界上收藏傑克倫敦的遺物最多的機構,一共擁有約50,000件,其中包括了12,000張左右傑克倫敦攝得的照片。它們幫助了無數的文化工作者 (如電影導演、作家、教授等) 在考據方面的研究。 「白牙」講述了一個半狼半狗動物的故事,以及它在十九世紀末克朗代克淘金熱期間被馴化的歷程,只花了傑克倫敦三個多月就完成了。倫敦用白牙的角度來探索諸如道德,救贖和文明本質之類的普世價值。而他自己本身的牧場主、水手、淘金者、戰爭通訊員和流浪者的豐富閲歷,對小說的筆觸生動、自然真誠,起了很深刻的影響。 《「湖濱散記」手稿》 下圖右是「湖濱散記 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1954年由Ticknor & Fields發行的第一版封面 (公有領域) 「湖濱散記 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又譯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大衞梭羅 (Henry David Thoreau,上圖左) 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該書出版於1854年,梭羅在書中詳盡地描述了他在瓦爾登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過兩年又兩個月的生活以及這段期間他的許多思考。他把這次經歷稱為簡樸隱居生活的一次嘗試。「湖濱散記」共由18篇散文組成,在四季循環更替的過程中,詳細記錄了梭羅內心的渴望、衝突、失望和自我調整,以及調整過後再次渴望的複雜心路歷程,幾經循環,直到最終實現為止。它是美國最著名的文學作品之一,出版後一個半世紀仍歷久而不衰,已成為返璞歸真,保守主義,反商業,公民不服從心態的代名詞。 亨利杭廷頓於1918年從一個聖路易斯的收藏家購得了手稿和頁面校樣。如今杭廷頓圖書館擁有湖濱散記前七個版本的大部分內容,共約1,200頁。梭羅寄給印刷廠的第八個也是最後一個版本已不復存在,只留有頁面校樣。它們已經全被轉換成為數位檔,以利研究閲讀之用。 《繪本》 下圖為19世紀初的的名畫家約翰詹姆斯奧杜邦 ( John James Audubon) 的指標性作品「美國的鳥類」。在書中,他精密描繪了在美國及其領土上發現的435種鳥類 ,有的目前已絕種。此書於1827年到1838年間第一次出版。畫冊十分巨大,長26时、寛39时,以方便畫出原尺寸大小的鳥。可説是珍貴的生物學及藝術的結晶。 放大了的手稿吊在樓梯間的空中,似乎想給参觀者一些啓示。 〖迪布納科學史廳 (Dibner Hall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這是一個常設展覽,展示内容集中於天文學,自然歷史,醫學和光學。豐富的圖書史料,從托勒密 、牛頓一直到達爾文、愛因斯坦,應有盡有。杭廷頓圖書館的科學史收藏是北美地區的圖書館中最豐富者之一。 《天文學》 在天文學的資料中,重要的是埃德溫哈勃(Edwin Hubble)和來自卡內基天文台的「威爾遜山天文台」收藏。其中有上千本有關天文學史、物理學史和航空太空史的書籍,以及論文和攝影檔案。 《自然歷史》 此部門擁有摩爾達爾文收藏庫 (Mohr Darwin Collection),其中容納了查爾斯達爾文 (Charles Darwin) 及其團隊所發表的或者關於他們的將近1,700種出版物。 相關的植物學、動物學書籍和手稿則包括了約翰詹姆斯奧杜邦的雙像對開本「美國的鳥類」等重點刊物。 《醫學》 醫學方面的著作包括中世紀的醫學和天文雜記,以及1501年以前印刷的5百多本醫學史方面的書。另一有關生殖生物學的藏書則涵蓋了從16世紀至今的大約2,700本有關婦產科的稀有書籍。 《電力》 圖書館的收藏亦包括了有關電力、橋樑、水工程、冶金、顏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歷史方面的書籍檔案。 《電燈泡的演進過程》 杭廷頓的中古燈泡收藏包括近400種,其中約有一半在此展示,涵蓋年代從1890到1960年為止。它們包括了白熾燈和螢光燈燈泡之前使用的各種燈座,燈絲和燈炮的樣本。 〖蒙吉研究中心 Munger Research Center)〗 該中心於2004年開放,共有90,000平方呎的空間,為杭廷頓圖書館的藏書,提供了保護、保存、展覽準備、數字成像和攝影的設施;也為未來藏書的開發提供了儲存空間。圖書館的行政瓣公空就設置於此。 杭廷頓的3個藝術館擁有超過500年、42,000件的歐美藝術作品,其中包括繪畫、版畫、素描、攝影、雕塑、装飾、珠寳、陶瓷玉器、傢具等藝術或工藝品。杭廷頓藝術館主要是用來收藏與展示歐洲尤其是英、法的作品,而維吉尼亞斯蒂爾斯科特美國藝術館則是收藏與展示美國的作品。此兩座建築還會展示一些較小的臨時展覽,著重在藏品中的傑作,或者促使杭廷頓的歷史性作品與當代的藝術風格對話交流。至於瑪麗盧和雷治本畫廊的功能則在提供重要的全國或國際性展覧的場所。 【杭廷頓藝術館與美國藝術館的導覽APP】 杭廷頓有APP可以下載到手機,遊客便能够享有語音導覽這兩個藝術館的服務,十分稱便。如果在展覧室輸入展示品的代號,更可聽到相關背景資料的説明。 【杭廷頓藝術館 (Huntington Art Gallery)】
〖建築與室内設計〗 杭廷頓藝術館建成於 1911 年,原來是杭庭頓夫婦的住宅。該館展示的歐洲藝品為當今美國境內最佳收藏之一,室內装璜及擺設也呈現了漢庭頓夫婦當時的生活品味。 杭廷頓藝術館的功能是雙重的。其一,將由博克斯藝術 (Beaux-Arts,亦即法國學院派的建築風格,它是一種混合古羅馬、希臘的建築形式,強調建築的宏偉、對稱、秩序性,多用於大型紀念建築,主要流行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 設計而建成的大廈用來展示美國富庶時代豪宅的格局,並顯示杭廷頓夫婦的生活時尚;其二,保存並提供教育性的珍藏藝術品展覽的場所,而且利用先進的保護,照明和解說技術來達到這個目標。 建築的最終設計達到約55,000平方英尺,將外部經典裝飾限制在南北兩面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南門面和露台反映了意大利和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鄉村房屋建築的傳統,而北門面則反映了法國的傳統,並增加了東部的大柱廊。總體而言,這棟房子是20世紀初期加利福尼亞建築新興地中海風格的經典作品。 亨利去世一年後的1928年,整座宅邸被改造成公共藝術館畫廊向公眾開放,許多浴室、臥室和私人起居室等空間都被廢除。廣大的東西廳,大型圖書館,客廳,餐廳和寬敞的南露台等則被保留了下來,從中尚可窺見當年的雍容優雅。
東邊的大柱廊
大厦北面,面對著北景茶花園 (North Vista and Camelia Park)。
東邊大柱廊外的庭院 室内的主要大樓梯 杭廷頓大廈的主要大樓梯是雙向的,而且特别的寛,並且在兩邊樓梯的中途有一個大平台。在這一平台上,人們可以隔著大窗向外欣賞北景茶花園 (以前還養鹿,稱為鹿園) 的全景,並眺望宏偉的聖蓋博山脈。每天晚上,杭廷頓一家人都會参加正式的晚餐。杭廷頓先生穿上華麗的燕尾服,而杭廷頓夫人則衣著長串珠晚禮服。據説太太通常會先走到大樓梯平台處,等著先生來和她會合,然後一起偕手走下樓梯。這是一個深情款款的動人時刻。
大型圖書館兼會客室裝飾精美,是一個實用的空間。亨利花了很多時間在那裡讀書。在這裏他也可以與訪客見面。
下圖這個餐廳曾接待過瑞典王儲和公主,他們在1920年代初訪問了杭廷頓府邸。
可以擧辦小型音樂會的起居室
〖歐洲繪畫〗 杭廷頓藝術館陳列有大約1,200件作品,如:十五世紀荷蘭、義大利的藝術品,十八世紀英國的「崇高風格」肖像畫 (Gand Manner Portraiture) 和風景畫,十八世紀法國的肖像畫,以及十九世紀英國的「設計改良運動」(Design Reform) 風格的工藝作品。 館內的十八世紀英、法重點藏品包括:湯馬士庚斯博羅 (Thomas Gainsborough) 的「藍衣少年」 (The Blue Boy)、湯馬士勞倫斯 (Thomas Lawrence) 的 「小粉紅」(Pinkie)、瓊安通尼烏東 (Jean‐Antoine Houdon) 的「狩獵者黛安娜」 (Diana the Huntress) 銅像等等。 除了是英國境外18世紀英國「崇高風格」肖像畫的最大收藏者之一,杭廷頓藝術館也蒐集了從17世紀到20世紀,超過13,000幅英國的素描及水彩畫。 1934年杭廷頓藝術館增加了一個2,900平方英尺的大廳,現在被稱為「松登肖像畫廳」(Thornton Portrait Gallery),是杭廷頓藝術館最重要的一間展覽室,用於展示亨廷頓收藏的「崇高風格」肖像畫。 下圖就是「松登肖像畫廳」,著名的「藍衣少年」 (The Blue Boy) 和 「小粉紅」(Pinkie)兩畫隔室遥遥相望。
下圖為杭廷頓藝術館之寶「藍衣少年」 (The Blue Boy), 係湯馬士庚斯博羅 (Thomas Gainsborough,1727-1788年) 所作。他是18世紀中期英國傑出的肖像和風景畫家,藝術史家曾評論他是當時技術上最熟練,同時作最多新嘗試的藝術家之一。平常以以作畫速度著稱,重視對自然和人性的觀察,而不在於正式學術規則的應用。他的畫中常帶有詩意的敏感性,所以有人説:"欣賞他的畫,我們發現眼中含著淚,卻不知道淚從何來。" 「藍衣少年」是庚斯博羅後期的代表作。這幅畫在1770年的皇家學院展覽中首次公開露面,獲得了很高的評價。人們認為這是一位少年紳士喬納森巴特爾 (Jonathan Buttle) 的肖像,他是一位富有的五金商人的兒子。它充分代表了庚斯博羅個人晚年的探索和創新。他在畫中以銀灰色的調子畫了一大片優美的風景作為人物的背景,將少年的藍色衣服襯托得更加光輝奪目。其對色彩的掌握和筆法的運作,在當時是很新穎的。 亨利杭廷頓在1921年以728,000美元的價格購買了「藍衣少年」,這是當時繪畫的最高拍賣價格,造成很大的轟動。他將英國的國寶,甚至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之畫》的「藍衣少年」帶到美國西海岸,更引起大西洋兩岸的側目和批評,卻更突顯了此畫精湛的藝術價值。 「藍衣少年」歷經近250載的歲月滄桑,已出現老化剝落的現象。在2018年,館方開始進行一個為期18個月的《藍衣少年計劃》,以保存並修復這幅無價的肖像畫,並同時記錄和教育大眾其間的過程,受到了極大的廻響。進行中為了能夠精確地診斷及修復這幅畫,甚至於動用了X-光及手術用顯微鏡。全部計劃已順利地在2020年3月完成,如今藍衣少年已是煥然如新,只等疫情一過,就可與大眾重新見面。 另一幅為杭廷頓藝術館所重視的肖像畫是湯馬士勞倫斯 (Thomas Lawrence) 所作的「莎拉古德温巴瑞矛盾:小粉紅」(Sarah Goodin Barrett Moulton: "Pinkie"),就懸掛在「藍衣少年」 正對面的牆上,兩者常被拿來相提並論。 下圖為「莎拉古德温巴瑞矛盾:小粉紅 Sarah Goodin Barrett Moulton: "Pinkie"」,係湯馬士勞倫斯 (1769年—1830年) 在1794年所創作。他是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英國最時髦的肖像畫家,在歐洲享有盛譽。他的肖像畫中的主角多是上流社會的人物,尤以婦女居多。他的畫特點是筆觸流暢,色彩絢麗,畫面處理出色,而這幅「莎拉古德温:小粉紅」則是他的代表作。 畫中的小女孩名叫莎拉古德温巴瑞矛盾,小名「小粉紅」(Pinkie),在1783年生於牙買加,9歳時 (1792年),被送到英國接受教育。她的祖母朱迪思巴雷特(Judith Barrett)很想念地,在1793年年底從牙買加寫信,請人託勞倫斯畫下孫女自然而不拘束、與人同高的大肖像。有了它,祖母就可以見畫如見人,稍解相思之苦。 圖中可見小粉紅鮮豔的帽子絲帶在微風中飄揚,風也刮起了她那迷人的白色裙子。她的右臂向後彎曲,左臂在胸前抬起,右腳微踮,似乎正準備表演她最近學到的複雜舞步,以此向祖母展示了她剛學到的文明教養。然而小粉紅不幸在畫作完成次年 (1795手) 就病逝了,因此,勞倫斯以低平面角度去完成的這幅畫,也更增添了紀念性。 「小粉紅」是亨利杭廷頓在有生之年所收購的最後一幅畫,但是,他卻等不及看到它被掛在牆上的那一天就過世了。在他去世後,「小粉紅」因與庚斯博羅的肖像畫「藍衣少年」的關聯而聲名遠播。沒有其他英國藝術家的作品享有如「藍衣少年」高的聲望,而「小粉紅」和「藍衣少年」通常在受歡迎的場合成對出現;一些畫廊參觀者誤以為他們是同一位藝術家的同期作品。其實兩者是由不同的畫家分開創作的,相隔了4分之1世紀,而主角的著裝風格也迥然不同。一直要到1920年代被亨利杭廷頓買下後,他們之間,才開始有了真正的聯繫。但是兩者看來是如此匹配,穿鑿附會之說始终不輟,以至於洛杉磯時報戲稱它們為"洛可可肖像 (Rococo portraiture,指反對宮廷的繁文縟節的藝術) 中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 下圖「莎拉西登斯與悲劇繆斯女神的合體 Sara Siddens as the Tragic Muse」是英國著名的肖像畫家約書亞雷諾斯 (Joshua Reynolds, 1723-1792年) 在1784年所作。在這幅油畫中,他將他所欣賞的、以飾演莎士比亞劇麥克白夫人 (Lady Macbeth) 出名的女演員莎拉西登斯夫人畫成了古希臘羅馬神話中的悲劇女神謬斯。在畫中,坐著的女神和潛伏在她身後的陰影形成鮮明的對比。 莎拉西登斯輪廓明亮清晰,而身後的陰影人物則晦暗不明且幾乎煙薰得模糊。左邊帶有匕首的人物被稱為恐怖,而右邊手捧有毒聖杯的人物被稱為恐懼。因為西登斯最著名的角色是麥克白夫人,因此雷諾斯希望他的觀眾在瀏覽這幅作品時會對兩個角色進行聯想比較。 莎拉西登斯夫人命運坎坷,婚姻不遂,她用己身的悲慘命運演活了麥克白夫人,也融入了這幅畫中。終其一生,她讓許多名畫家作了約400幅畫像,其中以這幅畫最為著名。 下圖為「貞女與童 Virgin and Child」,由15世紀荷蘭名畫家 Rogier van der Weyden 在大約1460年時所作。這幅精心繪製的作品既是靈修的對象,又顯示了母親與嬰兒之間互動的溫柔。聖母瑪利亞怕孩子伸出手拿書時可能會站不穩,而輕輕地抱著那個孩子,神情略顯憂傷。這可能是一本「時光之書」,其中包括對基督之死的沉思。但 孩子當下似乎更享受玩用皮革製成的書夾,而没有考慮自己未來的犧牲。
下圖為「睡著了的小編織者 Young Knitter Asleep」乃法國名畫家瓊巴蒂斯特格勒茲 (Jean-Baptiste Greuze, 1725-1805) 在大約1759年時所作。他一生關注庶民生活,善長風俗畫和肖像畫,與同時代描繪宮廷和神話為主的畫家有所不同。 這個貌似普通但天真純樸的小女孩繄緊地抓住了觀眾的心。她在編織時睡著了,可是手仍鬆散地握住了四根細針,準備將長襪封起來。它現實地描繪了一個日常生活中的場景,這種繪畫在18世紀初的法國很風行。格勒茲高明的筆觸和色彩,描繪出了女孩年輕光滑的肌膚和青春無邪的神情。也應和了18世紀當時法國的社會,哲學和政治革命的背景。 啟蒙運動 (The Enlightenment) 是歐洲17世紀和18世紀初的知識和哲學運動,它促進了有關兒童和撫養子女的新觀念。提倡者瓊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等哲學家相信,如果讓兒童自然發展而不受社會的限制,他們將發揮最大的潛力,所以反對兒童通過書本的學習。畫家格魯茲(Greuze)在此是否藉由這位小女孩來暗示編織是一件繁瑣的事,對一個年輕女孩來說是不合適的?還是他在溫柔地責備她疏於完成一項富有啟發性的任務?值得深思。 下圖為「伊莎貝爾(斯威本)和托馬斯·克拉索恩 Isabel (Swinburne) and Thomas Crathorne」,為英國畫家法蘭西斯寇蒂斯 Francis Cotes (1726-1770) 在1767年時所作。
下圖為「法蘭西·莫爾斯沃思,後來的卡米登伯爵夫人 Frances Molesworth, later Marchioness Camden」,也是英國約書亞雷諾斯 (Joshua Reynolds, 1723-1792年) 在1784年所作。 下圖為「瑪格麗特考克斯,後來的瑪格麗特史密斯 Margaret Cocks, later Margaret Smith」,為英國畫家理查考斯衞 Richard cosway (1742-1821) 在1787年時所作。注意此畫的細腻之處,連右手上戒指和膝上小圓鏡上的像都描繪得非常清晰分明。 下圖為「凱薩琳 (郝赫德) 勃頓 Catherine (Halhead) Burton」,為英國畫家喬治羅姆尼 (George Romney, 1734-1802) 在1789年時所作。 下圖為「伊莎貝拉 (英格拉姆) 西摩康威,博尚子爵夫人,後來的赫特福德侯爵夫人Isabella (Ingram) Seymour Conway, Viscountess Beauchamp, Later Marchioness of Hertford」,為英國畫家約翰哈普那 (John Hoppner, 1758-1810) 在大約1789年時所作。 下圖為「威廉布萊爾 William Blair」,為英國畫家亨利雷本 (Henry Raeburn, 1756-1823) 在大約1814年時所作。 下圖為「珍阿諾特,後來的珍卡爾 Jane Allnutt, Later Jane Carr」,為英國畫家湯馬士勞倫斯 (Thomas Lawrence, 1769-1830) 在大約1825年時所作。 下圖為「從波蒂奇看到的維蘇威火山 Vesuvius from Portici」為英國畫家德比的約瑟夫賴特 (Joseph Wright of Derby, 1734-1797) 在大約1774-76年間所作的風景畫。 波蒂奇城在1631年維蘇威火山爆發時被完全摧毀了,但後來又重建。
下圖為「戴德姆附近的斯圖爾河景色View on the Stour near Dedham」,係英國畫家約翰康斯特勃 (John Constable, 1776-1837) 在1822年所作。這幅風景畫是對他從小長大的土地的懐舊之作。當時英國的工業革命正在顛覆舊時代,火車取代了圖中所見的駁船,此景不再。便宜快速的運輸缩短了城鄉的距離,降低了農產品的價格。像他這種地主出身的人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茫茫,這種懷舊之情正是一種英格蘭正在消失的感覺。 下圖為「陽光與影 Sunshine and Shadow」,係法國畫家康斯坦特洛勇 (Constant Troyon, 1810 - 1865) 在1830-1840年間所作。
下圖為「最後的拾穗 The Last Gleanings」,為法國畫家朱爾斯阿道夫艾美路易斯布雷頓 (Jules Adolphe Aimé Louis Breton, 1827 - 1906) 在1895年時所作。 該場景描繪了「拾穗」的活動,它是一項一種古老的傳統,允許窮人能夠在農場收穫結束後收集殘存的稻穗,而且是屬於婦女和兒童的特權。落日餘暉照亮前排的三個女人,代表了青年,熟年和老年。兩個較年輕婦女之間的互動暗示了她們也許是母女,而赤腳則表現出家中的經濟狀况。看似美麗的黄昏鄉野景象與體健勤勞的婦女其實隐喻了法國在19世紀末年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現況。當時的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大敗,加上巴黎公社的血腥鎮壓,搞得民不聊生,所以連老弱婦孺都得出來拾穗以䀡補家計了。 藝術家布雷頓把場景浪漫化來表現出内心的感觸,在畫中顯示了他與19世紀的興起的藝術運動「自然主義」的結合,該運動傾向於感化自然環境中的現實題材。布雷頓對硬綁綁的現實主義不感興趣,他想探索田園詩般的鄉村生存前景,無論其存在與否。 亨利杭廷頓在1906年時收購了這幅名畫。 下圖為「瑪丹娜與幼童 Madonna and Child」,係義大利畫家貝納迪諾平圖里基奧 (Bernardino Pinturicchio, c. 1452 - 1513) 在15世紀末期所作。 〖歐洲雕塑〗 杭廷頓博物館收藏了從文藝復興時期到20世紀初的重要歐洲雕塑作品。 它的16至17世紀小青銅雕像是美國境内最好收藏的之一,其中包括法國文藝復興後期的雕塑家詹博洛尼亞 (Giambologna) 著名的希臘神話雕塑半人半馬涅索斯和德伊阿妮拉 (Nessu and Deianira) 以及法國雕塑家巴瑟米普利爾 (Bathélemy Prieur, c. 1536-1611) 的一系列人物。 其他強項還包括18世紀的法國雕塑,例如瓊安通尼烏東 (Jean-Antoine Houdon) 和克洛迪翁 (Cordion) 的作品,以及18世紀和19世紀的英國肖像半身像。 下圖是杭廷頓藝術館館最重要的雕塑作品「狩獵者黛安娜」(Diana the Huntress),為法國瓊安通尼烏東在1782年所作。他是新古典主義的雕塑家,替當時許多偉人如拿破倫、盧梭、狄德羅及老年的伏爾泰創作胸像雕塑而聞名於世。他曾經應富蘭克林的邀請,到美國為華盛頓創作雕像,也為富蘭克林和傑佛遜作了雕像。這些作品都成為這些偉人的經典形象而流傳下來。 這是烏東 的第一個真人大小的青銅雕塑,高6呎,重747磅。黛安娜是羅馬神話中的月亮女神和狩獵女神,也是司管貞潔的女神,通常以一個身著獵服持弓的聖潔少女出現,或者只是裸體的泳者。但烏東 決定打破傳統,結合了這兩種形象,讓她頭戴新月形髮飾,左手持弓,右手持箭,裸身打獵,創造出一種既貞潔、又威武的新形象。在燈光下,她的肌肉線條柔和流暢,比例匀稱完美,名家功力,果然不凡。 側面 松登肖像畫廳 ( (Thornton Portrait Gallery)) 内的各類半身雕像 〖歐洲器皿及装飾藝術品〗 杭廷頓藝術館存有18和19世紀歐洲器皿裝飾藝術的重要藏品,如家具、銅銀瓷器和紡織品。
下圖為「格拉斯哥柳樹茶室的梯凳側椅 A Ladderback Side Chair for the Willow Tea Rooms, Glasgow」,係英國工藝家查爾斯雷尼麥金托什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1868年-1928年) 在1903年所作。 下圖為「蘭開夏郡海伍德一神教堂的大衛·海利紀念窗 David Healey Memorial Window from the Unitarian Chapel, Heywood, Lancashire」,係英國工藝家愛德華伯恩瓊斯 (Edward Burne-Jones, 1833 - 1898年) 在1898年所創作。 【美國藝術館 (Virginia Steele Scott Galleries of American Arts)】 美國藝術館佔地21,500平方英尺,由維吉尼亞斯蒂爾史考特基金會(Virginia Steele Scott Foundation)贊助興建,於1984年向公眾開放,收集了從加州殖民時期至20世紀中葉的美國藝術作品。目前館藏約有245幅畫,60件雕塑作品,990個裝飾藝術品,8,500張印刷品和素描以及1,800張照片,規模比歐洲藝術館小了很多。 在2005年,又有新建的弗雷德里克費舍爾的現代古典翼廊 (Frederick Fisher Modern Classical Wing) 以及樓易斯和羅伯特埃布魯 (Lois and Robert F. Erburu Gallery) 加入美國館的行列。2016年,美國藝術館又進行了8,600平方呎的擴建,其中包括5,000平方呎的畫廊空間。現在它以充滿了戲劇性、多彩多姿的内容展示出早期的美國繪畫,家具和裝飾藝術作品,並對美國藝術實踐的歷史提供了重要見證。 進門後又見狩獵女神黛安娜的雕像。看來她是很受歡迎的守䕶神,圖書館門外也立有一尊。
下圖為「床上的早餐 Breakfast in Bed」,是美國印象派畫家瑪麗史帝文生卡薩特 (Mary Stevenson Cassatt, 1844-1926年) 在1894年所作。她是最早獲得國際認可的美國藝術家之一,出生於賓州,但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法國度過,在那裡與法國印象派人士成為密友。 印象派畫家通常會使用較小的筆觸來施加未混合的顏色,以捕獲場景的直接視覺印象。 下圖為「長腿 The Long Leg」,是美國畫家愛德華霍珀 (Edward Hopper, 1882–1967) 在1930年所作。 下圖為「打獵後 After the Hunt」,是愛爾蘭裔美國畫家威廉邁可哈內 (William Michael Harnett, 1848-1892年) 在1883年所作。他以創作普通物件的靜物畫而聞名。 美國風景畫
美國肖像畫 下圖為「鎖鏈中的芝諾比亞 Zenobia in Chains」,由美國雕塑家哈麗雅特古德霍斯默 (Harriet Goodhue Hosmer, 1830 - 1908) 在1859年所作。 它是敘利亞女王的大理石雕像,戴著皇冠,長袍,涼鞋,鍊子和手銬。芝諾比亞在丈夫於公元267年去世後,統治了巴爾米拉 (今天的敘利亞) 長達6年。她征服了埃及,直到奧里安皇帝的羅馬大軍擊敗了她的軍隊並俘虜了她,將她囚禁在羅馬,加入他的凱旋遊行。
霍斯默是在羅馬工作的19世紀女雕塑家之一,擁有強烈的女權主義信仰。她用精巧的雕刻技巧刻出了女王昂首而行的尊嚴,及她古老服裝的複雜細節。襯托出女王雖為囚犯,卻澟然不屈的的態度,十分傳神。
下圖為「莎樂美 Salome」,由美國雕塑家保羅霍華德曼敍 (Paul Howard Manship, 1885 - 1966) 在1915年所作的青銅雕像。莎樂美 (14-62年) 是聖經中的人物,她是羅馬皇帝尼祿安插的小亞美尼亞國國王的妻子,千百年來一直是基督教世界文藝作品的重要主題,衍生出無數和用她的故事為題材而創作的繪畫、雕塑、歌劇和電影等作品。這座雕像演出了《新約聖經》中莎樂美為希律王(King Herod)淫蕩地跳舞,以求得施洗約翰的頭,因為後者拒絕了她的求愛。頭就位在她的腳邊。 莎樂美(Salome)展示了保羅霍華德曼敍如何從前古典和非西方雕塑中汲取靈感,没有採用簡化抽象的自然主義作法。從珠寶的豐富和舞者所穿的鑲框裙中可以見到他對裝飾細節的熱愛。頭髮,眼睛,珠寶和肩膀上垂下的厚布的裝飾性和程式化圖案暗示了古希臘的淵源。舉止得體的手勢和棱角分明的姿勢也反映出雕刻家對印度的藝術和舞蹈形式的興趣,(印度在1910年左右開始受到藝術歷史學家的重視)。曼敍的早期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的作品將古典與抽象相結合的方式,使他遊走於現代主義者和古典主義者之間,産生了令人驚艷的成就。 美國装飾藝術品 下圖為「屏風 Screen 」,是美國雕塑家薩金特·克勞德·約翰遜 (Sargent Claude Johnson, 1888年-1967年) 在1937年所作。 他是畫家、陶藝家、陶藝家、版畫家、製圖設計師、雕塑家和雕刻師,樣樣精通。 【瑪麗盧和雷治本畫廊 Mary Lou and George Boone Gallery】 本是杭廷頓的車庫,建於1911年,於1999年改建為畫廊。將原本的新古典主義結構修改成擁有4,000平方英尺的展示空間,可以用作不定期的全國或國際性展覧的場所。該建築現在裝有活動牆、多個電源插座和照明系統,能夠照亮房間內任何地方的物體。畫廊也配備了最先進的緊急電源以及安全和火災偵測系統,並且經過專門配置,可提供與展覽相關的擴大教育計劃。 【軌道館 Orbit Pavillion】 軌道館是NASA (美國航空太空總署) 在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簡稱JPL) 的視覺策略師,與作曲家和建築師合作的成品,是從2016年開始的五年内於於杭廷頓園區内所展覽的五項倡議之一。該倡議將杭廷頓與五個不同的組織配對,帶來了一批當代藝術家,他們將對館内收藏中某些主題做出回饋設計。圖書館的航空史藏品使得這項與NASA/JPL的首次合作成為發起這項新計劃的理想方式。該項成品曾在2015年的世界科學博覽會展出,轟動一時。因為在此也頗受歡迎,所以將延長展覽至2020年秋天為止。 研究地球的衛星不斷穿過太空,收集從颶風到乾旱影響的所有數據。 NASA軌道館的聲音體驗是一種戶外裝置,可產生創新的「聲景」體驗。在大型貝殼形鋁製雕塑的內部,遊客可以聽到代表國際太空站和19顆地球衛星運動的聲音。 聲音體驗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使我們能夠實時聽到衛星在頭頂上方經過的聲音-本質上是衛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向我們打招呼。根據上方軌道上有多少顆衛星,有時會聽到比其他時候更多的聲音。然後,在第二階段,工程師創建了一個一分鐘的合成音效,代表了這些衛星在24小時內的運行軌跡。 這些聲音來自對地球生態學的三個方面的研究:土地,大氣層和海洋。例如,跟踪風雲的衛星Cloudsat的聲音由沙漠風代表。然後是與土地和水有關的聲音。唯一的人聲是代表國際空間站的合唱團的聲音。每種聲音都代表了衛星的任務之一。 内部總共設有28個音箱來放大衞星的聲音幫助人耳聽見。 位於正中央的iPad可以顯示目前是第幾階段,和有幾個衞星正在通過上方。
【布洛迪植物中心 Brody Botanical Center】 這是一個互動性的植物科學中心,溫室內設有互動展品,旨在讓兒童和家庭參與奇妙的植物生命科學的探索。佔地16,000平方呎,共涵括三種不同的人工模擬棲息地 (熱帶雨林,雲霧森林和肉食性植物沼澤) ,一個植物實驗室和一個教學用温室,以及教室和行政辦公室等。三種棲息地提供了五十個互動展品讓參觀者有難得的機會研究來自世界各地的植物。
〖熱帶雨林〗 這個圓頂下的温室控制著温度和濕度以模仿熱帶雨林的氣候。在溫暖潮濕的熱帶環境裏孕育著許多熱帶雨林的植物,包含特殊的棕櫚樹,臭名昭彰的屍花 (Auntophallus titanum)以及一個長著亞馬遜睡蓮的池塘。使用噴氣推進實驗室發展出來的技術,參觀者可以上下移動架在樹頂的氣候感應艙,比較森林不同層的光照強度,濕度和溫度。另一個互動展示《雨林香料》則鼓勵遊客嘗試著去嗅聞雨林中受歡迎的香料(例如香草),並與它們的植物來源作配對。 〖肉食性植物沼澤〗 該棲息地展示了杭廷頓地區最不尋常的一些美國肉食性植物:捕蟲草,豬籠草,茅膏菜和來自美國東南部沿海沼澤的水藓。在沼澤的濕地中,遊客可以使用放大鏡觀看被食肉植物 (如捕蟲草,豬籠草和捕蟲堇) 捕食昆蟲的情景。
《屍花 Corpse Flower》 屍花學名Amorphophallus titanum,原來生長在印尼蘇門答臘的熱帶雨林裡,在開花的時候會散發一股類似屍臭的味道,因此而得名。這種味道會吸引以腐肉為食的甲蟲及蠅類來替它授粉。它具有世界上最大的不分支花序,單性花,花序外面由一片類似花瓣 的佛焰苞所包圍住。雄花和雌花生長在同一花序上,雌花會先開花,經過一二天後,雄花才會開花。同一植株的雌花和雄花不在同一時間一起開花,是為了防止自花授粉。 野生的屍花下本來就不常開花,而在人工栽培的環境下開花的機會就更加稀少。1999年8月,人工養育的屍花第一次在杭廷頓植物中心綻放,迄今為止共向外展示了六次開花的奇景,花期大都落在7、8月之間。目前保育中心以人工維䕶著約有數打的屍花,希望可以輪流開花展示。2020年8月底屍花再度開花,不過這次因為疫情的缘故,只在網上直播。 下圖為屍花在2019年7月時開花的情景
〖雲霧森林〗 雲霧森林通常住在涼爽,薄霧籠罩的熱帶山頂。在這裏棲息的植物有許多包括被蘭花,蕨類和鳳梨科植物寄生的熱帶樹木,還有美麗的食蟲植物豬籠草。在雲霧森林中發現的許多植物的根都在空中,從雲霧層中直接汲取水分,因此它們可以生長在樹木,岩石甚至電力線上。此温室的頂部有噴水霧的裝置來模擬合適的生長環境。
〖教學用的温室〗
【植物園 Botanical Gardens】
杭廷頓植物園佔地約120英畝,設有16個令人驚嘆的主題園。共種有15,000不同品種的植物。除了主題園外,杭廷頓的植物中心還擁有大量的活植物收藏品,包括蘭花、山茶花、蘇鐵、盆景、沙漠植物等等。 這些核心收藏品正在被保存,擴展,研究和推廣,以供公眾欣賞,並支持植物學研究的許多領域,包括保存和冷凍保存等方面,也作為杭廷頓教育計劃的基礎,譬如植物講座、園藝研討會和示範以及植物銷售等。
這16個主題園各有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季節中開花。所以在一年當中任何時候到訪,都可享受到賞花的樂趣。而且陰晴雨霧的不同天氣裏,也各有各的美。 下面由北向南,由東而西地介紹各個主題園區。 〖加州園 California Garden〗 加州園佔地6.5英畝,展示出南加州本地地中海氣候和乾旱氣候植物景觀,也反映了杭廷頓的原生農業和典雅的莊園歷史。園中展示的是可以在南加州繁衍生息的多種耐旱植物,從聖蓋博山區的本地植物到來自具有地中海氣候的國外 (例如澳洲、南非和南歐等) 品種。
〖北景暨茶花園 North Vista and Camellia Garden〗 杭廷頓的茶花在1月和2月正處於盛開的高峰期,此時分布在北部遠景暨茶花園、日本園和流芳園內的各種茶花會互相應和地燦開起來。杭廷頓大約有80個不同的山茶花種,和1,200個變種,是經過國際茶花協會認證的「國際卓越茶花園」。這個成就大多要歸功於前庭園總管威廉何崔 (William Hertrich, 1878-1966),作為從1905年到1949年的花園負責人,茶花是他的愛好之一。他於1912年開始從引進中國和日本的茶花種子種植山茶花,用來嫁接新品種。多年來,成功地孕成許多引人注目的新變種,有的甚至以他的名字命名。 精彩的茶花從北邊雕琢精美的大理石噴水池,
渲染到大草坪的兩側,
一直綻放到南面的杭廷頓藝術館。
五顔六色的茶花搭配傳神的雕塑,
伴著庭園走過歲月,
也豐富了遊人的回憶。 〖沙漠園 Desert Garden〗 沙漠園是亨廷頓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植物園之一,在約10英畝的園中有超過5,000種沙漠植物,擠滿了60張精心設計的花床。其中許多是亨利杭廷頓和他的庭園總管威廉何崔專程前往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幾個國家獲得的。最重要的收藏涵括了龍舌蘭 (Agavaceae)、蘆薈 (Aloaceae),陸生鳳梨科 (Bromeliaceae),仙人掌 (Cactaceae)、石蓮花 (Echeveria)、景天科 (Crassulaceae)、大戟屬(Euphorou)、刺樹科 (Fouquieriaceae) 和不分類類腫莖植物 (Nontaxonomic Caudiciforms) 等種類繁多的旱生植物,經過了快一世紀的發展壯大,成為今天世界上世界上最大,最古老和最好的沙漠園之一。 在南加州的烈日當空下,所有的沙漠園植物都在享受高溫的日光浴。記得仙人掌多刺,欣賞時要格外小心。
〖睡蓮池 Lily Pond〗 207英畝的杭廷頓莊園的土地内,有多處的地下泉水,杭庭頓庭園的總管威廉何崔在東南角挖了3大2小共5個池子來作為集水區,將全區的泉水引到此處。並設計成杭廷頓的第一座園子「睡蓮池 」,於1905年建成。接著他把一生最美好的45年歲月都奉獻給了美麗的杭庭頓庭園,是催生者,也是最大的守䕶和發展功臣。 威廉何崔的紀念碑豎立在大池畔,表彰他一生對杭庭頓庭園的天才創造力和啓發。
由睡蓮,荷花,紙莎草、竹林和五個池塘組成,佔地四英畝的幽靜睡蓮池及池畔,是烏龜,牛蛙,錦鯉和偶訪的野鴨的棲息之所,美得有如世外桃源。 神祕的睡蓮池 日照進來,蓮花初䦕,天光雲影共徘徊。 仲夏來臨,睡蓮甦醒。 雲破日來樹弄影。 錦鯉終日嬉戲,遨游天地;烏龜多躲在在岸邊,只會攪濁一池碧水。 在竹林倒影中穿梭自如的錦鯉,不知日月之長,共享悠閒時光。 一隻烏龜不知何時佔領了池中央的制高點,野「龜」獻曝,逕自逍遥。 偶來造訪的野鴨,猶抱琵琶半遮面,漫游在紙莎草之間,忽隱忽現。 以青銅鑄成的聖法蘭西斯 (St. Francis) 是動物的守護聖人,由克雷拉亨廷頓(Clara Huntington,乃亨利的女兒)於1924-26年間鑄造而成,並於1965年遺贈給亨廷頓莊園而竪立於兹,從此與水生動物為伍,希望能庇護此地的自然環境。
好奇小孩的銅像,和自己倒映在水中的分身對話。 池西有奇樹,枝幹分歧,向天看齊,長得非常有趣討喜。 杭廷頓境内種植了七十五種以上的竹子,其中六種在睡蓮池塘周圍長成茂林。多數是結塊狀的,在發出垂直莖之前很短的距離就發出地下莖,稱為根莖。有的則是跑得更遠,也散發出地下莖,但距離更長。下池塘以西有兩個大型撑桿似的山毛櫸竹林。在池塘以東,叢生的巨木竹叢中有一個杭廷頓最早獲得的品種,於1906年初植,現已長到65呎高,直徑約4吋,遮天蔽日,十分壯觀。 〖澳洲園 Australian Garden〗 佔地約5英畝,位於荘園的最東南隅,1964年對外開放,植有許多澳洲原生樹種和灌木叢,例如尤加利 (Eucalyptus),蘇鐵 (Cycads),,相思樹 (Acacia), 山龍眼 (Proteaceae) 等等。
〖亞熱帶園 Subtropical Garden〗 在這個四英畝的山坡園中,朝南的斜坡是整個莊園中最溫暖的地區之一,為溫帶和亞熟带熱帶地區的植物提供了養育的環境。 赫蕉 (或蝎尾蕉,heliconias) 〖棕櫚園 Palm Garden〗 因為亨利杭廷頓特别喜歡棕櫊樹的熱帶風情和高貴的氣質,園内種有超過200種的棕櫊樹,使得此園成爲加州最廣泛收集棕櫚樹的庭園。 〖叢林園 Jungle Garden〗 叢林花園的特點是高高的林冠,低矮的樹木和灌木,攀爬的葡萄藤以及巨大的葉子。這裏分布的植物通常在熱帶地區生長,包括蘭花,鳳梨花 (Bromeliads) 科植物,薑,蕨類植物,棕櫚,竹子以及馬蹄蓮家族的許多成員。 下圖的麋角蕨 (Staghorn Fern) 在叢林園内可以找到,來自中國雲南邊境,寄生在喬木的樹幹上而共生,因其葉像麋鹿的角而得名。因為是氣生,所以並不會對宿主造成傷害。 在中寮邊境的人民都說它像是掛在樹上的衣服。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對相戀的青年男女因父母不同意嫁娶而殉情,死前將衣服掛在樹上,卻長出了此蕨,人們認為是兩人所變的,所以從此毎逢父母反對子女的婚姻時,當事人就會指著麋角蕨說:「看看樹上的衣服吧!」也算是一種抗議吧,聽説還蠻有效的。 這尊立於水中的女神的青銅雕塑是由德國的雕塑名家喬治柯爾貝 (Georg Kolbe, 1877-1947) 所創作的,給叢林園憑添了幾許空靈的氣氛。 〖藥草園 Herb Garden)〗 藥草園建於1970年代,包含許多為人所知或不為人所知的藥草,像是夏至草、甘草、薰衣草、木犀草和天芥菜等舊時代的最愛,為許多遊客帶來了美好的回憶。園中根據藥草的用途而分植於不同的地區:茶;葡萄酒和烈酒;烹飪,沙拉和甜點;化妝品,香水和肥皂;花粉和香囊;驅蟲劑和染料。 園中闢有一處藥草床專門栽植用來手持、散發香氣的小束鮮花藥草,對受贈人有特殊的意義,解說的標示會附上了不同的「花語」。例如,琉璃苣 (Borage) 的花語是「直率」,而香雪球 (Alyssum) 的花語則是「超越美麗的價值」。 藥草園裡一般有兩種標誌。其中一個列出了植物的植物學名和通用名。另一標誌還引用了杭廷頓早期類似草藥的收藏,並附有作者的姓名和日期作為参考。 〖莎士比亞園 Shakespeare Garden〗 在杭庭頓中,有最好的文學典藏,也有與其匹配的花園。讓文學的氣息在大自然中瀰漫,就是設置莎士比亞園的用心所在。它擁有多種植物,有些是在莎士比亞時代在英國種植的,有些在他的戲劇和十四行詩中提到過,還有許多花草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他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舉例來説,有「哈姆雷特 (Hamlet)」中的紫羅蘭、茴香、柳樹和迷迭香;「羅密歐與朱麗葉 (Romeo and Juliet)」中的石榴樹;「仲夏夜之夢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中的紫羅蘭和百里香;「冬天的故事 (A Winters Tale)」中的水仙花和銀杏;當然還有「愛的徒勞 (Loves Labours Lost)」中的雛菊。 玫瑰也是莎士比亞作品中最常提及的花朵。在花園裡,遊客會發現一些古老的錦緞和麝香玫瑰品種,這些古老的品種可以追溯到莎士比亞熟悉的羅馬和文藝復興時期。 〖玫瑰花園 Rose Garden〗 玫瑰花園最初創建於1908年,歷史悠久,已超過百年。最初主要是為展示而設計的,也被大量摘取提供杭廷頓故居中大型花卉佈置之用。現今共有3英畝的有機園區,種植了3,000多株、1,400多個品種的玫瑰。 除了適合漫步遊覽以外,還滿足了成千上萬的人對新品㮔玫瑰的好奇和讃賞。 每年的花季綿延不斷,從三月下旬開始,一直延伸到感恩節以後。 以下為杭廷頓玫瑰花園一些特殊的玫瑰品種。 茶屋 (Tea House) 被玫瑰花海所環繞。 逛完了玫瑰花園,突然想起了冬末春初時期的士林官邸玫瑰園 (下圖),燦爛開放的景像。一朶朵玫瑰,就像一張張短暫摇曳的笑臉,穿過樹叢,晃過時空,當華麗一轉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當遊客走出杭廷頓玫瑰花園,看到不少辛勤的蜜蜂時,是否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 〖兒童園 Childrens Garden〗 兒童園是由海倫與彼得賓恩 (Helen and Peter Bing) 夫婦所捐贈給杭廷頓的,位於植物中心的中央。它藉著與雕塑之間的互動,將孩子們帶入自然界的神奇之中。花園中的互動雕塑,引人入勝的植物,和其他有趣的元素如水、土、空氣、陽光等一起營造出一種迷人的情境,讓小朋友親身體驗。雖然這個神奇的花園是為小人國 (2-7 歲) 設計的,但只要是有赤子之心的人,都會被吸引的。
外表看起來像是一座令人好奇的綠色古堡,門口還站有一對獅衞兵。
路過一座熱鬧繽紛的恐龍小叢林。
再探索一條被棱鏡折射的陽光照亮的通路,有如穿過長長的時光隧道,走向未來。
撥弄噴水形成圓錐簾幕,與水產生互動。用鵝卵石做音樂,在彩虹下跳舞,找出童話般的門,再將魔力握在手中。這個異想天開的花園是小朋友們探索綠色世界,並培養终身欣賞大自然的起點。
水霧噴出了火山爆發的景象。
樹藤攀援的童話屋是捉迷藏的好所在。
看似沸騰的水鍋,摸起來卻清涼無比,這是為什麽?
在炎日下享受水霧的清涼,然後假装消失在漫天廻旋的霧氣之中⋯
〖日本園 Japanese Garden〗 日本園自1928年開園以來,歷經了一個世紀的漫長歲月,一直是杭廷頓園區最受歡迎的指標性景觀之一,迄今已吸引了超過2,000萬遊客。其古樸獨特的半月橋,錦鯉悠游的池塘,歷史悠久的和式古屋,禪静佗寂的枯山水,歴久而彌新,依然令人著迷,不捨離去。 沿著潺潺流水,探尋幽境而去。 翠綠的竹林前,有對白獅子守門。 曲境通幽,翠竹圍繞。没有龍吟虎嘯,只聞蟲鳴鳥叫。
下圖這座五間和室的日本古房屋的各部是在日本建造的,並於1904年左右被運送到帕薩迪娜作為商業花園的一部分,然後於1911年由亨利杭廷頓購得。該建築由數種日本原木組成,外面的鑲板門可以打開或關閉,以便利居民可以欣賞周圍的花園。內壁可以輕鬆移動以增加房間大小或隱私。在2011年的整修中,發現了原始的建築特徵,例如屋頂線條的獨特曲線以及所用的石膏和木材飾面。經過修復之後,今天它的結構被公認為美國二十世紀初日本建築的最佳典範之一。 下圖這棟茶室位於風景如畫的山脊上,依傍著清澈的溪水,也藏身在傳統的日本茶園中,為示範日本茶道提供了絕佳的場所。 茶室名為「清風庵」 (Seifu-an),建於1960年代的京都,由原屋主帕薩迪娜的佛寺捐贈給了杭廷頓。 因為年久失修,敦請日本京都的建築師中村佳明 (他的父親建造了原始結構) 進行修繕事宜。在他的監督下,茶館於2010年拆解運回日本進行了修復。然後再將其送返聖瑪利諾,經過重重的困難方才重新組装完畢。茶室只在擧行茶道儀式時才對外會開放。 1968年,杭廷頓擴大了日本花園的佈局,增加了禪宗庭院與枯山水,並在庭院中收藏日式盆景 (Bonzai),全年輪流展出,以配合季節性特徵。自1990年以來,杭廷頓一直是南加州金州盆景聯合會的所在地,該日式盆景種類現已達數百種之多。 在下圖門框内的世界中,這個水石庭 (Suiseki Court) 的枯山水表現出由細沙碎石鋪地,再加上一些大小有異,疊放有致的水石組所構成的園林景觀,也包含了團牆邊的草坪和松樹。 枯山水的「水」通常由砂石來代表,耙梳其上就顯現出水的紋路-直線象徵小波或溪流,曲線代表大波或海浪。「山」或動物通常用石塊表現。樹影投射沙上,與時俱進,更憑添想像之空間。在此静坐觀庭,人人都可發揮自己的創意,在冥想中,達到清心忘我的境界。 半月橋和池塘附近的園區是日本園的核心景觀所在。這座佔地9英畝的日本花園於1912年建成,彼時亨利杭廷頓迷上了東方文化,決定在自己的聖瑪利諾莊園上建造自己的日式花園,並從附近帕薩迪娜的一家物業中購買佈置花園所需的植物和裝飾物,不久該物業破産,其材料全部由杭廷頓接收,其中還包括了日本古屋。至於半月橋則是由杭廷頓聘用的日本工匠河合東一郞 (Toichiro Kawai) 所建造的。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人員短缺和政治氣候導致日式花園被忽視,日式房屋也因此失修。戰後在1950年代,聖瑪利諾協會的成員曾幫助翻新建築物和周圍景觀。2011年,一由具修翻修古蹟經驗的建築師團隊、園藝家,景觀設計師,工程師和日本工匠對日本花園的核心地帶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大規模修復。該項目包括對中央池塘系統和水基礎設施的維修,以及增加對外的通路。 半月橋原被漆成赤紅色,但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紅漆完全脱落變成原木色,更將古樸禪意帶入了拂柳、碧水、浮蓮、錦鯉、古屋、老松之間,溶成一片祥和自在,成了園内核心的精華所在。
游魚奮勇向前,野鴨尾隨在後,鍥而不捨,該不是肚子餓了吧? 終於找到了同伴,把那不懷好意的鴨子給甩了。
風吹竹林的合唱,是最悦耳的天籟。
可惜此鐘只能看,不能撞,除夕夜裏聽不到悠揚的鐘聲。 〖中國園 Chinese Garden 又名流芳園 Liu Fang Yuan, the Garden of Flowing Fragrance)〗 江南庭園的重現南加州 (註) 1. 滌慮亭位於竹韻泉以南約500呎處,因篇幅所限,没有涵括在圖内。2. 黄字標示之建築或景點為在2020年10月落成使用者。 《缘起》 中國園,又名「流芳園」,位於日本園北鄰,佔地12英畝。創造中國庭園的計劃原本由杭廷頓的主任詹姆斯佛爾森 (James Folsom) 提出。在1999年,洛杉磯商人彼得帕那克 (Peter Paanakker) 向杭廷頓捐贈了1000萬美元 (到了2005年共籌措了2,700萬美元),經費有了著落,於是建造就啓動了。為了配合捐款的進度,共分4期興建,第一期的流芳園在2008年2月完成,對公眾開放。最後一期在2018年啓動,預定2020年結束。其間華人踴躍捐輸,貢獻良多,贊助百萬美元以上者不在少數。 流芳園之名取自曹植「洛神賦」中的名句《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本為形容洛神走過的神態,讚美她《踏著充滿花椒濃香的小道,走過杜蘅草叢而使芳氣流動》。主事者以流芳命名,取其《百花盛開,香氣瀰漫全園》之意。 全園採用蘇州的江南庭園為範本,以五個元素,包括岩石、水、植物、亭台樓閣,以及書法、詩歌和歷史故事與中國文學文化聯結在一起。杭廷頓委託中國的蘇州園林建築設計院設計且共同打造,迄2020年止已完成了一個湖泊 (由橋隔為一湖一塘)、16座亭榭樓閣和5座石橋。建築材料全從中國採購,製造和進口,估計前後從中國運來一百多個貨櫃,僅太湖石就超過八百五十噸。所有的工程由54名蘇州匠師 (包括設計師、木工、瓦工、油漆工和假山工等) 越洋而來與杭廷頓專用的庭園公司合作興建。 在加州興建古典園林遭遇的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防震」。因加州有抗震建築指標,所以建築物無法使用中國傳統建築的「榫卯」結構。主體是採用鋼架結構,樑柱是在中國製作好後再運到美國拼接。鋼製品的質感當然没有木製的好,沒有紋理就比較無法表現出柔和自然的線條。但總體的來説,流芳園在屋宇建造上做的很到位,雖然樑柱的材料以鋼代木,仍舊純正地道的傳承了江南建築的秀美。各單體建築施工細膩,丈量精確。座落參差,高低有別。而且,蘇州來的巧匠精心琢磨出許多手工的雕花,更是令人十分激賞。 流芳園的設計力求全面表現中國古典園林藝術,融會江南園林的淡雅和北方皇家園林的氣派,並讓美國民眾領略中國園林中的詩情畫意。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以中國的桃、荷、桂、梅、竹等林木展現四季不同景色,融入已有的湖、塘、廊、橋、亭、樓、閣、臺、齋、軒、苑、塔、洲、書房、茶室等景點。園林的許多細部工藝,如雕刻、窗檁、木樑及瓦片等都在蘇州製造,以保留古老的蘇州風格。映芳湖畔的石景補天和留雲岫是以真正的太湖石造景而成,令人恍如置身於蘇州留園之中。由是江南林園之精華,在此庶乎粲然大備。南加州有了流芳園,中秋可以賞月,春節可以觀燈,夏來可以品荷,寒冬可以詠梅,它不僅是海外華人的心之所繋,也是很多喜好亞洲文化的美國人寄情之地。 《移步換景與借景》 園中的亭台樓閣、石橋、沙洲、石景等環繞著1.5英畝的人工湖傍水而建,間以長廊 步道穿梭建結,渾成一體,且可遮陽避雨,遊人稱便。園內草木扶疏,花香四溢。精緻優美的園林建築與周圍自然環境共同構成充滿詩情畫意的迷人景觀。流芳園尊崇「移步換景」的江南園林佈局原則,步道曲折,佈景殊異;當遊客不論是穿越園中小徑,或是在亭台樓閣間漫步時,每轉換一個角落都能看到新的景緻,造成《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錯覺,完全是依循中國山水畫的原則來布局的。尤其是自2008年初次開放以來,經過了12年的改進,林木花草植被有成,假山疊石及岸邊湖石已不再裸露單調;湖畔桃柳也長大成蔭,高低有致,增加了不少層次感, 現在算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了.。 除了「移步換景」的設計之外,流芳園更使用了「借景」的技巧。蘇州古典園林中的借景至少有三個功用:與大自然融合,增加美景欣賞的多樣性和擴大園林的空間感。借景之法,既擴展了室內空間,也突破了室內空間的局限,而且將建築物、周圍景観和自然環境聯繫起來,以開拓更為廣泛的空間層次。流芳園的蘇州式建築與來自江南的太湖石,環繞錯落在池塘四周,與加州原生橡樹樹林和遠方的聖蓋博山聯結,將藍天、遠山、高橡、近柳、湖石、拱橋、碧水、亭榭等融成美妙天成的一幅山水畫,令人神往。這種高明的手法也曾在氣象恢宏的日本庭園中出現過,譬如京都天龍寺的曹源池,就是借嵐山之景而造就它渾然大氣的格局。 在北美地區已建成六座中式園林當中,流芳園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古典園林,有「海外的拙政園」之美譽。杭廷頓館藏的英美文學、歷史、繪畫、雕塑等文物,能夠有緣與中國園林對話,相互輝映,是中西文化合璧的典範。 園林入口前有雙獅笑臉相迎。 下圖為流芳園捐赠者的「留芳錄」。如想留名左邊榜上,必須捐出一百萬美元以上才有資格。
《景雲壁 Wall of the Colorful Clouds 》 景雲壁是流芳園建築群中最重要的成員之一。它高低起伏波浪形的瓷磚屋頂讓人聯想起龍背和背上的鱗片。龍是中國古時傳說中代表吉祥的生物,生活在水中,但會上升到雲層帶來降雨。長牆面上點綴著格子窗,每扇窗都有獨特的圖案。窗的設計使得這面牆既與世隔離又可互相融通,能求空間的深邃,又可增强景的層次感。更有趣的是,景雲壁每隔10呎左右就設一個格子窗,沿著圍牆走,視點隨著由静止而運動,徹底打破了單調沉悶的氣氛,而且牆裏沿牆有一道長廊 (水雲廊),人們可以透過這些變化豐富的洞口窺視外部景物,獲得了時暗時亮,時隔時透的空間印象。 景雲壁上面有一系列的格子窗 這個龍背牆的屋頂設計似乎來自上海的「豫園」。豫園有五道著名的龍牆,分別是穿雲龍、臥龍、雙龍戲珠和臥龍。這是它與其他古典園林最大不同之處。這幾道牆造型奇特,它們的頂部並不像普通圍牆那樣平直順暢,而是上下起伏,蜿蜒盤旋。每道牆的頂端有一隻龍頭,用泥塑成。一層層的瓦片既構成了牆頂部分,又組成了密集的鱗片形狀,成為頗富動感的龍身。在牆頂瓦片之下,還塑了幾隻生動的龍爪,使巨龍栩栩如生。這幾條巨龍一直被當作豫園的象徵。流芳園的景雲壁只有龍背、龍身而沒有龍頭、龍爪,它適度地開始上下起伏並在正式入口處達到頂峰,宛如一條巨龍帶動整個園區穿雲而上青天的架式,非常生動。 下圖為上海「豫園」點春堂西侧的穿雲龍牆。 景雲壁如龍一般的迂迴攀升,終於來到了最高點的流芳園入口處。
流芳園的入口,像極了江南林園。 入口後就是一個院子,内有内牆,外有廻廊,算是外院,有個很别緻的名字叫做「別有洞天」。 「別有洞天」的另一個入口 「別有洞天」的一隅 景雲壁的内側
巴蕉院的入口 《竹韻泉》 太湖石堆砌成的集水池引來地下的冷泉匯,流在此然後順著山谷而下,成為一條活力十足的小溪,潺潺有聲,有如天籟。
《芭蕉苑 Plantain Court》 芭蕉苑指的是被玉茗堂、清芬齋和活水軒所圍繞的中庭,以遍植芭蕉而得名。中國畫、詩詞經常以芭蕉為題,與文人息息相關。。 《清芬齋 Studio of Pure Scents》 緊鄰著巴蕉院,這個亭子喚醒您的嗅覺,聽覺和視覺感。在憑欄竚立,呼吸著亭下峽谷中的花草樹木所散發出的香氣,在春季尤為芬芳,妙不可言。 《活水軒 Fresh Water Dumpling and Noodle House》 「活水」即「有生命的水」,它源自宋代蘇軾 (1037-1101) 的詩「汲江煎茶」。蘇在詩中描述了他如何親自從深河中汲取清澈的「活水」,以便當場用活火」烹煮以泡茶。 汲江煎茶 宋蘇軾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楹聯: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 這是北宋大詩人梅堯臣幾次登臨古陽羨(即如今的宜興)留下的千古名句。文火細煙,小鼎長泉乃是梅堯臣心中最美妙的境界,他不僅在這裡汲南嶺活泉、烹北園之茶,更喜用紫砂器泡盛香茗,留下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 流芳園的題字,都是敦請美國、大陸和台灣的書法名家所寫的。 《玉茗堂 Hall of Jade Camellia 》 玉茗堂是五開間歇山單檐的架構,位於活水軒斜北側。其稱呼乃得自於明代戲曲大家湯顯祖 (1550-1616年) 的邸所名,湯所寫的牡丹亭是崑曲的代表作。他的作品中喜歡以白色山茶花代表完美的、純淨的美感和自然感,而山茶花的嫩葉被製成上品之茶。因此聽到這個雅名後,它以茶會友的主題也就呼之欲出了。 下圖顯示玉茗堂正 (南) 面。有楹聯曰:入口百憂去,一笑大江橫。 《一笑大江橫》,出自宋代黃庭堅的《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此聯道盡品茶之好處,既能解憂,又可開懷。 玉茗堂的落地檻窗、門,讓自然光流通。 玉茗堂背 (北) 面有一平臺 (下圖),可以欣賞映芳湖全景,遠處的聖蓋博山與湖景相連,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因此取名為「邀山臺」。另請上海旅美著名書法家袁志鍾以行草書寫,氣韻生動,流暢疏宕。再將這三個大字刻在一塊巨大的太湖石上,然後安放於茶室邊的湖心之中。 君不見遊人三三兩兩,徜徉於其中,或静坐冥思,或品茶聞香,或促膝談心,或憑欄遠眺,流連而忘返,真是人生至高無上的享受。 有楹聯曰:流水可為琴曲聽,好山須作畫圖看。 長廊「水雲廊」連接了亭台樓榭,免去遊客日曬之苦 (南加少雨)。 水雲廊沿著景雲壁並行的空間也被充分利用,用來展示盆景。前在日本園内所見的盆栽 (Bonzai) 是由中國的盆景發展而來,但在型態上有所不同。 《玉鏡臺 Terrace of the Jade Mirror》 玉鏡,形容滿月也。此臺四面開了圓框。光線通行無阻,月圓之時,銀光必定灑落一地。月光穿透四面圓框,夜裏形同四面玉鏡。此時此刻,邀人賞月,互解鄉愁,必是一件賞心悦目之樂事。
晚風拂袖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翠霞橋》 連接玉鏡臺與落雁洲。 《落雁洲》 落雁洲是位於翠霞橋和玉帶橋之間的小島,由很多太湖石圍繞堆砌而成,是欣賞野鴨水鳥的好所在。 《映芳湖 Lake of Reflected Fragrance》(一) 大型中央湖是整個流芳園的中心,以橫跨其上的五座橋聯結了周圍的景物。包括亭臺樓榭和庭園花木湖石,配合遠山高樹,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湖的面積約1.5英畝,由玉帶橋和翠霞橋聯結沙洲將湖切成一大一小的水域,西邊較大,稱為映芳湖,東邊小的名曰碧照塘。 《映芳湖》(二) 《映芳湖》(三) 《映芳湖》(四) 有點神似西湖的三谭印月。 映芳湖中亭亭玉立的群芳 《碧照塘 Pond of Reflected Greenery》 春去無蹤,夏來漫長;碧柳慵懶,垂照荷塘。正是⋯
群鴨戲水日 浮魚吹浪時 《愛蓮榭 Love for the Lotus Pavilion》 此亭之建立,乃得自於北宋理學大家周敦頤 (1017-1073年) 「愛蓮說」名句之啓發:「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楹聯:污泥豈能染 香淡遠益清。 荷花抬頭 初綻的睡蓮花,突破了層層疊疊的蓮葉,沐浴在燦爛的陽光底下。 《玉帶橋 Jade Ribbon Bridge》 三橋孔的玉帶橋用的石材是用蘇州金山的堅硬花崗岩雕刻而成的。先以手工雕刻花崗岩,並用短斧頭敲打花崗岩表面,再以手工施加紋理。由於該橋高出水面,因此建築法規要求將護牆高度設為護欄高度,最終要比中國傳統橋高得多,因此在欄杆上開了許多口,以減輕欄杆的重量。
《迎鶴洲 Isle for Welcoming Cranes》 湖邊的岩石産自中國蘇州的太湖。它們被從中國帶到杭廷頓,並由中國工匠精心擺放在洲中。鶴為長壽的象徵,這個沙洲位於清越臺東側,花草松石,装綴其中,美得有如一個巨大的盆景,是湖中三個小島中最精緻的一個,可惜只能遠觀,冥想仙鶴降臨,而不能登島一遊,是為小小的遺憾。
《三友閣》 迎鶴洲旁的重檐六角亭,就是三友閣。三友者,歲寒三友之松、竹、梅是也。松和竹在嚴寒時不落葉,梅在寒冬中開花。這三種植物在寒冬時節仍可保持頑強的生命力,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徵。「三友閣」的橫匾題字,出自名書法家袁志鍾之手。作品採用楷書字體,端莊嚴謹,疏密有致,其中最簡單的「三」字,寥寥三橫極盡變化,右邊簡單的「三」字與左邊繁複的「閣」字放在一起,並未顯得左重右輕,整體安排得平穩妥當,足見書家功力之深厚。 在三友閣内遥望湖對岸留雲岫的垂瀑。 三友閣的天花板有歲寒三友的雕刻,四周也遍植了松、竹、梅,錯綜分布地圍繞著。
《聽松橋》 由三友閣通往清越臺或筆花書房的一座橋,橋名饒有詩意。 《清越臺 Clear and Transcendent Stage》 這個精心設計的涼亭,臨水而立,日照低斜,池榭倒影,美不勝收。帶有優雅傳統的飛檐翹角結構,被重重濃密的原生古樹擁抱著,為流芳園的文化生活注入了活力。開放的側面設計用於表演音樂,舞蹈和歌劇。對於更正式的表演,朝北的舞台指向一個可容納350位觀眾的大庭院 (集賢院);而朝南的舞台則俯瞰著平靜的湖水,可以將音樂經由湖面傳播到整個流芳園。清越臺建築本身面對著位於湖南岸的玉茗堂,成了流芳園裏中國文化和表演藝術的核心,清越二字正代表了晶瑩透澈音樂緩緩流動在水面、樹梢、和遊人的耳際。 清越臺南面對著映芳湖。 面湖廊柱有楹聯曰: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 (節選自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 南面的木屏風上雕有中國的樂器。
側面 清越臺北面對著筆花書房。 有楹聯曰:春望逍遥出畫堂,閒梅遮柳不勝芳 (節選自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 此對聯乃以行草書寫,仍為名書法家袁志鍾所書。他的行草筆法嫺熟,神韻天成,章法多變而能統一,誠雅俗共賞也。 亭臺樓榭的雕刻,甚為精美。 《筆花書房 The Flowery Brush Library》 今年夏末剛完工的筆花書房位於清越臺的正北方約50公尺處,係採用學者書畫工作室的風格設計,它是流芳園眾展覽館的一部分,該館將用來舉辦文化節目,表演和中國藝術展覽。 《映水蘭香 Reflections in the Stream and Fragrance of Orchids Pavilion》 新落成的「映水蘭香」(坐落在筆花書房的東側,坐東朝西,以長廊和之相通。名中有“蘭”字是為了紀念名書法家王羲之常停駐休憩的紹興蘭亭。將提供遊人蘭香與静坐片刻的意境,到此歇脚,可以完全放鬆,忘卻一切疲勞與煩惱。 《寓意齋 Studio for Lodging the Mind》 「寓意齋」位於筆花書房的後方,預定2020年10月啓用,將在占地共1,720平方呎的空間內展示中國傳統的國畫、書法、以及木刻版畫作品,期能對中國文化作進一步的體驗和思考。室内有氣候和光照控制。它將不固定的展示中國當代和歷代的藝術品。畫廊的開幕展覽將以中國書法為主題。 《集賢院 Courtyard of Assembled Worthies》 這個寬敞的院子舖滿了錯綜複雜的鵝卵石馬賽克,將現有作為音樂和戲劇表演殿堂的清越臺與新建的展覽館相連,結合這些功能一起成為未來文化節目的核心, 《環翠閣 Pavilion Encircled by Jade》 「環翠閣」 將成為園區的中國餐廳。這兩層樓的建築名稱既是紀念因為明代木刻版畫家汪廷訥 (1569-1609年) 而出名的安徽環翠堂 (汪廷訥的著名版畫集「環翠堂園景圖」就是刻畫此園景),也與映芳湖另一端因湯顯祖而得名的「玉茗堂」相呼應。 下圖為「環翠堂園景圖」封面 (198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它是明朝是萬曆年間徽派版畫的代表作之一,描繪汪廷訥在故鄉安徽新安休寧縣松蘿山下所修建的一座私人庭園「坐隱園」的園林景觀以及附近的山川景物。「環翠堂」為其中主樓,因此而得名。 清越臺的西側以魚樂橋與留雲岫及不波小艇相聯。 《魚樂橋 (Bridge of the Joy of Fish》 魚樂一詞出自出自出自《莊子·秋水》: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魚樂橋上可以賞魚,就不要為了魚樂不樂去傷腦筋了吧! 魚樂橋的橋前端有雙白鲤護著橋欄,栩栩如生。 步月橋 (Bridge for Strolling in the Moonlight》 步月橋係自宋蘇軾名文「記承天寺夜遊」汲取靈感而設的橋。其文如下: 「元豐六年 (註:1083年) 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可惜杭庭頓夜間並不開放,無緣追其意境,只有冥想求之了。 下圖左邊之半月形石橋即為步月橋。橋加上倒影合成一圓,步行其上,如同走過滿月,感覺實在很詩情畫意。 由另一個角度來看步月橋 更近一點來看⋯ 在魚樂橋南邊的沙洲遠眺玉帶橋 《不波小艇 Waveless Boat (Bu Bo Xiao Ting)》 這個獨特的船形涼亭是流芳園内的一大亮點。以湖西邊緣為中心,向南漂浮。湖面平静。水波不興,小船似乎在毫不費力地滑行。 這個似動不動的船亭不禁教人想起3年前在頤和園裏所見到的為慈禧太后而建的大石船 (下圖)。 不波小艇雖少些皇家的氣派,卻也别出心裁,典雅別緻,尤以層層格子框架,甚為討喜。 楹聯曰: 延到秋光先得月,聽殘春雨不生波。横批:與誰同坐。 原聯出自蘇州虎丘瑶碧山房,作者不詳。横批的「與誰同坐」則出自蘇軾的「點絳唇」: 閒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 後世文人對東坡居士的「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兩句評價很高,謂其意境更勝於李白「擧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月下獨酌」。在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後,他仍然懷抱著豁達的心胸,樂觀的處事待人。值此良辰美景,獨享也罷,分享更好,這種活在當下的態度,令人感受深刻。看著此横匾,心想如果舷旁再加兩列木椅就好了,如此才能坐下來體會古人的心境啊。 流芳園的設計菱格的格子窗,格式如中國古窗,巧妙的框住一片小小美景,像是一副副流動的水墨畫,鑲嵌在長廊上。 堂内陳列有靈璧石,中國安徽省靈璧縣特產,質地細膩溫潤,滑如凝脂,石紋褶皺纏結、肌理縝密,造型粗獷崢嶸、氣韻蒼古。和英石、太湖石、昆石同被譽為中國四大觀賞石之一,而流芳園至少已得其二,殊為難得。 《補天 Patching Up the Sky》 太湖石被視為高價值的珍寳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具有天然的刻痕和紋理,是從蘇州附近的太湖地區挖掘出來的。這些石灰岩變成了珍貴的花園岩石,並被帶到了皇家花園和私人花園中。它們變化多端的形狀,紋理和孔洞是玩石家的聚焦點。太湖石可作為假山、人和動物的造型等其他想像得到的事物。 此太湖石氣勢雄偉,奇形百孔,矗立於湖的西南岸,非常醒目。從不同的角度觀之,又像火炬。又像站立之熊,又像⋯各人可産生不同的想像。取名「補天」刻在石上,典故來自女煱煉石補天。這也許是女媧她老人家當年煉彩石時,不慎失手,從九重天上掉到太湖的一小塊石頭吧。 這高大的太湖石又彷彿似曾相識。下圖為2108年遊蘇州留園時其中所見最大的一座太湖石。當時園中太湖石旁正上演崑曲名劇「遊園驚夢」。聽説在2018年時流芳園中也曾實景上演過,造成很大的迴響。 《留雲岫 Lingering Clouds Peak (Liu Yun Xiu)》 岫者,山之穴也。留雲岫指雲霧繚繞的峯巒,其創意來自蘇州高雅的「留園」中的一個石窟,從中國運來的數百噸的太湖石堆砌而成的這個假山石窟環繞著映芳湖西北面的山坡,與附近不波小艇的精美木雕形成了視覺對比。人造假山是中國園林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代表著穩定性和耐力,所以才有了「不動如山」的成語。道家和儒家思想都認為,其不變的力量補充了花園中不斷變化的水,調和陰陽,以達到自然要素的平衡。 走入假山洞穴。
瀑布自洞口頂端傾瀉而下,形成水濂洞。 全園除兩塊獨立湖石峰以外,疊石使用最多之處,從入口處水系置石,到西南角的假山瀑布,似乎太新而不很自然,只是堆砌而成,比較不像古人在蘇卅留園所留下的假山洞窟那様的有藝術感而與自然融成一體 (見下圖)。或許要等到此地的太湖石風化或植被覆蓋更為緊密以後。看看是否能夠回春,希望流芳園的明天會更好 。 下圖裏留園的亭臺樓榭,湖石造景,已渾然融為一體,而且有豐富的層次感。 《滌慮亭 Pavilion for Washing Away Thoughts 》 滌慮亭位於流芳園的最南端與日本園交界處,有點遺世而獨立。「滌慮」二字出自出自唐代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間自採新茶見贈酬之以詩》中的第11、12句詩「滌慮發真照,還源盪昏邪」。整首詩對巽上人所赠之新茶加以讚美,並講喝茶的好處,而這兩句則是在說飲茶後可以滌除塵慮、煥發真知、還其本性和除去昏邪。亭前柱子有楹聯一對刻在竹板上:「流水可清心,芳山宜靜觀」。横批:「石聽泉」。 遊罷流芳園,溯溪而下,不妨在此亭内佇足片刻,聆聽樹濤水聲、鳥叫蟲鳴,先洗去心上塵垢,放下凡俗憂慮,再找回初心本性,重新出發,也算是遊此海外第一江南林園的最大收穫吧! 自滌慮亭向上北望,只見活水軒的重頂飛檐突起於翠竹茂林之中,居高臨下,恍如仙境。 先前從「別有洞天」的長廊往下南望滌慮亭所見的美景。這條淙淙的流水叫「竹韻泉」。遠 (南) 方的小亭子就是滌慮亭 。 在流芳園的西南區,從2018年動工的擴建工程迄2020年10月止剛剛完成了以下新景點:望星樓 (Stargazing Tower),翠玲瓏 (Verdant Microcosm) 和衆樂臺 (Terrace of Shared Delights)。望星樓將成為全園最佳的制高點瞭望所,遠近景色,一覽無遺;翠玲瓏的寬大長廊,將會是中國盆景集中展示的院落;眾樂台俯瞰湖水,具有廣闊的平臺,將是宴會、節慶、表演和聚會的理想場所。 下為2020夏的望星樓 (上) 和翠玲瓏 (下),外觀大致已完工。 流芳園的樓臺館閣,各擅其場,各有其用:玉鏡臺前賞明月,三友閣内聆松濤,玉帶橋上着夕陽,翠霞橋邊風拂柳,玉茗堂裏品好茶,愛蓮榭上賞新蓮,魚樂橋上觀魚樂,迎鶴洲畔看鳥飛,芭蕉苑裏尋桂子,清越臺前聽古琴,活水軒中聞水聲,望星樓頂摘星辰,滌慮亭裏修禪心。來到這裏,一心可以數用,思鄉不再萬里! 〖室外雕塑 Outdoors Sculptures〗 杭庭頓庭園裏大約立有82件雕塑,其中很多年代作者均不詳,以下僅擧數例犖犖大端者: 《北景茶花園的噴水池精美石雕》 十七世紀的意大利噴泉是亨廷頓北景茶花園的焦點。它於18世紀初被運到英格蘭,一直保存到1915年被亨利購得。它在房屋建成後五年後 (約1916年) 才被安裝。
《戴安娜 Dianna》
對於那些去過巴黎羅浮宮的人來說,下圖中這座位於圖書館展覽館前的青銅雕塑可能看起來很熟悉。女神是由法國的雕刻家休伯特·勒蘇爾(Hubert Le Sueur, c.1590-1658年)在約1648年時利用羅浮宮中重製的古董原模鑄造而成的,他曾是英格蘭國王查理一世(1600-1649)的宮廷雕刻家。原本戴安娜(Diana)與阿波羅(Apollo),大力神(Telephos)和愛馬仕(Hermes)等鑄像同一系列展示。但是該系列中其他的鑄像尚留在溫莎城堡中。
《獵鹿 The Stag Hunt》
這個青銅塑像創作者是法國雕塑家傑克斯侯周 (Jacques Houzeau, 1624-1691年) 在1875-1900年間所作。1663年被任命為皇家建築的雕塑家,他的主要雕塑作品裝飾了凡爾賽宮的公園。 他還負責巴黎羅浮宮、楓丹白露宫和其他鄕間城堡别墅的裝飾。
《獵野豬 The Boar Hunt》
這個青銅塑像創作者也是傑克斯侯周在1875-1900年間所作。
【杭廷頓陵寢 Huntington Mausoleum】 由科羅拉多州的大理石建造而成,亨利和阿拉貝拉亨廷頓陵墓矗立在佈满了橘樹林中的小山丘上,静静地俯瞰著花園,這裏曾經是亨利生前最喜愛的園内一隅。以亨利選擇了美國最傑出的建築師之一約翰羅素波普 (John Russell Pope),以希臘神廟的形式設計陵墓。他採用古典的圓形雙柱廊中庭配合圓頂的設計,這兩種形式的完美結合,讓它從各個角度都呈現出完美的正面,自然地融入周遭的環境之中。有了這次成功的經驗,波普後來在設計華盛頓特區的𠎀佛遜紀念堂的建築中也應用了類似的概念。 亨廷頓紀念堂的外柱廊有著優美的雕飾,讓光線和空氣自由自在地瀰谩。第二層的內部柱廊則是堅固的石墩和獨立的柱子,充满了嚴肅追思的氣氛。 傑佛遜纪念堂 (華盛頓 D.C.) (Jefferson Memorial, Washington D.C.) 陵墓的面板由名師約翰葛雷格來 (John Gregory) 雕刻而成,代表了生命與自然的四個季節。對於每個季節,都選擇一首詩並刻在磚石上,以加強每個季節與生活四個階段之一的聯繫。 石棺正面朝北,上面有一個銘文。 另一面有帶翅天使的浮雕,也是約翰葛雷格來的傑作。 而銘文簡潔地介紹了這一對志同道合的杭廷頓夫婦: IN MEMORIAM 日薄西山,當滿天的彩霞由燦爛而漸漸黯淡,他們永遠在這裏,看䕶著心愛的家園、手創的志業;見證著曾經屬於他們的一草一木一石、百雕千畫萬書,繼續教育、照亮和啓發著下一代,讓所有進園的人心滿意足地離去。他們的無私、睿智、執著與遠見,亙古罕有,教人不由得感佩銘心,興歎不已。 有詩讚曰:
[後記] 受了Covid-19疫情的影響,整個杭庭頓園區2020年從3月19日關閉,一直到7月1日才再開放參觀,但目前只限於室外庭園部分。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