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早上:屋外大雪紛飛,雪片大如鵝毛,學校和機關都關閉。趕快欣賞一片鐵樹銀花的白雪大地。 午後:屋外雪花漸停,地上已經積雪四吋,真是銀色世界,揣著一分思親的念想,陪著大妹自家種的柿子, 我們家的橘子、香蕉、奇異果、美國梨、鰐魚梨,紅橙橙的光澤,倍感溫暖的手足情。 |
![]() |
文章數:276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2025/07/20 10:03:21 |
2025年7月5日博城讀書會《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作者:于娟 出版社:湖南文成出版社 年代:2019年增訂新版 共285頁 ZOOM出席者:董汝瑰、吳怡芳、王素楠、羅正瑜、龔則韞、鄧家齊 龔則韞 《此生未完成》是一本寫在生命邊緣的書。它不是一部完整的回憶錄,也不是一本醫學筆記,而是一位即將離開世界的年輕母親,以筆為燈,在黑暗中尋找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意義。這本書的作者是于娟,一位復旦大學的青年講師,曾留學丹麥,有著優秀的學歷、穩定的事業、美滿的家庭,人生看似正展翅高飛,卻在某一天突然從高空墜落,診斷出乳腺癌晚期,並且已經全身轉移。 讀這本書,最初的感受是震驚與心痛。她才三十多歲,孩子剛出生,學術事業才剛起步,卻要面對每日與疼痛為伍的生活。更令人心碎的是,她自己知道,時間已經不多。面對命運,她沒有尖叫,也沒有怨恨,而是選擇誠實地書寫,把身體、情緒與思想的變化赤裸裸地呈現出來。死亡,不再是一個哲學問題,而是一呼一吸間真切存在的東西。 書中最動人的是她對人生價值的反思。她曾為了學術論文熬夜、為了晉升忙碌奔波、為了別人的眼光斤斤計較。可當她倒在病床上,躺在腫瘤病房中與其他病友一起數日子時,她才發現:「人生真正需要的,不是房子、不是車子、不是頭銜,而是能健康地活著,能和愛的人好好地吃一頓飯,陪孩子看一次夕陽。」 這種體悟,不是雞湯式的勸世語,而是來自一個即將離世的母親的肺腑之言。她說:「人不能太拼命,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 于娟筆下最令人落淚的篇章,是她寫到兒子土豆和丈夫「光頭」。她對孩子的愛,是一種未竟的痛。她無法參與孩子的成長,無法親手教他走路、讀書、做人。她在書中寫道:「我用我的命,換他的一生平安。」這樣的母愛,在死亡面前更顯得純粹而沉重。 而丈夫光頭的陪伴與堅持,也是全書中一抹沉靜的溫暖。他不只陪她求醫問藥、為她整理資料、安慰她心情,還默默擔起未來單親父親的重擔。這段婚姻的質地,是在生死考驗中被提煉出來的純金。 書中記錄了他們求醫過程中遇到的江湖術士與「神醫」,令人憤怒又心寒。于娟坦誠地揭示中國某些社會角落裡「治病焦慮」如何被利用,病人如何在絕望中被掠奪錢財和尊嚴。這段經歷,不僅是她個人的悲劇,更是整個醫療文化與養生迷思的縮影。 她的遭遇也讓人深思:在健康面前,我們是否太過輕忽?是否太相信「養生食品」與偽科學?是否總覺得疾病離我們很遠?直到真相逼近,才發現人生最寶貴的東西,從來不是外在擁有,而是活著本身。 閱讀《此生未完成》後,我學會了: 1. 不要等到失去健康,才想起生活的本質。不論我們有多忙、有多「重要」,都應為自己的身體與心靈騰出空間。 2. 珍惜當下,珍惜身邊人。把愛說出口,把時間留給真正重要的人,別讓遺憾成為人生的結語。 3. 簡單生活,深刻活著。人生的質量,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資源,而在於你是否用心過好每一日。 4. 死亡不是終點,而是一種提醒。 于娟走了,但她用最後的日子,為我們點了一盞燈。在忙碌浮躁的世界中,她用文字讓我們重新凝視自己、家人與生命的本質。她的此生,也許未完成,但她留給我們的愛與省思,將在每一個讀者心中,繼續完成。 羅正瑜 因为則韞姐的推荐,去年九月份第一次读这本书,感触良多。今年再次读这本书,仍然觉得书中充满金玉良言,真情实感,让人难以释卷。感觉这本书可以隔一段时间重读一遍,提醒自己生命的可贵。 于娟是七零后,在乳腺癌晚期全身转移的情况下,治疗了一年,去世时年仅33岁。在惋惜她如此年轻便得了绝症的同时,她的豁达和乐观也影响了所有的读者,包括我。 我读这本书特别感慨,因为去年夏天我刚刚被医生惊吓了一次,以为自己有可能得了癌症。等待活体检查出来的几周真是度日如年,想想手术、化疗、放疗的各种可怕,与之相关的各种担心,比如怎么跟爸妈交代,怎么放心孩子们,以及万一治不好怎么办,所以看她这本书是真正的感同身受。任何人都有可能发生这种突然被疾病打倒的情况。如果碰到了怎么办?另外去年八月下旬有另一位同事因为乳腺癌过世,她还有两个很小的孩子,也只能面对这个打击。 于娟比我小三岁, 在30多岁发现癌症时,她刚刚生了孩子不久。她还是家里唯一的孩子,这对她的父母家人又是一个多么大的打击。在得病之后,发生了好几次误诊,对她的病情有很大的影响,甚至还有一次被一个中医骗了到山里去耽误了两个月时间。看到中医治癌的可怕经历,让我想起我的小叔叔和大表哥当年得了癌症晚期,最后也是上当受骗,用中医秘方治疗,一点用都没有。这些骗子真是罄竹难书。同时她又记录了得病的一年多时间碰到的许许多多热情的病友和认真负责,善良的医生护士们。虽然人生对她不公,于娟还是满怀一颗感恩的心,勇敢的面对。 特别值得一看的是于娟在得了绝症之后大彻大悟,对很多以前以为很重要的事情有了不同的看法,比如「名、利、权、情」,这些都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得到。而你在得了重病之后才发觉,在生与死之间,这些都不重要。那之前为什么要浪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这些呢?到了最后什么都没有用。真正在生命中重要的是亲人和家人。很多时候人们都不会花时间在这里,直到意识到没有时间了,往往就太晚了。我经历了这一次癌症的惊吓,也完全理解了她,除了生死真的没大事,我们平常的各种烦恼和纠结其实都是小事。 于娟是家中独女,所以从小有种「万千宠爱在一身」的感觉,这在其他独生子女身上都有这种影子,就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着他们转,恨不得把心肝挖出来给他们。我因为不是家里的唯一的孩子,小时候没有这种感觉,反而觉得自己要通过努力才能得到爸妈的注意,所以我的人生观感和于娟很不同。另外,她对一两岁的宝宝非常不舍,觉得甚至如果让她自己每天都这么疼,趴在大街上被千人踩万人骂,她也愿意看到小孩慢慢长大,这真是令人动容的伟大母爱。我在侥幸比她多活了二十年以后,顺利地把两个孩子养大,其中经历了种种酸甜苦辣,对孩子们的爱也不少,但是已经没有她初为母亲的那种掏心掏肺的感觉,反而现在我已经进入分离期,就是要给自己心理准备,让孩子们慢慢独立离开家长去寻求他们的自由天地。不过回忆起当年我女儿两岁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把她送回国六个月,当时我也是每天以泪洗面,过了很久才调整过来。所以也能理解于娟作为一个新妈妈对孩子的不舍。 我在国外生活了快三十年,回忆起和父母的相处,虽然没有时时刻刻的陪伴,但是至少一年一两次回国探亲,也让爸妈和自己都感觉到满足。以前一直耿耿于怀当年外婆去世时,我没有见到她最后一面,但是后来看到于娟的文章,倒是慢慢释怀了。外婆在世的时候,我有好多年是跟她朝夕相处,而且有幸能够在初中高中的时候得以照顾年迈的外婆,陪她看越剧,搀扶她走路,侍候她吃饭,给她洗脚、剪指甲,这些点点滴滴在今天看来都是非常珍贵的。这让我减轻了一点内疚,至少在外婆活着的时候,我还有机会报答她的恩情一二。而不是像于娟那样,因为姥姥姥爷突然去世,她根本没有时间报答,觉得自己只是空头许愿。外婆过世以后,我深深的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苦,于是决定经常回国探亲。在孩子们出生前和出生后,我们和父母都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不管是父母来美国看我们一起住上六个月,还是我们带着儿女回国探亲,或者是我一个人回过去看望父母和他们出去旅游,甚至是我在家中陪父母做做家务,或者陪他们出去逛街聊天,都是美好的时光。我觉得这二十多年真是没有虚度。就算现在生命突然停止,我也不会后悔。我不是家中独女,如今有个哥哥在杭州陪伴父母,还有他的孩子们给父母以天伦之乐,这真是太好了!就算我出了什么问题,还有哥哥一家,双保险。我们自己也有两个孩子,不仅是孩子们小时候有个玩伴,以后他们两个成年之后可以互相照顾。 再看本书的时候,我忍不住会默默地和于娟的经历相比较,我幸运地多出来的二十年有没有做到她想做而未做到的事?比如说把孩子养大,多陪伴父母,陪伴家人,另外要把自己的身体养好,才能有长长久久的幸福。工作和成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所有骄傲的来源。 于娟还用她自己的经历总结了可能的癌症来源。第一,环境的污染。第二,经常透支自己。第三,乱吃东西,暴饮暴食。第四,晚睡。读者可以用这些来对照自己的生活做出改进,真是金玉良言。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于娟用最后的岁月提炼出了生命的精华,分享给大家,警醒大家要反省生命的意义。这也是我对生命的理解:生命的意义就是爱,爱与被爱,其他的东西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吳怡芳 謝謝正瑜剖心開腹的講述你對看「此生未完成」一書時的真實感受,你將你個人的人生經歷和作者做了等同身受的對比,點點滴滴皆令人動容!看到一個和我𠒇女年歲相當的你已對人生真義有如此深刻的理解,真為你高興! 我們有幸能比于娟活得長,她那豁達正向的人生觀會繼續感染我們,我們也應儘量以不求留下遺憾為目標好好活著。 剛要看此書時,正是得知一好友決定放棄再治療已擴散的胰臟癌,我們只能默默祝禱她無大痛苦的離去,數週後參加她葬禮,心裹非常哀痛 ,加上七年前我也有過癌症開刀手術及放療經驗,當時心情就如正瑜和于娟形容的,只想和親人共渡那段時期,其他都不重要的。這些年過去,我沒有重溫那心情的意願,所以我遲遲不想看此書,兩週前我充滿抗拒的終於翻開此書,但立刻被于娟的個性吸引,一篇篇不斷地看下去,尤其是此書的上半部,令人動容至深,只有身心正在經受如此折磨的她能寫出如此感人肺腑的文字! 看完此書,剩下的就是不斷的惋惜,希望她留下的家人和兒子現在都活的好好的! 王素楠 謝謝正瑜的詳細分析,非常精彩和感動!妳把自己的經歷,也和大家分享,我們都很幸運,有家人,朋友,同事的互相扶持,助大家一起渡過難關,我們讀這本書,真的學到很多知識,大家互勉之! 這本書的作者于娟,是復旦大學的優秀青年講師,同時是妻子,女兒,母親的角色于一身。 她不是一個純粹意義上的作家,但是她的才情,展現的生命力,都顯出純樸的本質。 她是在生命的最後旅程,透過新浪微博和博客,把頑強的抗爭的過程和大家分享。他不願意任何人在生命的過程中摸黑前行。 下面錄下她的金玉良言. 在癌症的折騰中,開始研究有關人生生死的哲學,這算是癌症對人有正面作用的一項。癌症的後遺症,就是當事人內心更加敏感,而外在越加愚鈍。就是胸有驚雷而面如平湖。 生病讓生命變得很痛苦,但是有更多真情讓我們不能夠放棄,雖然生病讓生命變得很慘淡,但是有更多的美好讓我們不能放手。所以我們選擇一起堅持一起戰鬥。 她發現讀書是要讀別人的思想,仁孝廉禮立的是忠义魂。要參透的,是高尚悲憫的人性,矜貴持重的品行,洞明豁達的修養,堅而不舍的理想和追求。如此才能夠靜下心來,去體會讀書的樂趣和作者的思想。 一個真正快樂而成功的人,應該是將個人的價值實現,融入到崇高的社會事業中去,實現社會價值和個人的價值的統一。她做人的境界是讓人羨慕,由羨慕生敬仰,由敬仰生出效仿之意。 20出頭的時候,時常覺得自己已經成熟練達,父母長輩都很迂腐,後來認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此間的文章與學問,怕是人世間最難的課題與修行。寬容他人才是最好的善待自己的方式,既然上善若水,那麼自心間流出的大愛大善,自會延綿回轉到自己。 于娟這麼年輕,學業有成,正當事業蒸蒸日上,小家庭也非常幸福之際,卻不幸罹晚期癌症,治療非常辛苦,終至不治,閱讀本書,直覺哀慟不已,老天爺太不公平了! 董汝瑰 正瑜写得太好了!我很惭愧,因为此书太沉痛太凄凉,我曾经数次放弃继续读下去。这篇读後感也只能像个记者一样,写出概括而已: 《此生未完成》的作者于娟,是一位乐观上进、爽朗率直、幽默風趣、風華正茂的少婦,事业与学业兼优,却不幸罹患癌症,英年早逝。在病中,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她用最後的生命,寫出她的经历与回忆,寫出對親人朋友的感恩、懷念、與不捨,給兩歲兒子留下母親的愛與叮嚀,十分感人! 1996年,于娟與趙斌元在上海交大相遇相愛,2000結婚後又去挪威深造,拿到环境经济学博士。为了想攒钱接妈妈来看挪威的森林,她曾在北欧的凌晨冒雪送报。她学成归国後,学以致用,希望在家乡山东曲阜山区,建立一个能源林研究基地,种植楷木林。她的儿子於2008年誕生。2009 年底,她因劇痛而入院檢查,查出乳癌四期已經轉移到骨髓。经历了一年半的痛苦抗癌,於2011年春離开了人世,年仅32岁!她的遗願是骨灰埋在家乡能源林的山坡上。 她的先生对她至情至爱,滙集了她生前所写的文章及诗词,完成此書。她的文学底蕴深厚,诗词写得非常好,有独特的风格。本书的收益也用於源林建设,遗爱人间。 我們在世上的時間有長有短,這本書提醒了我們要珍惜拥有的,活在当下。她給儿子留下的话是「可以失败,但不能放弃」。 (2025年7月19日抄錄) |
最新創作 |
|
||||
|
||||
|
||||
|
||||
|
||||
精選創作 |
|
||||
|
||||
|
||||
|
||||
|
||||
最新影像 | 2 本 621 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