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威尼斯的百年文藝復興夢想 (下) - 文化與矽灘篇
2021/01/17 11:49:14瀏覽3932|回應11|推薦103

今天
詞曲:藍迪史巴克斯

今天
當花蕊仍依戀著藤蔓,
我會嚐遍你的草莓,我會飲盡你的醇酒。
百萬明日將成黃花,在我忘了今天屬於我的所有快樂之前…
今天。

管我衣冠錦簇,或者流浪不羈;聆聽我吟之歌,認出來者何人。
我將宴飮於你餐桌之旁,我將寢於你苜蓿席上,誰在乎明天會帶來什麼?

今天
當花蕊仍依戀著藤蔓,
我會嚐遍你的草莓,我會飲盡你的醇酒。
百萬明日將成黃花,在我忘了今天屬於我的所有快樂之前…
今天。

我不能滿足於昨天的榮耀,我不能為了承諾而活著捱過冬天到春天。
今天是我的時刻,現在是我的故事,我會笑,我會哭,我會高唱。

今天
當花蕊仍依戀著藤蔓,
我會嚐遍你的草莓,我會飲盡你的醇酒。
百萬明日將成黃花,在我忘了今天屬於我的所有快樂之前…
今天。

這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民歌是由藍迪史巴克斯 (Randy Sparks, 1933-) 所作。他今年已88歳,加州人,在奧克蘭 (Oakland) 長大,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1961年,史巴克斯在舊金山成立了一個大型民歌團體,名為 The New Christy Minstrels,這個合唱團在1960年代初期的民歌復興運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共錄了20幾張唱片,銷售了幾百萬張,不但電視節目邀約不斷,演唱會也是一票難求,其中唱紅的歌曲首推這首 "Today",還有 "Green","This Land Is Your Land","Green, Green" 等民歌,並曾贏得葛來美獎 (Grammy Award)。"Today" 這首歌曲本是史巴克斯在1963年為以南北戰爭為背景拍攝的電影 "Advance to the Rear" (由 Glenn Ford 和 Stella Stevens 主演) 所作的民歌配樂,是史上第一部全部以民歌為主的電影配樂。該單曲曾在成人當代排行榜」(Adult Contemporary Charts) 名列第4,Billboard Hot 100 排名第17,而專輯也同時榮登 Billboard 的前10名。"Today" 後來被翻唱無數次,成為一首優美動聽,家喻戶曉的民謠。而已故的名鄉村歌手約翰丹佛 (John Denver) 在1977年澳洲雪梨演唱會的詮釋唱法,似乎被公認最為經典。
這首老歌強調自由解放,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意境,近似曹操的「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這種精神很符合美國1960年初期時垮掉的一代 (Beat Generation) 盛行和中期時嬉皮 (Hippie) 風潮開始萌芽的背景和本質。多年以來,人們在演唱會中對著聽眾,在營火旁對著戀人,在聚會裏對著晚輩彈唱此曲,唱出對青春的不捨和眷戀。同樣的年代裏,威尼斯也走過了半個世紀,經歷過青澀、輝煌、沒落、再起的過程,一波又一波,後浪推前浪,永不止息。如今穿梭於威尼斯斑駁夾陳、新舊並存的巷弄裏,回憶起它的前塵往事,真是甜酸苦辣鹹,五味雜陳。這就是城市歷史的軌跡,整合反映出波瀾壯闊的大時代裏無數個人懸命於斯的一生。

[美國威尼斯的文藝復興 The Renaissance for Venice of America]

美國威尼斯誕生於1905年7月4日,迄今已有116歲。富有創意的亞伯金尼在最初開始構築他的美國威尼斯時,不只是希望複製義大利威尼斯的水鄉澤國的盛況,還期待著當美國威尼斯繁榮以後,也能重現義大利威尼斯在14至16世紀時,其藝術和文學受古典影響下的復興崛起榮景,讓美國威尼斯成為一個有文化内涵的偉大城市,一個追求知識的同時可以放鬆身心並享受海洋風情的好地方。開幕後,金尼也嘗試著在市區內擧辧各式各樣的歷史、藝文研討會和展覽,並聘請知名的教授、作家和藝術家為講座。但結果令他非常沮喪。人們出席非常冷清,反應並不熱烈,而只對狂歡節目和歌舞秀感興趣。在藝文活動無法獲利支持營運之下,他只好改弦易轍,向通俗的狂歡式文化妥協,建起了大型的海濱遊樂園區,包括雲霄飛車、舞廳、室內游泳池、帆船餐廳、迷你小火車等等,從此只專注於應付娱樂獲利的競争而偏離了他原來的目標願景。

下圖 (公有領域) 為1905年時威尼斯市開幕時的各種面貌。

金尼於1920年因肺癌而去世。在他死後,海濱遊樂園遇火解體,他的後代雖然立刻重建並擴大遊樂場的規模,可是不利的大環境接踵而來,諸如禁酒令頒行,汽車崛起,運河没落,紅車電鐵停駛,使得遊樂園的經管逐漸蕭條而陷入困境。1926年威尼斯市政陷入混亂而無法自拔,因此被併入了洛杉磯市。然而在大洛杉磯的版圖中,威尼斯只是個不起眼的邊陲小城,得不到施政的青睬。而禍不單行的是,在1929年,加州最高法院准許將過半的運河填平造路,剩下的6條更是荒蕪自危。從此威尼斯失去了觀光的亮點,一落千丈。

1908年時的運河榮景 (公有領域)

美國威尼斯運河始建於汽車時代的初期,最終不敵汽車的流行而為其所取代。1929年其中最大的7條運河被逐步填平而讓給了道路,水都風光從此不再 (下圖由洛杉磯公共圖書館珍藏)。

下兩圖為2020年的溫我得圓環 (Windward Circle),乃昔日的潟湖和運河遺址。

在1930年,威尼斯發現了石油,石油鑽井堆滿了海灘。威尼斯曾擁有的清新空氣變成了有毒的煙霧,僅存的6條小運河也被污染淤塞,一度淪落到被稱為海邊的貧民窟 (Slum by the Sea)。當洛杉磯市在1946年終止3個碼頭的租約,並將它們全部拆除之後,海濱樂園遂劃下了永久的休止符。自此之後,在大洛杉磯市的藍圖中,威尼斯只是一個單純的海灘小區,並未挹注顯著的資源來規劃或發展,放任浮浮沉沉。威尼斯的文藝復興之路,變成了一個遥不可及的夢。

[垮掉的一代 (Beat Generation) 與威尼斯] 

從表面上看,戰後的繁榮歲月是對在美國辛勤工作者的回報。在1950年代,經過精心設計的新社區,擁有修剪整齊的草坪,高效率的家用電器和方便的電視晚餐,讓美國創造了一種新的社會秩序,産生了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廣大中產階級,令世界各國羨慕。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這種理想是製造出來的圖像,很多不能或不願融入這個制度的人,就被邊緣化而失落,甚至垮掉了。

在此背景下崛起之「垮掉的一代」,是由一群作家發起的文學運動。他們的作品探索和影響了戰後時代的美國文化和政治。 他們的大部分作品都在1950年代出版並普及。 垮掉的一代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拒絕標準的敘事價值,進行精神探索,對美國和東方宗教的探索,對經濟唯物主義的拒絕,對人類狀況的明確刻畫,對迷幻藥物的試驗以及性解放和探索 。起源於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很快地盛行在時代廣場和格林威治村,並擴大到西海岸舊金山地區、華盛頓州和奧立崗州等地。他們是美國知識階層中權威和主流文化最激烈的挑戰者,對主流文化的態度和觀點影響了後世的人們對文化的理解。「垮掉的一代」的參與者通常被稱為「披頭族」(beatniks),這些人形象特點是青春洋溢、行為舉止不合常規、具有反抗個性。當時的名演員如馬龍白蘭度和詹姆斯迪恩等人也都擁有如此特質。這些披頭族對1960年代的抵抗思潮產生了非常巨大的影響,是「嬉皮 (Hippie) 」在1967年興起的前驅。

當美國在戰後擧國為繁榮的新圖騰感到歡欣鼓舞時,威尼斯已幾淪於廢墟的深淵而被標記為海邊的貧民窟 。帆船餐廳和遊樂園已不復存在,油井已經枯竭,洛杉磯市的官員對這個邊陲地區不理不睬,任其自生自滅。極其諷刺的是,這種惡化和遺棄的結果反而為藝術家,詩人和反體制者提供了一個低廉的環境土壤。這個社區有包容許多怪癖的歷史。還有氣候和海灘,為他們營造了一個理想的舞台空間,讓他們得以獻身於自己喜歡的寫作,吟詩或繪畫而不必每天從事8小時的常規工作。因此他們得以擺脫戰後美國社會中普遍允刻板夢想,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之間創造出一個反文化的天堂。威尼斯從此成為南加州垮掉的一代 」中心,詩歌和藝術呈現爆炸式增長,一直持續到今天。

誠如 Beat 詩人費洛梅尼朗 (Philomene Long) 所描述的,威尼斯的 Beat 詩人定居在俯瞰海濱步道和運河的廉價公寓中,創造了一種安貧樂道的生活方式。他們聚集在「煤氣屋」 (Gas House) 咖啡館和「威尼斯之西」(Venice West) 餐廳等地方,互相閱讀或褒貶彼此的詩歌。與舊金山和紐約的 Beat 詩人不同的是,在威尼斯的詩人,例如弗蘭克里奧斯 (Frank Rios) 等人,對出版或成名不感興趣。他們很滿足於單純地探索生活的本質,習於不受拘束,遺世而獨立。然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隨著 Beat 詩人勞倫斯利普頓 (Lawrence Lipton) 的「聖蠻人」 (The Holy Barbarians) 一書問世後,這些詩人的生活動態馬上得到了全國性的關注和重視,從此威尼斯的「披頭族」(Beatniks) 一名不脛而走。

在垮掉世代風行的同時,威尼斯也看到了一場藝術運動轟轟烈烈的的興起,該運動重新定義了20世紀後半葉的美國藝術。 在1957到1966年獨領風騷的費拉斯藝廊 (Ferus Gallery) 旗下的藝術家埃德摩西 (Ed Moses),比利艾爾班斯頓 (Billy Al Bengston),羅伯特歐文 (Robert Irwin),埃德魯沙 (Ed Ruscha) 和克雷格考夫曼 (Craig Kauffman),為了尋求便宜的閣樓空間和照明而紛紛移居威尼斯。與垮掉世代不同的是,這些創作者對生活在社會的邊緣並不感興趣,而是將流行文化的通俗語言,材料和生活方式融入他們的作品中,從而重新定義現代藝術的概念和創作,形成一股新的風潮,並反過來向東海岸戰後流行了20年的美學-主要是「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 提出質疑和挑戰。

下圖為藝術家比利艾爾班斯頓 (Billy Al Bengston) 在2017年與他的畫作合影 (摘自 Wikipedia)。

下列的幾個地點是垮掉的一代在威尼斯留下的地標軌跡:

【威尼斯之西餐廳 Venice West Cafe】

下圖為1962年時的威尼斯之西餐廳,位於 5 Dudley Ave, Venice, CA 90291。

Venice West Cafe 內有苦澀的咖啡,瀰漫的煙霧和嗡嗡的人聲,成為披頭族相濡以沫之所。在此,Beat 詩人勞倫斯利普頓(Lawrence Lipton)曾朗誦出了他著名的抗議詩篇,鏗鏘有聲:

Get out your riot guns citizens, call out the militia. 
The poets are coming! 
Sound all the atomic sirens.
The painters are making holy vessels out of the garbage cans of Venice West. 
I hear America singing!

試譯如下:

擧起你的抗暴鎗,召集民兵。
詩人來了!
發出所有原子彈警報聲。
畫家正在用威尼斯之西的垃圾桶製造聖船。
我聽到美國在唱歌!

下圖為當時文人薈萃的盛況 (Courtesy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Charles Brittin 所攝)。

餐廳門口所張貼的抗議警察箝制言論自由的標示

近年來稍有改頭換面的威尼斯之西餐廳 (在2018年已經關閉)

【煤氣屋咖啡館 Gas House】 

下圖為1962年時的 Gas House 煤氣屋咖啡館,是位在市場街 (Market Street) 和濱海步道拐角處的賓果遊戲室,具有許多不同的功能。它是一個美術館,也是僅限會員的咖啡館;它是一處藝術家和詩人的空中閣樓,也是一個全方位的社區中心,尤其特别的是,它在暴風雨來襲時,提供了文友一個庇護的所在。在指定的夜晚,常常會有詩歌朗誦,爵士樂和哲學對話。煤氣屋 (Gas House) 於1959年開業,是藝術家聚集和分享作品的空間。儘管只開放了3年,但它很快就成為披頭族們喜愛的集會場所,吸引了斯圖爾特帕科夫 (Stuart Perkoff)!菲隆 (Philomene Long) 和傑克凱魯亞克 (Jack Kerouac) 等作家,以及約翰阿爾頓 (John Altoon) 等藝術家共聚一堂,擦出火花。 

勞倫斯利普頓 (Lawrence Lipton) 於1959年左右在威尼斯的煤氣屋咖啡館讀書。他常主持傳奇的爵士和詩歌之夜,通常是親自上台,以誇張如上帝之聲的風格朗誦讚美威尼斯美德的詩歌:

Upbeat, downbeat, offbeat, heartbeat buried in a time capsule blasted into orbit around Venus our queen of love, honored on every launching pad of Venice West. Look down Walt Whitman, I wear my hat as I please.

(充滿歡樂的,沮喪的,另類的,心跳的時間膠囊被埋入了我們愛之女王維納斯的軌道中,並在威尼斯之西的每個發射台上都受到了重視。瞧瞧那瓦特惠特曼,我任意地戴上帽子。)

作為一個權威性的公眾人物,他成為許多年輕披頭族名副其實的詩神。下圖為他在煤氣屋咖啡館演講的神情 (南加州大學圖書館收藏)

煤氣屋在1962年已被拆除。今天在原址左近有一形似的商場建築,也有弧形的連續拱門和樑柱,被很多人誤以為是當年的煤氣屋而在此憑弔,其實是錯把馮京當馬涼,搞錯對象。

真正原址現在已變成了一個停車場和一排售貨亭,那裡有只自行車出租店和薰香鋪,沒有任何咖啡屋,徒留想像而已。這樣子也好,反正披頭族 (Beatniks) 並不真正相信答案、家或目的地。他們只相信經驗。 60多年後的今天,威尼斯的海濱步道如果沒有經驗傳承下來,在他們眼中,也只是空無一物而已。

【丹尼斯餐廳 Dannys Deli】

另外有一處披頭族出入的場所是丹尼斯餐廳 (Dannys Deli),位於 23 Windward Avenue, Venice, CA 90291,離瓦斯屋只有一巷之隔,也是當年 Beat 運動的大本營,成員常常於此聚會。

下圖為2016年時的丹尼斯餐廳,位在擁有著名的《威尼斯運動》(Venice Kinesis) 大壁畫的建築底層。

牆上有許多陳舊的圖片,述說著威尼斯的歷史。

餐廳裏面的陳設古色古香,有不少描繪威尼斯人物的大壁畫。 下面這幅大壁畫名為 "威尼斯的社交圈 (Hobnobbing in Venice)"是由外牆大壁畫《威尼斯運動》(Venice Kinesis) 的名畫家 Rip Cronk 在2006年所作。

下面這幅佔一整面牆40呎寛的大壁畫仍是由畫家 Rip Cronk 在2007年所作,題為 "平民大眾 (Hoi Polloi)"。畫中描繪了威尼斯的過去100年中古今的名人,都很開心地低頭俯看著丹尼斯餐廳的座位,亞伯金尼先生也赫然入列。

其中之一的 John Thomas 是有名的 Beat 詩人,是當年活躍在 Venice West 中不可或缺的一員。舊金山紀事報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讚他為「美國被冷落的詩人中最好的一位」(The best unread poet in the US)。在這壁畫中 Thomas 擧著他的名詩句:"Dont get hung up on anything but stand above, pass on and be free (莫被任何事物所困,只要踩上去,放下它,就能自由) !" 堪稱經典。

只不過這一家老字號的丹尼斯餐廳在2016年已經永久歇業,轉租給一家新的餐廳叫做 Surf Side (下圖),改賣美國菜和墨西哥簡餐。又一處垮掉世代存在的重要佐證走入了歷史,空留回憶,令人嗟歎不已。

2017年新餐廳經過重新裝潢 (下圖) 後,牆上的大壁畫不見了,已然失去了文藝氣息;空間開放而明亮,也沒有一點神秘感。幽幽的懷古情結,已無處尋覓。

再會啦!丹尼斯餐廳。

【超越巴洛克 Beyond Baroque】

1960年代末期,就在 Beat 活動高潮接近尾聲時,「超越巴洛克文學藝術中心(Beyond Baroque Literary Arts Center) 由喬治杜魯瑞史密斯 (George Drury Smith) 在1968年所創立,位於威尼斯大道681號 (原是前威尼斯市政府的大樓,建於1906年)。因此,從技術上來講,它錯過了Beat 運動的高峰時期,但它確實演變成洛杉磯文學界的主導機構之一,形同後 Beat 時代作家的跳板。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包容了威尼斯垮掉世代的精神,將傳奇延續下去。

巴洛克藝術 (Baroque) 原是歐洲17世紀時的一種藝術風格,運用誇張的運動性和清晰可辨的細節在雕塑、繪畫、建築、文學、舞蹈和音樂等領域來營造戲劇和恢宏的效果。史密斯先是在此印行一種期刊「超越巴洛克(Beyond Baroque),後來中心成為講座集會的場所,並提供了閱讀、藝術、音樂的活動空間。多年來,許多著名的洛杉磯作家和詩人參加了此地的研討會,包括約瑟夫漢森 (Joseph Hansen) 、約翰哈里斯 (John Harris)、利蘭希克曼 (Leland Hickman)、鮑勃弗拉納根 (Bob Flanagan)、約翰托馬斯 (John Thomas)、威爾亞歷山大 (Will Alexander)、菲洛梅恩朗 (Philomene Long) 和西蒙妮福蒂 (Simone Forti)。中心平常提供廣泛的節目活動如公眾閱讀、講座、研究室、書店、出版期刊、詩歌集和小型新聞檔案等等。

中心內的書店

每個週三晚間舉行的詩歌發表會一景

威尼斯海灘詩人紀念碑 The Venice Beach Poets Monument】

下圖為「威尼斯海灘詩人紀念碑 The Venice Beach Poets Monument」(以前叫作「威尼斯海灘詩歌牆 The Venice Beach Poetry Wall」,是洛杉磯市政府於2000年對威尼斯海灘的海濱步道進行翻新時所建,一共有4面弧形的詩歌牆分佈在海灘上的威尼斯娱樂與公園辦公室與警察局旁,距離海水只有一步之遙。。此牆由威尼斯的「超越巴洛克 (Beyond Baroque) 文學藝術中心」前執行主任弗雷德杜威 (Fred Dewey) 策劃,搜集了18位威尼斯詩人的作品刻在水泥牆上。

Beat 詩人也是 "The Doors" 搖滾樂團主唱的 Jim Morrison 所作的詩

【門戶 "The Doors" 搖滾樂團】

在垮掉世代運動流行的年代,產生了一位威尼斯搖滾文化的指標性人物,而本身也是一位 Beat 詩人的吉姆莫利森 Jim Morrison (1943-1971)。他是1965年創於威尼斯的摇滾樂團 "The Doors" 的主唱,1967年發表 "Light My Fire" 單曲後開始走紅,總共發行了6張唱片,每張都大賣而且好評如湧。他以在表演間奏時即興創作並朗誦詩歌而聞名於世。因他狂野的性格和舞台風格,評論家和歌迷認為他是搖滾史上最有前瞻性、代表性、極富魅力和的演唱會人物之一。「滾石」(Rolling Stone)  雜誌更把他列入「史上最偉大的一百位歌手」榜單第47位。可惜他英年早逝,在27歳 (1971年) 時因酗酒過度而在巴黎結束了他的生命。在他死後,"The Doors" 雖再錄了2張唱片,但終因群龍無首,後繼無力而在1973年正式解散。

下圖中可見海濱步道上巨大的姆莫利森壁畫,為畫家里普克恩克 (Rip Cronk) 在1991年所作

下圖 (公有領域) 為 "The Doors" 合唱團成員,左起: 約翰丹森摩爾 (John Densmore), 拉比克里傑 (Robby Krieger), 雷免札瑞(Ray Manzarek), 以及吉姆莫利森 (Jim Morrison)。儘管自1965年成立至1973年解散只有短短8年的時光,門戶合唱團仍擁有為數龐大的歌迷,並在樂壇享有一定的地位與影響力。據美國唱片工業協會統計,門戶合唱團在美國擁有至少3,200萬的專輯銷售量,1993年被引入搖滾名人堂。他們像是彗星射向威尼斯的穹蒼,雖然稍縱即逝,卻能持續發光發熱,照亮了美國,甚至世界的樂壇。

[威尼斯海灘的運動文化] 

19世紀以來,威尼斯海灘從初期的遊樂園、油井,到戰後開始轉型為運動公園和休閒娛樂中心。來到了50到70年代間,在天時、地利、人和兼備的基礎上,發展出新潮的休閒運動,例如健美、衝浪、滑板、滑輪等,並培養出許多世界級的高手,享譽國際。從這些運動中,更進一步地延伸到音樂、歌舞和影視的領域,讓威尼斯以此多元層次的文化,聲譽鵲起,馳名遠近。到了80年代以後,威尼斯海灘已成了國際及國內的觀光客朝聖之地。據統計,在2015年時每年的觀光客已達1千萬 (與台灣相當),是南加州僅次於狄斯耐樂園的人氣景點,而威尼斯本身的人口才只有4萬,小城立大功,貢獻甚為驚人。

【肌肉海灘 (Muscle Beach) 的健身文化】

肌肉海灘 (Muscle Beach) 有兩個:一個是原始的聖塔蒙尼卡肌肉海灘,位於聖塔蒙尼卡碼頭南側。它開始於1930年代,1959年關閉。1963年轉移到南向兩哩,位於洛杉磯市威尼斯海濱步道上,威尼斯大道以北兩個街塊擴大而成的「威尼斯肌肉海灘,規模發展很快,健美設備齊全,且有寛敞的室內及室外空間。在該地區也集合了許多舉重和健身的器材及營養商店形成聚落,再加上優雅的海灘環境及溫和晴朗的氣候,在在都吸引了許多國際著名的健美運動員和演員在此訓練,並經常舉辦擧重和健美比賽。雖然在1989年聖塔蒙尼卡肌肉海灘又重新開放,但規模一直很小,而且只有簡單的戶外單槓器材,再也不能與威尼斯匹敵,已趨沒落。

如今的威尼斯肌肉海灘坐落在威尼斯海灘運動公園的中心,自成立以來就號稱為「健美之家」,由洛杉磯市府公園處負責管理。健美和電影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包括佛朗哥哥倫布 (Franco Columbu),盧費里尼奧 (Lou Ferrigno),阿諾史瓦辛格 (Arnold Schwarzenegger)和佛蘭克贊恩 (Frank Zane),都曾將肌肉海灘視為自身的家,以出身此地為榮。今天,許多擧重和健美運動員以及愛好者仍然湧向這個大部分為室外,但也有室内設備的健身中心,在自然的陽光和海風裏鍛鍊身體,已成為威尼斯健身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尤其他們在週末表演時,旁觀雲集的群眾和觀光客鼓掌喝彩、驚歎叫好之聲不絶於耳,蔚為海灘一景。

終結者阿諾史瓦辛格當年在威尼斯肌肉海灘留下的英姿

威尼斯肌肉海灘由三部分組成,包括健身區、看台區和沙坑區。

下圖為威尼斯肌肉海灘的地標建築物

洛杉磯市娛樂和公園部門在1990年展開了威尼斯肌肉海灘的重建工作,全面進行翻新,以開放式的擧重健身區為重心,在其屋頂裝上了巨大的混凝土槓鈴,並為觀眾新增了看台。

室外健身區內有擧重、啞鈴、單雙槓等各式各樣向健身器材。

環繞著室外健身區的欄干之下方則可見威尼斯肌肉海灘的健美名人堂。

室內區也有多種的健身器材

看台區的看台是由喬懷德 (Joe Weider, 1919-2013) 所捐贈。他曾是國際健美總會、奧林匹亞先生和小姐比賽的的創始人,被譽為「健美運動之父」。

2018年上映的電影 "Bigger" 演的就是喬懷德的一生。

每年通常在國殤日、國慶日和勞工節在看台區擧辦健美比賽。各路好漢、評審、觀眾,群聚一堂,好不熱鬧。

養肌千日,用在一朝,這是展現訓練成果的一刻。

 外圍的沙坑訓練區裏的攀繩也是重力訓練的一種。

雙槓

單槓

【衝浪 (Surfing) 文化

百餘年來,著名的衝浪勝地威尼斯海灘也產生了無數世界級的衝浪高手,很多國際級的衝浪達人也都慕名而來,向這裏的壯麗波瀾挑戰。從破曉前漲潮起就有人開始下海,前仆後繼、此起彼落地逐潮而來,享受乘風破浪的樂趣,蔚為流行風潮,久而久之,也在威尼斯海灘形成了一種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衝浪文化。

衝浪板最早由夏威夷人發明,原本以木材製成,長度通常超過460公分,狹窄且較沉重。後來經過改良,在衝浪板背面增加一個或多個鰭片以改善方向穩定性,而且形狀縮小。現代衝浪板是由聚氨酯 (Polyurethane) 或聚苯乙烯 (Polystyrene) 泡沫製成,上面覆以玻璃纖維 (fiberglass),聚酯 (Polyester) 或環氧樹脂 (Epoxy)。1960年代開始問世,長度短了很多,效果是輕便而堅固,既富浮力又可靈活操縱。

威尼斯海灘的海岸線平時柔和的海浪非常適合初學者或只是追求輕鬆馭浪的衝浪人。當海浪越來越大時,該輪到真正的衝浪者上場了,此時就是欣賞他們的動作和技術的一刻。

最適合衝浪的地點在防波堤 (Breakwater) 附近,溫我得街 (Windward Avenue) 盡頭的海邊。防波堤是一排伸向海洋的巨石。被阻斷的海水會在海底積聚沙子,沖擊出一排排的波浪,是洛杉磯最適宜衝浪的景點之一。平常該區域在中午之前會擠滿了弄潮兒,因此行家多在清晨即已下海 。

防波堤的巨石阻絕了一波波的浪潮,激起千堆雪,等著衝浪高手來挑戰。

要能騎得巨浪,先得鴨子划水。

藝高膽大的衝浪者駕馭著洶湧的波濤,樂此而不疲。  

威尼斯海灘的另一個衝浪是威尼斯釣魚碼頭。它最初建於1965年,完全由混凝土製成,在其許多樁上都可見到貝類的生長。在碼頭外方約750呎海中置放有一塊約4,000噸的人造採石場礁石。這個人造礁石在碼頭的北面和南面產生了巨大的張力,激起威尼斯海岸最大的浪潮。因為其衝擊力很強,只適合有經驗者來挑戰,初學者應該避開此處。

碼頭之北,白浪滔滔。

碼頭之南,好手戲潮。

日復一日,歲歲朝朝。

踏浪而來,

沈穩出招。

迴旋逆轉,

御波如遨。

水中蛟龍,

浪裏白條。

大海寵兒,

英雄年少。

【滑板 (Skateboarding) 文化】

滑板萌芽於衝浪文化,最初被稱為人行道衝浪。威尼斯是公認的現代滑板運動的發源地。1970年代初,威尼斯有個衝浪團隊名為 "Zephyr Surf Team" 。每當風平波靜,無浪可衝的日子裡,它的成員,經常帶著滑板走上街頭練習。在加州破紀錄的乾旱時期,當地空的後院游泳池,也成為這些年輕的滑板手的練習熱點。1972年時, Zephyr 衝浪團隊由傑夫何 (Jeff Ho) 和史吉波英格布朗 (Skip Engblom) 在海濱步道上經營一家衝浪板的出租店,他們開風氣之先,設計了滑板裝輪子來玩旱地的衝浪,且採用了聚氨酯 (Polyurethane) 作材料,使得輪子更為堅固、耐磨,適宜在硬地上滑行,速度也變快。於是他們將這個改良的滑板出租,果然一炮而紅,受到很熱烈的歡迎,滑板運動也迅速地風行起來。這個團隊也開始培養出俗稱 "Z-Boy" 的滑板傳奇滑板高手,如傑伊亞當斯 (Jay Adams, 1961-2014),托尼阿爾瓦 (Tony Alva),史黛西佩拉爾塔 (Stacy Peralta),吉姆繆爾 (Jim Muir) 等。他們多來自破碎的家庭,但是勤於練習,創造了許多經典神奇的滑板技巧,贏得了敬重與推崇。後來參加滑板錦標賽時贏得了知名度和擧國的注目。最終成為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滑板團隊之一,享譽全球。

下圖可見滑板傳奇高手傑伊亞當斯的招牌滑行動作

2001年時,Zephyr 衝浪團隊的成員現身說法,拍了一部紀錄片 "Dogtown and Z-Boy",成功描述了他們這一群衝浪者/滑板手在青少年時期的奮鬥史,以及他們對滑板 (較少程度衝浪) 文化的影響,獲得很高的評價和很大的廻響。2005年,哥倫比亞公司又把 Z-Boy 的傳奇搬上大銀幕,名為狗城之王 (Lords of Dogtown),造成更大的轟動。

下圖為賈伯和喬納斯内伯 (Jaber and Jonas Never) 所作的《狗城 Dogtown》畫,位於亞伯金尼大道上的阿拉剛街 (Aragon Court) 交會處。

兩位畫家製作此畫以向當地傳奇人物衝浪高手傑伊亞當斯致敬。亞當斯從衝浪中得到靈感,發明了一種像衝浪般姿勢貼近地面的漸進式滑行動作。圖中顯示由埃米爾赫希 (Emile Hirsch) 在滑板電影《狗城之王》(Lords of Dogtown) 裏飾演2014年去世的亞當斯所呈現的英姿。

在2000年,這座城市重新舖設了海濱步道,使其較為平滑堅固,更適合滑板滑行。過程的另一部分是拆除了多年以來一直是臨時滑板場的體育館 (Pavilion)。以前人們會自行帶來膠合板和坡道,或者只利用原本陳舊粗糙的混凝土場地練習,效果不是很理想。

2009年10月3日,在吉里劉易斯 (Geri Lewis) 和其他人多年的積極奔走之後,耗資350萬美元,符合先進標準的威尼斯滑板公園正式在沙灘上開放,供滑板迷使用,並常擧辦各種大小賽事。現在它已是國際聞名的滑板場,世界各地的高手常來登台造訪,切磋求教。人潮一直不斷,絡繹於途。

〖滑板與衝浪〗

滑板的很多動作得自於衝浪的啓發。滑板比較佔便宜的是一個動作可以馬上重複演練多次,直到盡善盡美;而衝浪則變化多端,錯過了一個浪頭,下一個則不知何時可待,而且挑戰不盡相同。

先有衝浪躍波而起,

再有滑板凌虛御空。

衝浪滑板,一海一陸;互相啓發,彼此互補。

〖滑板運動的快感〗

操之在我,隨時登台。

可以受到萬眾矚目,

也能贏得滿堂喝采。

競技在殿堂之上,

獨滑在橋欄之外。

隨地而安,隨地取材。

即使是消防栓,亦何有于我哉?

【衝浪/滑板文化與龐克搖滾 Surfing Culture and Punk Rock】

威尼斯的龐克搖滾(Punk Rock) 文化起源於1970年代後期,一直延續到80年代。最值得注意的是,1980年成軍的本地樂隊「自殺傾向 Suicidal Tendencies」快速地躍升至國際舞台。其龐克搖滾風格是由威尼斯滑板/衝浪文化的侵略性完美地滋養出來的,而它的音樂反而倒過來更刺激了衝浪/滑板運動的蓬勃發展。龐克搖滾 (Punk Rock),常簡稱為龐克 (Punk),是搖滾樂的分支,起源於1960年代的車庫搖滾。創作者排斥1970年代主流搖滾的過度感性,轉而製作短且快節奏的歌曲。這些歌曲具有硬朗的旋律和歌唱風格,精簡的樂器以及反建制原則 (anti-establishment) 的歌詞。龐克奉行 DIY 信條 (DIY ethic) ,許多樂團會自己製作唱片,並通過獨立的唱片公司進行發行。Suicidal Tendencies 的主唱者是 Mike Muir,從出道至今都是他,其他成員卻已不時更換過。他自小就由哥哥 Jim Muir (也是威尼斯 Dogtown Skateboarding Team 的成員) 調教滑板和重金屬音樂的技巧,所以他的音樂中也融合了威尼斯的滑板神韻和文化。

下圖為 Suicidal Tendencies 演唱會中一景 (摘自Wikipedia)。

【滑輪 (Rollerskating) 文化】

滑輪運動一直以來都是外地人參觀威尼斯海灘時最喜歡的活動。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洛杉磯西區的海濱擠滿了年輕的輪運動迷,這些人將威尼斯稱作世界輪滑之都。

在1976年美國獨立紀念日,傑夫 (Jeff) 和馬克羅森伯格 (Mark Rosenberg) 在威尼斯海灘開設了第一家活動的滑輪鞋出租店。一切始於傑夫羅森伯格每天開車去聖塔蒙尼卡學院 (Santa Monica College) 通學時,苦於找不到停車位,經常違規停車而吃到很多罰單。 他在尋找替代交通工具時,有一天靈機一動,想到了以滑輪鞋代步,又方便又解決了罰單的問題。於是兄弟在海濱創立了 "Cheapskates" 滑輪鞋店,出售或出租自己品牌的滑輪鞋,再於其上配置了堅固耐磨聚氨酯 (Polyurethane) 輪子,使得滑輪在硬地上更易操作滑行,造成意外的成功,大受消費者歡迎,自此掀起了一股滑輪運動的風潮,從威尼斯蔓延到全世界。

下圖為1978年時在海濱步道上的 Cheapskates 店前人潮擁擠的狀況 (摘自 The Cheapskates of Venice 臉書)  

如今威尼斯運動公園內的滑輪場,曲折寛廣,場地優良。

2019年威尼斯滑輪錦標賽花式團體組的冠軍,屬於這組強棒。

海濱道上,滑輪啓航。

青春無敵,綻放光芒。

陽光和煦,音樂乍響。滑輪場上,手舞腳忙。人人聞樂起舞,神采飛揚。

舞步一致,進退有方。

興奮之餘,竟然飊成街舞模樣。

道具不拘,任君選項。就連呼啦圈,也可派上用場。

夜色如觴,溢入滑輪狄斯可 (Roller Disco) 的派對裏,輝映於發熱的臉龐。

舞步輕滑,樂聲悠揚,警察忘了執勤,駐足欣賞。徜徉陶醉,悠然神往。

 

賓主盡歡,今宵難忘。老中青少, 和樂滿堂。

良辰苦短,通體舒暢。讓我們拉起長龍,拴住威尼斯的滑輪時光!

到了1980年代,在聖塔蒙尼卡海灘到威尼斯海灘之間,闢建了2哩長的多功能通道相連,只要兩輪 (滑輪) 或一板 (滑板) 在腳,或者一馬 (鐵馬) 當先,便可風馳電掣地往返,使得滑輪的租賃更加火熱,促進了滑輪鞋運動的流行,至今歷久而不衰。四輪滑輪,動作變化多端,即使後來直排輪興起,雖則速度較快,也無法完全取代。

【沙灘上的瑜伽運動 Yoga on the Beach】

威尼斯沙灘的運動文化還包括瑜伽。每當清晨、黃昏時刻,常有愛好者或個人,或群體,在空曠的沙灘上,藉由調身、調息和調心,以達身心合一、天人合一而渾然忘我的境界,是一項威尼斯沙灘上非常流行的動。

一人、一鷗的世界,另類的倒立瑜珈術。

【威尼斯海灘的舞蹈文化】

在海濱步道上,每個週末就可以看到各地舞林高手的街舞或霹靂舞 (Break Dance), 以及雜技的即興比劃演出,總是招來了大批人潮圍觀。舞得瘋狂,看得過癮,堪稱威尼斯舞蹈文化的一大特色。

有時候,特定的街舞派對也會移駕漁人碼頭上擧行。

名人路人,不分你我,舞動神經,共度一個恣意揮灑的午後。

每年球季登場,青春洋溢的 UCLA 啦啦隊和籃球隊,也常常在威尼斯海灘上驚喜現身演出,遇上了就是福氣啦!

看過這種圈圈舞嗎?四肢頂著圈圈,不知這位圈圈舞達人 (Wheelman) 如何保持平衡,推動圓輪前進?真是教人開了眼界。

威尼斯海灘傳統的鼓舞日 (Venice Beach Drum Circle Days) 在每週6和週日的下午4點到8點間擧行,吸引了很多民眾來參加。各式各樣的鼓紛紛出籠,以掌拍打,男女老少聞鼓起舞,很有巴西狂歡節的味道。 

K-POP (韓國流行) 男孩樂隊 ATEEZ 在2018年出道後,迄今已樂隊發行了五張韓語EP,一張完整專輯和兩張日文專輯。樂團在亞洲非常受到歡迎,轟動一時。ATEEZ 曾獲得2019年金唱片獎的下一代獎,以及2019年 Mnet 亞洲音樂獎(MAMA)的全球粉絲圈選獎;還被韓國文化,體育和旅遊部任命為第四代領導人,並且是韓國文化和旅遊業的官方全球大使。他們迅速走紅後,隨即在其2019及2020年歐美巡迴演唱會中,特別安排了第一站出現在南加州的威尼斯海灘作快閃表演。下圖是他們以神奇的舞步和精心編排的舞蹈,征服了舞蹈文化深厚的南加州黃金海灘。

其他的 K-POP 樂團也常常在街舞天堂的威尼斯海灘拍攝 MV。

[影視取景中心的威尼斯 Center for filming and TV show Production]

洛杉磯威尼斯3哩長的海灘綿延狹長,棕櫚高聳婆娑,海風推波助瀾,海浪起伏拍岸,非常適於衝浪運動。加上氣候溫和,雨量稀少,可說四季如春。早晨霧薄雲淡風清,中午煦陽普照,傍晚彩霞滿天,時時刻刻無不風光明媚,景色迷人。也因此成了好萊塢和國際影視娛樂界取景的最愛,一年四季活動不斷。

漁人碼頭的黎明

漁人碼頭的黃昏

海濱步道的熙攘人潮,平常陰晴總無缺,偶而風雨也無阻。

這裡有著濃濃的波希米亞風情,是取景的熱點。

20世紀初期的威尼斯得天人獨厚,麗質天生,有歷史風味的特色建築,也有環境幽美的運河渠道和五光十色的娛樂碼頭,為新成立好萊塢電影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來拍攝早期的默片。湯馬斯因斯 (Thomas Ince, 1988-1924,美國的一位無聲電影演員、導演、編劇和製作人,有「西部片之父」之稱) 是最早將電影攝製團隊帶到威尼斯的人之一。 接著 Bison, Biograph, Vitagraph 和 Liberty 等競爭對手的工作室也迅速跟進。當時拍電影的數量如此之多,對本地的日常生活和商業的破壞性很大,以至於在1915年時,有人倡議禁止在威尼斯的街頭拍攝電影,但是卻不了了之。根據知名的 IMDb 網站的統計,自1914年迄今,至少已有421部電影或電視影集是以威尼斯作為背景拍攝的。下列是其中幾部曾在威尼斯街頭海灘拍攝的影片:

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威尼斯失去了遊樂碼頭,並變成了破爛不堪的外觀,電影製片人也善加利用。1958年時,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s)將威尼斯市區改造為墨西哥邊境城鎮,並在海濱步道上安裝了邊境口岸。另一製作人羅傑科曼(Roger Corman)則將威尼斯作為恐怖電影的拍攝基地。

下圖這幅位於溫我得街 (Winward Avenue) 和海濱步道交會處的4層樓高大壁畫,由本地畫家喬納斯内伯 (Jonas Never) 作於2012年,可說是威尼斯所有街上壁畫中最著名的地標之一。他複製奥森威爾斯 (Orson Wells) 1958年拍的魔鬼的接觸 (Touch of Evil) 電影裏的加州威尼斯街景,感覺上很逼真。

下圖中魔鬼的接觸 (Touch of Evil) 電影裏的街景就是在溫我得街 (Windward Avnue) 的Venice 橫幅標幟下的實地拍攝的。

下面4圖為電影 "Once Upon a Time in Venice" (2017) 的珍貴鏡頭。此片由布魯士威利斯 (Bruce Willis) 主演,威尼斯著名的地標風景盡收畫面中。

目前在威尼斯有幾個獨立的工作室。製片人/導演托尼比爾(Tony Bill)的工作室位於市場街 (Market Street),羅傑科曼(Roger Corman)的工作室位於大街 (Main Street)。阿諾德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ar)的辦公室在他位于於大街的餐廳沙特茲(Schatzi)樓上。威尼斯也有一些數位製作公司,例如 Digital Domain 等。

威尼斯的高檔住宅也是好萊塢明星的最愛。早期有許多人購買了房屋和避暑別墅來享受海灘生活。 20年代的查理卓別林 (Charlie Chaplin) 就在海濱步道的華爾道夫酒店 (Waldorf Hotel) 租了一套頂層公寓。現今的許多演藝界的名演員、製片、導演、編劇和攝影師都住在威尼斯。居住在威尼斯運河中的名流包括辛普森 (Simpsons) 的創造者馬特格羅寧 (Matt Groening),名演員/笑匠愛德奧尼爾 (Ed ONeill),迪斯尼電影的名演員/配音艾立克馮登頓 (Eric von Denton),影視舞台三棲的名演員/作家/笑匠/製作人奧森賓 (Orson Bean) 和他主演連續劇 The Wonder Years 成名的妻子艾莉米爾斯 (Alley Mills)。住在沿著威尼斯大道以南的海灘濱海步道的人們包括著名的演員/製片/武術家/作者韋斯利史奈普斯(Wesley Snipes)和名演員/製作人尼古拉斯凱奇 (Nicholas Cage)。生活在威尼斯其他社區的聞人則有女星茱莉亞羅伯茲 (Julia Roberts),名導演/製作人奧利佛史東 (Oliver Stone) 和名演員/製作人丹尼斯霍珀 (Dennis Hopper)。由是觀之,威尼斯可謂眾星雲集,人文薈萃;人氣之盛,僅次於比佛利山莊和好萊塢。

著名的海濱步道上的餐館也常是影視取景之點,如下圖的海濱餐館 (Waterfront Restaurant) 。

還有位於華盛頓大道盡頭,1944年就已開業的威尼斯捕鯨人酒吧燒烤餐廳 (Venice Whaler Bar & Grill)。

Venice Ale house 也是濱海步道上一處熱門的美國餐館,供應啤酒、有機牛排蔬菓以及各式美酒佳餚,很受歡迎。

晨昏之下的威尼斯市中心標幟也常見於影片劇集之中。

晚霞滿天時的市中心洋溢著波西米亞式的浪漫風情。

夜幕低垂時則帶有一絲神祕的氣氛。

每年12月第1個星期六晚上由威尼斯商會所擧辦的聖誕節威尼斯標幟的點燈會乃是年度盛事,除了有樂團表演之外,很多住在本地的明星名流都會便裝出席,是捕獲野生大咖的最好機會。

"I Love Venice!" 居住和工作在威尼斯的鋼鐵人小羅伯特唐尼 (Robert Downey Jr.) 現身助陣,讓夜裏的威尼斯更加星光燦爛。

點燈之前,倒數計時響起:10,9,8,7,6,5,4,3,2,1,0...

燈亮了!聖誕的顏色,點爆了佳節的氣氛。

有緣無緣,新枝老幹,今夜都不孤單,不再流浪。大家來作夥,共享一個美好的夜晚。

風光明媚的亞伯金尼名店街,共有約140家新潮時尚的精品店、藝廊和餐廳,在2012年時,被GQ雜誌稱為美國最酷的一條街。從1970年代以來,已經脫胎換骨,發展成一處南加州的流行時尚中心,也是影視取景的最愛。

夕陽西下的亞伯金尼名店街,晚風輕拂,棕櫚婆娑,隨著餘暉的淡去,將一天的喧嘩都沈澱了下來。

華燈初上的亞伯金尼名店街車水馬龍美麗夜景,更加神祕而迷人。

每年9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封街舉行的亞伯金尼節嘉年華會吸引了10萬以上的人潮和350以上的贊助攤位,已有35年的歷史,是威尼斯年度的一大盛事,也是取景的題材。。

亞伯金尼名店街每月第一個星期五 (First Friday) 傍晚 (5-10 PM) 的餐車大聚集吸引了洛杉磯最好的餐車來報到,呈現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饗宴,熱鬧滾滾。有時還擧行街頭舞會的餘興節目。

[威尼斯的街頭藝術]

自戰後以來,有許多街頭藝術家進駐威尼斯,街頭藝術因此而蓬勃發展,蔚為風潮。歷經70年的發展揮灑,如今已卓然有成。繪畫、雕塑、浮雕、馬賽克磚等種種藝術涵蓋了整個城市的大街小巷和市井海灘,大約分佈在下列三大區塊:

【亞伯金尼大道上的彩繪壁畫

【海濱步道上的巨型代表作

這座海灘上的無名紀念碑也是街頭藝術家的傑作。

【其他市區

[威尼斯的建築文化]

在1905年建市以前,威尼斯本是海邊的一片荒蕪的沼澤地,經過百多年來漫長的發展、破壞、廢棄、重建和改造的過程,具有威尼斯特色的建築文化已隱然成形。在現代化的腳步中,它不斷在掙扎中勉力保留傳統的風格,想要新舊並存,包容兼蓄。可是在2010年高科技產業的大舉入侵之後,易募的資金造成了迅速的除古翻新,掀起了勢不可擋的城市仕紳化 (Gentrification) 浪潮,市容也向現代化大步邁進,傳統已快速式微。

【運河區的建築

運河區是威尼斯的發源地,理應盡量保持傳統的建築風格,可是如今它的現代化卻最為徹底。走遍僅存的6條運河,已經很難看到一棟傳統式的建物。美則美矣,可是找不到一絲絲的義大利威尼斯格調了。科技新貴首選的這些千萬豪宅,採的是簡樸明亮的現代設計,裏外皆然。大片大片的落地窗,再也沒有侯門深似海的神秘感。如果今天,成仙的亞伯金尼先生下凡來,一看之下,額上不知會不會出現3條線?

【亞伯金尼大道的高級城市屋住宅

單純的輪廓,流暢的線條,簡潔的外表,加上大量的採光設計,構成了威尼斯的現代化建築。

【濱海步道上的現代式海景高級住宅

【傳統式的建築

威尼斯最初是模仿義大利威尼斯的一座計劃城市,所以威尼斯曾有許多1900年代初期所建,類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建築物,特別是在温我得街(Windward Avenue)上,隨處可見圓形拱廊覆蓋了街道兩側的人行道,騎樓似的建築最初從海濱步道一直通到温我得圓環 (Windward Circle,即以前的潟湖) ,形成了連續的拱廊。可惜在併入遭到洛杉磯市後,這些歷史性的建築受到新市府的排斥。只有少數幾段在當地保護古蹟者的奔走努力下,方能倖存,而且其中多數已被作了實質性的修改,喪失了原有的面貌。

〖威尼斯海濱別墅 Venice Beach House〗


「威尼斯海濱別墅」是一座超過百年歷史的建築,位於海濱步道上的 15 30th Ave, Venice, CA 90291,原名為沃倫威爾遜海濱別墅 (Warren Wilson Beach House),由沃倫威爾遜建於1911年,因此以他為名,後來又稱為威尼斯海濱別墅」(Venice Beach House)。這是一棟工匠風格 (Craftman Style) 的房屋。多年來,它既是住所又是營地,對外開放營業。莊園擁有5間獨特的套房,共用2浴的4間房及1個廣闊的花園,這個花園通常被客人稱為《威尼斯海灘的綠洲》。別墅獨特的建築風格,以及眾多史上名人在此留步的記錄,已讓它在1986年被列入了國家歷史名勝名錄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綠意盎然的庭園,典雅樸實的擺設,令人舒解鬆弛,心懭神怡。

【具有代表性的現代式建築】

1960年代到1980年代間,威尼斯海灘的現代化開始了。在經歷了大蕭條時期以及石油開採的重創之後,這個前渡假勝地變得貧瘠且廉價。此時新湧入的藝術家催生了一種反傳統而不受拘束的新文化。建築師和設計師只好跟著跳出傳統思維,使用創新的材料和簡單的設計來降低價格。

審視了這段時期建造的房屋,可以發現它們當時的無框架、無束縛的特色。名建築師如史蒂芬埃里希 (Steven Ehrlich),法蘭克蓋里 (Frank Gehry),或佛瑞德費雪 (Fred Fisher) 的作品紛紛脫穎而出。經由稀奇古怪的解決方案,意想不到的展示,色彩和戲劇效果,一個個專門為了威尼斯海灘房屋和商業建築的折衷現代設計就應運而生了。以下介紹幾個代表性的例子:

〖溫我得圓環藝術大樓 Windward Circle Arts Buiding〗

下圖是位於溫我得圓環 (Windward Circle) 的 溫我得圓環藝術大樓 (Windward Circle Arts Buiding), 像一座由積木推砌起來,外形樸實而有趣的藝術館,乃是由史蒂芬埃里希建築工作室 (Steven Ehrlich Architects) 於1988年所建。

史蒂芬埃里希是紐約人,曾在非洲工作教學過6年,非常欣賞他在非洲見到的建築所展現的簡單性和有效性。他在1979年移居到威尼斯,並建立了一個小型住宅工作室從事住宅,政府公共大樓​​,商業和學術建築等業務現在它已經發展成為擁有40人,國際上知名的建築事務所。公司曾獲得了2015年 AIA 國家建築事務所獎和2003年 AIA 加州議會事務所獎。由於受到非洲建築和洛杉磯多元化環境的影響,他的作品多呈現了多元文化現代主義的中心思想,在設計過程中對當地文化保持高度的敏感。

〖Old Robert Graham Imaginarium Studio and Angelica Huston Home〗

這座住宅/工作室 位於57-69 Windward Avenue, Venice, CA 90291,就在丹尼斯餐廳之旁,距離沙灘約200呎,是曾經得到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及最佳女主角提名最佳的女星安吉麗卡·休斯頓 (Anjelica Huston) 所擁有,也曾是她已故的丈夫,雕塑家羅伯特格雷厄姆 (Robert Graham, 1938-2008) 的工作室。

這棟 (下2圖) 獨特的五層樓建築,多用白色磚石,由格雷厄姆親自設計監工,於1980年代建成;共有13,796平方英尺的閣樓式生活/工作空間,其中包括10,000平方的藝術工作室、舞蹈工作室健身房圖書館/書房媒體室辦公室以及3,796平方呎,3臥室/3.5間浴室的私人住宅。中央有一個共用禪園,並設有一個游泳池。

在2014年,在上市待售多年之後,她終得以1,115萬美元的價格賣掉了這間充满了他們夫婦珍貴回憶的威尼斯住宅。

《中庭》

〖Norton House〗

走在威尼斯海濱道上可以看到各類不同型式的現代建築,但是以下面這一棟 Norton House 最為吸睛。

有一天,畫家林恩諾頓 (Lynn Norton) 和她的丈夫作家威廉諾頓 (William Norton) 在看到自己在聖塔蒙尼卡的住所建築拼貼畫後得到靈感,便聘請了建築師法蘭克蓋里 (Frank Gehry) 來設計這棟座落在海濱步道的新屋。蓋里將業主的需求與海濱環境相結合,創造出另一幅拼貼畫。這些拼貼畫具有對比鮮明的體積,形狀,顏色和高度,再以某種方式連貫成為一個整體。

這座解構主義房屋於1984年完工,三層的主體從正面後退,而後面的小房間設有臥室和個人空間,可在暴露的所在提供隱密性。建物採用各種材料,包括了混凝土塊、灰泥、上釉瓷磚和原木。色彩以天藍色,綠色和淺黃色為主,橙色和紅色則用於框架。

該物業的主要特徵是其小巧的單室工作室,像一個灰泥盒棲息在主屋前的柱子上,並裝上了全景窗戶,可欣賞無敵的海景。

建築師最後補充說,這個設計是對房子的海濱環境和男主人威廉諾頓過去救生員工作的嘲諷。他還真是幽默呢。

《蝴蝶屋 Butterfly House》

這棟神奇的環保屋是由大衞赫茲建築事務所 (David Hertz Architects) 建於2013年,位於威尼斯的 Silver Triangle 區。

蝴蝶屋的名稱源於蝴蝶形狀的屋頂,目的是為了收集雨水以灌溉植物。房屋的建造充分利用了朝南向陽的位置,其外部為深色,設有太陽能板和真空玻璃管,可為房屋和游泳池提供熱水。

這座智慧房屋還具有利用自然通風和通氣的優點:它通過高高的太陽能煙囪和樓梯塔通往屋頂平台,再用恆溫控制的可操作窗戶為室內散熱。其太陽能電板會以進階的照明設施控制著整個房子中最先進的信息系統,從而成就了一棟零淨能的建築。

另外一個亮點在正面的牆。它是一面90呎長,8呎高的雙面活動植物牆,垂直的花槽稱為 "Florafelt",由100%可回收的 PET 塑料氈製成。牆體結構使用吸水的 "Florafelt 生長帶"編織成鍍鋅鐵絲網,以塑造出一套無滴水的配水系統。外圍的植物牆生長有一排排V字形的耐旱多肉植物,以供社區取用。內面則是可食用植物的景觀牆,屋主隨時可摘取牆上的草藥或蔬菜以供食用。

【藝術性的建築

《馬賽克磁磚屋 The Mosaic Tile House》

這座獨一無二的藝術屋位於1116 Palms Blvd, Venice, CA 90291。

它的出現,是一個無心插柳的偶然;而它的斐然有成,也是一個持之以恆的結果,只有在威尼斯自由創作的土壤環境裹才有可能做得到。

1994年,藝術家雪莉潘 (Cheri Pann) 在威尼斯購置了一間小而無趣的房子,想要在房子的一側增設一間繪畫工作室,所以她僱用了剛薩洛杜蘭 (Gonzalo Duran) 來建造。此人本來就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陶瓷藝術家,所以在開工以前,兩人就很有默契地開始美化這間醜陋的房子。漸漸地規模越做越大,一發不可收拾,從此住宅的整修反而演變成成為全天候的工作重心。他們兩人分工合作,雪莉負責製作處理所有馬賽克瓷磚 (大多數是建築商剩餘回收的材料或接受捐贈而來),而薩洛會用盡所有想得到的方法巧妙地將它們 (連同銀器,塑膠瓶、工具和任何未釘牢的東西) 附著到內部和外部的每個可衍伸得到的表面上。經過20多年來孜孜不倦的努力,以前不起眼的住宅如今已轉化成一處遠近馳名的馬賽克磁磚屋 (The Mosaic House)。 兩位藝術家也因志同道合而從工作夥作發展成親密的男女朋友關係。

走進大門後,只見房屋內外牆上或天花板上,以及佔地6,000平方呎内的地面、台階、籬笆或圍牆上幾乎每平方吋都裝飾有瓷磚、家用物品、玩偶、工具以及幾乎可以想像到的各種彩色或華麗物品,琳琅滿目,五彩繽紛;天馬行空的設計,沒有規則,完全展現了自由的波希米亞風格,令人目眩神迷而深深折服。

應社會要求,他們只在每個星期6對外開放1天給民眾預約參觀,每人收費20元。這對夫婦還為好奇的遊客提供了導覽的服務,不厭其煩地將磚屋遺事,細說從頭。最近則因為疫情不得已而暫時關閉。

紫藤花開下的正門,門柱上貼満了五顏六色的馬賽克磁磚,非常夢幻。

進門後的通道上有張逍遙椅。

前陽台入口

側門 (看那圍牆上的酒瓶和房子側壁上的盤子)

另一扇側門

側壁和圍牆之間的通道

被馬賽克磁磚包圍的窗戶

庭院裏的擺設都貼好貼滿

屋主夥伴的留名

花圃前的地磚

室外地面上鑲滿了馬賽克磚

或是快要爬滿了⋯

廢物利用

日本朋友的簽名

還有漫畫故事

多麼波希米亞的廚房

鋪天蓋地的馬賽克磚

馬賽克磚加彩繪,任何表面都不放過。

餐廳的一角

饒有童趣的餐桌,像是一個個的調色盤。

杜蘭先生想必是童心未泯,他的童趣彩繪帶領大家進入了童話世界。

看了這面塞滿了豆豆娃之拱門牆 (Beanie Babies Wall),很多收集此玩偶的家庭到此,一定會是被很興奮。

馬賽克磚也爬進了洗衣房

像满天彩霞的天花板

 這個浴缸看起來是作為擺設的,彩繪的馬桶還可以派上用場。

房裏上下四壁色調的混搭,徬彿走進了吉普賽人的帳篷。

藝術家二人組擁有的明亮工作室。圖中所見掛在牆上的畫都是女主人的作品。

另一端牆上掛的是的杜蘭先生的畫作。至於這個從天花板降下來的是啥咪碗糕?倒是考倒觀眾了。

現在快手快腳的杜蘭還是停不下來,仍然在不斷地更新房屋的裝飾或是增添新的展區。於是好奇者總會問他,"這房子倒底要再多久才會完工呢?" 他的標準答案是:"再10年吧!" 可是他10年前就已經這麼說了呀,看來是永無峻工之日了。

[威尼斯海灘與矽灘 Venice Beach and Silicone Beach]

迎來了1980年代,幫派爭鬥肆虐於威尼斯的街頭;1990年代,快克毒品充斥在城市的暗巷小弄之間;拔劍四顧心茫然,威尼斯仍然找不到方向。所有的,只剩二:剛起步的海灘觀光以及好莱塢的關愛眼光。

一直到千禧年後,矽谷的高科技巨擘 Google 終於南下牧馬,尋找與南加州的影劇、娛樂和媒體王國相親聯姻的機會。就在各大影業巨頭如Burbank 的狄斯耐,Studio City 的環球,Hollywood 的華納兄弟,West Los Angeles 的20世紀福斯和 Culver City 的新力還在欲拒還迎的當頭,菩薩終於低眉,指引 Google 看上了擁有風光明媚的海灘和相對低廉租金優勢的威尼斯。

Google 先在靠近好萊塢的比佛利山莊租了一層辦公室試了一下市場的水溫,然後決定正式插旗威尼斯。2011年,Google 在威尼斯的地標, Main Street 上的《望眼鏡建築》(Binocular building) 建立了洛杉磯的總部 (下圖),打響了矽灘版圖的起身砲。從此以後,大大小小的高科技公司 followed the leader如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先在威尼斯,後來延伸到鄰近的聖塔蒙尼卡、西洛杉磯、普瑞雅唯士達 (Playa Vista)、普瑞雅德瑞 (Playa Del Rey) ,瑪瑞娜德瑞 (Marina Del Rey) 和庫爾富城 (Culver City),在太平洋海邊形成了一個綿密的高科技園區,俗稱《矽灘》,迄今已有500家以上的公司進駐,結合高科技、娛樂、媒體、網路行銷與相關的創投金融產業,每年吸引了幾十億至上百億美元的資金到位,創造出數以千計的就業機會,也帶動了洛杉磯西區商業及房地產的蓬勃發展。

【Google Venice】

位於 340 Main Street, Venice, CA 90291,在當地經濟不景氣的中成了一個亮點。建立灘頭堡的谷歌租賃了三座建築,超過100,000平方呎的辦公空間,其中包括由名建築師法蘭克蓋里(Frank Gehry)設計的雙筒望遠鏡建築 (本身就佔了75,000平方呎)。這個巨大的獨特雕塑看起來彷彿專為全球網路搜尋巨擘而設計,裏面包含有會議室和停車場入口。

Google Venice 容納了兩個重要的部門: Google 在南加州的工程營運部門和北美廣告銷售中心。工程部門是公司的骨幹,其工程師有機會支援其他營運部門處理具有挑戰性的程式設計問題,以應用在廣告,搜索,機器學習,電腦視覺,Google 照片,Chrome,YouTube Social,視頻/媒體搜索,Google 檔案存儲等數十個服務項目。而廣告銷售團隊則與北美地區的娛樂,零售,汽車,技術,金融和醫療保健等行業的廣告商和代理商合作,以推動成功的行銷和廣告企案,這也是公司營收的主要貢獻者。

《鐵馬和衝浪板》

Google 員工騎鐵馬上下班,又健身又環保;上班累了,還可以去衝衝浪,提提神再回來繼續燒腦。這項福利是 Google Venice 的專利,在北邊的 Mountain View 總部是没有的。

Google 是有名的幸福企業:想歇一歇,喝杯下午茶;想靜一靜,下盤西洋棋;想動一動,打局乒乓球;想轉一轉,出去取街景。寓工作於娛樂,工作娛樂兩不誤。

自冠狀病毒肆虐以來,Google 員工都居家上班,公司裏大抵是人去樓空,對於那些餐飲福利和休閒設施再也無福享受了,公司倒是省了不少成本。

 【Google Playa Vista】

2016年,因為公司人員及業務不停地擴充, Google Venice 的辦公室已不敷使用,在威尼斯東南的普瑞雅唯士達 (Playa Vista) 租下了前休斯 (Hughes) 公司所建的 Spruce Goose Hangar (雲杉之鵝 《亦即休斯 H-4 大力神,Hughes H-4 Hercules》水上運輸機的機棚),為期15年,將原機棚内的319,000平方呎,7樓高的空間重新裝璜成內建4層的辦公空間,達到525,000平方呎的室內面積,來容納 Google 和 部分 YouTube 新雇的的員工。

1947年首飛的 Hughes H-4 Hercules水上運輸機 (下圖,公有領域),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翼展的飛機,大小與現代的空中巴士 A-380 相當,可見其之龐大。它全用木造 (但是用白楊木而非雲杉製造),但並未量產。唯一的一架原型機自1980年至1991年在加利州長堤向公眾展示後,已移至俄勒岡州麥克明維爾 (McMinnville) 的常青航空與航天博物館 (Evergreen Aviation & Space Museum) 作永久性的展出。

Google Playa Vista 的入口處

機棚始造於1943年,原係完全封閉性之建築。但應 Google 要求,機棚屋頂和兩側開了許多天窗,讓自然的光線流進來。

在非常高大的弧形屋頂下有樓中樓的設計。

其實早在2014年 Google 已經花費了1.2億美元買了在機棚旁邊山崖下的12英畝空地並建了 YouTube 的辦公室。

目前上述的辦公室都是空蕩蕩的,只留警衞看守。為了防疫需要,員工都在家中自主上班,遠端工作。

 《Google West Los Angeles》

雖然 Google 現在矽灘地區員工總數已超過1,000人,可是它超前部署的腳步並未稍停。巨人敏銳的目光,早就掃瞄到了好萊䲧的影視王國 。下圖是奧林匹克大道 (Olympic Boulevald) 所穿過的世紀城 (Century City) 一景。其中聳立在最右邊的是1978年建的20世紀福斯公司的 "Fox"大樓,也是同年上演的動作片 "Die Hard" 的拍攝地點 (片中稱之為 Nakatomi Building);最左邊的是米高梅 (MGM) 大樓。

這一次 Google 的企圖心更大,新園區座落在西洛杉磯,夾在 Westwood Boulevard 和 Overland Boulevard 中間的原《西城購物中心》 (Westside Pavillion)。

原本的西城購物中心裏面除了東西兩端各有一個大百貨公司 (Macy 和 Norstrom) 外:還有3層的室內購物街、大小餐館、美食中心和一家電影院,附有地上及地下停車場,橫跨 Westwood Boulevard東西兩側,佔地廣大。於1985年興建,約花費了9千萬美元。

近年來購物中心的營運狀况隨着消費者轉往網上購物而一直走下波。到了2017和2018年兩大百貨公司相繼遷出,此時 Google 挾資而來,趁虛而入,與業主簽了14年租約。

購物中心將改建為《One Westside》,作為 Google 的新辦公大樓,以供工程部門員工使用,並計劃於2022年進駐。預計佔地584,000平方英尺,裝修成本為4.1億美元,是非常雄心壯志的一項大手筆。重建後,原來的餐廳和擁有12個屏幕的 Landmark 電影院將保留而繼續向公眾開放。前梅西百貨公司將改建為科技和娛樂中心,約有230,000平方英呎,稱為 "West End"。 

右邊是主建築的辦公大樓,左邊仍然保存電影院和餐館群的構造,中以空橋連結。咦,難不成 Google 的員工福利又新增了一項-上班時還可光明正大地翹班去看電影?

Landmark 電影院的招牌閃亮依舊。這家洛杉磯放映獨立製片電影最大的一家電影院,是很多知識分子和長者心之所寄。它能被保留下來,不但是 Google 員工的福利,也算給了西區居民傷心後的慰藉。

在 Google 的重金之下,必有勇。改建工作的效率非常驚人。即令疫情嚴重,也不影響進度。

在漫漫疫情中,迎來了2021年1月。本來是梅西百貨的主建物外部已經大致完工,保持原本的古典結構,新增明亮的落地窗帶來了現代感 (下圖)。Google 宣稱這個新的計劃是為了公司將來的發展,並不會受到員工居家上班的影響。

 【Snap, Inc.】

Snap, Inc. (開始叫做 Snapchat) 在2011年初創,2013年公司總部在威尼斯海灘旁100公尺處的的 63 Market St., Venice, CA 90291,一棟文藝復興時代的老舊建築 (下圖) 落腳,外牆上還有個波希米亞風的壁畫。

Snap, Inc. 和臉書一樣,是一個以社群媒體起家的公司;與臉書有別的是,其旗艦軟體產品 "Snapchat" 的主要用戶群體是在13到25歲之間的青少年。但40歲以上的用戶群體近年來也呈持續成長的趨勢。利用此應用程式,用戶可以拍照、錄影、撰寫文字和圖畫,並傳送到自己設定的群組分享。這些照片及影片被稱為「快照」(Snaps) 。 用戶在發送「快照」時,可以設定一個限制好友訪問「快照」的時間 (1-10 秒),過時後這些「快照」會從好友的設備上和 Snapchat 的伺服器被刪除。Snapchat 之所以受到年輕人的喜愛,是因為它不像臉書和 Instagram 一樣地公開資訊。在Snapchat 上,所有內容都是短暫的,對編輯有嚴格的限制,大多數內容都是私下發送的,內容也不能被公開評比。

從2011年發行App以來,粉絲們每天在Snapchat上創造超過2.1億個快照。 根據整體移動數量評比,Snapchat 擁有5350萬次下載量,Snapchat 應用程式在全球排名第2,也是2020年全球第13大最受歡迎的社交媒體平台。因此當 Snap, Inc. 在2017年上市時,就狂吸了330億美元的資金,比 Marriot 和 Target 兩家老牌的上市公司加起來的市值還高,打破了有史以來的 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最高金額。也因為如此受歡迎所帶來的自信,自2013起,Snap Inc. 有勇氣向老大哥臉書的收購説了不止一次的不。

當 Snap. Inc. 於2013年初到到威尼斯時,並沒有效法臉書或 Google 使用辦公大樓的策略,而是購買了一系列小空屋,先從一個海濱平房開始,然後擴展到許多較小的獨立場所。 Snap並沒有創建大型的中央總部,而是在威尼斯和瑪瑞娜德瑞社區中佈置了一個擴散的公司網。就這樣 Snap. Inc. 挾著充沛的資金入侵有百年滄桑史的威尼斯海灘,擴充迅速,高價搶購或租賃看中的房地產,高價壟斷房租市場,利誘房東轉讓租約,施展種種强勢作法,將整個威尼斯所有可能當成辧公室使用的空間都收歸己用。下圖為早期 Snapchat 所租由海濱公寓改成的辦公室。

一些具有歷史性的海灘房屋被拆除,代以新建的 Snap, Inc. 現代化辦公大樓

Snap Inc. 對威尼斯社區粗糙而不尊重的入侵,令當地居民和大眾團體感到憤怒;它雇用的保安人員長期騷擾威嘛在總部辦公室前人行道上的行人,對左鄰右舍抱有敵意。它也公然違反分區條例,將海濱住宅物業轉變為辦公室;它競價搶得多單位住宅物業和公寓的長期租約,驅逐威尼斯的長期居民和藝術家,來為自己的員工提供住宿; 它一方面享受著來自洛杉磯市的巨額稅收減免,另一方面又摧毀了洛杉磯的主要旅遊景點之一的威尼斯;它的員工享受了風光明媚的渡假天堂環境,卻要這個小城付出慘痛的代價-租金飛漲,中小企業被迫搬離且人民流離失所。

2017年3月3日,也是 Snap Inc. 在納斯達克公開上市,荷包滿滿的那一天,威尼斯居民在 Snap Inc. 的市場街總部前發動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自此之後,小抗議就不斷地出現。Snap Inc. 卻因為資金充沛,員工數目爆炸性地成長,加快了擴張步伐,變本加厲。在每個公司建築的角落都安置了私人保全,嚴禁路人靠近,並有效地把海濱步道變成了自己的公司園區。公司將員工全部卻安置威尼斯海灘上,食衣住行育樂加上工作都在這個天堂裏。他們可以在午休時間在步道上或滑板場滑板,下午去海灘衝浪,公司提供為他們提供海灘上的漂亮公寓,支付他們高薪,讓這些年輕人毫無懸念地為公司賣命工作出點子。這就是公司的如意算盤。

2017年這棟位在海濱步道的熱門景點,上演《怪胎秀》 (Freakshow) 已有20年歷史的大樓熄燈,只因為房東答應了 Snap Inc. 的新租約而不肯續約,也招來了了抗議人潮。

進入2018年,居民、企業抗議浪潮越來越密集,Snap, Inc. 擋不住與社區之間經常的磨擦與衝突,開始尋找威尼斯以外發展的機會。在2018年6月公司突然宣佈把總部遷往位於聖塔蒙尼卡機場的新辦公大樓 (下圖),772 Donald Douglas Loop N. in Santa Monica,總面積有300,000平方呎,對外宣稱是便利2,700多名公司員工的集中上班與互動。至於現在擁有的14處房產與租約,除了保留市場街的原始總部以外,全部將分租給其他小的新創公司。

然而後續的威尼斯租賃市場行情並未因此行動暫時放軟,後市仍然看俏,可見市場需求尚殷;也能想像 Snap Inc. 在 IPO 之後的財富雄厚,即使不租不賣也能夠挺住,所以並不想放棄威尼斯的房產。看來威尼斯居民謙虛的願望-不想波希米亞風情的沙灘,變成高傲冷峻,唯利是圖的矽灘,一時之間,還實現不了。

【微軟 (Mirosoft) 的洛杉磯總部】

位於13031 West Jefferson Boulevard, Suite 200, Los Angeles, CA, USA 90094,在普瑞雅唯士達 (Playa Vista) 區內,與 Home Depot Store只隔一條街。這裏只有 Sales 的辦公室。

亞馬遜製作公司 Amazon Studios 

亞馬遜製作公司 (Amazon Studios) 是 Amazon 旗下的子公司,總部位在洛杉磯縣的庫爾富城 (Culver City)。 它創始於2010年末,專門從事電視連續劇和電影的發行與製作。產品內容經由電影院和亞馬遜的 Prime Video 線上串流服務 (Streaming Service) 放映。目前疫情當頭,電影院管道全部關閉,益顯該線上服務的重要,可與 Netflix、Hulu、 Disney +、Apple TV + 和 HBO 等提供的線上串流服務相庭抗禮。

在2018年時,亞馬遜同意簽約租下庫爾富城華盛頓大道上興建中的 Culver Steps 大樓,以應付 Amazon Studios,IMDb,Amazon Video 和 World Wide Advertising 擴充後的空間需求。這是一棟由 Ehrlich Yanai Rhee Chaney 建築團隊設計的4層混合用途大樓,在2017年破土動工,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就完成了。亞馬遜如期進駐使用了全部75,000平方呎的辦公空間。

2019年,亞馬遜再度斥資6.2億美元在庫爾富城離 Culver Steps 大樓不遠處租下由 Hackman Capital Partners 擁有的 Culver Studios 後半部重新翻新的建築群計劃,將由 Amazon Studios 使用。擴建工程於2019年年底破土動工,預計將於2021年3月啓用。

此次擴建將為佔地14英畝的園區增加413,000平方英尺的辦公空間,以及兩個能夠容納1,930輛車的停車結構。由 Gensler 設計的建築群還將包括多個露天平台和連接各種建物的內部通道。原來的幾個多功能攝影棚也正在整修內部,引進先進設施,使其臻於至善。Amazon Studios 財大氣粗,有備而來,要挑戰 Neflix 盟主的地位。

園區最前面的 The Culver Studios 可能因為是因為古蹟的緣故而仍然保留著。

著名的Sony Studios 就有部門位在新建的 Amazon Studios 旁邊。

Sony Studios 的總部在 Culver City 市政府對面,離 Amazon Studios 不遠。

【蘋果電視 Apple TV Plus

緊緊追隨亞馬遜的腳步,Apple 和 HBO 都在庫爾富城進行設立辦公大樓的計劃,為串流服務而鋪路。Apple 剛到庫爾富城時,先在 8476 Steller Drive 和 8460 Higuera Street 兩處擁有較小的辦公室。在2018年,Apple 同意租下位於華盛頓和國家大道交叉口 (8777 Washington Boulevard,見下圖) 的一棟動工中的新建築 "One Culver",共有128,000平方呎的空間。2019年底,Apple 又砸下重金1.62億元取得這棟大樓週邊整個巷弄的5塊房產,以規劃更大而集中的園區,供蘋果的串流平台 (Apple TV Plus) 部門所使用,以製作電影和電視節目串流服務。據報導,到2022年時,蘋果將在此園區僱用超過1000名員工,可謂雄心勃勃。

【HBO

與 Apple TV Plus只隔了一條 National Boulevard,華納媒體 (WarnerMedia) 公司最近斥資3億美元在常春藤站開發計劃 (Ivy Station Development) 中取得了約240,000平方呎的辦公空間,以作為HBO的新西海岸總部,期能在串流服務競賽中迎頭趕上。

【臉書 (FaceBook) 的洛杉磯總部】

臉書花10幾年前就來到威尼斯的亞伯金尼大道上插旗。後來在2011年遷到 Playa Vista 的 Playa Jefferson 建築群 (12777 Jefferson Boulevard,下圖) ,承租了35,000平方呎的空間以容納膨脹的人事。

2019年,臉書又向新完工的 Brickyard 園區承租了位於 12105 and 12126 West Waterfront Drive 的260,000平方呎的辦公室 (下圖)。新址與 Google 的雲杉飛鵝機棚很近,只隔了幾條街。原本在 Playa Jefferson 的辦公室則繼續保留。公司將建立一個更堅強的電視和電影團隊,推動電視台、網絡、電影製片廠和串流服務業者與臉書/Instagram的合作,並招聘工程師開發更多 AR (Augmented Reality) 和 VR (Virtual Reality) 的應用。

综觀矽灘不但為許多小型新創的科技公司的起跑點,更是科技巨擘們的兵家必爭之地。它們帶來了錢潮、人潮、效率和數位化,意圖快速扭轉這個世界。但是,在人類的生活改善之前,我們先看到了洛杉磯海邊的西區,已經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下圖顯示了現代化的公寓住宅和購物中心座落在高科技公司雲集的普瑞雅唯士達 (Playa Vista) ,遠方背景所見的古老鐘樓是羅耀拉瑪麗蒙大學 (Loyola Marymont University) 校園的地標。它站在懸崖上,靜靜的俯視著這個不久前還是荒地的科技園區,見證了過去不到20年間內所發生的千變萬化。

《2005年的 Playa Vista》

本是海口禁建的疏洪區,右邊懸崖上就是 LMU 的校園,在禁令解除後,建商紛紛進駐整地,準備開發。

《2019年的 Playa Vista》

以前是荒地的這地段,在靠海的近端已經佈滿了現代的高級公寓住宅 (一房的公寓月租平均就要4,000美元),遠端則是密集的高科技園區。

[威尼斯的仕紳化 Gentrification of Venice]

自1905年成立以來,美麗而堅韌的威尼斯就一直處於不斷地更迭、蜕變的狀態。雖然周遭環境惡劣,在波希米亞知識分子引以為傲的傳統的推動下,威尼斯仍然不斷地突破和創新,簞路藍縷,艱辛前行,以求扭轉自己的命運。 近10多年來,高科技和多媒體公司挾著重金人脈大擧入境,攻城掠地,勢如燎原,再漫延到周遭城鎮,矽灘已然成形。 亞伯金尼大道的商家, 率先將自己重新塑造成一條時尚傳統複合體的觀光購物走廊,讓百年失所的威尼斯看到了一線曙光。但是它要如何去應對社區中如海嘯般席捲而來的其他劇變,包括貴族化 (Gentrification) 和流離失所 (Homeless) 等巨大而前所未有的挑戰?之所以大,乃由於大環境使然。觀察百年來歷史留下的軌跡,複雜漫長,前輩先覺的奮鬥掙扎,班班可考。成功的可以借鏡,失敗的就要避免。今天如果那位將沙丘和鹽沼轉變而實現他文藝復興時期夢想的人再世的話,他會給予我們什麼樣的啓示?

仕紳化」(Gentrification) 一詞源自英文中的 "Gentry",是中世紀歐洲的一個社會階級,地位僅次於貴族,類似中國古代的士大夫。仕紳化是都市發展中的一種常見現象,指的是一個舊社區原本只住有低收入人士,但由於外來的高收入者將房價或租金炒高而得以遷入,取代並趕走原有低收入者,迫其遷往更偏遠或條件更差的地區生活。當第一批高收入者遷入後,接著就會翻新房屋、改造社區,使其美化而成為吸引其他同階層人士遷入的動力,進一步使仕紳化過程加劇。社區的人口結構亦會因仕紳化而改變,最顯著的是少數族裔會首先遷出,新遷入較富裕的新一代亦通常是單身或新婚家庭,導致平均家庭人口減少。傳統上的仕紳化的轉變過程可能較溫和而需時多年,但是如今某些科技新貴,挾著華爾街所賜的雄厚資金人脈來到了經濟低迷的威尼斯,恣意地收購、租借與搜括市場上的辦公室、住宅和公寓,以供自家進駐及員工安置之用;重金禮聘一流人才,這些人再以高薪購買住宅,炒高房地產價格,然後推倒舊宅迅速重建,破壞環境和諧。講究的是效率而不是溝通, 一切都讓錢辦事- "Let money talk!" 他們在1980年代時就在矽谷幹過同樣的勾當,没有記取當年的教訓和經驗;現在來到了矽灘,照樣故技重施,讓仕紳化的歴史再度上演。

據統計,威尼斯辦公室的平均租金在 Snapchat 進駐前一年的2012年是$44/SF,接著升到2013年的$49,然後飆到2014年的$70,2015年的$76,此後至今一直在$70+盤旋居高不下。比較同時期 (2015年迄今) 的比佛利山莊$64,聖塔蒙尼卡$62,而洛杉磯市平均才$38而已。威尼斯租金行情獨佔鰲頭,是庫爾富市 (Culver City) 的3倍,難怪亞馬遜、蘋果都要生根庫爾富市,也讓威尼斯的小企業苦在心頭,紛紛出走。

Snap Inc. 最令威尼斯居民非議的一點是在於它嚴重地破壞地方的分區制度,將住宅區的房屋公寓改成辦公室,把海灘當成後院,工作娛樂皆在此,影響了社區的安寧;又雇請保全,視居民如寇讎。此等既不敦親又不睦鄰的作法,給人以乞丐趕廟公之剝奪感,非常令人感冒。現在公司雖已遷出威尼斯,但仍不肯釋出手中所握有的大量房地產,導致租賃市場仍然失衡而維持在高檔;因此不少藝術家的工作室被迫關門,很多低收入的居民流離失所,甚至流落街頭。

Google、臉書之流的老大哥雖然較為循規蹈距,不會對居民頤指氣使;但其財大氣粗,劇烈改變社區的模式,於公於私,則無二致。辦公室的供應緊張,租金節節上漲,中小企業,苦不堪言,若不能苦撐待變,只好越搬越遠。科技新貴捧著股票換來的現金炒房,使得威尼斯及鄰近的房地產交易價格近10幾年來暴漲了數倍,害得一般年輕人不但買不起,而且也租不起房子,除非有能力加入這些新貴的行列,或者幸運地有了上一代的奧援。仕紳化的結果,就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優勢輾壓劣勢。固然表面上繁榮景氣,但是享受得到的只有金字塔頂端的少數人,還有稅收大增的政府而已。

寧靜平凡社區內的小屋,一旦被拜技新貴看上眼⋯

立馬摧枯拉朽,除舊換新。艨艟豪宅驟然出現在老舊社區的現象,比比皆是。

拜口袋很深的科技新貴之賜,這家位於威尼斯大道上,原本岌岌可危的日本超市,居然因為高檔的消費者湧入和熱烈捧場,終於鹹魚翻身,再現門庭若市。

美食區以前門可羅雀,搖搖欲墜;

現在座無虛席,人氣旺盛,還得站著等。

運河區的地中海風格的西班牙式老房子,屹立了近百年。

高效率的科技新貴買斷後,立刻打掉重建,馬上搖身一變,懷古之風,消失不見。

Amazon Studios 的嶄新大建築矗立在一座小學的操場後,未來與現在的邂逅。

高大的攝影棚緊挨著謙卑的小平房,僅隔一牆。牆裏汲汲為夢想,牆外稀鬆是平常。

亞馬遜影城的外圍是很樸實低調的小社區。

其實夢想和日常可以對話,先進和傳統可以並存。最要緊的是,打開藩籬,理性溝通,共創雙贏共生共榮。企業經營可以講求效率,但是進入社區要能融入,不是來革命的。改變需要時間、思考與討論,不能將歷史一筆抹殺,是要犧牲效率的。威尼斯和矽灘其他地區的仕紳化,有如以前的矽谷,似乎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和不可逆的過程。但是,仕紳化的成功,端頼過程能否漸進加溝通,趨勢可以兼蓄且包容。如此提高社區的共識,現代化時保留優良的傳统,必讓威尼斯百年以來的文藝復興夢想得以成真,從此走在康莊大道之中。

[威尼斯的流浪漢 Homeless in Venice]

威尼斯有世界級的人文風景,是美國西海岸的觀光重鎮;加上有高科技産業的加持,已成矽灘之珠,正在邁向經濟、文藝復興的道路上前進。可是禍兮,福之倚;福兮,禍之伏,近年來,它一直為流浪漢的泛濫街頭所苦,尢其是在新冠病毒疫情發生以後。

美國是全世界最富庶的國家,可是所產生的流浪漢之多,牽連的社會問題之廣,也是擧世聞名。它的背景非常錯綜複雜,其來有自。

風水輪流轉,美國的國勢在打了漫長的越戰以後開始走下坡。當越戰結束時,大量的退伍軍入返鄉,有的因心理或生理問題,不能再融入社會過正常生活,流落在街頭,他們尤其偏愛氣候温和的大城市地區像舊金山,洛杉磯等地。接著幾個戰争如波斯灣、伊拉克、阿富汗等則因規模較小而不激烈,狀况好了很多。

美國的人口多分佈在在東西兩岸,而且集中在大城市。在人口稠密的地區,房子的供應就特别緊張失調,加上貧富懸殊問題非常嚴重,金字塔底部的人往往負擔不起房租而流離失所。另外還有很多先天或後天得到心理障礙疾病的患者、酒鬼、嗑藥、吸毒犯、前科犯等也加入這個行列。各州有時在獄满為患時所釋出的輕罪犯,常常因為不能適應社會生活,而選擇了街頭。譬如2020年3月新冠病毒開始肆虐後,加州的監獄為了預防群聚感染,曾經一度釋放了3,500名中、輕度罪犯出獄。聽説其中大部分都淪落在街頭。

洛杉磯市中心的 Skid Row (Central City East) 區是世界上最大的街友聚集處,估計共有4,200-8,000位街友經常在這2.71平方哩、緃横跨越5個街段的範圍裏活動。它從1930年起即已存在,一直都是洛杉磯市最大的心頭之患,一向是市政的最大難題。人道主義加上鄕愿心態,搞得政客們焦頭爛額,擧棋不定,一年拖過一年,街友依然泛濫如故。

經過多年與流浪漢的交鋒,洛杉磯市和縣政府想盡各種辦法,疏導或取締甚至驅離遊民,可是驅而復返,防不勝防;左支右绌,效果不彰。無能的官僚平常只能週期性地藉消毒清潔人行道之名請他們離開,可是清完之後馬上又有人入佔了,問題仍然無解。政府幫他們蓋公廁,可是没人保持清潔,所以遊民還是自備克難馬桶承接穢物,清晨再往路邊的排水溝一倒,臭氣四溢,髒不可言。疫情期間,據説官方請示過 CDC,為了防止遊民流竄引發群聚感染,各部門與警方即日起停止取締他們,讓其就地防疫。這下子可好了,他們正大光明地擴充地盤及設備,帳篷裏外,應有盡有。不但有客廳的沙發,卧室的床墊,甚至還有浴室的淋浴設備私接到公家的消防栓上,等於把人行道裝修成自己的家了。官府的縱容,不但增加了衞生疾病的風險,而且讓火災頻傳,人身的安全堪慮。

20年以前,比威尼斯人口還多2倍的聖塔蒙尼卡也是飽受流浪漢之害。聖城並不隸屬於洛杉磯市,早在1886年就已獨立成市。1998年,它為了改善城市發展停滯的狀况,取銷了行之幾十年的房租管制。一時之間,房租與房價應聲大漲。很多低收入者因此流落街頭。市政府看了又于心不忍,趕緊日供午餐、夜送睡袋,幫助這些人度過難關。於是乎呷好倒相報,各地的流浪漢,近悦遠來,都趕來享受這個德政。他們睡满了海邊的懸崖公園、街頭和市區公園,一個個帳篷接二連三地冒了出來,一輛輛超市來的推車招遥過街,令觀光客側目,遊人止步。你若帶孩子上公園,進了洗手間,只見一個蓬頭垢面的老兄在裏頭洗澡刮鬍子,還露出森森黄牙,向你説聲 good morning,嚇得小孩嚎啕大哭。在圖書館停車時,也常被街友伸手糾纏,收取不樂之捐,教你不是破財消災,就是落荒而逃。閒來還看到他們的手推車聚在公園的野餐區開茶會,評比剛挖到的實,交換及時的好康情報,互通有無。直到後來居民在市政會議中炮轟,市政府才彷如大夢初醒,取銷安撫懷柔的政策,一方面購買單程灰狗車票,送他們到想去的目的地;另一方面開始嚴加取締,不再縱容。慢慢地日起有功,幾年下來,成效卓著,市容恢復整潔,海灘變回恬静,那片海邊淨土又回來了,直到如今。

可憐的是,當北鄰的聖市大力掃蕩遊民時,他們必定四處流竄,可憐南邊的威尼斯首當其衝。平常就因為離洛杉磯市的權力中心太遠而無人聞問,管理鬆散;一旦出現破口,率先遭殃。根據洛杉磯遊民服務處在2019年的報告,威尼斯的街友人數從前一年的852人增加到1,101人,多了29%,2020年因為疫情,可能有驚人的成長。估計威尼斯的總人口才4萬人左右,遊民所佔比例甚高,情况十分殆急嚴重。

實際上,威尼斯無家可歸人口不斷增長的原因除了睡在路邊帳篷的人以外,越來越多無力負擔得起房貸或房租的人睡在露營車、廂型車或汽車上,從2018年的271人增加到2019年的447人,增長了65%。居住在汽車中的人數增加最多,從53人增加到118人(122%);生活在廂型車中的人增幅較小  (123至165,或34%);居住在露營車中的人在這三者中增加最明顯,從95攀升至164,約多了72%。

最誇張的例子發生在Google Venice 的雙筒望遠鏡大樓前的 Lincoln Boulevard (下圖)。在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之前,這些高級的街友人士將他們的露營車、廂型車或汽車停靠在 Google Venice 大樓前的 Lincoln Boulevard 東西路邊露營,有的甚至停在此處超過1年。他們平常將桌椅擺在行人道上或草地上,白天聚會聊天,晚上就睡在自己的活動旅館内,不時傳出用火或用電不慎而引起火災的事件。鄰近的城市如聖塔蒙尼卡警方執法甚嚴,開單拖吊絶不手軟,但是洛杉磯市視威尼斯為邊陲地帶,視若無睹,毫不處理。雖然長期以來,Google Venice 總是忍氣吞聲,低調没有抗議;等到那天它真受夠而搬走了,那些尸位素餐政府官僚才會悔之莫及。最近 Google 揮師東進,預告要將工程部門遷往 Westside Pavillion,就是一個警訊。

2020年3月17日,加州因新冠疫情首度頒行 "Stay-In-Home Order" (居家禁足令),並同步封鎖 (Lock Down) 所有的海灘,包括威尼斯在内。一時風聲鶴唳,觀光急凍。

疫情嚴峻,氣氛肅殺。

店家關門,警察撤守,管理缺席,遊客失去蹤影。。

想不到嚴重的疫情卻讓街友有了可乘之機。

帳篷一個個地溜進了渡假的天堂,先架設在著名的壁畫前。

再出現於人煙稀少的海濱步道上。

更在高大的棕櫚樹下,呼朋引伴,越來越旺。

在威尼斯的街頭上,常見一煙沖天,必是某處的街友帳篷闖下的禍。有時一天多起,而且是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消防隊到處趕攤,苦不堪言。

大多數火災源自街友之間的挾怨報復,相互縱火,也有少數是用火不慎,釀成意外。就如同不定時的炸彈躲在每個街頭的帳篷裏,危機四伏,教警消疲於奔命。

警方調查發現,在高科技公司雲集的威尼斯,有些較先進的街友居然也具有科技專長,自備發電機,享受自己自足的露天但並不原始的生活,真是令人大開眼界。原來街友已不再是社會邊緣人的專利,也有髙科技背景人士無法融入正的社會,而自願加入這個法外黑暗的世界。

這些社會邊緣人當中,成份複雜,有白人,也有非裔和西裔。其中很多人有心理方面的疾病,有的長期使用藥物、毒品或酗酒,有的是從監獄中釋出的罪犯。他們多喜獨居。也會互相攻擊,這是釀成火災的一大主因。在他們的帳篷世界裏有很多廢棄物,排泄物,甚至注射筒和針頭。以前衞生部門常定期來打掃消毒,藉此施迫他們搬離,豈不知他們會金蟬脱殻,等風頭過後,再强勢回歸,帶來更多的垃圾,其奈我何?如是的捉迷藏遊戲玩了幾回下來,好漢依舊在,官府早已師老兵疲了。

洛杉磯市政府在有限的預算中也撥款建設一些街友的永久集合公寓,蓋得美侖美奐,可惜僧多粥少,進度牛步。

2019年,市政府也在威尼斯覓址興建庇護所。選定了三處 (下圖):1. Rose Avenue and Main Street, 2. 718-720 Rose Avenue, and 3. 200 North Venice Boulevard.

第一家庇䕶所首先在2020年落成,位於日落街 (Sunset Avenue) 上,擁有100張成人床和54張兒童床,作為無家可歸者和永久居所中間過渡的橋樑。一開始街友登記的情形不是很踴躍,因為入住要犧牲很多家當,而且每天有宵禁,不准飲酒,當然更不能吸毒嗑藥了。好不容易住满了,卻因缺乏經費管理,遊民四處遊蕩,製造噪音垃圾,引起四周居民的强烈抗議,現正緊急協調中。艱難的第一步是踏出了,可是革命尚未成功,還有一條漫長的路要走。

在第一家庇䕶所開張後的11月初,威尼斯海灘上的 LAPD 警察們出動,一面分發防疫旅社的住宿劵,一面要求在威尼斯轄内的海濱步道及沙灘上的遊民帳篷,必須在限期内清空遷離,否則將强制執行。疫情當道下,看來當局目前的重點是先恢復觀光精華區的秩序,至於其他市區街道上紥營者可能要等到下階段再處理。

幾天後,果然這段海濱步道已經浄空復原。

在玫瑰街 (Rose Avenue) 的髙爾夫球場旁人行道上的帳篷奇觀也在一夕之間清空。因為某個帳篷起火,燒去了幾根路樹,所以市政府藉口封街砍樹,限令拆離。原本超過百人的遊民有70人願意接受當局的安排住進當地的小旅館 (on a weekly basis),其他不願接受的也只能遷走。至於以後他們會不會再回來,只有天知道了。

政府令出多門,面對這個錯綜複雜、枝節横生的問題,總是在發生事故後才頭痛醫頭,脚痛醫脚,而不能對症下藥。這一次要不是燒了樹,找到了一個藉口,當局還下不了決心執行法律。洛杉磯市職司住房管理,洛杉磯縣監督衞生和提供社會服務,聯邦政府管理退伍軍人,各方理應協調合作,解決問題,勇敢於承擔,不可逃避。加上還涉及到其他衞生消防機構和非營利組織,政出多門,表面上大家都想提供幫助,但沒有單位真正願意承擔責任。

時序來到了2020年的感恩節早晨。

熱情的善心人士準備了熱食,讓這些無家可歸的街友過一個溫暖的感恩節。

聞風而來的散客,開始向攤位聚集。

除了食物之外,還供應了口罩及日常生活用品。

吃的海鷗,乘人昏睡,襲之不備,連流浪漢剛剛領到的麵包也要偷。 

不好意思,我們雖是小小小鳥,也是很想過節的啊。

求人不如求己,親自下海捕捉感恩大餐去也。

且慢,看那浪花背後出現了什麼⋯

過盡千帆終來到,

振翅高飛迎客棹。

老鷗無力挽狂瀾,

只為人間留晚照。

【威尼斯的獨立運動 The Independant Movement of Venice】

飛黄騰達的經濟,街頭遊民的亂象,天天在威尼斯激盪,大洛杉磯的官僚,取財有道,施政不當。下情無法上達,對症下錯藥方;放任局勢惡化,令出多頭走様。值此關鍵時刻,人民必須下定決心,選擇對的方向。

冠狀病毒發生前,威尼斯掀起了一場脫離洛杉磯的運動。他們稱之為 "Vexit" (脱洛)。威尼斯居民對洛杉磯領導人的焦慮極為普遍。大多數威尼斯的居民大多數都不認為自己是洛杉磯人 (Angelenos)。他們認為自己是威尼斯人,因此都有對地方自治的支持和向心力。

當威尼斯受到高科技公司進駐所衍生的衝擊時,洛杉磯市政府缺乏敏感度,視而不見,放任事態擴大,衝突惡化,造成企業及居民的兩敗俱傷。如果官府傾聽民意,早早介入,作為企業和民眾之間協調溝通的橋樑,相信企業會收斂,人民會體諒,不會鬧成水火不容之僵局,而迫企業出走的。 

過去10年來,海邊被忽視的小城出現了日益嚴重的無家可歸問題,加劇了人們對洛杉磯的幻滅感。即使像 Google 這樣閃閃發光的科技公司進駐,貧困人們的營紮營卻變得更多,更大,更牢固。這個政府的能力是有問題的,他們不是看不到,而是另有盤算,他們在乎的只是選票。選票多的地方噪音大,噪音大了就會有糖吃。威尼斯只佔了洛杉磯市不到百分之一的人口難俟河清

有人已在大聲疾呼:"如果洛杉磯感受不到,我們感受到;如果洛杉磯不在乎,我們在乎。小而美的地方政府將更加更有效率,更有緊迫感去解决問題,不會任它漫延,任它坐大。"

"洛杉磯不是一個典型的城市,只是社區的集合," 又有人說, “如果我們有自己的城市的話,也許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更快,更省錢。”

根據法律,即使威尼斯居民投票支持這個想法,洛杉磯的選民也必須投票同意才算通過。2002年,好萊塢和聖費爾南多谷(San Fernando Valley)發起了獨立運動公投,但遭到洛杉磯選民的拒絕,功虧一簣。但這並不意味著威尼斯做不到。從1905年到1926年,它曾是一個獨立的自治市。威尼斯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幫助洛杉磯市選民了解這個想法,放威尼斯一條生路。而且,西好萊塢市在1984年脱洛成功,到今天它的市政都是辦得有聲有色。西好萊塢市的面積更小,人口只有3萬5千人,比威尼斯更少。威尼斯又有每年1千萬的觀光客和高昂的房地產税收作後盾,財源更沒有問題。西好萊塢市能,威尼斯為什麼不能?有爲者亦若是。

百年老城的威尼斯,寄人籬下,受盡委屈,叫市市不應,叫縣縣不靈,總等不到關愛眼神。雖則只有區區4萬居民,可是人才濟濟,潛力無窮,如能萬眾一心,自力更生,必能東山再起,突破困境。聖市、西好萊塢市的經驗,就是最好的借鏡。自己的人民自己救,自己的政事自己管,不再仰人鼻息,不再心灰意冷,才能傳承百年的文藝復興,創造城市的遠大願景!

[結語]

下面這首鐫刻於威尼斯海灘詩人紀念碑 (The Venice Beach Poets Monument) 上的《威尼斯》一詩,出於威尼斯的桂冠詩人菲洛梅隆朗 (Philomene Long, 1940-2007) 之手。她生於紐約格林維治村,自1960年起就長住在威尼斯,恭逢其盛,成為 Beat 詩人的永久一員。她生活於茲,作息於兹,看慣秋月春風,寫遍威尼斯俯拾皆美的風景。晚年的她,用生命寫下了這首詩簡,以表達對威尼斯波希米亞主義五十年的熱愛。

Venice
Holy Ground
Stained with the blood of poets
City which lies
Beneath the breasts of birds
Guarded by cats
Behind every corner
The Muse, Angel of Surprise
Poems out of pavement cracks

試譯如下:

威尼斯
聖地
沾滿詩人的鮮血
城市躺在
在鳥胸下面
被貓守護著
每個角落的背後
繆斯,驚奇天使
路面裂縫蹦出的詩

威尼斯,是一個令人憐惜的地方。無辜的海灘,承載了多少歷史的憂傷。

有詞贊曰:

蕞爾海邊小城,歷劫百年,看盡浮沈。漫漫復興之途,如癡如狂,總能撥亂反正。

今朝夢醒時分,霧霾晦明,春風甚冷。願妳飛出陰影,開雲見日,再度浴火重生!

(「美國威尼斯的百年文藝復興夢想」全文刊完,謝謝格友的耐心閲讀,謹祝 牛年平安如意!)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NLONGLIN1&aid=151686753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亓官先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2/11 11:39

令人驚豔的城市!

感謝分享



天涯孤鴻···花窗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2/01 02:43
好好聽,讓人陶醉。
洛城聞笛 ( 迎接2025的曙光)(YUNLONGLIN1) 於 2021-02-01 03:11 回覆:

是啊,這首歌傳唱了57年,仍然真情流露而清新雋永,,意味深長而歷久彌新。人老如珠黄,但老歌似好酒,越陳越香。

謝謝孤鴻的贊賞。


BJ周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1/25 23:34

哇~這篇是縱觀吧

每段單元都能自成一篇

洛杉磯經你這麼介紹

面貌大增有趣

原本

洛城聞笛 ( 迎接2025的曙光)(YUNLONGLIN1) 於 2021-01-26 13:17 回覆:

感謝您珍貴的留言。

威尼斯本是海濱荒蕪之澤沼地,幾世紀來默默無聞,卻因缘際會地被慧眼看中而一夕之間憑空出世成為山寨版的水都和渡假遊樂勝地,維持了約15年的榮景。在創辦人去世後,開始步上坎坷的命運。從此有多股拉扯的力量在它的上下左右、裏外前後,多空交戰,呈現著多種面向與走向。有時它會令人覺得是一個走在時代尖端的城市,有時候它看起來很貧窮落後;有時它很藝術浪漫,有時它卻很塗鴨黑暗。它前途未卜,浮浮沉沉,像是要破繭而出,又像是要向下沈淪,真是險象環生。洛杉磯誤了它的青春,政客欠它一分公道,但它抱有信心,滿懐希望,拯救我自己的前程。

能人志士,眾志成城;諸人同心,其利斷金。那臨門.的一脚,即將來臨!


火巖姑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1/24 07:22
那麼美的歌,寓意又深,聽了又聽,感到心底。
洛城聞笛 ( 迎接2025的曙光)(YUNLONGLIN1) 於 2021-01-24 18:33 回覆:
人生像煙花一般,有輝煌燦爛的一刻,也有黯淡無光的的當兒;就如同威尼斯海灘的海浪,有時高潮,有時低潮。不論在順境或逆境,我們都要把握現在,處之泰然,盡其在我,然後 move on。莫驕矜狂喜,也甭懷憂喪志,我們都只是個過客而已。很高興您也欣賞此歌,想必也是透徹中人。啊,人生幾何,且讓我們以茶代酒,同乾一杯!

莫大小說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常去威尼斯海灘消磨
2021/01/21 10:26
這篇巨作要找時間來仔細拜讀
洛城聞笛 ( 迎接2025的曙光)(YUNLONGLIN1) 於 2021-01-24 18:00 回覆:
謝謝您的來訪,但願閱讀愉快!

VS Alway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1/21 03:22
論文等級!風土文化歷史經濟人文社區發展等介紹得好詳盡,也讀得出您對這片土地的情感。

幾次驅車走101 /1自北加到南加,老實說好感以威尼斯海灘為界,向南北兩瑞遞增,遊客膚淺的眼光只看到您文中遊民的問題。 若當時已拜讀此文,感受必定不同,也十分想再次造訪,以不同的角度重新看看這個地方。

看過紀錄片 Seattle is dying 和 A tale of 3 cities (Seattle, LA, San Francisco 遊民問題) 更覺得獨立自治是最可行的方案。
洛城聞笛 ( 迎接2025的曙光)(YUNLONGLIN1) 於 2021-01-23 08:16 回覆:

看了 "Seattle Is Dy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pAi70WWBlw&fbclid=IwAR1hxW4W_LKBoQ8uh1JTSz2q-QyHCAwhn2sta1AXmiH4Vzy9vnxrcpJglGo&ab_channel=KOMONews的紀錄片後,深深感到大而無能的政府,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是民主政治最大的盲點。


像威尼斯,人口只有區區4萬,在洛杉磯市8百萬人口中還不到百分之一,當地的治安問題在市政會議上恐怕還排不上議程呢。鄰近的幾個獨立設市的小城,北有 Santa Monica,Maibu, 南有 Manhattan Beach, Torrance 和 Palos Verdes 等,都治理有成,民風良好,便是由於它們小而有效率,必須回立即答應民意 及時執法而防患於未然 (不然得馬上下台換人) 的結果。然而它們這些鄰居《堅壁清野》,以鄰為壑的立場,卻把遊民趕到了威尼斯 -一個有公權力而無意執行的地方,把它變成了嗑藥/酗毒者的天堂。 


威尼斯起初建市的方向是正確的,但在亞伯金尼去世後,市政群龍無首而䧟入混亂,只好自投羅網獻身給洛杉磯這個大染缸。從此被壓榨利用,然後棄而不顧,落了個遇人不淑,始亂終棄的下場。現在是《請神容易容易送神難》 ,悔之莫及矣。


如果在威尼斯海灘走一趟,就可以看到警察站內的警力是充沛的,裝備是精良的,他們有最先進的沙灘越野車、機車、快艇、、馬匹、Segway等等,可是卻沒有用武之地。2020第一波疫情時,他們說,奉令暫緩執法年;底第二波疫情時,他們又說,奉令重點執法。遠在洛衫磯市城中的政客遙控著,綁住了他們雙手。


玉米蘋果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1/19 17:53

      好詳細且豐富的一篇 ~讚

      讀之, 除了佩服, 也頗有撫今追昔的感慨喔

      

洛城聞笛 ( 迎接2025的曙光)(YUNLONGLIN1) 於 2021-01-31 16:36 回覆:
感恩您的寶貴留言。有一群人在這個海邊小城努力的生活,紮根於此,寫下了不朽的歷史;然𢓭另一群人又來接力,前仆後繼,堅定地走下去,一棒接著一棒,走出獨特的風格,亮麗耀眼的社區文化,歷史也給了他們肯定。我們讀遍小城的過去,心裏也随之澎湃起伏,低迴不已。

夏爾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1/19 12:06
超愛這首歌與這篇文,好棒喔。
洛城聞笛 ( 迎接2025的曙光)(YUNLONGLIN1) 於 2021-01-19 17:27 回覆:

謝謝造訪及厚愛。在歌劇與古典樂之外,讓古老民歌鬆弛一下靈魂,也是另類的休息。

做我們喜歡從事的,接觸我們想要親炙的,就是我們在UDN部落格結緣的原動力。也常拜訪貴部落格,受益匪淺,在此也要深深的感謝。


和煦秋陽(丟吧 ,被嚇到了)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21/01/18 23:33
半個鐘頭仔仔細細的賞讀 真如上了一堂歷史課
這就是歷史的洪流不斷向前推動 時代的變遷不斷的更替改造
對洛杉磯又多了一分了解 曾去拜訪了兩次 都只是看了個皮毛
當然主要是去訪友 朋友帶去哪就只有跟隨囉
那磁磚屋 真是琳瑯滿目 讓人眼花撩亂啊
感謝您如此詳細的介紹
洛城聞笛 ( 迎接2025的曙光)(YUNLONGLIN1) 於 2021-01-19 16:57 回覆:
不好意思,讓您費心了。我開始撰寫本文時,本只打算介紹美麗的海灘!時尚的名店街和典雅的運河區,如此一來就可完結上載;沒想到順著年代把小城的故事攤開來後,才發現到它風光的背後隱藏著這麼多的的滄桑與無奈。跟它相處已經35年了,從來沒有與它如此接近過,覺得理應將它百年來嘗過的的酸甜苦辣儘可能以全貌誠實地交代,讓讀者能對它的何去何從作出判斷,方不會辜負彼此的緣份。就是這樣的一念之差,才把小事化大,沒完改了。

不過我想,我們在憐惜它的過去之餘,倒也不用為它的前途太擔心。因為「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任何時代的走向,都是民心決定的。百姓想分,天下自然就「合久必分」了。威尼斯睿智的居民,一定會在「受夠了」(enough is enough) 之後,走出自己的路來。

觀光和體驗常常有所差距,一些在地的風俗世故,要住久了才知道其中的眉角。像我如果到了波士頓,就只知道去吃龍蝦,其他就是一竅不通了。Hahaha .

Chen Mim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1/18 11:19
哇!又是一篇洋洋灑灑的論述。亞伯金尼創建威尼斯的初衷,與該地後來商業化的走向,證明理想與現實往往是南轅北轍差距甚遠。在短短的100+年裡,威尼斯小城幾經滄海桑田,讓人眼花撩亂,頭腦打結。很可惜我沒機會瞻仰當初的運河環繞的風光。不過那棟馬賽克磁磚屋絢麗繽紛,有種夢幻的特質,以後有機會一定要親自去參觀一下。
洛城聞笛 ( 迎接2025的曙光)(YUNLONGLIN1) 於 2021-01-18 13:18 回覆:
命運多舛的威尼斯,親娘原希望她能成為一個淑女,可是她卻離經叛道,要走自己的路,雖然一路跌跌撞撞,尚可勉強登場。後來有了後母,逼她賣唱,而且摳扣錢糧,使她三餐不繼,人老珠黃。最近被金主看上,要幫她整容磨光,不料Botox下太重,讓她哭笑不得,全身變僵。後母帶來的蝦兵蟹將,趁機將她咬得遍體麟傷,惶惶不可終場。

回來吧!灰姑娘。關键時刻,要挺住,要堅強!不管終局是向上提升,或是向下淪喪,都是天註定,都是大夢一埸。

註:馬賽克磚屋的色彩满屋,毫無章法可循,無心插柳而生,渾然天成。兩位主人非常友善幽默,尤其是男主人。他們都具有素人藝術家樸拙的氣息,值得親近拜訪。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