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17 05:10:39瀏覽809|回應0|推薦21 | |
五代(西元 907~979年) 北宋(西元 960~1127年) 南宋(西元1127~1279年) 元(西元1271~1368年) 明(西元1368~1644年) 清(西元1616~1912年) 趙光義在燭影斧聲的傳說中接下哥哥的帝位後,西元979年征北漢。 北漢”遣使乞援”於契丹,宋軍平定北漢,移師攻契丹,大戰於高梁河,遼史第九卷本紀第九景宗下記載 :“宋主僅以身免,至涿州竊乘驢車遁去”。 此後的二十五年,宋朝三次試圖武力收回燕雲十六州,終沒有成功; 遼史第三十五卷志第五兵衛志上記載各季節用兵之法 : “若帝不親征,重臣統兵不下十五萬眾,三路往還,北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會兵,進以九月,退以十二月,行事次第皆如之。若春以正月,秋以九月,不命都統,止遣騎兵六萬,不許深入,不攻城池,不伐林木;但於界外三百里內,耗蕩生聚,不令種養而已。”----遼亦未有積極進攻的意圖,以騷擾的戰術疲憊當時駐防邊境的”楊家將們”。 西元1004年,遼蕭太后與聖宗耶律隆緒,親率大軍進攻深入宋境700餘里。 在澶州僵持,遼統軍蕭撻凜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被弓駑手射中頭部墜馬而亡,遼軍士氣受挫。 遼史第八十五卷列傳第十五記載 : “…進至澶淵,宋主軍於城隍間,未接戰,撻凜按視地形,取宋之羊觀、鹽堆、鳧雁,中伏弩卒。 明日,朿車至,太后哭之慟,輟朝五日。…”;”… 蕭撻凜為統軍,直抵澶淵。將與宋戰,撻凜中弩,我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因而簽訂了澶淵之盟。 契丹國志卷之二十記載盟約中宋真宗誓詞 : ”共遵誠信,虔守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或有盜賊逋逃,彼此無令停匿。至於壠畝稼穡,南北勿縱搔擾。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存守,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掘河道。誓書之外,各無所求。必務協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獻,謹守封陲,質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鑒,當共殛之遠具披陳,專俟報復,不宣。”為遼、宋邊境帶來了122年的和平。 毛澤東是喜歡讀史書的,遼史兵衛志上記載的各種作戰方式,可能有參考應用於國共內戰中”解放軍壯大過程中的補給多半來自於戰場”就類似打草谷的機制,值得用超連結好好讀一讀!!
澶淵之盟簽訂後華夏地區各勢力示意圖 宋朝的軍制為募兵制,軍隊分為: 中央統制的為“禁軍”;諸州之鎮兵曰“廂軍”;维持地方治安則為“鄉兵”。 禁軍是精銳,全部集中在首都開封,也按時派遣駐屯于各地,中央臨時委派一位文職人員擔任統帥。 戰爭發生時,負責實際作戰的將領,是職業軍人,臨時委派統率作戰的軍隊,戰爭結束,統帥交出軍權,將領則調往中央,士兵返回營區----制度類似南北朝北魏建立的府兵制,但是,府兵是農民組建的騎兵;禁軍是遊民組建的步兵。 步兵的戰鬥力是無法和騎兵抗衡的。 唐朝的文化和現今的華夏文化是非常不一樣的---這像是地理的斷層,是一種”跳躍性”的變化---宋明理學的發展,形成文化的斷層。 宋明理學文化依然深植華夏人民的潛意識,影響還在持續中,如何發展成形的? 有必要深入的探討!! 五代十國時期軍閥盜匪,割據分裂的混亂,消滅了唐朝”殘餘門第世家”。 由宋史卷155;卷156;卷157;卷158;卷159;卷160”選舉” 的記載,知道宋代科舉考試制度的正規化發展和完善過程---為了廣泛籠絡士人,不僅打破了唐代科舉取士的門第限制,擴大了科舉取士的範圍,廣開寒門讀書人的通道,還增加了科舉錄取的名額。 北宋統治者從立國之初,就採取了“興文教,抑武事”的文化政策,大力宣導儒學教育,不僅有朝廷在開封設立的國子監最高學府,還有地方的書院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應天府書院,普及了教育,形成了儒學復興的高潮。儒家道德精神對士人的兩分法---君子及小人,也成為異常激烈朋黨之爭的政治鬥爭武器,與宋王朝相始終。(I.E. 宋朝的”文官族”的兩分法---就類似於今日台灣社會愛台及賣台---纏鬥不休!!) 道學、儒學、佛學在華夏共存歷經了魏晋南北朝及隋唐約七百年的時間,儒學融合了道學及佛學的形而上的哲學概念而逐步形成了宋朝的理學。 理學的”逐步”發展形成的文化影響深遠,所謂”逐步”是結合了 ---正規化的科舉制度、 ---朱熹(1130~1200年)編定了四書,建立”科舉教科書”、 ---經由書院形成朋黨、 ---生命力頑強"正統華夏的玄學"、 ---佛學思想、 ---靖康之難對南宋社會衝擊等 各種條件的催化,理學就逐步成了”精怪”。 欠缺辯證反省因子的理學文化浸染下,由讀書人到普羅大眾的潛意識,都植入了"道德虛偽"文化基因,以模因(Meme)機制一代傳一代---“阿Q正傳”很傳神的反應了這種特質!! 顧炎武(1613~1682年)痛斥 : 昔之清談老莊,今之清談孔孟; "狂人日記"隱喻了每個陷於禮教泥沼中不得脫身的人,到頭來都是”受害者又都變為加害者” 的吃人者!! 兩程兄弟,理學的重要創建者,他們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古今譚概/迂腐部記載 : 兩程夫子(程顥(1032~1085年),號明道、程頤(1033~1107年),號伊川。)赴一士夫宴,有妓侑(助也)觴(酒)。伊川拂衣起,明道盡歡而罷。次日,伊川過明道齋中,慍猶未解。明道曰:”昨日座中有妓,吾心中卻無妓;今日齋中無妓,汝心中卻有妓。”伊川自謂不及。---因為心中沒有18趴,可怡然自得的領;因領了,才知道18趴的不公義,所以要攻擊反對18趴---這種”德之賊”的道德虛偽依然無處不在!!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